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龙江:伊春嘉荫江段冰排
黑龙江:月亮湾秋景,黑龙江流经此处突然向南岸山间一块平地甩出一条弧形的江汊,如一轮弯月落于平川

  黑龙江世界大河之一,中国第三大河流。流域位置在北纬42°45′-53°33′,东经108°20′-141°20′之间。流经中国、蒙古俄罗斯3个国家。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额尔古纳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分为两支,其中以源于大兴安岭西坡的海拉尔河为最长,北源克鲁伦河,发源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麓,南北两源在洛古河村以西8公里处汇合始称黑龙江。流入塔河县径直向东南流去,同中苏另一条界河乌苏里江汇合后流入俄罗斯境内,折向东北,于鞑靼海峡北口注入鄂霍次克海。自海拉尔河流算起至入海口,黑龙江干流长2824千米,若以海拉尔河为源头计算,则总长度约4444公里,若以克鲁伦河为源头计算,则总长度5498公里。其长度略次于黄河,居世界大河第八位。

  黑龙江干流在中国流域面积为9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包括界河段)长2900公里。黑龙江一般以自额尔古纳河口至黑河市为上游段。黑龙江上游较大支流为额木尔河盘古河呼玛河。从额尔古纳河口至连崟一段,大兴安岭山地逼近江岸,江面狭窄,水流湍急,连崟以下转向东南流,左岸山地渐离江岸。而右岸山地仍险居江边,河谷稍有开阔,江中散落许多小岛和沙洲。黑龙江上游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00亿立方米,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在19世纪中期以前,黑龙江本是中国的内河,19世纪中后期沙俄强行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之后,才成为中俄界河。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最后边界协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限划清。

概况

黑龙江水系示意图

  黑龙江与长江黄河并称为中国三大水系,它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黑龙江自发源地至黑河市为上游,从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乌苏里江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黑龙江的上中游部分河段为中俄界河,下游主要在俄罗斯境内。中国境内的黑龙江全长3420公里,流域面积90万平方公里,总径流量2709亿立方米,为黄河水量的5.58倍。因为它流经的地方森林茂密、水草丛生,两岸土壤含黑色腐殖质溶解于水中,因而江水呈黝黑色。这黝黑的江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床奔流,逶若游龙,于是取名为“黑龙江”。

  黑龙江水系是中国最北部的水系,最大的支流是松花江,全长1927公里,流域面积约为54.5万平方公里(均在中国境内)。乌苏里江是黑龙江的另一大支流,在中国境内流域面积为56690平方公里,干流长约890公里,为中俄两国的界河。黑龙江水量丰富,江宽水深,水流平稳,给航运带来了有利条件。同时,黑龙江还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鱼的种类最多的河流之一,主要鱼类有大马哈鱼鳌花鱼以及鲟鱼鳇鱼鲤鱼鲶鱼等100多种。

  黑龙江的冻期长。受河岸解冻及雨季降水的影响,汛期多集中于春、夏两季。靠近黑龙江的最有名的生物是住河谷的黑龙江豹,只剩大约50只。黑龙江也以盛产大马哈鱼而闻名。据黑河水文站测定,1950年至1990年,黑龙江上游冰冻期历年平均为164天,冰封日期平均在11月11日,开江日期平均在次年4月28日。上游冰层平均厚1.28米,最大冰层可达2.5米以上,上游漠河段江道狭窄,岛屿众多,加之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综合作用,常引起“倒开江”现象,多因冰块卡塞,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

地理

  黑龙江作为中国北方边界的界河,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的最北端位于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小支流约有950余条(包括时令河),有众多岛屿分布,包括著名的珍宝岛大黑河岛以及黑瞎子岛等岛屿分属中、俄两国。其中大黑河岛已发展成为贸易中转站,设施较为齐全。

  由于黑龙江两岸土壤多为具有大量腐殖质的黑土,流经黑龙江的水流冲刷岸边的土壤,使黑土沉入江中,沉积在江底。故在水体清澈的地方看黑龙江水往往是黑色的。黑龙江流域内森林资源分布不一,中国方面自“5·6”大兴安岭火灾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多受损害,自漠河县至黑河市很少见到树龄20年以上的树木。俄罗斯方面林业资源极为丰富,一般在冬季黑龙江封冻时中国经常进口俄罗斯的木材进行加工。沿河流域也生产黄金,自漠河县至瑷珲古城曾被称为“黄金之路”。

地貌

  黑龙江流域山岭耸立,平原较集中,森林茂盛,植被一般良好;河流众多,土地肥沃,生物种类繁多;农、林、牧、副、渔业均发达,中国一侧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林业、煤炭、石油化工基地之一。

  流域南部中国境内主要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等山脉。大、小兴安岭海拔约1000m,自北向南形成一道高耸的屏障环抱着松嫩平原。大兴安岭是额尔古纳河嫩江的分水岭。长白山海拔500~2000m,白头山主峰,海拔2700m,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的三角地带为三江平原,海拔60~80m。

  流域北部俄罗斯境内,有斯塔诺夫山脉,为黑龙江与北冰洋水系的勒拿河之间的分水岭,分水岭以南为海拔300~500m的阿穆尔—结雅平原和结雅—布列亚平原,结雅—布列亚平原南部海拔低于200m。

  流域下游的大型平原有平均海拔为50m的下阿穆尔低地乌苏里江低地。东部宽阔的锡霍特山脉海拔达2000m,将这些低地与日本海分隔开来。

地形

  黑龙江始于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汇流处,距河口2,824公里(1,755哩)。石勒喀河发源于内陆547公里(340哩)余以远西伯利亚音果达(Ingoda)河与蒙古鄂嫩河的汇合处。额尔古纳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距其与石勒喀河汇流处约1,609公里(1,000哩)。该水系流域面积约1,855,000平方公里(716,200平方哩),包括许多河流与湖泊。主要支流有西伯利亚的结雅(Zeya)河、布列亚河和阿姆贡(Amgun)河与中国的松花江以及中国东部和西伯利亚之间边界河流乌苏里江。

  黑龙江上游流经茂密的落叶松林覆盖的大兴安岭余脉与阿马札尔岭松树遮蔽的山坡之间的山谷。在西伯利亚阿尔巴济诺(Albazino)附近,山岭分开,河流进入开阔的高原地区。中游流入结雅河—布列亚河盆地。河谷左坡与平原融为一体,令人难以觉察,而右坡与小兴安岭毗连。它进而沿著一条峡谷似的狭窄通道穿越小兴安岭,深度和速度遽增。其下游在低矮的、河水漫溢的两岸间奔流,进入一片浩茫的沼泽,水道将地面切割开来,上面点缀著湖泊和水塘;河床多分支,水道变得很宽。

  在西伯利亚列宁斯科耶(Leninskoye)附近,黑龙江最大的支流松花江将其黄色的、充满泥沙的流水泻入,在哈巴罗夫斯克附近,乌苏里江与之合流。随著这些流水的汇入,黑龙江漫然氾滥于潮汐河谷平坦的沼地上。河床成了一个支流、港汊、旧河床、岛屿、沙洲和岬角的迷宫。在哈巴罗夫斯克,黑龙江距日本海海岸仅370公里(230哩),但其在被锡霍特山脉改变流向后,北流966公里(600哩)才注入海中。

气候

  黑龙江流域为季风气候──来自大陆和海洋的风随季节转换。冬季,从西伯利亚来的干冷的空气带来晴朗干燥的天气,伴有强霜。夏季,温暖潮湿的海风为主,带来大雨从而提高该流域及其主要支流的水位。

  秋季温暖而乾爽。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24℃(-11 ℉),北部为-33℃(-27 ℉)。7月平均气温南部(海兰泡)为21℃(70 ℉),北部约为18℃(64 ℉)。该流域降水量不平衡,沿海地带最大,每年在600∼900公釐(24∼36吋)之间。

水文

  河流主要靠夏秋降落的季风雨补给。雨水很快流入河中,形成5∼10月的洪涝期。其平均流量约为10,900立方公尺/秒(385,000立方呎/秒)。冬季,在哈巴罗夫斯克附近,流量降低为148∼199立方公尺/秒(5,300∼7,100立方呎/秒);1897年所记录到的最高流量超过39,200立方公尺/秒(1,400,000立方呎/秒)。

  10月下半月黑龙江开始结冰。上游在11月初封冻,下游在11月下半月封冻。河流下游在4月底解冻,上游在5月初解冻。冰塞常在河流急湾处发生,暂时抬高水位多达15公尺(50呎)。河流1年约带来2,000万吨沉淀物。

植物

  黑龙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在泰加林植被带。特别是在泥碳区,落叶松是主要树种,在较干的地方有一些松、云杉和枞。在南面的大、小兴安岭,可见阔叶林与阔叶针叶混交林,林中以蒙古栎树(Quercus mongolica)、松和落叶松为主。

动物

  黑龙江流域鱼类丰富。下游约有100种鱼,上游约60种,甚至超过了窝瓦河和多瑙河一类的欧洲大河。约25或30种具有商业价值。黑龙江的一个特点是,大量鱼类在海中发育,以避免遭受夏季河中出现的水位急遽变化的损害。


支流

  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湖泊众多,大小支流10000多条,湖泊60000多个。右岸(中国一侧)较大的支流有松花江、乌苏里江、呼玛河、逊河;左岸(俄罗斯一侧)较大支流有结雅河、布列亚河、阿姆贡河。流域内的主要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镜泊湖、天池、兴凯湖、五大连池、博隆湖、乌德利湖、奥列利湖和基齐湖等。

  松花江 黑龙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840公里,流域面积54万平方公里。其本身也有两条主要支流,一为源于白头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为源于小兴安岭的嫩江。松花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淡水鱼场。冬季的松花江,气候严寒,有时气温会降至零下30度,结冰期长达五个月。

  乌苏里江 黑龙江的一条主要支流,其主要由乌拉河与道比河汇合而成,向东北流至伯力一带急转折向西南,注入黑龙江。乌苏里江全长890公里,流域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自其支流松阿察河流入之处起,至江水与黑龙江汇合之处止,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乌苏里江,上游为俄罗斯境内的乌拉河与刀毕河,源出锡霍特山脉的西坡,由南向北流,纳松阿察河后称乌苏里江,向东北流至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汇入黑龙江。主要支流左岸有松阿察河、穆棱河、挠力河;右岸有伊曼河、比金河等。自乌拉河源始,河长890km,流域面积19万km2,其中中国境内河长约473km,流域面积5.67万km2。松阿察河发源于中国和俄罗斯边境的兴凯湖。兴凯湖面积4380km2,水深达10.6m,水产丰富。自松阿察河起,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口止,为中俄界河。乌苏里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多汊流和岛屿。结冰期约5个月。下游多年平均流量约1700m3/s,最大流量达10520m3/s。不定期通航里程622km。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肥沃,原始森林密布,蕴藏大量矿产,盛产大豆、高粱。水产亦极为丰富,鳌花鱼、鳇鱼、胖头鱼、鲟鱼、东珠(珍珠)等闻名全国,还有特产大马哈鱼,最大的长达4-5米,重达700-800公斤。《黑龙江志稿》有“每年秋天自海逆水而上,入江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当地人竟有履鱼背而渡者”的记载。乌苏里江每年有四个多月结冰期,完全不能通航,河面变成了雪橇飞驰的平滑大道,但仍可凿冰捕鱼。

  牡丹江 满语称牡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唐称忽汗河。是松花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牡丹岭,向北流入黑龙江省,经宁安、牡丹江市、海林、林口,在依兰县城附近汇入松花江,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上游干流奔行在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河谷狭窄。在宁安县南部干流被火山熔岩流堵塞,形成镜泊湖。

  呼玛河 又名库玛尔河、呼玛尔河,在黑龙江省北部。有二源:北源出自大兴安岭面包山西侧,南流称呼玛河,至呼中镇奋斗村附近汇合西源;西源出自大兴安岭东麓、大白山北坡,海拔1528m,北流折向东流称白呼玛尔河,汇合北源之后,曲折东北流,始称呼玛河,经塔河镇东流,折向东南,在呼玛县城郊注入干流。呼玛河全长526km,流域面积29562km2,多年平均流量215.0m3/s。自然落差740m。水能理论蕴藏量45.21万kW。河道几经弯曲,呈不规则河型,支流发育,年结冰期5~6个月。主要支流有古龙干河、倭勒根河、塔哈河等。中、下游可通航。

  逊河 亦名逊别拉河,在黑龙江省东北部。源自小兴安岭东南麓、黑河市西部山区,南流经孙吴县城北,在逊克县车陆附近注入干流。全长279km,流域面积15738km2。多年平均流量111.6m3/s。自然落差490m。水能理论蕴藏量9.11万kW。可能开发装机容量1.98万kW。已建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0.38万kW。水深0.8~2.0m,河槽宽度由上游3m到下游40m,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年结冰期约5个月,主要支流有沾河、茅栏河、卧牛河、辰清河等。 

  结雅河 埃文基人叫精奇里河,中国人称为黄河,它是黑龙江(阿穆尔河)左岸(俄罗斯境内)支流。河长1242km,流域面积23.3万km2,平均年径流量为590亿m3,多年平均流量1870m3/s。结雅河发源于斯塔诺夫山脉东南侧,源流出自海拔2000m的山地,土库林格拉和贾格得山脉把流域上游山地和中游多丘陵部分隔开,河源至库普里河口段为山区河流,以下有300km沿着有宽阔河漫滩的上结雅河河谷平原流淌,穿过土库林格拉和索克塔汉山脉时,形成峡谷-结雅河咽喉(此处建有结雅水电站)。在阿穆尔-结雅高地内,河谷局部宽达10~20km,河水在美丽的台地和严重沼泽化的宽阔河漫滩的河谷中沿结雅-布列亚平原流动,流至结雅-布列亚平原后,水流放慢,河床开阔,岛屿增多,结雅河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附近流入黑龙江,是黑龙江左岸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占俄罗斯阿穆尔州总面积的2/3。结雅河每年都有590亿m3左右的河水流入黑龙江,占黑龙江年径流量的17%以上。但是,结雅河的年径流量却极不平衡,冬季水位很低,流量不到2m3/s,河水在冰下勉强流淌;夏季水位很高,流量增至700m3/s,河水常常溢出河岸,淹没村庄、田野和公路。结雅河洪水延续整个6~8月份,有时还持续至整个9月份。结雅河补给主要是雨水,占69%,融雪占26%,地下水占5%。结雅河的主要支流有:右侧的托克河、穆里姆加河、布里扬塔河、基柳伊河、乌尔坎河;左侧的库普里河、阿尔基河、杰普河、谢列姆贾河、托米河等。

  布列亚河 上中游在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边区境内,下游在阿穆尔州境内。该河由右布列亚河和左布列亚河汇合而成。右布列亚河发源于艾左普山脉的南部坡地,左布列亚河发源于杜谢阿林山脉的西部坡地。布列亚河长623km(自右布列亚河河源算为739km),流域面积7.07万km2,平均流量940m3/s,最大流量为18000m3/s。布列亚河的主要支流有:右岸的尼曼河、图永河;左岸的乌尔高河、特尔马河等。布列亚河的中游和下游适宜于流送木材,主要港口有切孔达、马里诺夫卡。

  阿姆贡河 黑龙江(阿穆尔河)下游左岸最大的支流,由发源于上阿姆贡高原地区的霍卢克河与阿亚基特河汇流而成,河长723km,流域面积为5.6万km2。阿姆贡河的两条源流都有山区河流特性,汇合处以下,阿姆贡河十分湍急。中游河床开始弯曲,流速下降。下游阿姆贡河在宽阔的、洪水时被淹的低地里流动,形成许多大岛和汊流,尤其在河口段。阿姆贡河的年平均流量为500m3/s(在距河口193km处测站)。结冰期自10月底至5月初。阿姆贡河除了上游以外,其它河段均可通航。

历史

  在黑龙江流域古代的历史上,无论发生多么不寻常的历史断裂,哪怕相隔几百年的荒凉,人们也总会想方设法在原来的文明废墟上重新构建新的文明。因此,在黑龙江流域所保留下来的许多古代城市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多次被历史上的王朝所沿用。例如:渤海镇的渤海上京龙泉府、阿城市金上京的会宁府、均被元、明、清三朝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流域的都市文明,大多是在原来的文明废墟上得以延续和发展。也就是说新的文明的创建,一直没有脱离开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文化沃土的哺育。

  黑龙江在汉魏晋时被称为弱水,南北朝时,黑龙江上游称完水,松花江及两江汇流后被称为难水。隋唐时始称黑龙江下游为黑水,完水改作望建水、难水改作那河。《辽史》第一次以“黑龙江”来称呼这条河流,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黑龙江流域在金朝被纳入领土范围内,成为金国内河。元明时称为混同江。

  黑龙江沿岸最早的居民是古亚细亚人,后受通古斯人压力,只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代表性民族是尼夫赫人,他们发展出发达的定居捕鱼与海兽文化。

  至清代,黑龙江一名成为官方名称,为清初犯人流放之地。冯景尝言:“今乌喇得流人,绳系颈,兽畜之。死则裸而弃诸野,乌鸢饱其肉,风沙扬其骨……”康熙时始废流放乌拉,但雍正五年李煦又被流放至此。雍正十年(1732年)在乌拉建成“望祭殿”。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

  自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江北土地被割让给俄国,黑龙江开始成为中俄大部分地区的边界。1900年八国联军向中国开进时,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越过黑龙江,放火烧毁当时属于清朝的瑷珲城,并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并深入清朝国境约40公里。不久战事结束,并将原属清政府管辖的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北岸)以武力占领。1907年江南部分建黑龙江省。简称黑。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以黑龙江为基本边界,搁置了沿岸土地的主权争议。但自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两国军队开赴黑龙江沿岸,导致黑龙江地区局势危急。自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所缓和。

  197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签订大量贸易协定,并将黑河市、同江市等数个沿江城市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远东城市辟为边境互贸城市,利用互补的资源优势带动黑龙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在90年代至21世纪初相继确定了东端边界的走向。中国方面放弃了自19世纪中叶被俄国取得的大量土地的主权要求,以及被强占的江东六十四屯。同意将两国边界以实际控制线,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为主要依据进行划分。目前边界走向已确定完毕。但中华民国方面对俄国占领江东六十四屯的合法性从未予以承认。

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分布及其经济形态

  从黑龙江流域的空间分布上看,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地区。即黑龙江流域西部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东胡系统的诸民族,中部地区以农业和渔捞经济为主的扶余、秽貊系统的诸民族,以及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以狩猎、渔捞为主的肃慎、女真系统的诸民族。这三大民族之间的不断迁徙、接触、碰撞、融合的过程,创造了黑龙江流域独特的大河文明。

  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东西两翼的黑龙江流域的源流地区,主要是蒙古高原的东部与大兴安岭山地。这里地势较高,分布着广袤的森林和草原。大兴安岭山地与蒙古草原之间几乎没有天然的屏障,游牧民族在草原和森林之间进行着周而复始的迁徙过程,他们遵循着游牧民族的古训‘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冬则入藏大兴安岭的森林地带,春、夏、秋三季则迁徙到水草肥美的蒙古草原。属于黑龙江发源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古代黑龙江上游流域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区。呼伦贝尔既是黑龙江的发源地,又是蒙古族的起源地。东部大兴安岭地带的“根河”、‘甘河’流域,分别是黑龙江源流的额尔古纳河与嫩江源流的重要支流。‘根河’,是蒙古族成吉思汗部落的母亲河,嫩江上游的甘河流域,则是蒙古族的先民鲜卑族的发祥地,今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所发现的嘎仙洞内的鲜卑人祭祖的石窟和北魏时期的‘刻石祝文’就凿刻在这里。发源于大兴安岭中部的哈尔哈河、洮尔河包括嫩江下游则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迄今为止,作为契丹族后裔的达呼尔族,依然居住在嫩江流域。(今齐齐哈尔的梅里斯一带)

  黑龙江流域的西部民族经济形态;以草原游牧和森林狩猎为主,兼营渔捞和农业。其渔捞和农业区则分布在洮尔河、嫩江、松花江三江汇合口处的以西地区。这里江河纵横,泡泽星罗棋布,极其有利于农业和渔捞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松嫩平原相接壤的地区,黑龙江流域西部地区的游牧文化在这里与发源于松花江流域的农业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兴安岭的山地地势较缓,沿河流走向,策马而行十分便利。伊敏河、诺敏河、甘河、洮尔河等无数条黑龙江流域上源支流的水系,就是古代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进入松嫩平原的大通道。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内蒙古的赤峰地区和吉林省的白城地区,成为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必需的迁徙地。历史上活跃于这一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突厥、乌桓、鲜卑、契丹、室韦、乌洛侯等民族。

黑龙江流域中部地区民族分布及其经济形态

  黑龙江流域中部,主要包括发源于长白山北麓的松花江水系,以及嫩江以东的诸水。如松花湖、阿什河、拉林河、伊通河、呼兰河、辉发河、饮马河等。这一地区的主要特征是,江河纵横,湖泊遍布,由松花江和嫩江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松嫩大平原,构成了黑龙江流域最肥沃的土地。松嫩平原的南部与辽河平原相连,形成了松辽大平原。松辽大平原的南部一直到达渤海的沿岸,实际上,松辽大平原又是沟通中原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往来的大通道。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的沿着这条通道由南向北迁徙和延伸,生活在辽河流域和辽南地区的‘貊’族集团,不断的向北发展,并与松花江流域的‘秽’族集团相互融合后形成‘秽貊’族群。生活在嫩江流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索离族’则从松花江流域的北部向南迁徙,并与‘秽貊’族集团融合后,在松嫩平原上建立了强大的扶余王国。这个扶余王国立国的根基是以农业为基盘。

  分布在黑龙江流域中部的主要民族有;索离、扶余、秽貊族系。这一地域是黑龙江流域历史上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文明与文化发达程度,明显高于黑龙江流域的其它地区。中原农耕文化沿海岸进入辽南后,一直沿着松辽大平原北上,并将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一直传播到广大的黑龙江流域。显然,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色,但是并不排除兼营狩猎、采集、渔捞,以及畜牧业经济形态。发达的农业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反而又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以及商品的流通市场的扩大和逐渐走向城市化。嫩江下游和松花江中游流域的白金宝遗址出土的大量骨鱼钩、骨鱼叉、骨鱼鳔,以及各种玛瑙、燧石、青石、骨角器等压剥而成的石箭镞和骨镞等狩猎工具,说明白金宝文化的经济类型,是以渔捞、狩猎为主。吉林市的西团山、东团山、帽尔山遗址文化中所出土的遗物,则多表现为农业的发达。在松花江上游流域的许多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猪的下颌骨,有的墓葬一次出土数十个猪的下颌骨,说明农业的进步和发展状况。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此外,还有大量的通体磨光的各种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纺轮、石矛、石斧、石凿、石锄。尤其是在松花江上、中游流域的丘陵地带,靠近张广才岭的山地与河流的附近出现了许多城堡,这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的民族分布及其经济形态

  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其中有包括牡丹江、七星河、松阿察河、穆陵河,以及镜泊湖、三江平原的湿地、兴凯湖地区。在这一区域内,主要居住着肃慎系统的各民族,如两汉时期的挹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五代、宋、辽、金、元、明时期的女真族,以及后来的满洲族等。

黑龙江下游流域的东部地区靠近日本海,具有海洋性的气候特点。乌苏里江与松花江、黑龙江的三江交汇地区的三角地带,还分布着一些浅山区和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湿地。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宜于农耕,广阔的森林宜于狩猎,江、河、湖、海宜于渔捞。此外,三江平原地区还宜于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区域的养马业十分发达。北魏时期,勿吉人曾经多次向中原地区的北魏王朝进贡马匹。有时,一次入贡的马匹就多达500余匹。本地区的农业首先在镜泊湖附近的宁安盆地发展起来,而三江平原地区则成为天然的养马厂。渔捞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一年四季,沿江、河、湖、海不断的迁徙,伴随着鱼群的游动和森林动物的迁徙而移动。在三江平原广阔的湿地内,每年都迁徙来众多的各种飞禽,这些民族对于捕猎和驯养飞禽有着异忽寻常的功能。历史上的肃慎、女真等民族都是驯鹰的高手。辽朝的皇帝还在这一地区设立了障鹰官,专门监督女真人的捕鹰和驯鹰的机构。公元五世纪初,勿吉族兴起,以三江平原为中心,勿吉族建立了完整而有系统的城邦体系。公元五世纪末,勿吉族沿松花江南下,灭亡了曾经存在了近600多年的扶余王国,从而打破了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分布的格局,改变了黑龙江流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勿吉族七大部落集团的格局。即粟末部、按车骨部、伯咄部、黑水部、佛涅部、号室部、白山部。此后,由勿吉族的后裔粟末部建立了具有高度文明的渤海国政权,而属于黑水部落的女真人,则成为建立大金帝国王朝的核心力量。作为女真后裔满洲族的建洲女真部,是形成努尔哈赤核心集团的组成部分,而建洲部女真就是起源于黑龙江下游的牡丹江流域。从民族的谱系上看,他们都属于黑龙江下游流域肃慎、勿吉族系的后裔。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古代文明的曙光、古代的王国政权、古代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前两个阶段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孕育期和成熟期,后一阶段,则是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繁荣期,由黑龙江流域的三大民族系统所建立的五大王朝国家政权,对1600年以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是松花江、嫩江、洮尔河三水相汇地区所发现的颇具神秘色彩的白金宝文化。

  白金宝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堪称黑龙江流域最早的陶器艺术博物馆。白金宝文化的陶器纹饰,充分显示了黑龙江流域古代拓荒者的智慧,繁缛的陶器纹饰凝聚了他们近四千年的非凡的创造力。在陶器的表面刻有几何纹、绳纹、附加堆纹、指甲纹、锯齿纹、方格纹、划纹、刻纹、弦纹、锥刺纹、乳丁纹、羊纹、蛙纹、鹿纹、骆驼纹、仿回字纹、仿蝉纹、蓖纹、仿桦树皮纹、圆饼纹等,这些纹饰既反映了白金宝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充满激情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原始思维中的精湛艺术水平。如果把这些纹饰作为有机的整体组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将看到一幅非常壮观的生活场景的画面。直到人们亲眼目睹了这些古代的艺术品,你才会相信,这些半穴居的人在工艺技术和雕刻技巧上表现的为什么如此杰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在远没有掌握铁的技术时,就能够在未经烧成陶器前的绵软的陶胎上,利用骨、石、贝壳等坚硬的东西,在陶胎上进行着理性的思维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陶器的纹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形式,它应该是最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档案。

  制作白金宝文化陶器纹饰的人们,无疑是颇有天赋的艺术家。白金宝陶器纹饰中的鹿纹图案说明了他们喜欢鹿,至少可能掌握了驯鹿的技术,而骆驼纹饰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或许三千年前的松嫩平原上曾经有过骆驼这种动物,或许是白金宝文化后期,从有骆驼的生物圈迁徙到此地。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陶器一直是黑龙江流域古代居民的重要生活用具,考古工作者习惯于用生产工具来划分时代,而对生活用具则多有忽视。陶器几乎在黑龙江流域伴随着人们走过了近8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应该说;黑龙江流域曾经存在过“陶器时代”呢?或许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曙光,就是以陶器的纹饰为典型特征。

  白金宝文化作为一种已知的黑龙江古代文明而被发现,然而,其中的许多未知又使我们陷入了极度的迷蒙之中。考古工作者虽然从地下找到了白金宝——这棵隐藏了数千年的文明曙光的树根。但是,对这棵大树的原有风貌,却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复原。

黑龙江流域古代王国政权

  索离与扶余王国:在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就是王国政权的建立时期。属于秽貊——扶余系统的古代民族,在今松花江上、中游地区,松嫩平原的北部与南部,分别建立了强大的‘索离王国’与‘扶余王国’。有关‘索离王国’的史料十分少见,因此对其王国政权的内部结构、社会状况、建立时间均不详。最近有人根据考古文化的分布,推测出黑龙江省巴彦县境内的少陵河(清代称硕罗河)注入松花江处的文化遗址,可能为‘索离’文化的遗存。遗址上有古城堡和大型的建筑遗址,并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器、陶器和骨器,其年代接近战国时期,可能是‘索离王国’的重要遗址。‘少陵河’这个古老的地名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与‘索离’国的名称接近。“少陵”,又写作“硕罗”,“索棱”等,其实均是古代“索离”王国同音异写的名称。由此可知,今松花江流域的“少陵河”或称“硕罗河”之地名渊源甚古,可能与索离国地名有关。

  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对扶余建国有这样的记载:“即索离国王子,为了逃避索离王的追杀,从索离国南渡弱水,到秽地建立了一个王国政权——即扶余国。其中的‘秽地’泛指今第二松花江流域。扶余王国共存在了600余年,其建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前后的西汉时期。扶余国的初都王城位置,即哈尔滨市东郊宾县庆华堡寨古城,而王城的第二迁址则越过阿什河、拉林河后,到达今吉林市的东团山古城,扶余王城的第三迁址,即今吉林省的农安县城。

  据《后汉书》等文献记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郡千里,南与高句丽相接,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民土著,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扶余王国建立后,一直与汉朝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扶余王死后汉朝常以“玉匣”(玉衣)赠之,扶余王国对于维护汉朝在东北地区乃至黑龙江流域南部的统治影响很大。

  肃慎谱系的勿吉王国: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七星河流域发现了数百座古城堡。其中,最大的古城由九座城堡连环套筑,周长6000余米。这是一个消失的王国,根据碳14测定,古城年代大约在两汉—魏晋时期,时间跨度在500年左右。其文化特点是:古城多为圆形。依山势而筑,外缘内墙,叠土堆砌。墙基为石块,极特殊的城池为方形,并有硕大的马面建筑。古城内出土的文物,多为陶器,有豆、盆、罐、陶猪、陶狗等,有铁器、石器、骨器和少量的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勿吉有“筑城穴居、好养豕”的生活习惯,这个神秘的王国可能就是历史上消失了的勿吉王国。

  嫩江流域的乌洛候国:乌洛候,蒙古语为‘山中人’之意,文献中又写成‘乌罗护’、‘乌罗浑’等。主要分布于嫩江上游流域,其俗‘多养豕,有谷麦、好射猎,皮服、尚勇、不为奸窃,无寇盗。’曾为北魏的拓拔鲜卑族守护祖庙石室(嘎仙洞)。乌洛侯人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主要以狩猎业、畜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有关乌洛侯王国的史料记载和考古资料十分匮乏,其具体的内容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鼎盛时期

  公元5-17世纪初,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发展到了最辉煌最灿烂的历史阶段。众所周知,在距今160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上,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辽、金、元、清,五大王朝政权,都是兴起于黑龙江流域。

  公元5世纪初,建立北魏王朝的拓拔鲜卑族,起源于嫩江和黑龙江流域上游。他们由大兴安岭逐渐南下,先后在山西大同、河南的洛阳建立了北魏王朝的首都,把中国的历史带入了第一个南北朝时代,并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的高峰。

  公元10世纪初,兴起于黑龙江流域嫩江水系的契丹族,沿着大兴安岭南下,在大兴安岭南部西喇木沦河流域建立了大辽帝国,并将其势力一直推进到黄河流域。建立了北至外兴安岭,南至河北(燕云十六洲)、东至日本海、西至宁夏幅员万里的王朝政权。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又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松花江中下游地区,并先后灭亡了辽、北宋两大王朝,在中国北部建立了强大的金王朝。女真族将其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第一次正式在北京建立了都城,时称中都。事实上,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代。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上游,成吉思汗率领蒙古族的铁骑,在多次西征东欧和西亚的基础上,又灭亡了西夏、南宋两大王朝,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元朝的首都建立在金王朝的中都(今北京)的基础上,时称元大都,蒙元王朝将分裂了数百年的中国归为一统,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王朝。

  公元17世纪初,起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族,再度兴起于辽河流域。女真族沿着长白山麓逐渐南下,先在太子河上游流域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又改称女真族为满洲族,并在沈阳建立了大清王朝,继而灭亡了由汉族建立的明王朝,迁都北京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统一的大清王朝。

  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不断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以及‘变家为国’、‘变夷为华’的魄力,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迄今为止,黑龙江流域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牡丹江流域的上游宁安盆地及阿什河中、下游地区的河谷平原,有两座光彩夺目的古代都市文明的遗迹。即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与金上京会宁府。这两座古代都市的遗迹犹如两座历史的丰碑,记录了黑龙江流域古老文化的繁荣景象,成为衡量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发展的标志。与此同时,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从十六国春秋开始,经隋唐、两宋(北宋、南宋),到明、清王朝,正是中国社会文明史上最复杂的时代,其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显示出令人惊叹的丰富,并充满焕然一新的感觉。由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的不断由北向南的撞击与开拓,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文明与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之间,长期被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在文明差异的冲突下,黑龙江流域从一种孤立和荒僻中,走向充满活力的历史新阶段。

  公元7-10世纪,黑龙江流域的靺鞨人以牡丹江上游流域为中心,建立了一个臣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政权——渤海国。渤海国于公元689年立国,926年被契丹所灭,前后共存在了近200余年。当时的渤海国,是东北亚大陆最强大的地方政权之一。由于渤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故在唐朝的史书中将其赞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全面推行秦汉、隋唐以来的行政建制,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余县。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下游,东到日本海,南至朝鲜半岛的泥河流域,西至松嫩平原,几乎占据了今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鸭绿江流域中最肥沃的河谷平原及山地。渤海人接受了汉唐以来的文化与典章制度,佛教与儒教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作为渤海都城的上京龙泉府故址,是黑水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渤海国的城市、墓葬、居住址、宫殿与寺庙,以及渤海国的诗歌、建筑、舞蹈、音乐、雕刻等等,虽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它却是中原文明在黑龙江流域的传布和再植。黑龙江流域的文明一直没有隔断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继渤海国之后,公元11-12世纪,勿吉族的后裔女真人,再度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阿什河畔。中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转折,一个尚武、剽悍、耐苦、节俭和组织严明的帝国取代了重商、享乐、软弱、腐化和涣散的王朝。女真人于1115年立国,在不到15年的短暂时间里,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灭亡了辽、北宋两大王朝。

  女真人按照五行德运之说的相生相克的理论,(辽的本命为“镔铁”,宋的本命为“木”)又以自己的肇兴之地‘按出虎河’的本义“金水河”为依据,取名为大金国。‘金’既能克铁也能克木,并定都于按出虎河之侧(即今阿什河),今哈尔滨地区遂被称为“金源内地”。

  金上京会宁府是当时东北亚区域规模较大的都市,曾经是高丽、西夏和南宋等使臣的朝贺之地。金代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心城市的出现和城镇网络的形成。目前,仅黑龙江流域就发现有二百余座金代的古城遗迹。其次,由于黑龙江流域的商品经济的活跃、交通驿站的发达、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农耕土地的大面积开垦利用,黑龙江流域的原始经济,如狩猎业、游牧业、渔捞业、采集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相互孤立和缓慢发展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大面积的农耕土地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使上述五种原始经济形态,在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带动下融为一体,成为互补互利的经济基础。从而加速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进程,并达到了繁荣的鼎盛阶段。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在这块荒凉、冷僻、凄苦,并使人丧失活力的气候条件下,开拓出了如此繁荣的都市文明,这怎么不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呢?在这片令中原人只会产生一种流放之感的土地上,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却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多次建立王朝政权·······,沉睡中的黑龙江流域文明正在苏醒。历史的真实,终于使人们意识到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存在和它的活力。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考古发现,正是我们对历史的无知而欠下的一笔文明债。原来,以为黑龙江流域是‘北大荒’的认识,只是我们当代人意识上的荒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中,肃慎族系统,曾经两次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王国政权,即勿吉王国和渤海王国。发展到女真族时期,又两次入主中原。辽、北宋及明王朝均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进的王朝,他们在许多方面均处于辉煌的顶峰。然而,他们却败在了黑龙江流域女真族的铁蹄之下。这一历史事实说明,每当一代王朝政权的皇帝和朝廷上下;沉湎于享乐而不理朝政之时,这个政权就会自寻死路,走向灭亡。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在中国文明的历史中具有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地位。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为国家疆域的开拓、民族的融合、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资料

  《黑龙江大事誌》,(民国)张伯英 撰,1970年台北成文出版社。

  《黑龙江地略》,(清)马冠群 撰,《小方壶舆地丛钞在补编》本。

  《黑龙江述略》,(清)徐宗亮 撰,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198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本。

  《黑龙江地理志》,(清)林传甲 撰,光绪三十四(1908)年铅印本。

  《黑龙江志略》,(清)张国淦,张氏家抄本。

  《黑龙江通志纲要》,(民国)金梁,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黑龙江志稿》,(民国)万福麟 等撰,民国二十一年(1932)稿本、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黑龙江乡土录》,郭克兴 撰,1988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本。

  《黑龙江区域考古学》,孙秀仁等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黑龙江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黑龙江省民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黑龙江地理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