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耳他国旗
马耳他国徽
马耳他:首都瓦莱塔风光
马耳他:古朴的瓦莱塔城门
马耳他很多建筑都是用石头建造的

  马耳他共和国马耳他语:Repubblika ta' Malta;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ta),欧洲南部岛国。位于地中海中部,面积316平方公里。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245.75平方公里,多天然良港;第二大岛为戈佐岛,面积67.08平方公里。有“地中海的心脏”之称。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几个世纪来先后被不同的军事力量征服和统治过。

  公元前5000年,岛上即有史前人类活动。公元前10~8世纪,腓尼基人到此定居。公元前218年起,受罗马人统治。9世纪起,先后被阿拉伯人、诺曼人占领。1530年,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从罗得岛移居这里。1798年,法国军队将骑士团逐出。1800年被英国人占领,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1959年及1961年起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1964年9月21日正式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女王仍为国家元首,向马派遣总督。1966年举行独立后的第一次大选,国民党获胜执政。1971~1987年,工党连续执政16年之久。1974年12月13日,马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君主立宪政体为共和国制,总统为国家元首。1979年3月31日,英被迫从马撤出军事基地。1987~1996年,国民党执政。1996~1998年,工党执政。1998年9月起,国民党执政至今。

基本国情

  国名 马耳他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lta)。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两个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左侧为白色,右侧为红色;左上角有一镶着红边的银灰色乔治十字勋章图案。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勇士的鲜血。乔治十字勋章图案的来历:马耳他人民在二战期间英勇作战,配合盟军粉碎了德、意法西斯的进攻,于1942年被英王乔治六世授予十字勋章。后来,勋章图案被绘制在国旗上,1964年马耳他独立时,又在勋章图案四周加上红边。

  国徽 为盾徽。盾面为马耳他国旗图案。盾形上端是一顶王冠,两侧为橄榄枝和棕榈枝,底部的饰带上写着“马耳他共和国”。

  面积 316平方公里。主要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245.73平方公里,多天然良港;第二大岛为戈佐岛,面积67.0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共有68个地方市政委员会,其中马耳他岛54个,戈佐岛14个。

  人口 51.5万(2019年)。主要是马耳他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其余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等。官方语言为马耳他语和英语。天主教为国教,信奉人数占98%,其余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

  首都 瓦莱塔(Valletta),0.8平方公里,人口约0.7万。

  国家元首 总统乔治·维拉(H.E. George Vella),2019年4月4日就职,任期5年。

  重要节日 独立日:9月21日

历史

  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人定居于此,前8世纪马耳他被希腊人占领,前4世纪又被迦太基占领。前218年始被古罗马统治。

  9世纪起马耳他相继受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诺曼人统治。1523年,圣约翰骑士团自罗得岛移此,并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认。该支骑士团后更名马耳他骑士团。1565年的马耳他大围攻中,骑士团击败奥斯曼帝国军队,此战是马耳他史上最重大事件,因成功阻止奥斯曼帝国向西欧扩张。

  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军队逐出骑士团。1800年英国占领马耳他。1814年正式沦为英殖民地。1964年9月21日宣布独立,并仍为英联邦国。

  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时,古希腊人 开始植民马耳他,主要是以今日的瓦莱塔所在位置为中心。一个世纪后,以本岛做为东地中海到康沃尔之间的贸易路线中继站的腓尼基商人,也开始定居于此。

  在腓尼基人没落后,西元前400年时,掌控这个区域的是腓尼基的前殖民地之一,迦太基。在这个时期,马耳他人的主要产业是栽种橄榄与长角豆,以及纺织业。

  在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马耳他人趁机发动了对迦太基的反叛,并将当地的军事指挥权移交给罗马执政官 Sempronius。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马耳他同样忠于罗马,而罗马给予马耳他“盟邦”(Foederata Civitas)的头衔作为回报,这意味着免除了对罗马纳贡以及受罗马法管辖的义务,尽管此时罗马人在本区域(西西里行省以及马耳他)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中。

  公元117年,身为全盛期的罗马帝国之一部分的马耳他,由哈德良皇帝升格为自治区。Rabat的地下墓地证明早期基督教社群的存在,以及《使徒行传》中所叙述圣保罗在本岛遭遇船难以及传教的事迹。

  当4世纪罗马帝国东西分裂时,马耳他受讲希腊语,定都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统治,自395到870年。

中古世纪

  马耳他加入了拜占庭─阿拉伯战争, 且对于马耳他的征服和对于西西里的征服和一位拜占庭将军Euphemius背叛他所服侍的拜占庭帝国一事密切相关, 他要求北非的艾格莱卜王朝(Aghlabid)入侵马耳他。作为西西里酋长国(Emirate of Sicily)的一部分领土,在西元909年,岛上的政权移转至北非的法蒂玛王朝。这些阿拉伯人引进了新的灌溉技术、一些水果和棉花。而来自西西里岛的西西里阿拉伯语(Siculo-Arabic)因为获得岛上居民采用,最终演化成马耳他语(Maltese language)。

马耳他骑士团和拿破仑

  1530年,查理五世永久把马耳他租让予耶路撒冷圣若望医院骑士团,即现今的马耳他骑士团。骑士团早前于1522年被鄂图曼土耳其帝国逐出罗德岛。1551年,巴巴里海盗奴役马耳他附近的岛屿戈佐岛的所有5,000人口,并将他们送往利比亚。1565年,鄂图曼帝国与骑士团发生全面战争,并发动对马耳他的围攻。当时土耳其拥有地中海最强的海军力量。骑士与马耳他的平民奋力抵抗土耳其的进攻,并最后获得胜利。伏尔泰形容1565年的大围攻,"没有什么战役比起马耳他大围攻更有名"("Nothing is more well known than the siege of Malta.")。

  经过大围攻后,骑士团决定增强马耳他的防御力,特别是内港地带。骑士团修筑了新城瓦莱塔,以当时骑士团团长琼•帕里斯特•德•拉•瓦莱特(Jean Parisot de la Valette)。骑士团亦沿海岸线修筑了不少瞭望塔。骑士团在岛上完成了很多建筑及文化项目。后来于1675年,一次瘟疫于马耳他爆发,并杀死了6万居民中的约1万1千人。

  骑士团一直控制马耳他,直至拿破仑一世在出发征服埃及前。拿破仑在1798年于途中夺取了马耳他。拿破仑用计夺下城市,他先派人要求进港进行补给。当船只安全进入瓦莱塔港后,拿破仑的战舰将炮口转向他们的招待者。马耳他骑士团团长投降,拿破仑继续停留于马耳他数日,这段时间中他劫掠了岛上很多财富,并建立起傀儡政权统治。然后拿破仑就航向埃及,留下大队驻军。

  马耳他居民十分厌恶法国的占领军。法国强加的财政、宗教政策激怒了当地民众,他们起来反抗法军,并逼使他们撤离城市要塞。英国、西西里王国及那不勒斯王国支援岛上反抗者,英国亦派出皇家海军封锁马耳他。1800年,法军投降。马耳他居民的领导者希望马耳他成为英国自治领。马耳他人发表了权利宣言,愿意"归属自由民之国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国王陛下之保护及统治。"("under the protection and sovereignty of the King of the free people, His Majesty the K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宣言亦表示"陛下无权将岛屿转移他国...若他选择收回其保护、放弃其统治,选择其他统治者的权利,或岛屿的行政,只归属于我们,岛上之居民及原住民,而不受任何控制。"("his Majesty has no right to cede these Islands to any power...if he chooses to withdraw his protection, and abandon his sovereignty, the right of electing another sovereign, or of the governing of these Islands, belongs to us, the inhabitants and aborigines alone, and without control.")。

大英帝国和二战

  1814年巴黎条约中,马耳他正式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份,并用作船运中途站及舰队总部。马耳他作为苏伊士运河及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中途站,显示出马耳他的重要性,及前往印度的重要中途站。1919年,英国军队镇压了一场反对开征新税的示威,并杀死4名平民。因此掀起了反抗行动,并提升了亲意大利派的影响力,英国统治受到挑战。这次事件每年都有悼念

  在1930年代早期,英国地中海舰队离开马耳他,转往亚历山卓。二战期间,马耳他因为接近轴心国的船运航道而有很重要的地位。马耳他居民于围攻时的英勇表现,因而英王乔治六世于1942年4月15日授乔治十字勋章予马耳他,"见证著一种英雄及奉献精神长存历史。"("to bear witness to a heroism and devotion that will long be famous in history")。有些史学家认为,英国在防卫马耳他蒙受到不相称的伤亡,只因为若马耳他如新加坡一样投降,英国的信誉会受损。

马耳他共和国

  马耳他于1964年9月21日获得独立,但直至其1964年立宪完成前,马耳他基本上仍保留承认伊丽莎白二世为马耳他女王及国家元首,以及作为她代表的总督行使施政权。1974年12月13日,马耳他成为共和国,继续留在英联邦之内,以马耳他总统为国家元首。防卫协议在独立后就签订,直至1979年3月31日期满。

  同日英国军队撤军,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国旗。1980年,马耳他采取中立政策,并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一员,直至2004年。1989年,马耳他成为美国及苏联之间高峰会的场地,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与苏共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首次面对面会谈,暗示著冷战即将终结。

  马耳他在2004年5月1日成为欧盟会员国,在2007年7月22日加入欧元区,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地理

马耳他地图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北距意大利西西里岛93公里,南距北非海岸288公里,西距直布罗陀1826公里,东距亚历山大港1510公里,据南欧、北非和中东三地海上要冲。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全国共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为246平方公里,多天然良港;戈佐岛次之,面积67平方公里。另有科米诺岛,2.7平方公里。科米诺托岛和费尔弗拉岛很小,无人居住。全国丘陵起伏,无山脉、河流,缺少淡水。

气候

  属典型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较大。一年分为夏(5月~11月)、冬(11月~4月)两季。1991~1999年,6月、7月、8月平均温度为25.9度,最高气温出现7、8月白天40度;12月、1月、2月平均温度为13.3度,最低气温冬季夜间8度。夏季干旱少雨,冬季雨水略多。1990~1999年,年平均降雨量622.4毫米。干燥夏季后的第一场雨一般发生在9月,湿季一直延续到4月中旬,从那时起直到9月,除零星暴雨或雷阵雨外几乎没有降雨。另外,马耳他湿度较大,尤其是在吹东南风时,会出现几次相对湿度较高(在60%至85%之间变动)的时期。无台风、海啸等灾害性天气。

政治

马耳他:总理府――卡斯蒂利亚骑士旅馆(Auberge de Castille)

1964年9月21日,马正式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制,仍保留英联邦成员国身份。1966年,马举行独立后首次大选,国民党获胜执政。1971-1987年,工党连续执政。此后国民党和工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

【宪法】 1964年9月21日颁布独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女王为国家元首。1974年12月13日通过宪法修正案,成为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由总理提名经议会投票同意产生),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议会】 一院制,称众议院,经普选产生,任期5年,为立法机构。本届议会于2017年6月选举产生,现共65席,其中工党(执政党)占34席,国民党(反对党)占28席,民主党3席。议长安杰洛·法鲁贾(Angelo Farrugia)。

【政府】 2019年12月,工党领袖、总理穆斯卡特宣布辞职,2020年1月罗伯特·阿贝拉(Robert Abela)当选工党新领袖并就任总理。内阁其他成员包括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克里斯·费恩(Chris Fearne),外交与欧洲事务部长埃瓦里斯特·巴尔托洛(Evarist Bartolo),财政和金融服务部长爱德华·希克卢纳(Edward Scicluna),能源和水利部长迈克尔·法鲁贾(Michael Farrugia),教育和就业部长欧文·邦尼奇(Owen Bonnici),国家遗产、艺术和地方政府部长何塞·赫雷拉(José A Herrera),总理府部长卡尔梅洛·阿贝拉(Carmelo Abela),交通、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部长伊恩·博奇(Ian Borg),家庭、儿童权利和社会团结部长迈克尔·法尔宗(Michael Falzon),司法、公平和治理部长爱德华·扎米特·刘易斯(Edward Zammit Lewis),农村政策、渔业和动物权益部长安东·瑞法罗(Anton Refalo),社会住房部长罗德里克·加尔德斯(Roderick Galdes),经济、投资和小企业部长希尔维奥·斯肯布里(Silvio Schembri),旅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长尤利娅·法鲁贾·波尔泰利(Julia Farrugia Portelli),环境、气候变化和规划部长阿龙·法鲁贾(Aaron Farrugia),戈佐部长克林特·卡米莱里(Clint Camilleri),内政、国家安全和执法部长拜伦·卡米莱里(Byron Camilleri),欧洲资金事务国务秘书斯特凡·兹林佐·阿佐帕尔迪(Stefan Zrinzo Azzopardi),金融服务和数字经济事务国务秘书克莱顿·巴尔托洛(Clayton Bartolo),土地和建设事务国务秘书克里斯·阿吉乌斯(Chris Agius),青年、体育和志愿者组织事务国务秘书克里夫顿·格里马(Clifton Grima),老龄与残疾人事务国务秘书西尔维奥·帕尔尼斯(Silvio Parnis),公平和改革事务国务秘书罗茜安·库塔亚尔(Rosianne Cutajar),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环境卫生事务国务秘书德奥·德巴蒂斯塔(Deo Debattista),公民身份和社区事务国务秘书亚历克斯·穆斯卡特(Alex Muscat)等。

【司法机构】 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构,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16名大法官组成,由总统根据总理推荐任命,65岁退休。首席大法官马克·切特库蒂(Mark Chetcuti),2020年就任。检察长维多利亚·布蒂吉格(Victoria Buttigieg),2020年就任。

【政党】

工党(Partit Laburista):执政党,中左派,欧洲社会党成员。1921年成立,早期党员以劳工阶层居多。对内主张权利平等,关注弱势群体,构建福利社会,建立自主经济,工会参与企业管理,出售部分国有企业股份。对外主张中立和不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重视同地中海国家关系。现任领袖罗伯特·阿贝拉,2020年1月当选。

国民党(Partit Nazzjonalista):主要反对党,中右派,欧洲人民党团成员。1880年成立,早期党员主要是工商业者、教职员、律师、农民。对内主张把马建成信奉天主教、具有欧洲传统和民族精神、自由正义的民主国家,保护国内传统和生活方式,提倡环境保护,反对过度开发、引进外来移民和劳工,近年来政治立场趋中间化;对外主张加强同欧洲国家和地中海各国合作。现任领袖伯纳德·格雷克(Bernard Grech),2020年10月当选。

重要人物

乔治·维拉:总统。1942年4月生,马耳他大学医学博士。1978年当选议员开始从政,系马政坛资深人物。历任马耳他工党副领袖、议会议事程序委员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6-1998年担任工党政府副总理兼外交和环境部长。1998年后作为反对派议员期间,长期担任影阁外交事务发言人。2013年工党赢得大选上台执政,再度出任外长。2017年议会提前大选后未连任。2019年4月就任马总统。已婚,有二女一子。

罗伯特·阿贝拉:总理,工党领袖。1977年12月生,马耳他大学法学博士,系马第八任总统乔治·阿贝拉(2009-2014年在任)之子。曾长期从事律师工作。2017年首次当选议员,并担任时任总理穆斯卡特法律顾问。2020年1月起任现职。已婚,有一女。

经济

马耳他自然资源贫乏,技术人员短缺,工业基础薄弱,粮食基本依赖进口,对外贸易长期逆差。旅游业、造船和修船业是其传统产业,其中旅游业是马外汇的重要来源。

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政府不断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宏观经济不断改善。此外,从盟内得到的大笔援款也给马经济注入了更多活力,近年实现连续增长,于2008年初顺利加入欧元区并提出了在金融服务、信息和通信技术、旅游业、制造业、医疗卫生、教育、戈佐—生态岛七个领域重点发展的2015远景规划。

2008年,得益于严格的金融管理制度、量入为出的经济政策和保守谨慎的信贷投资传统,加之在马外国实体投资多来自英法德等国,质量较高,马经济未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直接冲击,表现尚可。但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马经济于2008年底陷入衰退,当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09年持续下滑,GDP增长率为-2.1%。

2010年起经济开始复苏,逐步恢复增长。2018年,马经济增长在欧盟内表现出色。国内生产总值约123.2亿欧元,同比增长6.6%,人均GDP近2.6万欧元,失业率3.9%,通胀率1.7%。2019年,马国内生产总值约132.1亿欧元,同比增长6.8%,人均GDP近2.9万欧元,失业率3.4%(2019年12月),通胀率1.64 %。受新冠疫情影响,马2020年第二季度经济陷入衰退,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约28.3亿欧元,同比下降14.9%。

【资源】 除建筑用石灰岩外,无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完全依赖进口。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低。淡水资源匮乏,一半以上生活用水依靠海水淡化。

【制造业】 近年来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目前占GDP的8%左右,低于西方国家总体水平;从业人员占总劳力的比重不足20%。主要产品有电子、化工、机械设备、医药、食品饮料等。

【农业】 可耕地面积约9000公顷,由于严重缺水,马耳他农业受限。农业、林业、渔业产值占马总体经济产值不足1%,2019年仅为0.8%,从事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0.7%。粮食、牛奶、植物油、水果等大部分依赖进口。

【旅游业】 旅游业是经济支柱和主要外汇来源。2018年,赴马游客人数约260万,在马旅游消费约21亿欧元。2019年,赴马游客人数约277万人,在马旅游消费约22亿欧元。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为赴马游客的主要来源国。

【交通运输】 境内无铁路和内陆水路,与岛外的交通主要依赖航空和海运。卢卡(Luqa)国际机场是唯一机场,年吞吐量约600万人次,与欧、美、北非等主要大城市有多条直飞航线。航运业发达,马耳他岛南部的自由港系地中海沿岸第三大转运港,与世界超过100个港口有货物往来。欧洲第一大、世界第六大船舶登记国。全国公路约2200 公里,无高速交通系统。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共有约39.5万量机动车,人均车辆保有率居世界前列。

【财政金融】 马加入欧盟后公共财政状况总体良好,在GDP增长、降低结构性赤字和公共债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2019年,政府财政盈余940万欧元。中央政府债务为53.28亿欧元,较上年增加920万欧元。

【对外贸易】 马外贸长期逆差。欧盟一直保持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主要进口矿物燃料、非电子机械、交通工具、食品等,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出口电子机械、海产品、医药产品等,主要出口国为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0.3亿欧元,其中进口73.4亿欧元,出口36.9亿欧元,贸易逆差36.5亿欧元。

【人民生活】 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及退休保险制度。男性平均寿命79.6岁,女性为83.3岁,总体平均寿命81.5岁,世界排名第20位。互联网入户率84%。

军事

武装部队总人数不到2000人。武装部队司令杰弗里•柯米(Jeffrey Curmi)准将,2013年12月就职。根据1980年同意大利签订的双边防务协定,意负责为马提供安全保障。马警察力量约2300人,由内政部管辖。

文化

  马耳他文化是数世纪来不同文化在马耳他岛上相互接触融合的产物,包括邻近的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以及1964年马耳他独立前曾长期统治管理该地的诸多国家的文化。

新闻出版

共有主要日报4份,马耳他文和英文各2份。最大报纸为《时报》(Times of Malta)和《独立报》(The Malta Independent),发行量分别为3.7万份和1.8万份(2016年),另有多种周刊。马耳他电视台(TVM)为国家电视台,1962年开始播放电视节目,由政府公共广播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国民党和工党分别开设各自电视台Net TV和One TV。

风景名胜

  总统府(The Palace of the Grandmasters) 亦称骑士团首领宫,位于首都瓦莱塔中心,建于1571年。英国统治时为英国总督府,1974年后为马耳他总统府和议会所在地。总统府总体布局是马耳他的传统风格,中心为院落,四周两层房屋,呈长方形,庄重肃静。

  总统府内藏有部分骑士团首领的画像,包括沙俄叶卡捷林娜二世、法国路易十四、十五和十六等在内的许多欧洲君主的画像,路易十四赠给骑士团首领的大壁毯,中世纪骑士穿戴的全身胄甲以及中国明朝瓷器等珍品,古色古香,独具魅力。

  总理府——卡斯蒂利亚骑士旅馆(Auberge de Castille) 系由卡斯蒂利亚骑士的旅馆改建而成。该旅馆建于1574年,座落于瓦莱塔的最高处,当时可俯瞰全城,为圣约翰骑士团八支骑士团之一的卡斯蒂利亚(西)、里昂(法)和葡萄牙语骑士所有。最初为在马耳他没有住所的骑士的临时用房,同时也招待一些过往贵宾。旅馆在法军占领时期和二战期间曾遭到过严重损坏,后修复,现为18世纪巴洛克风格,正面虽有所装饰,但不过份。骑士团1798年从马耳他败走后,旅馆曾被法军当作司令部,后又成为英军司令部。1972年成为马总理府所在地,马耳他总理在此接待来访的外国政要。

  圣约翰大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 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由设计总统府的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的。教堂始建于1573年,是骑士团首领拉·卡西尔为使瓦莱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的首都伯尔古,并由其本人出资兴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标志着骑士团由伯尔古迁都到瓦莱塔的正式完成。18世纪时进行了扩建。圣约翰大教堂是骑士团自己的教堂,也是最主要的教堂,是首领和骑士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祭祀的场所,从教堂的装饰可以了解骑士团的历史。教堂外观苍白、朴素,但内部装饰却丰富多彩。据说,圣约翰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奇妙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

  教堂呈早期巴洛克建筑风格,部分摹仿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整个圆顶是一副大壁画,由意大利画家马迪亚?布雷迪所画,表现了圣约翰的生平故事。大理石地面上刻着下面埋着的出身高贵的骑士的名字,第一任首领阿达姆和第六任首领瓦莱特的遗体就埋放在教堂的地下墓穴里。大教堂内部又分小礼拜堂,分归骑士团的“八语”骑士(骑士来自法、德、西、意、英、葡等六国,当时法国骑士来自三地,所操语言不同,按语言分支)供奉自己的守护神。小礼拜堂内葬着本语骑士团首领的遗体。在过去,逢盛大节日,小礼拜堂前挂有做工精美的比利时挂毯,挂毯取材于名画,内容表现耶稣的生平。现挂毯挂在楼上房间,供人参观。

  教堂博物馆(原祈祷堂)内有一副世界名画《被砍头的圣约翰》,其突出特点是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技和现实主义的人物造型相结合。这是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他于1608年来马时应骑士团首领之请而绘成。

  大港(Grand Harbour) 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与伯尔古、博姆拉和森格利亚三座古城间的深水海湾,是马耳他最大的天然良港。大港面积为2.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6公里,港内水深、隐蔽,万吨货轮可进港装卸货物,年吞吐量为160万吨。港内有多处深水码头及装卸、加油、储粮等设施。

  大港在马历史上曾有过几段不平凡的经历。1565年,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为了寻找进攻欧洲的跳板,派出一支庞大海军进攻当时处在圣约翰骑士团统治下的马耳他。双方在大港展开取激烈的战斗,鲜血染红了大港水。最后,奥斯曼军队溃退,夺路从海上逃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耳他大围攻”,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没有比‘马耳他大围攻’更著名的战役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耳他作为英国一个海军基地,遭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空军数以千计次空中打击,大港首当其冲。尽管如此,英国舰只仍经常从大港出发,出其不意地袭击意大利到北非之间的海上运输船只,使北非的德军处于粮草不济的困难境地,为盟军取得北非战场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港离岸仅数米处即可停靠现代化航母和特大型海轮,为地中海沿岸所少有,深受美国和西方国家海军重视,每年要接待许多艘外国军舰来访。

  大港内共有七个船坞,其中最大的三十万吨干船坞是我国于70年代援建而成,是目前为止我承建援外港口工程中规模最大的船坞,现仍被当地人亲切地成为“红色中国坞”。 目前,所有船坞均由马耳他干船坞公司经营。马干船坞原为英国海军船坞,1959年转为商业性船坞。

  古都姆迪纳(Mdina) 又译为“麦地那”,阿拉伯语中意为“城堡”。座落于马耳他岛中部一座山顶上,东面、北面是峭壁,是最适合防御之地。阿拉伯人称之为“姆迪纳”,并称它周围地区为“拉巴特”(城郊)。除了名字,整座城市找不到阿拉伯留下的痕迹。现在它不远处就是一座重镇“拉巴特”所在地。

  姆迪纳在罗马人统治时始建,当时的面积为现在的三倍,在1530年圣约翰骑士团接管马耳他前,曾是罗马人、阿拉伯人和诺尔曼人统治时期的首都。骑士团来马后将城墙加高、加固,在其薄弱环节建筑了堡垒,并挖了一条护城沟。由于骑士团已有战船,要靠海建都,就选择了大港沿岸的伯尔古,不再将姆迪纳作为首都。

  姆迪纳也称 “静城”,欧洲仅存的几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之一。城堡中,罗马人建筑遗址荡然无存,诺尔曼时代的大部分遗址尚清晰可辨。城堡底部的门叫希腊门。

  姆迪纳也被称作教堂之城,内有多座教堂、修道院、小广场和一些贵族小宫殿,具有浓厚的贵族和宗教色彩,城内大教堂自诺尔曼时期以来一直是马耳他主教堂,呈巴洛克风格,于1100年由西西里来的石匠建造,1693年毁于地震,1697年重新设计建造。教堂正面墙上有两个挂钟,分别显示着年月日和时间,门前还有两尊古炮,供人参观。站在古城墙上,可以纵览周围村镇和田园风光。

  古城内有一处教堂博物馆,原为一所神学院,藏品丰富,建筑风格华美,是马耳他岛上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也是欧洲最精美的基督教博物馆之一。

  姆斯塔圆顶大教堂(Mosta Rotunda) “姆斯塔”一词源于古代,有“神秘的村庄”、“隐藏的地方”和“中心地方”之意。姆斯塔圆顶大教堂效仿罗马的万神庙,其拱顶直径达122英尺6英寸,居欧洲第三,仅次于罗马的万神庙(143英尺)和圣彼德教堂(137英尺)。姆斯塔圆顶大教堂始建于1833年,当时由于现有教堂无法容纳村民参加礼拜活动,由当地的教会自发筹资兴建,由于资金来源不足,直到1860年才完工。

  姆斯塔大教堂正面有一广阔的平台,当时供当地人聚在一起聊天和商讨生意之用。前面的两座钟楼,两个钟分别表示标准时间和月日,借以驱邪。入口处的石柱类似万神庙。殿内敬奉的是圣母玛丽娅。

  姆斯塔圆顶大教堂著名之处主要表现在,1942年,当许多人在教堂内祷告时,意军一枚炸弹破顶而入却没有爆炸,也没有砸伤人,被人们称为奇迹。现在教堂专设一室,摆放该炸弹,展示神灵保佑。

马耳他:中国园——静园

  中国园——静园(Garden of Serenity) 系1994年6月马耳他总理阿达米访华时我国政府赠与马方的项目。1994年9月,两国政府换文,确定我为马无偿援建中国园项目。1995年1月,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决定将中国园建在桑塔露琪亚市,占地8000平方米。项目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执行。马方负责清理地面、挖掘水池等基础工程。1996年7月马方开工,我方于当年11月正式施工,1997年3月竣工,4月双方联合验收,7月7日双方签署交接证书并举行移交开园仪式。

  中国园建成后,经马方提议,双方商定,为其起名为“静园”。园内建有方亭、六角亭、轩、水榭、曲廊、喷泉、水池等,是一座优雅的苏州式古典园林,深受马耳他人民喜爱,参观者络绎不绝。

  总统官邸——圣安东宫(The San Anton Palace) 由1623年当选的骑士团大首领保尔勒的乡间别墅扩建而成,并以他的守护神“圣安东尼”的名字命名。此后,历任首领都把圣安东宫作为自己的乡间驻地。马耳他人民反法斗争时期,圣安东宫成为国民议会厅。英国统治时期一度成为英国王室官邸,但大部分时间作为总督官邸。马耳他共和国成立后,圣安东宫改为总统官邸,并接待来访国宾。

  夏宫——弗达拉城堡(Verdala Castle) 位于马耳他岛拉巴特市,1586年由骑士团首领德·弗达勒(法国普罗旺斯人)修建。弗达勒是从教皇西克斯提斯五世手中接受红衣主教头衔的唯一的骑士团首领。该城堡由因参与设计首都瓦莱塔而闻名的建筑师戈罗莱摩-卡萨尔设计,四周包围着小树林,骑士团的成员们曾在周围狩猎。

  城堡由两层楼组成。底层是在弗达勒统治时期建造的,从大门的入口处可以看到刻有狼的图案的徽章。第二层是在骑士团葡萄牙籍首领德-韦尔希拉统治时建造的,刻有代表韦尔希拉的庄严徽章。每一层都有一间面积很大的房间。第一层的房间曾被作为正式的餐厅,第二层房间曾是招待会大厅,现已整修一新。在餐厅里,可以看见画家普拉蒂尼所画的许多壁画,描绘了弗达勒生平的不同阶段。支撑房间的拱门上也有许多其它的壁画,均已被复原。

  该城堡现在是马耳他国家元首夏季的寓所。许多官方的活动,如月光舞会(由马耳他总统夫妇倡导的马耳他慈善基金组织的活动)都在此举行。

马耳他:哈扎伊姆神庙鸟瞰

  哈扎伊姆神庙(Hagar Qim) 马耳他岛的一组史前神庙,建于5000多年前。传说哈扎伊姆是“大石头”的意思,因为在神庙中有一块状似烟囱的大石头。神庙有很多门,均有完整的大石头搭成。石上有雕刻和一些古代的书写符号。哈扎伊姆的特点之一是有一些小祭坛,由雕刻石头做成。其中一个小祭坛上刻有一棵“生活树”,树上架一只浅碗。这个小祭坛已放在国家博物馆中保存。

马耳他:戈佐岛上的著名景点——蓝窗

  戈佐岛(Gozo Island) 仅次于马耳他岛的第二大岛,面积为67.08平方公里,约为澳门的三倍,人口2.8万。该岛比较封闭,因此较多地保持了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岛上山道如织,绿树成行,古迹众多,田园四布,具有宁静的乡村风情,是马耳他人和外国人的休假、消闲胜地。首都维多利亚(拉巴特),具有阿拉伯和欧洲的双重特点。

  戈佐岛历史悠久,据考古专家发现在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岛上的吉干提亚巨石(Ggantija)神庙遗址,据考证建于约公元前3600年前,比金字塔还早800年。目前巨石矗立,还保有当年的轮廓,拱门、巨窗、公母结构相接牢固。

  戈佐岛上有一个著名城堡,名为维多利亚城堡(The Victoria Citadel),类似于马耳他岛上的古都姆迪纳,因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5岁生日得名。当地人仍称其原名“拉巴特”(意为“城郊”)。城堡本为防御外敌所建,但不够坚固。登城墙远眺,景色极为壮观。

  戈佐岛上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蓝窗(Azure Window),俗称天窗,外貌同桂林象鼻山类似,因猛烈的海浪千百年来冲刷石灰石而形成。两边有直径约100米的石墩,支撑着一个石盖,形成一个高约百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附近海边岩石高低大小不一,岩面布满远古鱼虫、植物化石。

美食

  马耳他菜是几个世纪以来岛上居民与来马耳他定居的外来者在烹调习惯上互相影响的结果,这种结合使马耳他菜混合了地中海周围各地的饮食口味。尽管许多菜式是岛上特有的,然而一部分很受欢迎的菜式的做法却是源自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以及中东地区。被当地人称为ftira biż-żejt、ġbejniet和pastizzi的食物便是很好的例子。

教育

共有各类学校约340所,在校生约8.4万人,教师近1万人,公立学校均实行免费教育,另有各类私立和教会学校。马耳他大学(University of Malta)系马唯一一所大学,其他高等院校包括旅游学院(Institute of Tourism Studies)和马耳他人文科技学院(Malta College of Arts, Science & Technology)等。

外交

英联邦成员国,2004年5月加入欧盟,2007年12月加入申根区,2008年1月正式启用欧元。奉行中立政策,同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推动并积极参与地中海议会大会、地中海联盟等欧洲—地中海合作进程,重视并积极发展同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域外大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关系。

重视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作用,赞成联合国改革,支持扩大安理会,但主张应坚持协商一致。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支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就减排尽快采取行动,呼吁重视小岛国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脆弱性。高度关注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地中海非法移民问题,主张保护难民的人道主义权利,开展国际合作搜救海上遇险难民,倡导在欧盟内部建立强制性“责任分摊”制度,主张加大同难民来源国、中转国的发展合作,从源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