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1行: 第11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
 +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
 +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横看是蜿蜒的山岭,侧看是险峻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过去,景象各不相同。</span><br>
 +
  横看:从正面看。<br>
 +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br>
 +
  侧:侧看,从侧面看。<br>
 +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br>
 +
  各不同:各不相同。<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看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span><br>
 +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br>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等。<br>
 +
  只缘:只因为。<br>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2019年12月18日 (三) 20:48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题与背景: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逐句释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蜿蜒的山岭,侧看是险峻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过去,景象各不相同。
  横看:从正面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侧看,从侧面看。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等。
  只缘:只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赏析: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tí xī lín bì

题西林壁bì (宋sòng)(苏sū轼shì)

横héng看kàn成chéng岭lǐng侧cè成chéng峰fēng, 远yuǎn近jìn高gāo低dī各gè不bù同tóng。 不bú识shí庐lú山shān真zhēn面miàn目mù, 只zhī缘yuán身shēn在zài此cǐ山shān中zhōng。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