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scale),鱼类爬行类和少数哺乳类身体表面以及鸟类局部区域所覆的一类皮肤衍生物。一般呈薄片状,具有保护作用。根据鳞的来源不同可以分成骨质鳞(真皮鳞)和角质鳞两大类。

  骨质鳞 根据形状的不同,骨质鳞又可分成3种:①盾鳞。原始,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一般呈棱形,由位于皮肤里的基板和外露并指向后方的棘突组成,二者均源于真皮;棘外覆有一层表皮形成的珐琅质(釉质)。因与高等脊椎动物的齿相当,故又称皮齿。见于软骨鱼类,如鲨、鳐等。②硬鳞。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多斜方形,真皮演化而成。由真皮内的骨质板及覆于表面的硬鳞质(闪光质)组成,坚厚而有特殊光泽。见于硬鳞鱼类,如鲟、雀鳝等。③骨鳞。由真皮性骨板构成,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利于躯体灵活运动。骨鳞近于圆形,上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同心圆环纹和辐射线。同心圆环纹为由于季节不同而表示出生长速度差异所形成。春夏因食物丰富,鱼类生长快,环纹较宽;秋冬食物缺乏,生长较慢,环纹较密;一年内生成疏密两群环纹组成一个年轮。根据鳞上的年龄数可推断鱼的年龄、生长速度及生殖季节等。根据形态和构造,骨鳞分成两种:游离端光滑的圆鳞和游离端有细小栉齿的栉鳞。骨鳞见于大多数硬骨鱼类,如鲤、鲈等。

  鱼体两侧侧线器官所在处,各有一排上有穿孔的鳞片,叫侧线鳞。侧线鳞数及侧线上鳞(背鳍起点基部至侧线的鳞)和侧线下鳞(由臀鳍起点基部至侧线的鳞)数目可用鳞式表示,为鱼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角质鳞 陆生脊椎动物体表特有的鳞,普遍存在于爬行类,故又称爬行鳞;亦见于鸟类足部、鼠类尾部和穿山甲体表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层,起保护和保水作用。鸟喙外的角质套亦为角质鳞的变形物。


 (鱗) 【繁体】 (鱗 䚬) 【异体 古文】

拼音:lín  部首:  总笔画:20  部外笔画:12  结构:左右  五笔:QGO  倉頡:NMFDQ  次常用字 

基本释义:

  • lín
  1.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鱼鳞。鳞片。
  2. 鳞状的:鳞爪。鳞波。鳞茎。鳞屑。鳞集(群集)。遍体鳞伤。鳞次栉比。
  3.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鳞鸿(指“鱼雁”,即书信)。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怀素
”字书法
作者:褚遂良
”字书法
作者:苏轼
”字书法
作者:黄庭坚

鳞() lín

  1. <本义> 鱼甲。鱼类、爬行动物等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鳞片丨鱼鳞。
  2. 像鱼鳞的东西:鳞茎丨鳞屑丨遍体鳞伤丨鳞次栉比。
  3. 有鳞动物的总称:鳞介(泛指有鳞片介甲的水生动物)丨鳞虫(有鳞的动物)。
  4. 姓。

《康熙字典》释义

  【亥集中】【魚字部】 

  【廣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𠀤音鄰。【說文】魚甲也。【玉篇】魚龍之鱗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註】鱗,龍之屬。【禮·月令】其蟲(鱗。【註】)龍蛇之屬。【淮南子·地形訓】凡鱗者,生於庶魚。又【正字通】雙鱗魚,產湖廣石門縣東陽山水中,鱗有兩重,與諸魚別,味肥(美。)又姓。【左傳·文十六年】鱗鱹爲司徒。【類篇】或作䰼。此條有四字脫落,包括一個空格。今補於()中。

《说文解字》释义

  【卷十一】【魚部】 编号:7616   鱗,[力珍切 ],魚甲也。从魚粦聲。

百科条目

首字为“鳞”的词语

  鳞片  鳞波  鳞集  鳞迹  鳞附  鳞次  鳞鸿  鳞翰  鳞鳞  鳞虫  鳞构  鳞漦

  鳞翅目  鳞光  鳞翮  鳞鳍


首字为“鳞”的成语


  鳞次栉比  鳞次相比  鳞萃比栉  鳞集毛萃  鳞集仰流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