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诗题与背景:

  《鲁山山行》是北宋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深秋时节,林空之时,作者在鲁山山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当时梅尧臣三十九岁,是其前期作品。


逐句释义: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恰好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群山连绵起伏,时高时低(蔚为壮观)。
  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里)满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径:小路。
  迷:辨认不清,迷路的意思,暗含“迷恋”之意。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另解:大熊星座爬上树梢),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熊升树:熊爬上树。另理解为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鹿: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有梅花鹿、马鹿等。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山里是否有人家居住、在哪?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何许:何处,哪里。
  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一声鸡鸣,暗示有人家。


鲁山山行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作者游鲁山,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作者兴致勃勃,一边行走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

  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是说,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千山高复低”,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进一步写“山行”。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这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爬到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名家评价:

  胡仔:“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东溪》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春阴》云:‘鸠鸣桑叶吐,村暗杏花残。’《杜鹃》云:‘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

  方回:“王介甫最工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查慎行:“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陆庠斋:“落句妙,觉全首便不寂寞。”(《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陈衍:“三、四句是名句。”(《宋诗精华录》卷一)


试题精选:

1.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鲁山什么季节的景色?(3分)

参考答案:(1)千山、好峰、幽径、(秋)霜、熊、树、林、鹿、(小)溪、人家、鸡鸣。(答到其中任何四个意象得满分2分,少一个扣0.5分)(2)秋季(1分)(共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鲁山(美景)的喜爱之情。或:表达作者沉醉鲁山(美景)的愜意。(1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

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4.“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5.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诗中的“ ”字相呼应。(2分)

参考答案:改。


6.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所运用的主要手法。(3分)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或虚实结合的写法,意近即可)


7.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全诗紧扣“行”字描写诗人漫游鲁山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山行的美好情趣,歌颂山河的秀美。(总起表明观点,概括事、景、情的内容,必不可少。2分)

(2)首句抒写了诗人山行的原因和感受:山中的景色契合自己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1分)

(3)二到六句由远及近描写山行所见,表现山峰形态的秀美,山中动物的自由自在。(1分)

(4)“幽径独行迷”叙事点题,既表达了陶醉于山行所见景象的心情,又实现了视角的转换。(1分)

(5)尾联写山行时听到远处传来鸡鸣,间接表现山行环境的幽静。(1分)


8.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颈联两句是互文见义,描写了“山行”所见动景,更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熊升树”、“鹿饮溪”并非亲眼所见。

C.从章法上看,颈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和“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充分的表现。

D.尾联和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不同。杜诗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见,而梅诗中的“人家”则并非亲眼所见。

参考答案:B


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B. 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C. 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E. 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参考答案:

B(“高复低”写的是山峰有高有低,连绵起伏的情形,也不能暗示鲁山之高。)

E(“云外一声鸡”写人家离山很远,间接表现山行环境远离尘嚣,十分幽静。)

(对一个得2分,全对得5分)


10.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年),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皇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传世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诗评》一卷。《全宋诗》录其诗25卷,《宋诗精华录》录其诗二十四首,《全宋词》录其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