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mǎ jūn),中国三国时机械制造家。字德衡,魏国人,生于扶风(今陕西麟游乾县一带)。少年时期生活贫困,刻苦自学。当时纺织用的绫机效率低,数十日方能织布一匹。马钧简化了绫机的机械结构,将50综(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旧丝绫机改制成12蹑,使生产效率提高4~5倍。马钧还创制提水灌溉用的翻车,结构巧妙,轻便灵活,效率很高,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长期在中国农村广泛应用。他还将百戏塑型加上原动力和传动机械成为水转百戏。他试制的轮转式发石机,能射数百步远(一步约合1.45米)。他对诸葛连弩也进行了改进。马钧还曾亲自制成指南车。

  马钧从小生长在劳动人民中间,他最关心的是民间生产工具的改革。当时民间使用的织绫机是西汉时钜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创制的,后来虽经人改造过,但50组经线的织机仍要有50个脚踏蹑(踏板)来操纵,60组经线的织机要有60个脚踏板操纵,费时费力,织一匹绫需几十天时间。马钧对织机进行了细致观察,深入研究,反复改造实验,终于把50组和60组经线的织绫机改造为由12个脚踏板操纵,简化了织机的构造,减轻了织布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四五倍。改造后的新织机织出的绫质量也有提高,从而很快在民间推广开来,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在洛阳马均住地的附近有一片空地,他想利用来种菜,但是地势较高,无法引水灌溉,于是马钧便着手对东汉人毕岚所发明的翻车进行研究,利用它可以提取河水的功能,将它改造为龙骨水车,用作提水浇地,成为一种灌溉机具。这种新的“翻车”是在一个长方形木槽两端设有固定轮轴,其问有木质链条相连,链条上每隔几寸穿一木质叶片,用人力转动轮轴,带动链条叶片绕着两头的轮轴翻转,使水通过板槽,由低处流向高处,不间断地提水,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这是我国古代水车演变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15世纪,这种水车传人西方,受到西方科学界的赞美。

  明帝青龙年间(233~236),马钧在朝任给事中,明帝令马钧研制指南车。古代的指南车早已失传,马钧经过臆想设计,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造了指南车,朝野人服其巧。此后,他又为明帝改制了“水转百戏”木偶玩具。他重新雕刻了木人,在暗处设下机关,用木头做成原动轮,通过齿轮传动,利用水力发动。机关一开,木偶人便立即击鼓吹箫,翩翩起舞,抛丸掷剑,爬绳倒立,舂米磨面,斗鸡杂耍,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晚年,他还钻制过一种叫“连珠炮”的兵器,或叫“发石车”。是利用高速转动的车轮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大石块抛射出去,接连不断地攻击敌方。因大将军曹爽不予重视,致使马钧这一试验性发明未能付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