韦应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6月20日 (四) 16:55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韦应物(汉语拼音:Wei Yinɡwu,约735-792/793),唐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祖父韦待价武后朝为相。玄宗天宝六载(747)左右,以门荫补三卫,为玄宗御前侍卫,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进入太学读书。安史之乱起,避难至武功等地。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去官,闲居洛阳同德寺。九年,为京兆府功曹参军,摄高陵县令。十三年,为鄠县令。次年,坐累改栎阳县令。辞归长安西郊沣上善福精舍。德宗建中元年(780),起为比部员外郎。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冬,罢官,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秋,授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四年冬,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七年,罢职,寓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唐代有另一韦应物,与白居易、刘禹锡同时,曾任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御史中丞等职。南宋沈作喆《补韦刺史传》将二韦应物混为一人,实误。

  韦应物出身世家大族,早年沾染纨绔习气。安史之乱后,累经乱离,沉迹下僚,亲睹时弊,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他的《采玉行》、《夏冰歌》等诗直接反映了被残酷剥削奴役的劳动者的苦难与不平,《广德中洛阳作》等诗描绘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汉武帝杂歌》、《贵游行》等批判锋芒直指生活奢侈糜烂的统治者,《鸢夺巢》等寓言诗揭露抨击了朝廷弊政和社会黑暗。他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不安,唱出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等著名诗句。所以乔亿称赞他的诗“多恤人之意,极近元次山(元结)”(《剑溪说诗外编》)。

生平

  韦应物(737~约792年),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由于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资料史籍记载极少,以致新旧唐书的作者都未能为他立传。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应物属北周时逍遥公韦敻的后裔。在唐武则天执政时担任过宰相的韦待价是他的曾祖,韦待价之子韦令仪有5个儿子,长子韦鉴,次子韦銮皆为画家。韦应物就是韦銮的儿子。

  对于韦应物的生平事迹,后世人多根据他回忆生活经历的诗作来进行考察研究。诗人在《京师叛乱寄诸弟》一诗中写道:“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由此推测,韦应物在天宝十五年(756)已20岁,他的生年当是737年。宋代人沈作喆所著《韦应物补传》中,说韦应物“宿卫仗内,亲近帷幄,行幸毕从,颇任侠负气”。韦应物在《逢杨开府》诗中回忆自己“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扬羽猎时”。从这些诗中可以认定:韦应物青少年时,在皇宫中充任玄宗的三卫郎(即侍卫),很受皇帝宠爱,因而行为放纵无忌。他在别一首《温泉行》的诗中,同样描写了他陪玄宗到华清宫去的情景。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韦应物由于出身于世宦贵族家庭,从小入皇宫,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他一直紧随在玄宗皇帝身边。

  安史叛军进逼长安,玄宗皇帝逃往四川,韦应物失去宫廷职务,生活无依无靠。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读书,才能立身。大约在759年,他曾入太学读书。当玄宗死后,他受到排挤,只好离开太学。这一点,他在《逢杨开府》一诗中说得清楚:“武皇登仙去,憔悴被人欺。”同诗中他还说:“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现实使成年的韦应物猛省,折节发奋,开始学写诗。由于他生长在富有艺术修养的家庭,且天资聪明,所以,他在文学艺术道路上取得了成功。

  代宗广德元年(763)到永泰元年(765),韦应物担任洛阳丞。因他惩办了苦害百姓的军兵,被宦官控告,因弃官闲居洛阳的同德寺。他在《示从子河南尉班》一诗前写有小序,自称“永泰中,余任洛阳丞”。后于大历四年(769)回到长安。九年(774),任京兆府功曹,兼摄高陵县令。十一年,他写了《高陵书怀寄三原卢少府》一诗,诗中说:“兵凶互相残,徭役岂得闲。”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十二年,关中遇水灾,他去云阳(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视察灾情,目睹百姓的贫苦,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于他后来继续担任地方官和从事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十三年(778),他担任郡县(今陕西户县)令,次年六月又调为栎阳县(故治在今陕西高陵县)令,七月,便因病辞职,住在长安西郊沣东的善福寺。诗人有《答畅校书当》一诗,记述了这时的生活情景:“出入与民伍,作事靡不同。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诗,曾有《沣上西斋吟藁》诗集。德宗建中二年(781)四月,韦应物被召入朝任比部员外郎。四年(783)夏,他又出任滁州刺史(故治在今安徽滁县)。第二年冬天,他又被罢官,闲住于滁州。他在这里写下了《观田家》、《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等优秀作品。贞元元年(785)秋复职,调为江州刺史(故治在今江西九江市)。两年后,他奉命回到长安,任左司郎中。贞元四年(788)七月,调任苏州刺史(故治在今江苏吴县)。他在这里任职时间较长,很有政绩,也最有声誉,被当时人称为“韦苏州”。关于韦应物在苏州期间的生活状况,827年,白居易来到苏州任刺吏时,曾写下了《吴郡诗石纪》一文,其中说:“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韦嗜诗,房嗜酒,每与宾友一醉一咏,其风流雅韵,多播于吴中,或目韦、房为诗酒仙。”(注:《中国历代作家小传》)大约贞元七年(791)前后,韦应物被罢苏州刺史之职。由于他囊中空虚,无法返回长安,只好暂居于苏州乡间的永定佛寺中。在这里,又写了《寓居永定精舍》一诗,描述他当时的处境是“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此后不久,大约在贞元九年(793)前后,这位卓越的诗人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文学成就

  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将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他自觉学习陶渊明,不但写了“慕陶”(《东郊》)和《效陶彭泽》)的诗,而且有许多“不曰效陶,实自真意”(《郊居言志》刘辰翁评)的作品。如“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万事皆若遗”(《答长安丞裴说》)等诗句,都充满着陶诗那种恬淡平和、真率自然的精神。和陶诗一样,他的诗歌洋溢着对自然、人生和亲友的热烈而真挚的情感。他的山水诗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中的“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在描绘江上暮雨钟声、独鸟归飞的景色之中,传达出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虽情景比较幽寂,但诗中有人,语言凝练自然,在韦诗中别具境界。其他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寺居独夜寄崔主簿》)、“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写景优美细腻,能传达出人所不易说出的感受。又如《幽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兴寄深微。《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甚为后世称许。而《象西塞山》所写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则又显露了韦诗中雄豪的一面。他的《观田家》等诗反映了稼穑的艰难和农民的疾苦,描写了“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的景况,这又使他不同于王维和孟浩然,开启了张籍、王建乃至南宋范成大反映农民疾苦的田园诗作。

  韦应物各体皆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但韦诗也有秾丽秀逸的一面,所以宋濂说韦诗“一寄秾艳于简淡之中”(《答章秀才论诗书》)。韦应物的五言古体主要是学陶渊明,但是山水写景等方面,也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陶渊明),未为得实”。此外,韦应物偶亦作小词。

  韦应物原有集10卷,北宋王钦臣重加编定,题名为《韦苏州集》。后迭经刊刻,续有增补,今存南宋乾道刻本递修本《韦苏州集》10卷、《补遗》1卷。此外有南宋书棚本、明嘉靖华云刻本(改题《韦江州集》)等,均出自乾道本。南宋刘辰翁曾评点韦集,有明成化张习刻本、明刻朱墨套印本(附入白居易、高棅等人评语)。又有明刻刘辰翁校点、袁宏道参评《韦苏州集》5卷本等。今人陶敏、王友胜有《韦应物集校注》(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