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qù nián jīn rì cǐ mén zhōng 
去 年 今 日 此 门 中,

rén miàn táo huā xiāng yìng hóng 
人 面 桃 花 相 映 红。

rén miàn bù zhī hé chù qù 
人 面 不 知 何 处 去,

táo huā yī jiù xiào chūn fēng 
桃 花 依 旧 笑 春 风。



诗题与背景: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逐句释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里, (我看见)那姑娘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今日再来此地)门中的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剩下那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不知:一作“秖(zhǐ)只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人面桃花相映红”写人,作者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后二句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姑娘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题都城南庄》插图: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都城南庄》瓷画,钟福洪绘


考试考点:


题木兰院二首(其一)

(唐)王播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请简要分析“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笑”的表达效果。(2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一)(4分)

1.(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风中桃花盛开的景象,反衬了作者的愁情。

2.(2分)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王诗将木兰花、庙宇的三十年间由盛而衰的变化来突出人、事沧桑之感;崔诗将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拓展阅读:

【典故】

  关于此诗,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朝时,博陵(今河北定州)有一青年名叫崔护,容貌英俊,文才出众,性情孤洁寡合,来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由于距家路途遥远,便寻居京城附近,准备来年再考。清明时节,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很安静,好像没有无人。

  崔护走上前去敲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来求点水喝。”女子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站在那里,对来客似乎有点特殊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引逗她,她却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她送到门口后,似有不胜之情,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住地回头看,然后怅然而归。此后一年,崔护没有再去见她。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家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崔护偶尔又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于是敲门询问,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刚成年,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以来,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你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也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子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即“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

【典故原文】(唐·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尔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墻如故,而已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作者简介:

  崔护(772~846年),唐朝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一说蓝田(今属陕西)人。贞元十二年(796年)登进士第。大和三年(829年),由京兆尹出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皆是佳作,以《题都城南庄》(即《人面桃花》)最为著名。(《本事诗·情感》、《旧唐书·文宗纪》、《唐诗纪事》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