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竹斋(1886~1960)原名黄谦,又名维翰,字竹斋,又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祖籍陕西临潼,后迁居西安府城,入长安籍。因家贫幼时常随母亲在府城街上拣煤渣,14岁随父亲打铁,18岁始发奋自学。从此,不论春夏秋冬,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不仅阅读哲学、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的书籍,还涉猎数学、历法、中医及生物方面的书籍;不仅研究中国哲学和自然科学,而且研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当他的基础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之后,他最感兴趣、最想深入钻研的则是中医学。他常对人说:“昔人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良相济世,良医救死,同一仁也。”

  黄治学严谨。他说:“学无止境。著书立说是千秋大业,是一件非常慎重而严肃的工作,对自己的作品必须经常反复思考明辨,不断研究方能有所提高。”在他的书桌抽斗里经常放着油渣(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渣滓),每当书写疲倦了的时候就吃上几块,激励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岁月,始终要奋发上进。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先后整理编写出50余部著作,《伤寒杂病论集注》是他整理研究古代医学著作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他为这部医学巨著花了八年时间,参考了100余部有关医籍,四易其稿,是中国第一部“伤寒”、“杂病”合一而注的集注本,书中所附《三阳三阴提纲》的论述,是黄研究张仲景六经学说之重要成果,也是以中西医结合论述六经的创始之作。著名中医学家谢利恒评价《伤寒杂病论集注》时说,作者“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诚医林之宏宝也。”

  黄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辈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让它造福民众。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却对中医采取排斥态度,并在1929年召开的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黄对此极为愤慨。他被推举为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药界临时代表大会,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谴责国民政府的错误政策。后来,国民政府被迫取消成议,制定了《中医条例》,成立了中央国医馆。

  抗日战争期间,黄为帮助前方将士抢救伤兵,整理出《伤科辑要》,并向国民政府上书,请求设立中医伤科训练班,以训练抢救伤兵的医护人员。但国民政府不予理睬。他在气愤之下,隐居长安县少陵原的土窑洞里,专门从事医学研究和著述。

  黄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尤其精通针灸。1936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突患右臂不举症,经中西名医多次治疗无效,后请黄针灸,旬日即完全康复。新中国成立后,黄于1955年调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为了减轻老年人中风偏瘫的痛苦,他在北京西苑医院设立病床50张,采用中药与针灸并用的方法,使很多坐着担架进来的患者,经治疗自己步行回家。时在北京的民主德国友人东布罗斯金患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经黄四次针灸配以服用中药,说话、写字、行走都很快恢复正常。东布罗斯金十分感激,回国后曾在报纸上撰文称赞中国医学高明。黄根据多年的实践,在学习研究中医典籍的基础上,集古今诸家著作之精华,以12经为纲,365穴为目,附奇穴拾遗,将古代人体平面图以人体正常生理部位点穴画经络,编著成了《针灸经穴图考》八卷。1933年他又以活人体点穴画经络,将《针灸经穴图考》重新摄影制版印行,使这部著作更为增色,受到我国中医学家的赞扬,认为这是针灸学家的独创。5 0年后,中国的生物物理学家祝总骧和针灸学家郝金凯,用隐性感传线等现代生物物理方法,解开了两千多年来针刺治病的原理--经络之谜。而祝、郝检测出的12条正经在体内的循行路线,与黄所绘制的针灸经穴图基本吻合。这一20世纪30年代为黄发现,20世纪80年代又为祝、郝发展了的重大医学科研成果,把我国古典经络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新阶段。1960年5月16日黄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