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契诃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契诃夫,A.P.

  契诃夫,A.P.汉语拼音:Qihefu;拉丁文:Chekhov, Anton Pavlovich;1860-01-29~1904-07-15),俄国作家、戏剧家。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卒于德国巴登韦勒。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一间小杂货铺。7岁上教会小学,两年后考入塔甘罗格中学。因父亲经营不善,1876年杂货铺负债倒闭,全家避居莫斯科。契诃夫一人留在塔甘罗格,一面继续读书,一面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1879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了解生活,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1880年开始用安东沙·契洪特的笔名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作品。1884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梅尔波梅尼的故事》问世。而后另两本小说集《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和《在昏暗中》(1887)相继出版,从此成为知名作家。

  契诃夫早期作品数量不少,大多是诙谐、幽默的小品和故事,水平参差不齐。迫于生活和上学的开销,为多发表一些作品,甚至有时不得不迎合报刊的口味,写了不少搞笑的、思想性不强却也无伤大雅的急就篇。但仍不乏内容充实、艺术性强的优秀作品,如《在钉子上》、《胖子和瘦子》、《一个文官之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等。这些作品既谴责了权贵的飞扬跋扈,又针砭了弱者的卑躬屈节。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作品的题材更广泛,内容也更加深刻。作者一方面用幽默、辛辣的文字揭露社会上诸多的丑恶现象,如见风使舵、阿谀权贵的沙皇警犬(《变色龙》,1884),奴性十足的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耶夫军士》,1885);另一方面又用凝重而冷峻的笔触传达了普通劳动者无尽的痛苦与忧伤(《哀伤》,1885;《苦恼》,1886),并以感人肺腑的语言和深切的同情描绘了城市工人特别是童工的悲惨处境(《万卡》,1886;《渴睡》,1888)等。1888年出版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抒写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反映草原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同年10月他获得了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奖。80年代下半期契诃夫曾一度受托尔斯泰主义的影响,这在《乞丐》(1887)、《哥萨克》(1887)和《灯火》(1888)等作品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1890年4月契诃夫为了解民情、接近生活,到库页岛旅行,在岛上停留三个月,考察了流放苦役犯的生活,写成《库页岛旅行记》(1893~1894),揭露沙皇政府的野蛮统治,对苦役犯们寄予了深切同情。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在流放中》(1892)、《第六病室》(1892)等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第六病室》里的医生拉京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直到自己也被当作疯子关进第六病室后,才觉悟到他信奉的那套“不抗恶”哲学的错误。这表明作者已开始摈弃托尔斯泰主义,其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题材也进一步拓宽:有描写资本主义崛起的《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有反映农民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农民》(1897)及揭露农村新兴资产阶级——富农疯狂榨取农民血汗,掠夺财富残忍本性的《在峡谷里》(1900);还有写知识分子主题,暴露种种庸俗、虚伪的市侩生活,唤起人们厌恶“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作品《带阁楼的房子》(1896)、《我的一生》(1896)和《带狗的女人》(1899)等。

  反对庸俗、保守、愚昧,是契诃夫晚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套中人》(1898)中别里科夫是保守派、顽固派的典型,是旧制度的卫道士;《醋栗》(1898)中尼古拉也是个胸无大志、只贪图个人享乐的庸人;《姚内奇》(1898)中医生姚内奇则是一个堕落知识分子的形象,空虚、无聊的生活使他成了一个除了吃饭打牌外,就只会点钞票的俗物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描写了重大的社会问题,鞭挞了庸俗和保守,而且塑造了一些美好、纯正、憧憬未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如《醋栗》中的伊万·伊万诺维奇、《跳来跳去的女人》(1892)中的德莫夫医生,他们已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尤其是《新娘》(1903)中的女主人公娜佳,她毅然告别猥琐、庸俗的过去,勇敢地走向新生活,并且坚信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

  90年代契诃夫曾到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1898年患肺结核病,从梅里霍沃庄园迁居雅尔塔。1901年同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L.N.托尔斯泰M.高尔基I.A.布宁I.I.列维坦等人见面。1902年皇家科学院无理取消推选高尔基名誉院士的资格,契诃夫与V.G.柯罗连科立即发表声明放弃自己名誉院士的称号,以示抗议,充分表现了他坚定的民主、进步的立场。

  剧本是契诃夫文学创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他最初写一些独幕喜剧,戏剧小品等。80年代后半期开始写多幕剧。1887年创作了第一部正剧《伊凡诺夫》,随后又写了《蠢货》(1888)、《求婚》(1889)、《纪念日》(1891)等几部讽刺喜剧。不过,契诃夫真正的戏剧革新是从《海鸥》(1896)开始的。此后,契诃夫的名字就与莫斯科艺术剧院联系起来,他接连写出了《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0~1901)、《樱桃园》(1903)等多部堪称经典的戏剧佳作。从此契诃夫更以戏剧家的身份蜚声世界文坛。

  戏剧作品的主题多表现知识分子,特别是19世纪末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失落,且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悲剧命运。《海鸥》中的特里波列夫和特里果林、《万尼亚舅舅》中的沃伊尼茨基、《三姊妹》里的普洛佐罗娃和《樱桃园》里的郎涅夫斯卡娅等均为这一类人物的形象。《樱桃园》和《新娘》是契诃夫的绝笔之作,它们告诉读者:旧制度、旧生活的根基已经动摇,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和建设真正美好的新生活。发出了“新生活万岁”的呼声,尽管这“新生活”尚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契诃夫既是短篇小说大师,又是戏剧艺术大家。就题材、内容、风格而言,两种体裁的作品也很相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真实、朴质、言简意赅。他的剧本含蕴着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意味,形象生动而具象征性。他不追求离奇的情节,情节淡化是他的又一特点。他只写平凡的日常生活与人物,笔调舒缓、平和,从容不迫,甚至有点儿漫不经心,但是掩卷之余或谢幕之后,你的心却不能不为之颤动。他在世界文坛占据了不易跨越的位置,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作品早在20世纪初就被译介到中国,其小说戏剧几乎全部有了中译本,1993年《契诃夫文集》(10卷本)面世。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