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2年10月22日 (一) 07:05野芷湖人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坚硬的喙。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鸟,也有巨大的鸵鸟和鸸鹋(产于澳洲的一种体型大而不会飞的鸟)。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不乏中国特有鸟种(参见中国特有鸟种列表)。据估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大约10万种鸟,而幸存至今的只有十分之一,不及10,000种,20余目。

  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

  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或其他鸟。大多数鸟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例如猫头鹰)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如信天翁)。

  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企鹅、鸵鸟、奇异鸟(一种新西兰产的无翼鸟)、以及绝种的渡渡鸟。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如大海雀、新西兰的恐鸟。

  鸟纲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脊椎动物亚门下的一个纲。因其身体被羽毛覆盖,中国古代动物学将其统称为羽虫。

  鸟类溯源于中生代侏罗纪,在该底层发现的始祖鸟是最著名的原始鸟,其身体特征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共有的特征,例如有牙齿,翅膀上有指爪。多数学者认为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恐龙没有灭亡、鸟类就是存活至今的恐龙;在中国东北新发现的中华龙鸟和孔子鸟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环,更像是有羽毛的恐龙,比始祖鸟的年代更久远。所以说,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一部化身成了鸟类。

  鸟类形成后逐渐进化,渐趋复杂,形成越来越多的种类,据一般推测,第三纪中新世是鸟类的全盛时期,后来冰期来临,鸟类受到沉重的打击,种群衰退。

鸟类的基本形态

  鸟类全身分为头、颈、躯干、翼、下肢和尾几个部分。鸟类的躯干呈流线型,飞翔时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全身都披以向后生长的羽毛,因而体表特别滑润。前肢特化为翼,成为飞翔的器官。尾部生有扇状的尾羽,起着舵的作用。飞翔时下肢缩在腹部或者伸直在尾下向后。鸟类身体的重心稳定,能够上下自由的飞翔。

鸟类的头部和颈部

  鸟类的头部较小,圆形。前部为一长型的嘴,外覆角质鞘,称为喙。上喙基部两侧有一对鼻孔,眼大而圆,具活动的上下眼睑及瞬膜。瞬膜透明,在飞翔时可以盖住眼睛,类似人们的“风镜”,可以避免风尘对眼睛的伤害。

鸟类的头部
  鸟类的颈部细长,可以自由弯曲,转动自如,因而扩大了眼睛的视野。一般来说,同等个体下树栖生活的鸟类颈部较短;游禽较长;涉禽的颈部最长。

  鸟类虽然上肢特化,仅能用于飞翔,但鸟嘴配合灵活的颈部,不仅能上下活动,拾取食物,还能整理羽毛,建筑巢穴,哺育雏鸟,有时还能作战斗的武器。有着非常灵巧的动作和强大的能力。

鸟类的躯干

  鸟类躯干部略呈卵圆形,为身体中最大的部分。鸟类躯干腹面的胸骨有龙骨突(鸵鸟除外),有发达的胸肌附着生长,因而而向外突起,鸟类就是靠胸肌的收缩来扇动翅膀。

  鸟类的躯干部有两对附肢:后肢是腿和脚,前肢特化为翼。鸟类躯干的后部缩短愈合,在尾基部腹面有一横裂的泄殖腔,是鸟类排泄和生殖的通道。

鸟类的翼

  鸟类的翅膀是由上肢特化而来的,称为翼。鸟翼左右对称,大小相同,飞翔时展开成一直线,长轴和躯干相垂直。鸟翼的形状特殊,在气流流过时能提供向上的升力,因而与重力抗衡,飞机机翼的形状就是仿照鸟类设计的。鸟翼上着生了强大的飞羽,好比是划船时的桨,在扇翅时能提供动力。

  善飞的鸟,翅长而尖,如燕子和许多海鸥;不善飞的鸟,翅短而圆,如鹌鹑;适于在空中滑翔的鸟类,翅大而阔,如许多猛禽。

鸟类的下肢

  鸟类的下肢分为股(大腿),胫(小腿),跗趾和趾几个部位。

  股部多隐藏而不外露,胫部有些鸟类被羽,有些裸露。

  跗趾部是鸟的下肢中最显著的部分,表面覆盖各种形状的鳞片,有盾状鳞,靴状鳞等。鸡形目鸟类的雄性在跗趾后面还生有角质的距,作为战斗的武器。

  足趾用于站立,多数鸟类具有四趾,通常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根据足趾的位置,鸟足又可分为多种趾型:

  1. 3趾向前,1趾向后,称为常态足(离趾足、索趾足),如鸡。

  2. 2、3趾向前,1、4趾向后,称为对趾足,如啄木鸟。

  3. 3、4趾向前,1、2趾向后,称为异趾足,如咬鹃。

  4. 向前3趾的基部愈合,称并趾足,如翠鸟。

  5. 4趾均向前的足,称为前趾足。

  6. 似常态足,但第4趾可以后转成对趾足,称为半对趾足(转趾足)。


  一些生活在湿地的鸟类足趾之间长有蹼,鸟类的蹼也有多种类型:

  1. 前3趾间有蹼完全相连,称为蹼足,大部分游禽是此种类型。

  2. 前3趾间基部有蹼相连,称半蹼足,大部分涉禽是此种类型。

  3. 4趾之间均有蹼相连,称为全蹼足,例如鸬鹚,军舰鸟。

  4. 常态足,但各趾两侧均有莲花瓣状的皮褶,称为瓣蹼足,例如骨顶鸡。

鸟类的尾

  鸟的尾是由尾羽组成的,一般有10-12枚尾羽。鸟尾主要作用是飞翔时转换方向,好比是划船时的舵;鸟尾还有增减飞行速度的作用。

  鸟尾的形状因种而异,有平尾(鹭),圆尾(八哥),叉尾(燕子),楔尾(啄木鸟)等。




鸟类和人类

  鸟类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鸟类在保障农林牧业生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上起很大的作用。目前,由于鸟类资源不断减少,引起了世人关注,保护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鸟类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是多种害虫的主要天敌,为人类保护森林、果园和农作物。一对啄木鸟能保护6000平方米森林免遭虫害;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捕捉1000只老鼠,等于保护一吨粮食;一只燕子一年可以吃掉3000只害虫;一只大杜鹃一天可以吃300多条松毛虫;一只白脸山雀一昼夜吃的果树害虫相当其自身体重。

驯养

  鸟类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通常食用的是肉和卵,主要来自鹅、鸡、火鸡和鸭。其他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鸟类还包括鸸鹋、鸵鸟、鸽、松鸡、鹌鹑、鹬、鸣禽和小的燕雀类的鸟等。

  把野生鸟类作为宠物饲养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并发展出了各种名目。主要分听唱和玩耍两种类型,听唱涉及的鸟类主要是雀形目的鸣禽,如山雀、百灵、画眉、鹩哥、八哥等;用于各种玩耍的鸟类主要涉及部分雀形目雀科、伯劳科的鸟类以及隼形目的猛禽,如黑头蜡嘴雀、锡嘴雀以及各种猛禽。

  有许多种被驯化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如信鸽可以用来传送信息,猎鹰可以用来打猎,鱼鹰可以用来捕鱼。鸡和鸽子在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斗鸡的娱乐传统,这种利用鸡形目的鸟(也有其他目的)在发情期好斗的特点,来进行比赛。

  因为鸟对毒素特别敏感,所以在煤矿里金丝雀经常被用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浓度过高,以便矿工能及时逃生。

人类活动的威胁

  在世界各国,都有把色彩艳丽的,特别是热带的鸟(如鹦鹉和某些椋鸟科鸟类)作为宠物来饲养的习惯,导致一些濒危的鸟类被走私。在抓捕和贩运过程中野生鸟类死亡率极高(有说法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只野生鸟类背后有二十只同类的尸体)。

  饲养野鸟是一种对野生动物资源有着极大破坏力的陋习,它对鸟类生存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偷猎。人工饲养的鸟类还对野生种群构成另一个危害:对野生种的入侵。比如人工选种优育的猛禽往往身体强壮,体形较大,如果流入野生环境,对野生鸟类的是很大的威胁。所以欧美各国严禁野放人工种,并对此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

  过度的狩猎活动是只是一些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直接原因,如旅鸽。还有一些鸟类的灭绝或濒危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森林砍伐和农业耕作等人类活动如朱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强,比如有毒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聚集等原因,都直接威胁着鸟类的安全。

鸟害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鸟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鸽子和乌鸦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区过度繁殖,成为困扰各大都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野生鸟类会对起降中的飞机飞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这种飞鸟与飞机相撞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称为鸟击,历史上最早的鸟撞事故记录是发生在1912年的美国,飞行员卡尔洛德杰驾驶的飞机在加利福尼亚上空和一只海鸥相撞,机毁人亡。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人类航空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机场数量飞机起降架次不断增长,鸟撞问题日益凸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鸟撞,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目前解决鸟撞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驱散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鸟类,具体说来,可以采取驯养猛禽驱赶、破坏栖息地、发出巨大和恐怖的声音等不同方式。

鸟与人的共患病

  能够传染给人类的鸟类疾病包括:鹦鹉热、沙门氏菌病、弯曲菌病、纽卡斯尔的疾病,分枝杆菌病(鸟的结核病)、禽流感、贾第鞭毛虫病和隐孢子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