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Cirrhina molitorella;molar pharyngo teeth beard labeo),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的一种。又称鲮公、土鲮鱼。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下唇和下颌分离;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粗壮,口角须短小;背鳍分枝鳍条12~13根,臀鳍分枝鳍条5根;尾鳍深分叉;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在胸鳍基部后上方有8~9片鳞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斑。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斑点。土鲮鱼在中国分布于珠江水系、海南省、台湾省、韩江、闽江、澜沧江和红河。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内,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偶亦进入静水水体。以藻类为主要食料。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殖物和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2~2.5千克,产量较大,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珠江流域早已作为养殖对象。肉味鲜美。

(鯪) 【繁体】 (鯪) 【异体 古文】

拼音:línɡ  部首:  总笔画:16  部外笔画:8  结构:左右  五笔:QGFT  倉頡:NMGCE  通用字 

基本释义:

  • línɡ
  1. 〔~鱼〕a.体侧扁,口小,有两对须,肉味鲜美,亦称“土鲮鱼”;b.古代传说中人面鱼身的人鱼,亦作“陵鱼”;c.古代传说中腹背有刺,能够吞舟的大鱼。
  2. 〔~鲤〕哺乳动物,全身有角质鳞片,无牙齿,吃蚂蚁。鳞片可入药。俗称“穿山甲”。
  3. (鯪)

便捷查询:

鲮() línɡ

  1. 古代传说中的怪鱼。也作“陵鱼”。
  2. 鲮鱼。俗名土鲮鱼、雪鲮、鲮公、花鲮。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身体延长,腹部圆,背部青灰色,腰部银白色。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不耐低温,生活在淡水中。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

《康熙字典》释义

  【亥集中】【魚字部】 

  【廣韻】力膺切【集韻】閭承切,𠀤音陵。魚名。【楚辭·天問】鯪魚何所。【註】鯪魚,鯉也。【本草】陶隱居云:鯪鯉形似𪔀而短小。又似鯉魚,有四足。又【異魚圖贊】吞舟之魚,其名曰鯪。背腹有刺,如三角菱,罟師畏之,網羅莫膺。一說鯪鯉皮曰穿山甲。又【類篇】一曰獸名。又石鯪,藥名。

首字为“鲮”的词语

  鲮鲤  鲮鳢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