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鸟类

添加10,768字节2012年10月22日 (一) 09:31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 鸟类的行为 ===== 筑巢 ===  筑巢,是鸟类繁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鸟巢是鸟类为了产卵、孵化直至雏鸟离巢而选择或筑造的一种临时性结构。  鸟巢的主要功能有:(1)容纳卵,使卵集中便于孵化;对于晚成鸟来说,巢还具有容纳雏鸟,让雏鸟接受亲鸟抚育的作用。(2)有保温作用,利于孵化和育雏。(3)巢的隐蔽性能够有效保护鸟类自身、卵和正在发育中的雏鸟。(4)筑巢和孵化等活动可以刺激鸟类体内性激素的分泌,促进繁殖活动的进行,在一定意义上筑巢也有求偶炫耀的作用。  鸟类的筑巢活动包括选择巢址、收集和运送巢材、筑巢等:  1.选择巢址:巢址的选择与鸟类的生活栖息地的类型和生活习性有关。大多数鸟类有主动选择巢址的习性,一般在筑巢活动开始前一天或数周之内进行。巢址由雌雄鸟共同选择或是由雌鸟或雄鸟单独来选择,因种而异。    2.收集和运送巢材:一般同一类群的鸟类所用的巢材具有共性。巢材的种类千差万别,大体上可以分为植物性材料、动物性材料、泥土和石块、人工制品等。巢材的收集和运送大多数由雌雄鸟共同承担。鸟类大多就地取材,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使巢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更富有保护性。    3.筑巢:大多数鸟类利用喙和脚作为最基本的筑巢工具。在筑巢时,大多数鸟类都遵循着自外向内、由上而下、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的顺序。  筑好的鸟巢,根据巢所处的位置及其结构特点,可以把鸟巢大致分为地面巢、水面浮巢、洞巢、编织巢,以及一些特殊形式的鸟巢,如泥巢、唾液巢、叶巢、织布鸟巢、冢巢。  1.地面巢:巢位于地面或地表的浅凹内,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卵的颜色一般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根据有无巢材及巢的结构特点还可细分为凹坑(如鸵鸟的巢)、简单巢(如企鹅、鸥类、雁形目鸟类的巢)、地面编织巢(如云雀、柳莺的巢)。  2.水面浮巢:一些游禽的巢由芦苇或其他水草编织而成,呈简单的盘状浮在水面上,能随水面而升降。如水雉等一些鸟的巢。  3.洞巢:巢常位于树洞、岩洞、地洞或其他裂隙中。一般攀禽和一些雀形目的鸟巢为此类型。具体可以划分为树洞巢(如啄木鸟的巢)、岩洞巢(如岩鸽、雨燕的巢)、地洞巢(如普通翠鸟的巢)、房洞巢(如麻雀的巢)。    4.织巢:大多数森林中和灌丛中的鸟的巢为编织巢。巢一般由树枝、树皮、树叶、草茎、毛发等编织物编织成,结构比较复杂。根据形状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板状巢(如斑鸠的巢)、皿状巢(如苍鹭的巢)、球状巢(如喜鹊的巢)、瓶状巢(如攀雀的巢)。    5.泥巢:巢主要由泥土构成。例如,家燕和金腰燕在繁殖期常在屋檐下或房梁上用泥土筑巢,巢多为杯状或瓶状。   6.唾液巢:是一些雨燕目鸟类(如金丝燕)所具有的特殊巢型。巢材主要由鸟类口腔中所分泌的唾液组成。    7.叶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编织巢,为长尾缝叶莺和灰胸鹪莺等所具有。在筑巢时先将树梢上下垂的大型叶片的边缘穿孔,以植物纤维或蛛丝等将叶缘互相缝合成袋状。   8.织布鸟巢:织布鸟所筑造的巢是鸟巢中结构最精致的一种类型。巢呈曲颈瓶状,悬挂在树梢上,主要由树皮纤维编织而成。  9.冢巢:是生活在澳洲及东南亚热森林中的冢雉科鸟类所特有的巢,它们在繁殖时常在林间地面上掘出一个大坑,然后再用土和一些植物性物质把坑填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冢状的大土堆。=== 孵卵 ===  产卵多发生在筑巢活动结束以后。卵的形成与产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控制,但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降水、食物资源等因素。各种鸟产卵所需的时间不同。雁类产出一枚卵往往需要1-2个小时,而一些寄生性鸟类如杜鹃几秒钟就产一枚卵。鸟类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的年龄不同,每年的产卵期、窝数,以及每窝的窝卵数也因种而异,并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孵卵方式''' 鸟类的孵卵方式多种多样。大多数鸟类由雌、雄鸟共同孵卵,即两性共同孵卵,一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孵卵方式。此外,还有由雌鸟或雄鸟单独孵卵的方式,即单亲孵卵,以及群体孵卵。  '''孵卵行为''' 孵卵鸟类的坐巢与离巢常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进行,此称为孵卵节律。不同种类的鸟类孵卵节律不同,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  鸟类在孵卵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喙或爪将腹下的卵转动1次,此称为翻卵。通过翻孵可使卵的各个部位受热均匀并防止胚膜与卵壳粘连。  在产卵期和孵卵的早期,许多亲鸟会因受到干扰而弃巢,弃巢是鸟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有利于逃避天敌的捕食。弃巢之后的亲鸟常常开始另觅巢址。然而,往往随着孵卵活动的继续,越到后期亲鸟对巢、卵越依恋,一般不会轻易弃巢,称为恋巢。  '''卵的形态''' 大多数鸟有卵形鸟卵,但也有洋梨状、球形、长椭圆形和椭圆形等。卵的形状有利于窝内的卵集中。大多数鸟卵表面光滑,但是一些卵表面凹凸不平(鸵鸟等),也有一些卵表面具有糙纹(凤冠雉),甚至有的卵表面有一些白粉状物质(鸭科)。  '''卵的大小''' 鸟卵的大小主要由体型决定。现存鸟类中,非洲鸵鸟的卵最大,蜂鸟的卵最小。体型越大的鸟,卵重占体重的比例越小。早成性鸟类比晚成性鸟类的卵相对较大。  '''卵的颜色''' 鸟类中以产白色或近白色的卵的种类最多,但也有许多其它颜色的卵,如鸭类为浅绿色的卵。卵色和花纹具有保护色的作用。=== 迁徙 ===  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对昆虫则称为“迁飞”,对鱼类则称为“洄游”,对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受到体能、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的补给站点,而给他们的迁徙制造更大的困难,有时甚至对某些物种的存续产生严重影响。  根据鸟类迁徙的行为,可以将鸟类分成不同的居留类型:  '''留鸟''' 留鸟是那些没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不进行远距离迁徙的鸟类物种,如喜鹊、麻雀等。有些留鸟则会进行不定向和短距离的迁移,这种迁移在有的情况下是有规律的,比如乌鸦会在冬季向城市中心区域聚集,而在夏季则会分散到郊区或者山区,这种规律性的短距离不定向迁移被叫做“漂泊”;还有一些物种如雪鸡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之间进行迁移,这种迁移叫做“垂直迁徙”,虽然名为迁徙,但仍然是留鸟的一种行为;有些物种的短距离迁移则是完全没有规律的,仅仅是随着食物状况的改变而游荡,这种鸟类实际上是留鸟与候鸟之间的过渡类型。  '''候鸟''' 候鸟是那些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如天鹅、家燕、燕雀等,它们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间。在不同的地域,根据候鸟出现的时间,可以将候鸟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漂鸟。如果在它避寒地则视为冬候鸟,在它的繁殖地(或避暑地)则为夏候鸟,在它往返于避寒地和繁殖地途中所经过的区域则为旅鸟。在一定广域范围,或是夏居山林,冬居平原处的则视为漂鸟。   '''夏候鸟''':在某一地区,该鸟夏季来此繁殖,秋季离开,这种鸟就称为这一地区的夏候鸟,如杜鹃、家燕等为北京的夏候鸟。   '''冬候鸟''':冬天在这一地区越冬,而春天迁往繁殖地的鸟,在其越冬的地方就称为该地区的冬候鸟。如斑头雁在中国青海湖繁殖在藏南越冬,它就是青海湖地区的夏候鸟,而是藏南地区的冬候鸟。   '''旅鸟''':某种鸟在迁徙过程中经过一地区,它不在此地繁殖,也不在此地越冬,而是短暂停留一段时间,这种鸟就称为该地区的旅鸟,如许多鸻鹬类在中国东部地区就为旅鸟。  '''迷鸟''' 迷鸟是那些由于天气恶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离自身迁徙路线,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区域的鸟类,如:曾经在中国湖南省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大红鹳就是迷鸟;埃及雁在北京只有一次纪录,属于北京地区的迷鸟。  候鸟和留鸟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同一鸟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在同一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居留类型,决定一个鸟种在一地的居留类型的因素有当地气候、食物状况、生境等。例如繁殖于日本北海道的丹顶鹤原为夏候鸟,由于当地居民持续在冬季定期投喂给予其稳定的食物来源,部分丹顶鹤已经放弃迁徙的本能,成为当地的留鸟;又如雀形目一种黑卷尾,在中国南部的海南岛、云南等地为留鸟,而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则为夏候鸟,而在欧洲则为漂鸟。  鸟类和其他生物迁徙行为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较多学者认为,地球上交替出现的冰川期与鸟类迁徙行为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冰川活动期生活在纬度较高区域的鸟类被冰川逼迫南移,冰川北退后出于本能鸟类又迁回高纬度的繁殖地,从而形成迁徙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迁徙行为源自天择的压力,由于迁徙行为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因而有着迁徙行为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都经历了严苛的天择,有着这一行为的鸟类种群才会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压力造就了鸟类迁徙的行为。
5,36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