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黄河流域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宜川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2020年9月11日,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黄河汉语拼音:Huang He;英语:Yellow River; Huanghe River),中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七长河流。因河水黄浊而得名。古代称为“河”,《汉书》中始称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42°,东经96°~119°,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西高东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000~4,000米,位于西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大积石山)主峰阿尼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的最高点。中部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以及崤山熊耳山中条山太行山等山地,海拔1,000~2,000米。东部为华北平原鲁中丘陵,华北平原海拔大多在100米以下,鲁中丘陵海拔400~1,000米。

干流概况

  干流可分为三段: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省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上游

黄河上游:兰州段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以上是黄河的上游,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河段长3,472千米,落差3,464米(从约古宗列盆地下口计算),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等支流汇入。

  黄河源头称玛曲。河出约古宗列盆地,向东穿过芒尕峡谷,进入有许多“海子”的沮濡滩地,名“星宿海”。在星宿海东部,玛曲分别从左、右岸接纳扎曲和卡日曲。扎曲较短,水量小,干旱年份河道干涸。卡日曲长201.9千米,所以亦有人认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

  黄河出星宿海后,穿过扎陵湖和鄂陵湖。过两湖至玛多县城附近的黄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千米,年水量增加到5亿立方米以上。

  黄河嗣后穿行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间的古湖盆和丘陵宽谷,至四川省、青海省交界的松潘草地,东受岷山所阻,绕阿尼玛卿山作180°的大弯,折向西北,重新进入崇山峻岭之中,在青海东部穿过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等一系列峡谷,又作180°大弯,向东流入龙羊峡。从龙羊峡到青铜峡,黄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峡谷与川地相间。此段河道长910多千米,落差1,320米,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占黄河干流的43%,有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和龙羊峡等。峡谷间较大的盆地有贵德盆地、兰州盆地、靖远盆地等。河出青铜峡,流经银川平原,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

  黄河上游段水多沙少,为黄河主要清水来源区。兰州以上流域面积仅占花园口站集水面积的30%,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花园口站的57%。黄河在兰州以上大部流经高原,河水含沙量小,兰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4千克/米3,年输沙量为1.08亿吨;河口镇站分别为5.7千克/米3,年输沙量1.42亿吨。

中游

  黄河中游从河口镇到河南省郑州附近的桃花峪,流程1,200多千米,落差896米,流域面积34.38万平方千米。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成为陕西、山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除河曲、保德等河谷较开阔外,绝大部分河谷两岸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十米至百余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多急流险滩,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以下65千米为禹门口(又称龙门),龙门山和梁山左右环抱。出禹门口,河面开阔到3~15千米,有汾河、渭河、泾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晋等省(区)形成马蹄形大弯,到潼关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进入豫西峡谷。过三门峡,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道隔成“人门”、“鬼门”、“神门”,古称“三门天险”。三门之下有一小岛挺立河中,即为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即建于此。自孟津县小浪底以下进入低山丘陵区,河道逐渐放宽至1~3千米,是由山地进入平原的过渡性河段。

  黄河中游流经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千米2的面积达14.3万平方千米,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含沙量大的支流,如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三川河、延水、汾河、北洛河、泾河、渭河等均发源于此。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以及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干支流,为黄河下游洪水的三大来源区,其中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千米,有伊洛河和沁河等重要支流汇入,暴雨强度大,集流快,洪峰预见期短,对下游防洪威胁很大,但为黄河两大“清水”来源区之一。

黄河:支流及流域

下游

  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长780多千米,落差95米,流域面积2.26万平方千米。河道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黄河带到下游的泥沙平均约有3/4被送到入海口,约1/4淤积在河道内,使河床逐年抬高,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河”(黄河河床一般高出大堤外地面3~5米,甚至高出10米)。黄河下游的主要支流有大汶河等。除山东的平阴、长清一带有山地屏障外,两岸全靠大堤约束。见黄河大堤。

  黄河下游现存的唯一湖泊是位于山东省梁山、东平两县的东平湖。据《水经注》载,黄河下游约有130多个湖泊陂塘,因黄河决溢改道都淤成平陆。

  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黄河三角洲发育很快。近代三角洲以利津以下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5,400多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角洲顶点从宁海下移到渔洼附近,小三角洲面积约2,200多平方千米;1954~1982年平均每年造陆38平方千米,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近0.47千米。

黄河改道示意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作家柏杨曾说“两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决口一千五百九十次。说明黄河像一只在大地上翻腾跳踉的巨龙,为中国人带来无法抗拒的灾难”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被改道经淮河入黄海。从此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移动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再入黄海。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大水,河决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主流向东北注入运河,再南流入淮,泛滥达七年之久。朝廷并任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使龙口很快合龙,决河绝流,故道复通,但其耗用民力、财物也极其可观,并导致民变。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州、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为阻挡日军,破坏郑州黄河南岸花园口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

黄河入海口多谱段遥感卫星影像图,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影像,2021年12月20日在北京发布。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气候与水文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478毫米,北部雨量较少,年平均最少仅约150毫米;南部雨量较多,年平均最多800多毫米。6~10月降雨占全年的65%~80%,多暴雨且强度大,一次降雨甚至可达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

  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70亿立方米,计入工农业耗水量,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60亿立方米,包括花园口以下天然来水量,黄河天然年径流量合计为570多亿立方米。按1956~1979年24年水文资料,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28亿立方米。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兰州以上地区、龙门至潼关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流域面积仅为全河的60%,而天然径流量却占全河的87%。径流量年内分配,7~10月占60%左右。年际变化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值,兰州站为3.17,河口镇站为3.44,中游有些支流的比值高达5~12。

  黄河的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各大江河首位,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6.9千克/米3(以陕县站为代表),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其中80%集中产生于输沙模数大于6,000吨/千米2的11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年内、年际变化不均匀,85%左右的泥沙来自汛期几场暴雨,中游有些支流一次洪水的输沙量即可达全年的1/3以上,形成浓度很大的高含沙水流。黄甫川、无定河、窟野河等多沙支流更有含沙量1,000~1,500千克/米3的极值。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道密度2~7千米/千米2,沟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但黄河的冲刷和淤积却是华北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干流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驳船。黄河水力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干支流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500多亿千瓦·时,其中干流可开发水电资源2,500万千瓦。

人文概况

  黄河流域共有耕地约0.18亿公顷。上游草原辽阔,是中国羊毛、皮革和其他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中、下游有广大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是中国农业发源地之一。陕、豫、鲁等省的小麦、棉花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黄河鲤鱼闻名。河口滨海浅海区出产毛虾、对虾等20多种水产品。

  黄河流域蕴藏有煤、石油、铁、铜、铝、铅、金、银、钨、铬、镁等矿藏,已逐渐形成上游水电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业布局,是中国举足轻重的三大常规能源基地。流域亦为中国重要工业区,重要城市有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太原、洛阳、郑州、济南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远在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有定居农业。距今约3,500年前,位于黄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为当时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环境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5世纪30年代全球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黄河断流是指中国于1970年代,基于经济发展、工业及农业的耗水量大增,大量河水被抽走。黄河的径流量由1950年代的575亿立方米,急剧下跌至1990年代中期的187亿立方米,黄河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鉴于黄河断流情况严重,中国政府自1998年起,开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于是黄河自2000年起便未曾断流,不过目前黄河仍会不时干涸,断流的威胁仍然存在。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据统计:

  • 1972年~1979年,断流6次,平均断流7天,平均断流河段长130公里;
  • 1980年~1989年,断流7次,平均断流7.4天,平均断流河段长150公里;
  • 1990年~1995年,断流8次,平均断流53天,平均断流河段长500公里;
  • 1996年,断流达到136天,断流河段长579公里;
  • 1997年,断流达到226天,断流河段长700公里。

  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 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 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 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 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 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 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水利

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家峡水电站: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 公伯峡水电站:青海循化,2006年投入使用。
  • 拉西瓦水电站:青海贵德、贵南两县交界处,尚在建设之中,是黄河干流最大的水电站。

桥梁

  • 济南黄河斜拉桥:山东省济南市北侧。1978年12月开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换几次钢索。
  • 济南黄河公路桥:山东省济南市北郊。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 济南黄河浮桥: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 兰州黄河铁桥:甘肃省兰州市城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 郑州黄河桥:河南省郑州市以北
  • 青银高速济南黄河大桥:山东省济南市以北。主桥规模在目前同类桥梁中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航运

  由于黄河的一些地理及气候的先天性原因(如凌汛等),虽然是中国第二大河,但黄河的航运能力有限,目前仅实现局部河段季节通航。而黄河的全河段通航也在规划中。

灾害及治理

  黄河的洪水灾害闻名于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游。黄河一年中有4个汛期:夏季的“伏汛”、9~10月的“秋汛”、3~4月的“桃汛”和春初的“凌汛”。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称为“伏秋大汛”。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致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如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黄河流域旱灾也较严重。

  黄河治理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在两岸修筑堤防。两汉时期,抢险、堵口和保护堤岸的“工程”已经出现。宋代已有简单的报汛方法和防汛制度。1世纪后半期(东汉永平)的王景,16世纪后半期(明嘉靖到万历)的潘季驯,17世纪后半期(清康熙)的靳辅、陈潢等,对于黄河下游的修堤防汛工作都有重大贡献。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黄河的工作。

  远在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修建了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在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修建了白渠、灵轵渠、成国渠、龙首渠等。在干流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支流湟水、汾河、沁河下游很早就有相当规模的灌溉工程。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夕,黄河流域全部灌溉面积仅为80万公顷左右,水电事业几乎空白。现今黄河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全河灌溉面积466万余公顷。过去没有引黄灌溉工程的黄河下游,现已建成了多座引黄涵闸、虹吸和扬水站工程。引黄灌溉和补源面积达200万公顷,成为中国最大的自流灌区。在黄河流域还广泛开展了水沙的综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为黄河的防洪和改变下游的泥沙淤积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