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盘山风景名胜区:新山门
盘山风景名胜区:牌楼

  盘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教文化与皇家文化相融的旅游休闲胜地。位于天津市蓟州区中心城区西北15千米处,占地面积106平方千米,又因她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曾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盘山古名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因它蜿蜒盘踞,“形无定向势如龙”,故名盘龙山。因它一峰独起,独立无依,蜂窝莲瓣,四面如一,故名四正山。因它位于古无终国,故名无终山。三国魏时它还叫无终山。曹操《表论田畴》说:“田畴率宗族入无终山中”。因为魏国田畴隐居无终山,曾为曹操征服乌桓当过向导,但又拒绝曹操所封官爵,一直隐居山中,所以后人为了纪念田畴,把无终山改叫田盘山,意思是田畴曾经在山中盘桓。省略叫法为“盘山”。盘山风景区史记于汉,盛建于唐,极于清,清乾隆皇帝先后巡幸盘山32次,留下了歌咏盘山的诗作1366首,并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盘山风景区现已恢复开放了五大景区,一百三十余处景点,建设开通了盘山,云松,挂月三条客运索道,游人乘过索道可直达盘山绝顶——挂月峰。 明王衡品评盘山胜景时说:“松树当是盘山之最”。民国许同莘《盘山游记》称:“水石他山多有,唯松盘山独擅,黄山松著名天下,然唯生于悬崖者极极神奇变化之态,不若盘山之松。”乾隆皇帝曾赞叹:“天下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明唐顺之游盘山写奇石云:“搜万象以效珍,何殊状而相亚,或籍草而羊眠,谅仙术之幻诈,或喁负而虎蹲,诧饮羽之神射,或屹立而不动,岂思妇这所化,盘山名石原传为八大名石,随着名人题字和游人的发现而不断地增加,智朴记载了25尊,乾隆《钦定盘山志》记载42尊,到民国年间《说盘》则记载了57尊。郦道元《水经注》云:盘山水,水出山上……去山三里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里,素湍浩然,颓波历谷,沿流而下…“明代刘侗描写盘山清泉“其下又多奔泉,泉动而触乎石溅鸣日夜,与石之锐下而方额者,势相摇倾,所为盘泉也,乾隆皇帝在《盘山千尺雪记》曾写道:汇万山之水而归于一壑,沧池之湍奏石面,谡谡之籁响松颠,时而阴雨忽晴,众溪怒勃则暴涨,虽千夫撞洪钟有不足比其壮者”。

盘山风景名胜区:乾隆帝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

  乾隆对盘山情有独钟,自乾隆四年(1739)始,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最多时一年来了三次,并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慨叹。直到当上太上皇以后,已87岁高龄时,乾隆还最后一次到盘山。以帝王登临次数之多来算,全国名山中恐怕无出盘山之右者。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谈及盘山时写道:"海内言名山者,五山之外,若黄山、匡庐……自唐文皇驻跸兹山,辽金诸帝莅止不一。迨于本朝,翠华临幸再至……诸名岳莫敢望焉。"道出了当时盘山在全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

目录

历史

盘山风景名胜区:盘山寺院—天成寺
盘山风景名胜区:盘山寺院—万松寺
盘山风景名胜区:盘山寺院—上方寺
盘山风景名胜区:盘山寺院—云罩寺
盘山风景名胜区:盘山寺院—天成寺

  盘山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历史上建有72座寺庙和13座玲珑宝塔,一座皇家园林──静寄山庄,早在唐代就以“东五台山”著称佛界,清康熙年间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民国初年盘山同泰山、西湖、故宫等并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旧名无终山、徐无山、四正山、盘龙山。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率宗族人隐居于此。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队北伐乌桓时,田畴请为向导,为大破乌桓建功,曹操对其“表封亭侯,食邑五百”。但田畴不受,仍然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

  据《盘山志》载,从魏武帝曹操开始,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历代帝王都曾游览过盘山,并在盘山大兴土木,开山建寺,留有300多处摩崖石刻。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进山逛景。参禅礼佛,络绎不绝。远在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凯旋途中到此游赏,就曾赞口不绝,吟诗“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高度赞美盘山的绚丽景色。到明清两代,这里建起寺庙72座、宝塔13座,行宫、楼台比比皆是,景况空前,成为香火极旺的佛家圣地。唐代时期兴佛教,盘山与山西五台山东西相呼,被称作“东五台”。清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佛寺,引来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众多的文人墨客等或来参禅礼佛,或来游山玩水,留下了无数诗赋墨宝、碑记题刻,以及传奇故事,为盘山平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和无限情趣。清朝康熙皇帝进山9次,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盘山时拍案称奇,情不自禁吟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命人在山东部兴建规模浩瀚的行宫“静寄山庄”,盘山发展鼎盛至极,此后他又27次到此巡游。帝王既以此离宫处理朝政,又以此为避暑之胜地。清帝为观赏山庄景色,每年耗费巨资,选中国传统造园之手法,集南北园林艺术之精华,使静寄山庄成为宏伟壮观,秀丽华美的皇家园林。

  但时至本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乱破坏、年久失修,建筑多不复存。抗日战争时期,盘山地区是冀东革命根据地之一。日军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盘山许多佛寺等毁于战火和敌人的破坏,但盘山晴岚迭翠的清秀风光依然令人钟情。解放后,盘山脚下建立了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凭吊。许多革命遗迹已经向游人开放。盘山的一些古建筑已经得到恢复、重建,盘山正以崭新的姿容,再次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游览胜地。

  2003 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04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2005 年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定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被评为国家5A风景区。

景区文化

宗教文化

  历史上,佛教、道教在盘山交替发展,竞相传播,相互争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蓟县,在盘山东二十里渔山脚下兴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香林寺。到了唐代,这一时期兴建了云罩寺、万松寺、天成寺、天香寺、千像寺、感化寺、上方寺、中盘寺、双峰寺、普济寺、香水寺、白岩寺等10余座寺庙。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使盘山号称72座寺庙,并有乾隆皇帝的替身在盘山出家。这一时期盘山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京东乃至全国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清朝蔡士英《正法禅院修造碑记》载:“古中盘者,京之东五台也。”由此,盘山也就有了“东五台山”之称。这充分肯定了盘山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林寺是盘山诸多寺庙中(除香林寺之外)兴建最早的一个,是蓟县乃至天津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智朴《盘山志》、朱彝尊《日下旧闻》和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均记载:“少林寺,原名法兴寺,传始建于晋魏(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年间。从建寺时间角度来讲,盘山少林寺不晚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从寺庙规模来讲,盘山少林寺建筑宏伟“寺内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塔高应为46.6米,遗址现存的多宝佛塔,高20米,为明清时期僧人所建。从影响力来讲,盘山少林寺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史称“北少林寺”。

  经过两千年的开发与建设,在盘山留下了众多的寺、庙、院、庵、塔、台、轩、亭、桥等古代建筑,据智朴《盘山志》载,盘山共有22寺、2院、29庵、10静室、9庙、5台、5桥、1寨、4亭、2轩、3佛塔、100余骨塔,仅存的古佛舍利塔、定光佛舍利塔先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宝佛塔、普照禅师塔等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诗词文化

  由于盘山山奇景佳,盘山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之地魏武帝曹操、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都曾巡游盘山,礼佛参禅。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便在盘山大兴土木,建立寺院,增加了人文景观。魏晋间建有少林寺,唐代建有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上方寺、千像寺、天香寺、定光佛舍利塔,辽代建有古佛舍利塔,清代建有盘谷寺。清朝乾隆年间,又建帝王行宫静寄山庄。乾隆皇帝在此驻跗32次,嘉庆皇帝驻跗7次。历代皇帝对盘山的驾临,更提高了盘山的身价。

  一些帝王和文人、武将在游览盘山时,因触景生情,常常诗兴大发,咏诗作对,命名、题匾,赞美盘山景点,抒发内心情志。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回来,曾经带兵驻扎盘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康熙、乾隆皇帝在盘山留下的诗篇、楹联、题匾更多。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盘山时,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 何必下江南”的感叹。武将咏盘山的诗歌也不少。唐代历任兵部尚书等职的爱国名将李靖随唐太宗东征高丽而还时,曾登盘山西台,拔剑起舞,高咏《舞剑歌》:“陟重冈兮望四围,挈霓闪兮断虹飞,嗟嗟三军唱凯归。”登高四望,舞剑断虹,气势雄迈。将军的英武气概、才华、人品,尽显诗中,也为后世留下了“舞剑台”景点的美名。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在盘山留下千古绝唱《登盘山绝顶》诗:“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曾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诗中抒发对唐代爱国将领李靖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盘山、吟颂盘山者更多。晋代《三国志》作者陈寿,文学名家陶渊明,北魏《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唐代诗人陈子昂、高适,明代文学家方孝孺、袁宏道、米万钟、王世贞、刘侗,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洪升,文学家王世祯、朱彝尊、高士奇、李蔚等都曾游过盘山,他们留下诗作不下千首,从不同侧面,渲染了盘山的壮美风光。

主要景点

盘山风景名胜区:山静景和小区
盘山风景名胜区:三盘暮雨
盘山风景名胜区:天成寺
盘山风景名胜区:衮雪
盘山风景名胜区:万松寺
盘山风景名胜区:云罩寺

其他

盘山风景名胜区:凤翘松
盘山风景名胜区:元宝石
盘山风景名胜区:如如池

景区浏览路线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