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玄武禅师屋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11月14日 (六) 16:27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题玄武禅师屋壁

唐·杜甫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诗题与背景:

《题玄武禅师屋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玄武禅师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玄武禅师是一位和尚的法号。

此诗主要是赞美玄武禅师壁画的精美生动,从侧面说明了禅师的高雅情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学陶渊明归隐的心愿。全诗着力表现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用典贴切,艺术独到。

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后,是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一方面再现壁画的内容,一方面抒发观画后的感想。



逐句释义: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是哪一年顾恺之在这满壁上画了这一幅隐士居地的风景图? 玄武庙的禅房屋壁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给顾恺之大画师留下了精彩的壁画,壁画里全是玄武山中的妙境。 玄武禅师屋的壁画不知是顾恺之什么时候绘制的,壁画里全是玄武山中的妙境。


  顾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
  壁:一作“座”。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鲜红的太阳映照着石林,云雾缭绕;青天边接着江海,日夜奔流。 只见林木森森山石嶙嶙,即使赤日当空似乎也打破不了山林之气的蓊郁,青天白日下江水汩汩流向大海而去,宝志寺与白鹤观隔江而立。 只见红日当空,峰峦和树木笼罩着一层霭霭岚气,蓝天下滚滚江水向大海奔流而去。


  赤日:红日,烈日
  赤日:一作“座”。
  江海:一作“江水”。
  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志公和尚的禅杖飞舞靠近白鹤道人的仙鹤,高僧乘木杯渡海轻快敏捷得连海鸥都不惊动。 大概高僧就是用木杯渡将来去的吧,那仙风道骨的轻盈飘忽似乎连水上嬉戏的鸥鸟也不会被惊起。 宝志寺与白鹤观隔江而立。大概高僧就是用木杯渡江来去的吧,那仙风道骨的轻盈飘忽似乎连水上嬉戏的鸥鸟也不会被惊起。


  锡飞常近鹤:这是一个典故。梁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隐居山中,二人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鹤,志公则挥锡杖并飞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
  杯渡不惊鸥:这是画面上画的另一个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于是称他为杯渡禅师。
  江海:一作“江水”。
  出狩:帝王蒙难出奔的讳辞。《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看了这幅壁画,就好像得到入庐山的道路,真的要随慧远高僧远游。 这玄武山上的玄武庙真是清幽雅致的所在,走在上山的路上浑似行走在庐山之中,连我这俗尘凡者也不禁好似有了心随惠远高僧超然物外的感受了。 走在上山的路上浑似行走在庐山之中,连我这俗尘凡者也不禁好似有了心随惠远高僧超然物外的感受了。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惠,应作“慧”。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画诗。赞美玄武禅师壁画的精美生动,从侧面说明了禅师的高雅情趣,同时,也表白了作者自己要学陶渊明归隐的心愿。全诗着力表现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用典贴切,艺术独到。

杜甫的题画诗,一般不直接赞美画的逼真,而是将画当作活生生的现实,强调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这首诗与另一首《画鹰》都是如此。


首联“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以发问开始,借用东晋画家顾恺之来赞美壁画作者的大手笔,说这满壁幽美的山水画,不知是顾恺之何年所绘,起得很不平常。顾恺之素以人物画、佛教画著称,借用他当与此有关。壁画的内容画的是沧州,这里指的是神仙居住的方外境界。


颔联“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描写壁画的内容。在壁画所显示的仙境里,红日当空,峰峦和树木笼罩着一层霭霭岚气;蓝天下,大江滚滚,入海而去。这两句写出了画中的山水,完成了上面的“沧州”画意。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山岚的雄浑图景,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


颈联“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两句用典,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之人的故事。因为要切合寺院中的壁画这一特点,所以连用《高僧传》中两个典故而不显得堆砌。本来画中或许只有景物鹤和鸥,可是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之中,似乎这些飞禽是神仙高人们的伴侣,这些神仙高人虽在画上没有出现,而作者却无处不暗示着他们的仙迹往来。这里,诗人的想象、用典达到了及其纯熟自然的境界。这两句诗也可以理解为赞美禅宗的高行、禅师的人格、道行与壁画的内容融为一体,称扬壁画的同时也即赞赏禅师本人。


尾联“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写观看壁画时的联想。作者对着壁画,想象这是在庐山,当年惠远公在这里扎下草庐,避开乱世而独自修身养性,同时作者回顾自己身处的现实境地,真想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抛开尘世而随着惠远公游仙访道去。这里表现了一种消极出世的思想。这是因为当时杜甫因兵乱避居梓州,寄人篱下,生活窘困,前途渺茫,所以产生归隐山林的思想。


这首诗用到了和宗教有关的传说典故,将玄武庙中的顾恺之壁画描绘得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