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980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J58)纪念邮票一套,其中4-4为黄道婆像

黄道婆(1245年-1330年?),又称黄婆黄母,中国元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生活在初,松江府华亭县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

早年流落到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北)。元贞年间(1295~1296),黄道婆自崖州回到故乡,把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改革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去子用搅车、弹棉用椎弓,纺纱用三锭脚踏纺车,同时纺三根纱,大大提高了纺纱功效。在织造方面她用一套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她的棉纺织技术传遍江浙一带。松江曾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地人民为纪念她在棉纺织方面的贡献,在她死后曾立祠奉祀,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建立祠院,1362年重建。1957年在东湾村修建墓园,立碑纪念。上海南市区(已并入黄浦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园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跂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亭内有叙述木棉播种以至上浆织造木刻16幅,保存了清末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形象史料。

黄道婆的真实姓名不可考,因其信奉道教且崇拜黄老而被人称为“道婆”(也有说法认为她因“终月以黄布包头”而得名)。

黄道婆纪念馆第二道门内

生平

生于南宋淳祐五年,由于家庭贫苦,十多岁时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堪家庭虐待,随黄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淳祐九年,回到松江乌泥泾,从事纺织,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从此,松江的纺织业发达起来。

黄道婆墓

黄道婆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徐梅路700号。该墓由乌泥泾的乡人筹资修建,中华民国时期一度湮没在乱葬岗中,1936年被认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墓于1957年重修,并于1962年树立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间,黄道婆墓被夷平。198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该墓,后对该墓进行了扩建。1962年和1987年,黄道婆墓先后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黄道婆墓所在地已经成为乱葬岗。1936年8月,上海市通志馆的胡怀琛、徐蔚南、胡道静、吴静山等人在乱葬岗中辨认出了墓基偏高的黄道婆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黄道婆墓被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勘查认定。1957年,上海县人民委员会出资修复了黄道婆墓。1962年,黄道婆墓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墓前树立了由魏文伯题字的汉白玉墓碑,墓葬周围种植了大量绿植。文化大革命期间,黄道婆墓被铲平。198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墓,并恢复了1962年所立的汉白玉墓碑。1987年,黄道婆墓被重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墓地前修建了一条专用的水泥路,并在路口修建了停车场。1989年该墓进一步扩建至现有规模。1993年,黄道婆纪念馆建成。1996年,黄道婆墓被列为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