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上海市 > 黄浦区
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广场
上海市黄浦区:科学会堂1号楼,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黄浦区汉语拼音:Huángpǔ Qū;英文:Huangpu District),中国上海市辖区。地处上海市中心,东和南隔黄浦江浦东新区相望,西由日晖东路、瑞金南路、肇嘉浜路、陕西南路与徐汇区接壤,西北沿延安中路、成都北路与静安区毗连,北以苏州河为界与虹口区闸北区为邻。面积20.52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89.77万人,常住人口69.16万人(2013年末)。全区辖10个街道。

  黄浦江与苏州河在辖区东北端汇合,水岸线长12.46千米。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内环高架交汇相连;轨道交通1、2、4、8、9、10号线过境。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和外滩观光隧道、延安东路隧道、人民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西藏南路隧道、打浦路隧道以及东金线、东东线、杨复线、塘董线、南陆线等轮渡线过黄浦江连通浦东,外白渡桥、乍浦路桥、河南路桥、浙江路桥越苏州河连通虹口区、闸北区。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上海孙中山故居、豫园、外滩建筑群、国际饭店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旧址等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浦区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悠久的岁月积淀了以豫园为代表的老城厢文化、以江南造船厂为代表的近现代工业文化、以外滩万国建筑和上海石库门经典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黄浦是上海的经济、行政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区级财政收入位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服务经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特征明显,服务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达95.6%,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商务楼宇占区域经济比重达56.6%,税收亿元楼63幢,位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涉外企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达40.7%。社会文化事业资源十分丰富,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等全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矗立其间,上海音乐厅、人民大舞台、天蟾逸夫舞台等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剧场在此集聚,拥有上海社科院、交大医学院等一批知名科研院所、7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10家三级医院。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淮海中路商业街、新天地、豫园、田子坊等一大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地标”蜚声中外,全方位展示了上海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独特魅力。

  • 邮编:200001 代码:310101 区号:021

行政区划

  全区辖10个街道: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半淞园路街道、小东门街道、豫园街道、老西门街道、五里桥街道、打浦桥街道、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区政府驻外滩街道山东中路1号(延安东路300号)

历史

  黄浦区区境自唐天宝十年至宋代属华亭县,至元代隶属上海县。1843年上海开埠,境内地区被英、法等国强辟为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黄浦江名建立了最早的黄浦区。上海解放后,该区域区划几经调整,先后属于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卢湾、嵩山等区。

  1956年原黄浦区与老闸区合并。1959年,原邑庙区、蓬莱区合并成立南市区,原嵩山区部分划入卢湾区。1960年原新成、邑庙和卢湾区部分地段划入原黄浦区。1961年原浦东县部分街道划入原黄浦区、南市区。到80年代,原川沙县部分乡镇陆续划入原黄浦区、南市区。1993年原黄浦区、南市区境内浦东地区全部划归浦东新区。

  2000年6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浦区和南市区,设立新的黄埔区,以原黄浦区和南市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浦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九江路。2003年2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沪府[2003]8号)黄浦区人民政府驻地迁移:黄浦区人民政府驻地从九江路219号迁移至延安东路300号。201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设立新的上海市黄浦区,以原黄浦区和卢湾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浦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外滩街道延安东路300号。

  原【黄浦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东濒黄浦江。原属上海县高昌乡,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辟为英租界(1863年与美租界合并后称公共租界),以南辟为法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充,次年法租界向西扩充,境内全部成为租界区。1943年8月,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将公共租界改为第一区,法租界改为第八区。1944年两区合并为第一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黄浦区,以黄浦江得名,又称第一区(1947年取消序数区名)。四界:东临黄浦江;西沿山西南路折福州路向东,至山东中路往南,折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向西,折浙江南路往南至民国路(今人民路);南沿民国路折新开河(今新开河南路)至中山东二路;北临苏州河,面积1.36平方千米。1956年原黄浦区与老闸区合并称黄浦区;同年6月原水上区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水域的中线以西、以南划归黄浦区。1960年新成区东部及邑庙区、卢湾区的部分地区划归黄浦区。1961年划入原浦东县撤的东昌路、崂山西路、张家浜3个办事处,区辖境始跨黄浦江两岸。1984年8月川沙县所属的洋泾镇、洋泾乡的7个生产大队,严桥乡的张家楼及光辉大队部分地域划归区境,区界扩展到东至建平路,南至张家浜、人民路、淮海东路,西至成都北路,北至黄浦江、苏州河,面积20.46平方千米。1993年浦东部分划归浦东新区。1995年末,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区政府在九江路219号,辖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金陵东路4个街道。

  原【南市区】位于上海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是上海最早形成的聚落所在,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前已设征收酒税的机构上海务,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至咸淳三年(1267年)间上海正式建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为县驻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造城墙,范围就是现在人民路、中华路环绕的地区。民国22年(1933年)上海县驻地迁至北桥以前,一直是上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1927年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市)成立,南市属沪南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邑庙区和蓬莱区地。1960年,将蓬莱区全部和邑庙区部分合并设立南市区。1961年原浦东县的周家渡一带划入区境,1982年和1988年又先后划入杨思乡部分自然村和杨思镇,区境东、东南以杨高路、白莲泾一线与川沙县、上海县为界;西沿高雄路、制造局路、肇周路、西藏南路,与卢湾区毗邻;北和东北从淮海东路、人民路折向东南越黄浦江到张家浜,与黄浦区相接。1993年浦东的周家渡、塘桥、上钢新村、南码头路4个街道和杨思镇等地区划入浦东新区,东界西缩至黄浦江一线。1995年末,南市区面积7.87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区政府在陆家浜路1100号,辖豫园、老西门、小东门、董家渡、半淞园路5个街道。

  原【卢湾区】位于上海市区南部。原肇嘉浜在今丽园路口转弯北流,有小浜从西流入,当地有罗姓聚落,称罗家湾,后谐单为卢家湾,这是卢湾一名的由来。南宋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代划入上海县。清代为上海县高昌乡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租界扩至今重庆南路,民国3年(1914年)再次扩展到徐家汇,今区境东北部和徐家汇路以北先后入法租界。区境南部,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城厢自治区,民国17年(1928年)属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市),为沪南区境。日伪时期,统属市府直辖。1945年,依旧警局所辖警区,设第六区,又名卢家湾区,当时区境东界鲁班路、重庆南路、重庆中路,南滨黄浦江,西界日晖路(今瑞金南路)、陕西南路、北界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鲁班路以东设第五区,又名泰山区。1947年取消序数区名,分别改为卢湾区、嵩山区。1956年、1960年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先后将撤销的嵩山区和邑庙区部分地境并入,成今界。东以西藏南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江边路与南市区相接,西以陕西南路、瑞金南路与徐汇区为界,北以延安中路、金陵西路、金陵中路与静安、黄浦两区相邻。1995年末,卢湾区面积8.05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区政府在重庆南路139号,辖济南路、嵩山路、淮海中路、瑞金二路、打浦桥、顺昌路、丽园路、五里桥8个街道。1997年将8个街道合并为淮海中路、瑞金二路、打浦桥、五里桥4个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黄浦区总人口188743人,其中:外滩街道49508人、人民广场街道41516人、南京东路街道48173人、金陵东路街道49546人。南市区总人口385790人,其中:半淞园路街道71099人、董家渡街道87682人、小东门街道61848人、豫园街道49333人、老西门街道115828人。卢湾区总人口328918人,其中:瑞金二路街道74000人、淮海中路街道101088人、打浦桥街道70537人、五里桥街道83293人。

  2002年末,黄浦区辖南京东路、金陵东路、外滩、人民广场、半淞园路、董家渡、小东门、豫园、老西门9个街道,152个居委会;卢湾区辖打浦桥、淮海中路、瑞金二路、五里桥4个街道,82个居委会。2003年末,黄浦区辖9个街道,134个居委会,人口61.87万人;卢湾区辖4个街道,73个居委会,人口32.84万人。2004年9月30日,卢湾区辖4个街道,74个居委会。2005年末,黄浦区辖9个街道,135个居委会;卢湾区辖4个街道,74个居委会。

  2007年,黄浦区撤销原南京东路街道、人民广场街道、金陵东路街道、外滩街道、老西门街道、小东门街道、半淞园路街道和董家渡街道8个街道,调整为新的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老西门街道、小东门街道、半淞园路街道5个街道,豫园街道行政区划保持不变(沪府[2007]8号,黄府发[2007]7号):调整后的南京东路街道由原人民广场街道、原南京东路街道和原金陵东路街道的小花园、北海、平望3个居委会合并组成,外滩街道由原外滩街道和原金陵东路街道的山西、昭通、新建、瑞福、盛泽、宝兴、云南、福南、金陵等9个居委会合并组成,老西门街道由原老西门街道和原董家渡街道的陆迎、明日星城2个居委会合并组成,小东门街道由原小东门街道和原董家渡街道的王码、万裕、公义、桑园、府谷、南区、天生、青龙、阳光、多稼等10个居委会合并组成,半淞园路街道由原半淞园路街道和原董家渡街道的迎勋、普益、海西、中福二、中福一、车中、新村、益元等8个居委会合并组成。2007年末,黄浦区面积12.4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0.56万人,辖6个街道,120个居委会;卢湾区面积8.0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1.15万人,辖4个街道,74个居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黄浦区常住总人口429891人,其中:南京东路街道66285人,外滩街道64896人,半淞园路街道89776人,小东门街道74994人,豫园街道61042人,老西门街道72898人。卢湾区常住总人口248779人,其中:五里桥街道82403人,打浦桥街逍59085人,淮海中路街道57931人,瑞金二路街道49360人。

  2011年末,黄浦区面积20.54平方千米(上海年鉴),户籍人口28.73万户90.56万人,辖10个街道: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半淞园路街道、小东门街道、豫园街道、老西门街道、五里桥街道、打浦桥街道、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共有191个居委会。2012年末,黄浦区面积20.46平方千米(上海统计年鉴),常住人口70.4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8.20万人,辖10个街道,189个居委会。2013年末,黄浦区面积20.525平方千米(上海年鉴);户籍人口89.77万人;常住人口69.1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8.83万人;辖10个街道,189个居委会。

地理

  黄浦区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合流处的西南端。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静安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与静安区、徐汇区为邻。全区面积为20.5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7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81平方公里。

地形

  黄浦区境绝大部分地域在唐代中叶已成陆,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地势平坦,浦东略高于浦西,海拔4.5米以下。

气候

  黄浦区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浦西境“热岛”、“雨岛”效应显著。

自然资源

  黄浦区境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除浅层地下水外,在近300米厚的第四纪疏松沉积层中,含5个承压水层,其中以第四承压水层储水量最丰,水质最好。所有含水层中的水,均蓄于岩砂的孔隙中。

  黄浦区境是全市最早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地区。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今中山东一路的美商旗昌洋行院内,就开凿了全市第一口深井。

文化、旅游

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黄浦区:安和新村
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别墅
上海市黄浦区:永丰村

  科学会堂1号楼,位于南昌路47号,建筑面积11378平方米,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法租界公董局建于民国6年,是一幢混凝土木框架混合结构的两层法国古典花园住宅,风格典雅,美观别致,是法侨游息场所。园东北角有一所小学,供法侨子女上学,名为“法童公学”,现为上海科技协会的多功能科学活动的场所。经过整修的1号楼仍保持原有的法国建筑的风格。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明复图书馆,位于陕西南路235号。刘敦帧设计。占地面积162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1929年建,整体为现代派风格。形体简洁,立面构图严整。二层以上腰线和檐口做几何花纹样装饰。主入口装饰丰富,且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东方特征。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安和新村,位于瑞金二路198弄。占地面积3622平方米,建筑面积3229平方米,砖混结构,建于1921-1936年,属现代联排式建筑。双坡屋顶,立面材质为黄色面砖和清水红砖两种,色彩搭配活泼。二层的阳台铁栏杆造型流畅轻巧,侧立面开窗自由。底层砖墙纵横线条对比和谐,排列丰富多变。建筑细部处理略具装饰艺术派特征。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别墅,位于南昌路110弄、112—122号。占地面积3691平方米,建筑面积5774平方米,砖木结构,1916年建。新式里弄建筑。外观简洁平整,具现代派样式特征,略有几何化装饰,体现出装饰艺术派特征。连续双坡硬山屋顶。为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永丰村,位于重庆南路177弄、179弄1—10号。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砖木结构,1919年竣工,较早的公寓里弄住宅。弄内南部为点式三层公寓;北部为毗连式公寓,南立面顶层退出平台。单元间风火墙上烟囱和檐口山墙花为立面造型特征。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巴黎公寓,位于重庆南路165号,占地面积1525平方米,建筑面积4577平方米。砖混结构,1912年开工,1936年竣工。砖墙瓦顶,单元分隔墙出屋顶,造型与两端三角形山墙相同。立面装饰简洁,浅色水泥砂浆。为1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大楼,沿重庆南路建。其底楼重庆路侧沿街门面房屋均开设商铺。1923年由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大楼方正整齐,座西朝东,阳台朝西,一门二户,咖啡色墙壁立面整齐,砖间漆以白色涂料。立面简洁,窗下墙及檐部作白色宽带状横向构图,两端以褐色面砖作宽带状竖向构图,形成对比。屋顶为缓坡人字形结构,青瓦整齐铺设。窗为单层钢窗结构,楼道为黄色水磨石地板,扶梯为钢栏木扶手,梯级坡度平缓,转角均有大窗,采光颇佳。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瑞金宾馆4号楼,位于瑞金二路118号,北临复兴中路。占地面积77212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原为三井洋行大班住宅。砖木结构,1924年竣工。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南立面为连续券柱廊,3层退为平台;东入口可通轿车的拱券门廊,旁有一穹顶塔楼;清水红砖外墙,墙角作通长护坡状壁柱;孟莎式红瓦屋顶。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淮海坊,位于淮海中路927弄7—137号、南昌路316—364号,曾名霞飞坊。占地面积14986平方米,建筑面积23840平方米。砖木结构,1924年建,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总体布局规整,总弄和支弄结构明确,样式和规格统一,大面积整齐的双坡屋面和统一的清水红砖墙面形成建筑群整体特色,建国前,坊内名人众多,巴金、许广平、竺可桢等在此居住。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位于思南路39-41号,占地面积2951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砖混结构,20世纪20年代建筑。曾为金城银行行长袁佐良住宅。建筑高二层,房呈倒“L“形,黄色水泥拉毛墙面。西立面有单层高的红瓦穹顶,在红色缓坡瓦顶的顶端叠有玻璃小穹顶。檐下有券齿带饰。朝南内侧2楼开有老虎窗。进楼迎面可见钱君匋所书的“敬老崇文”的石壁。楼梯为全木结构,楼梯的护墙板也以木板制成。二楼有大室五间,会客厅大理石地面光洁整齐,吊灯华贵,其内屋顶为藻井式空悬而上,其外则为圆状穹顶,房顶覆以长方形平面红色瓦片。其他办公场地为长条红木地板,每面墙壁开窗四扇,窗口竖条螺旋形状水泥小柱,浑厚凝重。外墙壁上饰有绿釉花饰。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重庆公寓,位于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口,门牌为185号,占地面积5896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0平方米。曾名吕班公寓。建于1931年,为独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公寓大楼。由沿复兴中路而建的一排大楼与重庆南路的一排大楼相接而成,其正门位于两楼相交处,大楼方正整齐,沿路侧咖啡色墙壁的咖啡色砖间漆以白色涂料,一楼沿重庆路外墙面墙基涂水泥后漆为鹅黄色,全楼为单层钢窗,墙体较厚,楼层较高。正门为文艺复兴时期复古特色的拱形门,门厅主入口设塔司干式白色双柱门廊,庄重浑厚,地板由小块马赛克和水磨石相间而成。楼梯护栏为钢结构木扶手结构,楼梯由水磨石铺设而成,转幅不大,内走廊因无窗采光,较为阴暗。每户阳台为水泥地板,圆形、菱形钢条焊接而成的全钢护栏扶手,地板厚30公分,朝外两侧雕有对称的花纹。1999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培文公寓,位于淮海中路465号。曾称培恩公寓。占地面积5194平方米,建筑面积16665平方米。1923年,法国万国储蓄会投资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为早期现代化公寓。公寓有2幢沿街而造的大楼相接组成,体量庞大,主体是沿淮海中路而造的长体型公寓大楼。1930年,为孔祥熙购置。大楼沿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兴安路、雁荡路,呈“╔┏┓╗”型周边式布置。主体建筑是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楼高9层,下设主门,上立旗杆。清水红砖外墙间以水泥墙面粉刷,外墙壁窗间的竖线红白分明,混凝土屋檐和门檐突出于外,横线条粗犷清晰,部分开间间隔凸出,形成竖向构图;顶部檐口及底层商店雨棚为带状挑檐。沿淮海中路立面中部顶端作阶梯状塔楼型。 整个大楼显得恢弘雅致。坊内有车库和其他附属用房。主门厅朝北,底层设商店,二层主要为二室户,三层以上为标准层,有三室、四室和五室户等。户内均有壁橱或箱子间,厨房设有烫衣板小柜以及集中供冷的固定冰箱。垃圾管道以圆铁筒制成,出灰口在院子内侧,孔口面积为0.80*1.20米,使用方便。基地南面为一排三单元的组合体,称小培文公寓,其标准层由三室户单元组成,原建筑高四层,现已加建为五层。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国泰电影院,位于淮海中路870号。原为国泰大戏院。占地面积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53平方米。美籍广东人卢根耗资法币15万元建成。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2年竣工。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大门出入口处外立面,由两侧对称逐级向上升并向中央收缩,使外立面中央最高处显得十分雄伟。外立面采用坚线条处理,通贯上下的四条长窗与紫酱红泰山砖相间形成条状。大戏院地处法租界,为在租界得到特殊保护,美商在美国注册,挂出美商招牌,大都放映美国影片。观众大都为外国人或高等华人。1936年6月加入重新组成的国光联合影业公司。1941年底由日本人接管。1944年1月该院划入伪“华影”管理,影院场内设置临监席,由日本宾兵驻院值勤,全部放映日本电影。1945年3月5日,该院被日军强占,电影停映。观众厅座椅全部被拆除,墙被凿了4 个大洞透光,供日军宪兵队作养马场之用。抗战胜利后,国泰大戏院重新修理,于1946年1月29日复业。每个座位装有“译意风”(早期的与影片内容同步的翻译录音),能将外国片英文对白同声译成中文讲解,使不懂外语的观众也能了解剧情。1949年4月,外国管理者逐渐离场,同年7月,由上海市文化局文艺处电影管理组管理。1954年5月改名国泰电影院,1966年后改名为人民电影院,1979年恢复国泰电影院。199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兰心大戏院,位于茂名南路57号。原为英侨业余戏剧协会剧场。占地面积212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新瑞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9-1931年建造。主立面位于街道转角处,中部为三个装饰性的拱券窗,上部为挑阳台的三联窗。室内有简洁精致的几何图案装饰,为装饰艺术派风格。该戏院建成后以演出话剧、歌舞为主。1933年添置放映有声电影的设备,白天也放映电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伪中华电影联合公司管理。抗战胜利后仍归英侨业余戏剧协会管理。1949年10月上海戏剧工作者协会与英侨业余戏剧协会董事会签约,以前者支付后者欠费作为买下戏院的土地房产权。1953年更名为上海艺术剧场,1991年恢复原名。该戏院建造70余年来,有过多次改建,2003年4月重新改建。199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诸圣堂,位于复兴中路425号,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罗马式风格。由美国圣公会教士和中国牧师募集信徒捐款,筹划购买土地3亩,建造历时7个月竣工,于1925年圣诞节落成,举行感恩礼拜,命名该堂为诸圣堂,英文名SAINTS CHURCH。该教堂为砖木结构,外墙为清水红砖砌成。红瓦坡顶,屋顶是人字形木结构。檐口有券齿装饰。大门门柱上有混凝土雕塑艺术,西山墙饰有大玫瑰窗。教堂的西北角有座方形钟楼。钟楼四周和顶部均设有三联拱券窗。诸圣堂大堂可容纳500人左右,附堂可容纳1000人左右。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陕南村,位于陕西南路151-187号,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转角处。又称亚尔培[注]公寓、皇家花园。占地面积1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147平方米。1930年竣工,由列文设计,法国天主教普爱堂建造,西式砖木结构。村沿边围墙环以汰石子半月形墙柱,配以小方铁条为篱墙,房屋坐北朝南,有蝶式点状型四层十六幢高层住宅组成建筑群,房屋占地4960平方米,宅外空地宽敞,有平坦的水泥车道,绿化地带宽阔,种植的花卉和名贵树木四季常青,花岗石砌成的人行小道纵横在绿茵草坪之间。清水红砖墙和淡黄色水泥拉毛饰面构成线条、图案等装饰,多坡红瓦屋面。宅内分上下四层,每层楼面有两组公寓,设施齐全,每组有三间,卧室一间内有大小厨壁三只,橱内有衣架和置放床上用品的搁架,卧室与卫生间相通,隔墙是客厅,设计者巧妙地在客厅南端设计传统的八角亭与客厅相通,客厅北是起居室,客厅与起居室之间用一道活动屏风移门相隔,必要时可以移开屏门二间相通使用。后边是通向厨房的走廊,厨房宽阔,并分成内厨与外厨房,厨房后是家佣所用的卫生间和卧房,家佣卧室门口是辅助楼梯,供其进出使用。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长乐村,位于陕西南路39弄1—108号。原为凡尔登花园、白弗利花园。占地面积21471平方米,建筑15054平方米。安利洋行设计,华懋公司承建。1925-1929年建造,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排列式布局,间距较大。沿茂名路一排为孟莎式坡屋顶,窗口、山花等部位有清水红砖拼成的装饰图案。村内道路宽敞,宅内有小院可种花埴树。房屋纵向开间,分前后两部分。楼梯设计巧妙,主楼梯于起居室沿墙作单跑“L”形,其下部适作厨房内小储藏室,上部空间作卧室内小壁柜,辅助楼梯设于厨房内。利用室内外地坪高差较大的特点,将厨房地坪降低,二楼卫生间楼面升高。长乐村总体结构为西班牙联列式,体现了欧洲近代联列式居民住宅的建筑风格。呈现紧凑舒适、别致整齐、宽敞明亮的特点。是上海新型花园式里弄住宅兴建时期的典型建筑。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永业大楼,位于淮海中路497号。原名杨氏公寓,占地面积3263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1平方米。马海洋行设计,1932年建,次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公寓大楼。局部装饰为古典式。呈“L”型周边式布置。采用四方攒尖顶,结合转角处日光室的圆形屋顶,形成独特的屋面轮廓线。淮海中路与雁荡路的圆形转角为立面构图中心,其上高出屋檐一层,覆圆锥形重檐顶;两翼立面以出檐的单元楼梯间及凸出的窗体和小阳台形成竖向划分;外墙镶贴褐色面砖,室内用料考究。坊内有车库,沿雁荡路辟有穿越大楼通道。 底层沿街为商店,标准层由4个大单元组成,各有专用电梯及垃圾管道。户型以二室户和三室户为主,转角处为五室户。由于有些单元前后分户布置,因此部分居室通风很差。各单元楼梯间的最高层为电梯机房和蓄水箱。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尚贤坊,位于淮海中路358弄,占地面积6087平方米,建筑面积9720平方米。石库门旧式里弄。建于1924年,业主是尚贤堂。共有清水红砖的砖木结构房15幢。该房为沿淮海中路的三层楼房,底层均为商铺,外墙是简化的巴洛克风格。住房为三排联排式石库门弄内呈“丰”字型布局,总弄宽阔,便于汽车进出与调头。支弄较窄,房屋砖墙的地面以上覆盖着水泥保护层,高达2.3米。尚贤坊历时百载,期间名人云集,留下了无数佳话。它的筹建者李佳白是美国人。1903年募资金建造尚贤堂。聘张之洞、盛宣怀为董事,并以特别有限公司之名在香港注册。附办学堂,分设方言、经济、国粹诸科,进行孔子加耶稣的中西合办方式的新形式教育。其时,邀章太炎、太虚等社会名流与宗教领袖演说、讲经,使尚贤堂成为各宗教交流传播之处。清宣统元年,清政府特赐尚贤堂白银2000银和“通志同伦”匾额一方。宣统三年,创办月刊《尚贤堂晨鸡录》,次年更名《尚贤堂纪事》。民国2年,李佳白支持袁世凯所鼓吹的封建礼道,作《尊孔》一书,终不成气候。其后,在郁郁中渡过余生。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昆虫研究所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大楼

  上海昆虫研究所,位于重庆南路225号,原为震旦大学博物馆,占地面积3596平方米,建筑面积8870平方米。砖混结构,1930年建造;装饰艺术派风格。西立面窗间壁柱平面呈现三角形,锋棱外凸,褐色面砖饰面,顶部有卷涡状纹饰。195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迁往此处。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瑞金大楼,位于瑞金一路150号,占地面积466平方米,建筑面积2941平方米。是上海早期公寓建筑,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8层,建于1923年,带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立面间隔布置强调竖向构图的凸形窗,窗设竹节状细圆柱,上部双重檐口间饰半圆券的三联窗与水平线相连。建国前卖与孔祥熙,建国后改名为爱斯公寓,文革中改为瑞金大楼。底楼沿街房屋破窗营业。大楼通体白色,阳台外壁与窗栏均漆以咖啡色,整齐地交错于白色外墙上,十分醒目。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复兴中路471-473,477号,原为花园住宅(基中471-473号曾为卢湾区第四聋哑学校)。占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筑面积2269平方米。砖木结构,1920-1936年建。坡屋顶错落有致,外貌朴素自然。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思南路50-70号花园住宅,该建筑群位于思南路50-70号。占地面积8996平方米,建筑面积6897平方米。混砖结构,1920至1930年代建。外观主要为英国式、法国式和西班牙式。建筑大多立面简洁,外墙有清水红砖墙面或拉毛处理,坡屋顶错落有致,组合丰富,入口有柱式门廊,采用螺旋柱,局部有简化的古典装饰,整体呈现出花园住宅的建筑风格。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南昌路124-134号、136弄1-16号、138-146号建筑,位于南昌路124-134号、136弄1-16号、138-146号。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135平方米,砖木结构。原为花园别墅,联排多幢3层住宅,属新式里弄建筑。双坡瓦屋顶,南向设阳台。立面构图工整严谨,中间有高起的古典三角形山花墙面,开窗方正,窗洞多做简化的古典样式窗套,强调水平向装饰线条。外立面整体风格统一,简洁大方。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淮海中路796号建筑,占地面积4039 平方米,建筑面积4231平方米。花园住宅有两幢房屋,其中东侧的1921年建造,西侧的1927年建造。两幢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四个立面大体相同。东、西屋的屋面均为粘土红平瓦四坡屋面,在立面上瓦片的颜色均为青瓦,在其他的立面上有红瓦也有部分青瓦。洋松企口屋面板,在南立面上均开有老虎窗,在屋面的中部均开有一个天窗。在两幢房子的北立面中部有一个辅楼连接。该建筑曾为上海市电影局驻地。2008年历峰集团入驻此处。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复兴中路517号、531号、533-537号、541号建筑,占地面积7699平方米,建筑面积2590 平方米。建于1920年代,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的欧式花园住宅。如517号住宅为法国式风格,红瓦盖顶,外墙立面用拉毛水泥,门楣用券式,层间腰线红白分明。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绍兴路9号建筑,占地面积1629 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混砖结构,建于1935年。外部形态简单,楼顶设有阳台。外墙粉刷略有线条点缀,没有过多装饰。门窗多为半圆拱形,比例修长。屋顶出檐短小连贯,线脚简单,整体简洁。建筑内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特征。现为上海昆剧团驻地(1978年前曾是上海京昆剧团、上海京剧团的驻地)。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皋兰路11-17号建筑,现为扬子江药业。占地面积4061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平方米,砖木结构。建于1914年。坡屋顶错落组合,富于变化。立面露明木构架,强调清水红砖和仿石墙面的材质对比,开敞门廊或露台饰以简化的塔司干式,入口设有阶梯,以曲线简单装饰。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法租界公董局,淮海中路375号。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63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该处房屋是1909年竣工的法国公学,墙体为红砖砌筑,砖木结构。勒脚、窗口、主入口及女儿墙采用仿石式样,四坡瓦屋顶。1936年10月公董局迁入。该处房屋自1911年成为法国小学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作为法国军队的福熙路兵营。太平洋战后爆发后,被用作为上海市第八区公所。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政府的社会局、教育局、地政局、税务局办公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亦在此地设劳动局、教育局、地政局等机关。后各机关逐步迁出,于1958年作比乐中学校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比乐中学迁出,该处房屋除保留主楼沿淮海中路部分建筑外,均已拆除改建成中环广场和建成中环大厦。

  复兴坊,位于复兴中路553弄1-21号,543-551号,555-561号。1927年建成,因所在路名为辣斐路,故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路名改为复兴中路而相应转为今名——复兴坊。占地面积12.3亩 ,建筑面积约24000平方米。复兴坊属新式里弄建筑,高三层,住宅为砖混结构。坡屋顶形式丰富,壁炉、厨房的烟囱高低错落,排列端正,屋面檐部出檐不大。外墙大面积使用清水红砖墙面,立面多处使用壁柱,开窗方正,窗洞周围有简化的石材装饰,整体风格统一。开间和单元面积较大,居住舒适。复兴中路复兴坊8号,曾经住过一位老人,她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战友廖仲恺的夫人、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女士。同弄 l 号寓居过一位民国早期书画家沈迈士先生,其曾任外交部政务司第一科科长。1931~1937年,史良在辣斐德路辣斐坊(复兴中路553弄)1 号开办律师事务所,并作寓所。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梅兰坊,位于黄陂南路596弄、580—594号。占地面积6257平方米,建筑面积9781平方米。砖混结构,1924年建。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石库门构图为古典样式,装饰简化。梅兰坊坊名是以当时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来。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瑞金医院8号楼,位于瑞金二路197号的瑞金医院北侧。占地面积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 平方米。砖混结构,约1921年建。具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征。坡屋顶平缓,屋檐出挑较大,檐下做木质托角和装饰带。外墙主要为清水红砖墙,立面多处运用双壁柱,主入口部分平面稍突出,前有平台和两侧大台阶,上下两层的清水红砖墙窗间墙纵向贯通,增强了立面垂直效果和韵律感。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金谷邨,位于绍兴路2号至16号、18弄以及20号至34号。是建于1930年的新式里弄住宅,由5排三层楼砖木结构的楼房,共99个单元组成,各单元由围墙围成的小庭院隔开。全邨占地面积11648平方米,建筑面积17585平方米。每排建筑南立面平齐,局部单元凹凸形成变化,部分开间采用竖向构图窗式,水刷石墙面,大块面划分,凹槽勾缝,窗框细部带线脚,北立面凹凸强烈,形成内院,钢窗、坡顶。主弄堂底建有一座水塔,显得颇有气势。2005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国泰公寓,位于淮海中路816弄、8181-832号。占地面积4615平方米,建筑面积7310平方米。混砖结构,1912-1936年建。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为现代派风格,立面材质和细部处理具有哥特复兴特征。外立面为褐色面砖,窗洞、阳台栏杆和转角处做仿石饰面,形成材质对比效果。为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城市名片

上海市黄浦区:豫园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文庙(老照片)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也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外滩东起黄浦江西岸,西至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西侧人行道,南起东门路,北至苏州河南岸,滨江岸线长2.6公里,是上海最具标志性、最经典的城市景观区域,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2010年3月底经过综合性改造后重新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外滩也是上海金融的起源与主体,早在1846年就出现了上海第一家银行。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外滩已发展为亚洲金融中心、世界第三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誉。当前,黄浦区紧紧抓住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机遇,聚焦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重点推动外滩滨江发展轴和北段老外滩地区、中段十六铺地区、南段董家渡地区“一轴三段”组团式发展。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之一,外滩金融集聚带金融要素齐全,金融机构集聚,金融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已基本形成与陆家嘴金融城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今后,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

  外滩源,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北抵南苏州路,南至滇池路,西起四川中路,东至中山东一路。这里是上海开埠历史的起点,上海近现代贸易、商业和金融业在此蕴育生长;这里是海派文化的源头,中西方文化于此交融积淀。至今保存完好的14幢近代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集中了欧洲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装饰艺术派和现代 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

  豫园, 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福佑路南、安仁街西,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成功之作。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取悦其父而建,取“豫悦老亲”之义(豫同愉音)。初建时占地2.6公顷,后扩展到4.7公顷,有亭、台、楼、阁30余处,被称为东南名园之冠,明末园内荒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建,归入城隍庙,辟为西园,游人日盛,遂成集市。鸦片战争后,屡遭破坏。1956年重修,1961年开放,恢复园区2公顷。以假山为中心,周围有三穗堂、挹秀亭、万花楼、得月楼、点春堂等名胜。内园中还有静观亭、耸翠亭、九龙池诸景,园景古朴典雅,玲珑剔透,颇有江南园林的特点。1982年,豫园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沉香阁也归入豫园中。

  上海文庙,为今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祭孔圣地、县学学府和儒学文化旅游景观。上海文庙的旧址,原在邑城朝宗门(今大东门)内学院路东段,占地30余亩,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以后上海县知事拟重建孔庙,清代崇尚迷信,县知事请梦花楼7号的秀才贾云阶(字履上),觅一好风水的宝地为庙址。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东墙下端有镂空如篦箕状的半环门,可窥望庙内魁星阁前的池塘及石桥。过正门三座石碑坊,即见坊后的三座石桥,中桥较东西两桥高大,三桥筑于半圆形的池上,池名“泮池”。

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老照片)

  老城厢上海环城圆路——中华路和人民路一带。上海市区是由老城厢向外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建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县城,在清朝后期民国初期,这里历来是上海“华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二年起拆城墙、填城壕、筑马路,形成了今日上海唯一首尾相接的环城圆路——中华路和人民路。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日军对老城厢狂轰乱炸,纵火22天,使繁华的老城厢大半被毁。当年的上海《申报》报导:“老城厢、浦东二地,遭此次空前浩劫所受损失,总计竟达5万万元以上。”按当时大米市价12元一石计算,折合大米在329万吨以上。抗战胜利后,老城厢方浜路、东门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留下了大片棚户区及瓦砾堆。时至今日,在小东门外咸瓜街、里咸瓜街等地区尚留有这次战争创伤的痕迹。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路(老照片)

  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象征,也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万商云集的寸金宝地,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全长5465米。成都北路以东属黄浦区,长2528米;以西属静安区,长2937米。下文中的“南京路”,均指黄浦区段。南京路凭借其风格迥异的商厦、先进的装备设施、繁花似锦的橱窗、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化的管理、舒适的购物环境,成为与纽约的第五大街、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的牛津街、东京的银座齐名的世界超一流商业街。从一条田间遛马小道到“冒险家的乐园”,直至发展为誉满全球的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不仅拥有繁荣和辉煌,也曾有过艰辛和屈辱。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是太平桥地区一部分。太平桥地区其名源于太平桥。太平桥是打铁浜的一座桥,位于打铁浜、晏公庙浜汇合处(今顺昌路、自忠路口)北侧,东西向,木质,建于19世纪末,1912年拆。1998年6月,香港瑞安地产有限公司租得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3万平方米的地块50年使用权,并与上海复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5亿美元,改造石库门建筑,开发上海新天地。工程于1999年启动,2001年建成。

上海市黄浦区:十六铺(老照片)

  十六铺,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清末,上海城厢以保、图和铺作为行政区划,基本上属于处理刑琐事及征赋税的机构。城厢共分9个图、24个铺。城东一带为十六铺(也即二十五保七、八、十六图),其范围东濒黄浦江,南达董家渡,西至城墙,北临法租界,面积约1.2平方公里。民国初期铺被废除,以坊、闾取代。惟独十六铺因商业上习称已久,故沿用其名称,但范围大大缩小——以东门路为中心,北至龙潭路,南至老太平弄,西至外咸瓜街、阳朔路的沿江狭长地区,面积仅0.25平方公里。

  “老码头”(THE COOL DOCKS),位于上海南外滩十六铺区域,紧邻黄浦江畔,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会所、精品酒店、民居民宿、商务洽谈、艺术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3A景区,更是沪上新锐时尚生活的新地标。

  上海文化广场,坐落于上海市中心,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远东最大的跑狗场;上海解放后,在陈毅市长提议下,跑狗场被改造成上海重要的群众集会和文艺演出的综合场所。享誉海内外的俄罗斯小白桦舞蹈团、朝鲜大型歌剧《卖花姑娘》、《血海》,以及国内东方歌舞团等先后在这里演出,盛况空前。“文革”中的荒唐闹剧也曾给文化广场蒙上阴影,而改革开放之后复建的文化广场,还一度成为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和最大的花卉市场。

  人民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解放前曾是“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解放后,“跑马厅”被改建成了人民广场。经过历次改造,目前人民广场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已经成为融行政、文化、交通、商业于一体的园林式广场,是上海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

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老照片)

  福州路文化街,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453米。19世纪50年代筑成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一段,早期称劳勃三渥克路,后因附近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故又称布道路、教会路,1864年筑完全程,1865年以福建省福州市命名,老上海称其为四马路。其解放前的特点,老上海把它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四声”。一句话是文明与野蛮交织,光明与堕落并存。“四声”是报贩的叫卖声、艺人的弹唱声、堂馆的吆喝声和妓女的调笑声。

  淮海中路商业街,位于上海市中心,东起西藏南路,西至陕西南路,全长2.2公里。南连上海新天地休闲商圈、思南公馆区域、打浦桥商圈和上海文化广场,北邻花园饭店、锦江饭店高档宾馆区。1901年辟筑的淮海路,初名霞飞路,20世纪30年代形成时尚商业街,以“东方巴黎 时尚街”而闻名。21世纪初,经过精心改造,街区景点建筑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同时新 建了一批现代化建筑。目前,淮海中路沿线汇聚了香港广场、力宝广场、金钟大厦、香港新世界大厦等著名商务大楼,其中有11幢楼宇年税收超亿元100万平方米的商务面积引进了普利司通、埃森哲等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5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引进了卡地亚、路易威登等知名品牌2000多个,其中国际品牌1600多个。淮海中路上有知名商厦、商店200余家,如大上海时代广场、九海百盛广场、太平洋百货淮海店、东方商厦淮海店、巴黎春天等大中型百货商厦。

  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位于黄浦区复兴中路和思南路一带,座落着法国式、英国式、德国式、西班牙式等风格各异的成片花园洋房别墅,开阔的花园,绿色的草坪,高大的乔木,令人惊羡,是上海独一无二的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也是凸现海派历史人文特色的标志性地区。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思南公馆占地5公顷,总建筑面积7.88万平方米,共有51幢历史建筑,是上海极富代表性的成片花园住宅集中区域之一,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周公馆”坐落于此,近代历史名人程潜、梅兰芳、柳亚子等先后在此居住。

  “8号桥”,是上海最早由工业老厂房整体改建的创意产业园区,先后获得“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企业信息化示范园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上海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名牌区域”等荣誉称号。“8号桥”位于黄浦区建国中路8-10号,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原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老厂房,经过改造,保留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注入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时尚文化元素和创新创意氛围。“8号桥”之所以命名为“桥”是有特别意义的:功能上,园区内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

  “田子坊”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黄浦区中部,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占地7.2公顷,其核心区“三巷一街”约为2公顷。1998年起,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加盟,逐渐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为主的创意特色。“田子坊”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2005年)、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2006年)、上海十大时尚地标(2006年)、上海优秀创意产业园(2006、2007、2008年)、卢湾最具影响力品牌(2007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2009年)、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等荣誉和称号。

  世博滨江地区,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所在地,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上海黄浦江滨江地区景观新亮点和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1.35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后续开发,为黄浦区的未来开发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

名人故居

上海市黄浦区:韬奋故居

  韬奋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205弄54号,原为吕班路万宜坊54号,为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1930年至1936年在上海的寓所。故居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底层前有2米高围墙,三层为孟沙式屋顶,开设老虎窗。门窗漆成绿色,与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形成对比。为单开间新式里弄住宅,1929月竣工。

上海市黄浦区:何香凝旧居

  何香凝旧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553弄8号,原为辣斐德路辣斐坊8号,坐西朝东,砖混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底层前有小院,入口处有“人”字形雨篷,左右砖砌壁柱,清水红砖墙面。红瓦坡顶,檐口及窗框作水泥仿石装修。1927年11月,廖仲恺的失人、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女士来到上海,入住辣斐坊8号。

  李烈钧旧居,位于思南路91号,原为马斯南路125号,属义品村。为欧陆式花园住宅,坐落于一片绿茵草地中间,朝向西南,砖木结构三层建筑,红洋瓦,四坡屋顶,卵石墙面,木门窗形状各异,四周被高高的法国梧桐树所包围。房屋正南面,有露天石阶可拾级而上。底层为汽车间、餐厅、厨房。二楼为客厅与卧室,内有黑色大理石壁炉,磨石子地面,封闭式大阳台,客厅与卧室均是企口大地板、落地长窗、白粉墙。四周装有画镜线,门框饰有花边,中间吊有一盏荷叶灯罩的白炽灯。1928年,原江西都督李烈钧功成身退,来上海闲居,入住法租界马斯南路125号。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有这么一幢环境幽雅的花园洋房,就好似一处世外桃源。李烈钧在上海寓居期间,不问世事,以读书消遣时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占领东三省,山河破裂,国难当头,李烈钧坚决主张杭日救亡。1937年抗战爆发,李烈钧转赴内地,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故。

上海市黄浦区:周公馆

  周公馆,位于思南路73号,原为马斯南路107号,是1946年周恩来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地方。这幢小洋楼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建筑坐北明南,三层砖木结构,中部四层,二三层南向有封闭的长阳台,三层挑出小阳台,方型窗户,双坡顶局部折屋檐,水泥拉毛外墙,局部相嵌红砖。所在住宅区原名义品村,该批建筑陆续修建于1912-1936年,属于欧陆式花园住宅。1946年6月,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并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一个公开的办事机构,对外称为“周恩来将军寓邸”。

  柳亚子旧居,位于复兴中路5l7号,原为辣斐德路557号。旧居建于1926年,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坐北朝南,三层砖混结构。东侧有弧形台阶可直接进入二楼客厅,也可由室内阶梯步入二楼客厅。客厅西侧陈列着一长排很高的书橱,里面所藏从辛亥革命前夕起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各类刊物。三楼左侧窗户里面就是柳亚子的工作室。建筑外墙一层刷本色水泥拉毛面,二层刷黄色,红瓦坡顶,棚式老虎窗。

上海市黄浦区: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位于香山路7号。1918年,孙中山受到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于是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自1894年创建兴中会,孙中山先生就一直奔波于海内外策动起义、领导革命,自己却连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正好有四位加拿大归国的华侨联系上了政治上无助、经济上拮据的孙中山,于是便合资购买了莫里哀路29号的住宅赠与孙中山。孙中山与宋庆龄在这里居住了五年,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

  丰子恺故居,位于陕西南路39 弄至45 弄,有个很吉祥的名字叫长乐村,不过老上海人还是习惯于把它叫做凡尔登花园。西班牙式的连体别墅,靠近马路边的这幢93 号,是一代作家和漫画大师丰子恺生前的住处。这里是漂泊一生的他最后定居且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并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日月楼,取的是昼沐日光夜赏月的意思。门前有竹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子,院子里花木扶疏,绿树簇拥

  刘海粟故居,位于复兴中路512号。在上世纪30年代刘海粟租得了毗邻复兴公园的法式花园小宅。从室内的楼梯走上二楼,有一宽敞的走廊,墙上悬有一块由叶恭绰题写的“艺海堂”匾,下面挂有一幅刘海粟的黄山丝网画。二楼辟有一间大会客室,一进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康有为题写的“存天阁”匾额,苍劲有力,气势不凡。客厅的四周散置沙发、茶几,天花板中央吊着一盏少见的名贵吊灯。客厅的四周墙上挂满了主人的书画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占据了整个东墙墙面的一幅油画,这是刘海粟早年在意大利临摹的《但丁之舟》。客厅的外间朝阳,是刘海粟的书房,里面满地堆放着书籍和油画作品,东墙上挂着一幅女性人体油画。三楼后间是刘海粟与夫人夏伊乔的卧室,卧室外有一小客厅。三楼南面朝向的一间则是画室,刘海粟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四楼是主人其他家眷的卧室。一个颇大的餐厅设在二楼,餐厅中央有一张柚木制作的大餐桌,东墙和南墙上分别挂着刘海粟画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外滩和复兴公园风景的两幅油画。刘海粟很是钟情复兴公园,其中自有缘由。

  张学良故居,位于皋兰路1号。1933年以后张学良曾三次来沪,换了三个住处,最后还是在如今皋兰路1号的洋房里住得最久,连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了许久。这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是西班牙式的三层独立花园洋房,红瓦屋顶、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

黄浦之最

  中国第一座音乐厅——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 1930年开业。观众厅顶部外墙四周墙壁用拉毛粉刷,乐池前排反射声小,特制地板步履无声,音响效果甚佳。舞台设计有自动升降的银幕和丝绒台幕。整个建筑装饰豪华,设施齐全,为上海一流电影院。1959年,电影院经过大规模修整,改建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历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均在此举行,中外不少名音乐家、歌唱家曾在此演出。为配合广场公园的建造,上海音乐厅于2003年施行顶升1.7米和平移66.4米,工程难度国内罕见。

  上海最早的营业性戏园——三雅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县城四牌楼民宅开设茶园——三雅园,沿街开8扇大门,进门有小花园,戏园设于大厅中,每日上午卖茶,下午搭台演昆曲,观众在台四周看戏。小刀会战争时毁于兵火。19世纪末钱业公所在小东门开设茶园,仍名三雅园,不仅演京昆剧,而且放映电影。以后沪上曾出现多家三雅园。

  上海最早的公众图书馆——上海市立图书馆,1932年创办,设于文庙尊经阁内,馆藏书籍约2万册,可供公共阅览。1936年在江湾另创上海市图书馆,文庙内的市立图书馆遂并入上海民众教育馆,成为一个图书阅览室。

  上海第一个国人自办的公共体育场——1915年江苏省公署要求各县筹办公共体育场,上海县在西门外斜桥北堍购买一块26亩的公墓地创建体育场,1917年3月30日落成。体育场拥有2座办公楼、1座健身房、还有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室内篮球场以及300米跑道圈。南市、闸北等地中小学经常借此举行运动会。“五四”运动以来,上海民众多次在此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

  上海最早的公园——黄浦公园外滩公园,上海造园之风始于明代,但所营造的都是私家园林,并不对外开放。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租界工部局在黄浦江与吴凇江交汇处建造公园,同治七年(1868年)正式开放。被称为黄浦公园或外滩公园。起初公园章程规定“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准入内”、“犬不准入内”,这种歧视、侮辱的做法激起中国人的义愤。直至1928年该公园才无条件对中国人开放。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申报》,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4月30日创办,社址在汉口路(江西路、河南路之间)。最初为隔日报,4个月后改为日报。1912年由著名报人史量才招股经营,以“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为办报宗旨,并在山东路、汉口路口建新报馆。《申报》办有多种副刊,其中《自由谈》尤受读者欢迎。抗日战争时期曾两次休刊。《申报》载有大量上海社会、政治、文化、史料,在国内外影响极大。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时停刊。此外,在中国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是《字林西报》(初名《北华捷报》)1850年8月创刊,1951年3月停刊,历时101年5个月。馆址初设汉口路,后迁外滩。

  中国最早的电车——世界上电车是1882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成立,铺设从外滩(近延安路)至静安寺路的电车轨道,1908年3月5日第一辆有轨电车通行,乘客仅24人,一半为外国人。1912年7月上海华商电车公司成立,在南市筹建有轨电车线路,于1913年8月11日开通第一条国人自营的有轨电车线路。1914年英商电车公司在石路(今福建中路)架设无轨电车线,同年11月15日开通从洋泾浜郑家木桥至苏州河老闸桥的无轨电车线路,从此上海又有了无轨电车。

  中国最早的商会——上海商业会议公所,1902年2月22日,上海各商业行帮董事70余人会聚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五昌里,组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宗旨是“通上下,联群情,除利弊,定规则,追捕负”,并推举严信厚为公所总理。公所按国外商会惯例行事,对于在国内推广商会制度,起了先行示范作用,被社会各界称为“中国第一商会”。1904年5月,公所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

  旧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0年在德士古大厦原址(今延安路、四川路口)建立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是上海第一家综合性交易所。1921年5月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组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设在汉口路一幢三开间的3层楼房里,有经纪人55名。1934年在原址翻建8层楼房,共设9个交易柜台,60个客户房间。每天有客户盈门,成为上海股票、公债投机买卖的大本营,也是当时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1937年淞沪战争时停业,1943年重新开业,1946年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杜月笙任理事长,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关闭。

  上海第一家保险公司——谏当保险公司,保险业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最初被音译为“烟苏”或“艳梳”(insurance)。现在的“保险”一词是从日文引进的。咸丰七年(1857年)英商怡和洋行开设谏当保险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保险公司,早期主要开办水上保险。由于外商经常无故拒绝中国船只投保,同治十年(1871年)中国船厂集资成立保安保险公司,其上海分部设在仁记洋行(今滇池路4号)内。

  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集资100万两银子,官府拨款26万两银子,在十六铺建造大达码头,创办轮船公司。拥有86吨轮船一艘,主要航行于上海、海门、崇明、通州之间,以客运为主。

  上海第一家假发店——永青假发店,前身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设在城内的烟筒摊。后因生意兴隆,在城隍庙开设“褚元兴梳篾店”,主营梳篾镜箱,兼营假发。1946年起重点经营假发,以自产自销为主。1959年设立了假发工场,自产和定制各种常规、特殊的假发。1972年,被命名为“永青假发店”。1988年装修扩建,新辟假发商场,推出日本进口人造发头套,更加柔软,更加逼真,通称装饰发。该店假发品种之多,为全市之冠。

  上海最早的邮政局——江海关书信馆,清光绪四年(1878年),上海试办邮政业,名“江海关书信馆”, 2年后改称“江海关拨驷达(Post)局”,地址在外滩江海关院内。光绪二十三(1897年)2月2日年在原址正式成立上海大清邮政局,同年11月接管公共租界全部邮件收寄工作。大清邮政局仍隶属海关,至1911年5月脱离海关独立经营。

  中国第一家火柴厂——上海制造自来火局,火柴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传入中国,同治十六年(1877年)中国第一家手工制造火柴的民族工厂——上海制造自来火局在南京路一洞天茶楼旁建立,使用“马牌”商标。中国民族火柴业刚萌芽,就受到国外火柴业的侵轧,日本人随即在附近开设一家专营“樱花牌”火柴的祥和丰办庄。上海制造自来火局由于资本弱小,原料依靠进口,连火柴盒也以回收丢弃的空盒作为代用品。而且手工作坊的产量低,质量也无法与进口火柴匹敌,所以开业不久便告歇业。

  中国最早的西洋歌剧院——兰心戏院,上海开埠后,英国侨民组成爱美者剧社,在圆明园路上建造了一个木结构简陋剧场,1867年3月1日首演。不久剧场被烧毁。以后剧社又在下圆明园路(今虎丘路)建造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歌剧院,共演出180余场。

  上海第一家照相馆,世界上发明照相技术是1837年,不久由传教士和商人传入我国。上海有记载的最早的照相馆是广东人罗元佑1859年在县城开办一家照相馆,钦差大臣和吏部尚书曾在此照过相。至清朝末年,上海已有数十家照相馆。1920年开设的王开照相馆至今仍是上海照相业名牌店。

  中国第一家女子中西医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邑绅李平书和女医学家张竹君发起在新马路(今泗泾路)一座洋房内创办女子中西医学院,聘请名师讲授中西医及其他各科。课程以贯通中西各科医学为宗旨,特别注重妇科。学制正科5年,预科6年。首期招收14~23岁女生40名。该院3年后扩建,后迁入上海医院。

  上海第一座近代剧场——20世纪初上海兴起戏剧改良运动。沪上绅士沈缦云、姚伯欣等在十六铺购地开办戏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成。仿照日本新型舞台造型建造,将传统的敞开舞台改为镜框式舞台,并设有旋转装置,配备灯光、机器布景。新舞台还是中国第一家国人兴建的西式剧院。辛亥革命前后演出过不少时装新戏,如《黑奴吁天录》、《明末遗恨》、《黑籍冤魂》、《中国国会万岁》等,成为宣传革命、汇演新戏的重要场所。清末竹枝词云:“南市初开新舞台,一班丹桂旧人才。改良戏曲寻常事,灯彩谁家比得来。”1912年,孙中山手书“警世钟”帐幔,赠送新舞台,表彰其演新剧、提倡革命的功绩。1916年剧场迁至九亩地重建,1927年关闭。

  中国最早的营业性电影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但当时仅夹杂于各种游艺活动之中,并无固定放映场所。1903年,西班牙人雷玛斯用一架陈旧的放映机和一些残缺的短片,在四马路青莲阁放映,称为“西洋影戏”,时间仅10余分钟,收每个观众制钱30文。他还雇佣几个印度人拿着铜鼓和喇叭,在门口吹吹打打,广为招徕。当时有竹枝词描写放映电影的情况:“黑暗之中见光亮,全凭白布作排场。离奇荒诞无中有,恰似烟云过眼忙。” 由于生意兴隆,雷玛斯发了横财,以后又在虹口创办了一家有250座的正式电影院。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德国于1918年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不久广播技术传入中国。 1923年1月23日,中国无线电公司经理奥斯邦(美国人)与《大陆报》合作在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屋顶创办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发射功率50瓦,波长200米,呼号XRO,每晚8时至9时播音1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说等。开播第三天播出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3个月以后电台停业。1927年新新公司在屋顶修建一座功率50瓦、波长370米的广播电台,这是中国第一座国人自建民营的广播电台。电台主要广播京剧、滩簧、申曲、滑稽戏、文明戏等节目,还播送时事新闻,共经营两年半。因电台四周围以玻璃,俗称“玻璃电台”。

  上海最早的西式医院——中国医院,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2月,由英国传教士雒魏林创办于大东门外大码头,原名中国医院,设施很简陋。当年10月迁址小南门。由于医术高明、服务良好,求诊者络绎不绝,道光二十六年在北门外扩大再建,根据道契规定“须造中国式样房屋”,故建造成飞檐翘角的殿堂。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在租界内麦家圈(今山东路、福州路口)建造医院,次年建成,俗称麦家圈医院。房屋为3层砖木结构,门诊部与病房有遮廊天桥连接。1930年建造新大楼, 1932年1月落成,命名仁济医院。1952年起隶属上海第二医学院。

  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敬一堂,天主教于明代由大学士徐光启传入上海,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陆家浜畔桑园(今桑园街)建造上海第一座教堂。崇祯十三年(1640年),天主教神甫潘国光在徐光启的孙女资助下购买上海城内安仁里原豫园主人潘允端旧宅世春堂(今梧桐路小学),改建为天主教堂,名敬一堂,后称老天主堂,是上海现存最早的教堂建筑。该教堂系中国庙宇建筑风格。堂前设观星台高2.3丈,由太湖石垒成,刻有黄赤道经纬度。由于清政府禁教,雍正八年(1730年)被官府没收,改建为关帝庙和敬业书院。同治元年(1862年)关帝庙和敬业书院迁移,重建敬一堂,1959年停止活动。

  上海最早最大的基督教堂,上海开埠后不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前后基督教(新教)伦敦圣公会在租界的中心部位兴建上海第一座基督教堂。该教堂设计和营造十分粗糙,于同治五年(1866年)拆除重建。新建教堂为哥特式,大厅内可座1000余人,名圣三一教堂。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增建钟楼,是当时上海最高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钟楼尖顶被毁。

  上海市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宅第——书隐楼,位于老城厢天灯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是上海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共5进,有70余间房。书隐楼建筑特色以砖雕木刻见长。内宅门头的“西伯侯磻溪访贤”、“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和“周穆王朝觐西王母”砖雕,人物动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藏书楼两侧砖雕屏风为立体双镂空,雕工细腻,堪称艺术精品。庭院内槅扇、长窗、裙板以及梁枋、斗拱、云板上还有十分精美的浮雕、镂空雕的木刻,线条细若毫发,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中国第一家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北门大境阁创办墨海书馆,在中国首创铅字印刷书籍。墨海书馆采用铁制印书机,车床长1丈多,宽3尺。印书时,由一头牛旋转拖动机轴。主要出版宗教书籍,以后也出版一些西方学术名著,如《几何原本》、《论光》、《格致西学提要》等。书馆后来迁至山东路麦家圈。

  中国第一家储蓄银行——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邑绅周舜卿等人仿照外国储蓄银行则例,筹资50万元,经商部同意设立信成商业储蓄银行,总部设南市董家渡。存款业务分为定期、零星两类,一元起存。存款最多时达700余万元。1912年上海金融风潮中难以维持提存和兑现而被迫关闭。

  上海第一家外国银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东方银行)在上海开办分理处,成为上海第一家外国银行。丽如通过经营国际汇兑、发行货币、收受低利存款。19世纪50年代,上海流通的货币都是丽如银行发行的。

  上海最早最大的慈善机构——同仁堂,嘉庆五年(1800年)上海士绅在小南门内药局弄北首建立善堂,初名同仁堂,咸丰五年(1855年)改名同仁辅元堂,主要从事恤嫠、赡老、矜孤、施衣、施粥、施米、施药、赊棺、掩埋、救火等善事,此外老城厢的清道、筑路造桥、修建祠庙等也归该堂办理。

  上海获世博会奖牌最多的企业——泰丰罐头公司,创设于1906年,总公司在南京东路514号。为了振兴国货,选用我国著名土产,采用先进技术,制成鱼翅、鸡、鸭、牛、羊肉罐头,先后参加东京、巴拿马、费城博览会,获得5项(次)奖,康丰饼干也曾获得都灵博览会优等奖,泰丰以总计6枚奖牌成为上海在世博会上获奖次数最多的企业。

  中国第一件中山装,荣昌祥是南京路上第一家前店后工场的西服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日本士官服为基样,设计出一套直翻领有盖的4贴袋服装。上袋设笔架盖,象征革命重视笔杆子;门襟5粒纽扣,象征五权宪法。1913年2月,荣昌祥按照此样式制成中国第一件中山装,孙中山十分满意。

  上海最早的路灯,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租界当局在南京路上安装了一批煤气灯,于8月18日起照明,街上“光亮夺目”。当时称煤气灯为“地火”、“自来火”。光绪八年(1882年)7月19日,公共租界一些热闹路段用电灯照明。华界道路设电灯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一夜从老太平码头至公义码头一带30余盏电灯齐放光芒,《申报》载:“日坠崦嵫,电光大放,九衢四达,几疑朗月高悬”。上海知县率文武官员前往观看。《沪上新竹枝词》道:“胜地无须秉烛行,圆珠替月倍分明。何须浪掷金钱买,海上天开不夜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