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智化寺音乐曲谱之一 “醉太平”
智化寺音乐曲谱之一 “清江引”

  智化寺京音乐中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承的乐种,自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从宫庭传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560余年从未间断,现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出自于宫庭,传承于智化寺,他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与西安都城皇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齐称为中国“五大古乐”。智化寺京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至今仍然保留着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智化寺京音乐
项目序号:96
项目编号:Ⅱ-65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北京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保护单位: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从现有资料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多位著名音乐家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化寺京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得到政府、音乐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的发掘抢救,但至今仍有不少问题难以解决。智化寺26代老艺僧大都过世,目前健在的本兴、福广又都年事已高,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当前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智化寺京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45首乐曲。但是,智化寺京音乐传人在数目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有的规模,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

  智化寺京音乐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抢救、保护。

概述

  智化寺京音乐与王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作为笃信佛教、并执掌司礼监的宦官,是不会让智化寺在遇有大型佛事活动时缺少演奏队伍的。很可能是皇帝主动赐给他乐谱,也有可能是他向宠爱他的英宗请求,或是利用司礼监总管职务之便,于是得以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入自己的家庙智化寺内。智化寺建寺之处,即正统九年(1444年)左右就传入智化寺的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其中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音乐自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的那一天起,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授,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防范音乐的外传,有着极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故保留着原有历史风貌,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内容丰富的工尺谱本以及曲牌、曲目、乐器等汇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那一首首古老的旋律,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目前智化寺音乐能够演奏的曲目共有38首,曲目如下:

  垂丝(四)调、锦堂月、月调锦堂月、水晶宫、放海青、金字经、五声佛、撼动山、昼锦堂、醉翁子、山荆子、好事近、千秋岁、滚绣球、醉太平、春、夏、秋、冬、纸幡、拿天鹅、水鸭儿、大打围、观灯赞、焚火赞、三皈赞、逍遥殿、寄生草、清江引、梅花引、豆叶黄、雁过南楼、穿拨罩、短命鬼、喜秋风、送仙人、小华严、青山口

  据智化寺保存下来的工尺谱统计,智化寺音乐各类曲目两百余首,曲牌分“只曲”、“套曲”两大类。只曲是单独演奏的曲牌,不能与别的曲牌相联;套曲由若干单个曲牌联成,按应用上的不同,分为两种:白天佛事中应用的是《中堂曲》,一般由七八个曲牌相联,运用的曲牌有《昼锦堂》、《金五山》、《锦堂月》等;晚间“放焰口”时应用的叫《料峭》,通常由十多个曲牌联成,如《好事近》、《千秋岁》等。

  其中佛曲曲目为:三皈讃、观灯讃、小华严、金五山套曲、纸幡、焚火讃、寄生草、五声佛、撼动山。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的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道场法会,规模大、时间长,音乐安排反映出一定的艺术水平。

  从内容上说,除去为佛事服务的内容以外,还有描写宫廷生活的,如《逍遥殿》、《水晶宫》;更有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如《拿天鹅》、《水鸭儿》、《豆叶黄》等。曲目丰富多彩,曲调或空灵神秘,或古朴典雅,或诙谐热烈,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欣赏价值。

曲牌与词牌

  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名称,大都古朴雅致,有的与昆曲同名甚至早于昆曲,有的与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比如《望江南》等;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比如《好事近》等。据专家研究,这些音乐曲牌与古代的诗词格律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智化寺音乐又保留了唐宋以来的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

工尺谱

智化寺音乐乐器:九云锣
智化寺音乐乐器:钹
智化寺音乐乐器:铙
智化寺音乐乐器:铛子
智化寺音乐乐器:銛子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工尺谱,其中将“乙”记作“、”,将“工”记作“∣”,与宋代俗字谱相同;而板用“ソ”,则与唐代半字谱相同。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音乐所使用的一种记谱方法,就像我们今天使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来记录音乐一样。其中的“尺”字的读音为“che”,这一特定的读音是古代乐师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并不一定有音韵学上的传承根据。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这种谱式的音高符号,一般说来属于首调唱名法(其他的工尺谱很多是用固定唱名法),如“上(相当于简谱的“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 (也有以“合”作“1”的工尺谱)。它的七个字的顺序,各地略有不同,发音和写法也稍有区别。假如低一个八度,除“六、五”改成“合、四”外,就将“尺工凡”等字的最后一笔划向下拖一个尾巴,在这里不方便输入样字,但古人用毛笔很容易书写出这样的字型。高一个八度则加一个“亻”,高二个八度就加一个“彳”,如“仩”等。此外,还有叠音(丶)、豁音(√)、落音(’)、擞音(乡)等补充符号。叠音即前音的重复,如“六丶”,实即“六六”。豁音即在前一音之后加一个高于前者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的较短、较弱的音,如“五√”,实即“五仩”。落音与豁音相反,是加一个低于前一音的音,如“五’”,实即“五六”。擞音就是颤音。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b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b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在这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正官调、尺字调、乙字调等最常用。

乐器

  演奏智化寺音乐的乐器与我国一般民乐所用的乐器有所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一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銛子等。

吹奏乐器

  :古称筚篥,俗称管子,为双簧单管竖吹气鸣乐器。在智化寺音乐中,管的形制为九孔,前七孔,后二孔。宋陈旸《乐书》(1099年)讲到筚篥时曾说:“其大者九窍”,其注云:“今教坊所用,前七空,后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可见,现在智化寺的九孔管正是唐宋教坊音乐筚篥的遗制。它是智化寺音乐的主奏乐器,在乐队中起着骨干作用。在演奏中,旋律很少加花,注重禅韵,要求演奏者具有娴熟的技巧。智化寺音乐的管有大哨、小哨之分,适用于不同调性的乐曲。

  :单簧多管抱吹气鸣乐器。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龠禾”字(和,即小笙)。智化寺音乐的笙是十七簧笙,在管序和音位等方面明显沿袭宋制。在宋陈旸《乐书》(1099)卷150“义管笙”条曰:“圣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用十七簧而不用义管。现在智化寺的笙也是如此。笙在智化寺音乐中起着重要的融合作用,其演奏突出节奏和强弱起伏。

  :俗称“笛子”或“横笛”,为边棱音横吹气鸣乐器。在智化寺音乐演奏中,笛的演奏最为活泼,常常以流畅的花音和装饰音穿插于古朴的旋律之中。

击奏乐器

  云锣:古称“云璈”,民间称“九音锣”,为击奏体鸣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又叫十面锣。因最上方的一面不常用,故民间称之为九音锣。云锣的大小相同,锣面直径均为8厘米。因厚薄有别,所以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锣面无脐,边缘钻小孔系绳固定于木架上。云锣音色清亮,极富色彩,多奏旋律骨干音,多作同音反复,起到加强节奏感的作用。多用左手持锣架木柄,右手持锣棰敲击。智化寺云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

  :击奏膜鸣乐器。智化寺音乐所用鼓为堂鼓,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打出各种节奏花样。鼓的演奏抑扬顿挫,运用灵活,清逸洒脱,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

  铛子:击奏体鸣乐器。由小锣和木架组成。小锣平坦无脐,用绳悬系于木架上。演奏时,左手执木架立柱下端,右手执小棰敲击,发音清脆。在演奏中用于击节。

  :是常见的打击乐器,拍奏体鸣乐器。古称“铜钹”,民间叫做“镲”。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手法。其历史久远,表现力强,在佛教音乐中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法器。

  :拍奏体鸣乐器。铙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但有区别:铙的碗顶平而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钹的碗顶圆而大,其径约当全径的二分之一。铙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演奏铙时,双手各执一面互击,有平击、侧击、闷击等手法。

  銛子:拍奏体鸣乐器,俗称“小镲”。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銛子音色清脆、明亮,常常用于表现欢快的情绪。

艺术特色

  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曲目蕴藏巨大。

  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从现有资料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

  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

  智化寺音乐曲目现存共有48首,在气魄恢弘的宫廷音乐和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中,又融合了几分民间音乐的热情活泼。这从现存的词牌名字可以看出,如清江引、千秋岁、金字经、华严灯赞、滚绣球、水鸭儿等。

  智化寺的京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八种,各曰:云锣、铛子、铙、钹、子、管(古称筚篥)、笙、笛。但在有些方面,与民间一般乐器不同。如笙,民间一般为十三簧,而智化寺的笙为十七全簧。笛的音调也高。而管子,为京音乐的主要乐器,民间一般八孔,智化寺则为九孔(前七孔,后两孔)。云锣,又称九音锣,最早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也称得上是一件文物。铛子,演奏时用槌敲击,声音柔和,别具一番特色。 京音乐共约300余首乐曲,但至今只有48首乐谱。其乐器分为两类: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管、笙、笛;一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子等。乐队编制为9人14件乐器。

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多位著名音乐家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化寺京音乐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得到政府、音乐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的发掘抢救。1986年3月,在班禅大师和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支持下,以智化寺的京音乐为基干,组成北京佛教音乐团,乐团还曾多次赴国外访问演出。

  但至今仍有不少问题难以解决。智化寺26代老艺僧大都过世,目前健在的本兴、福广又都年事已高,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当前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智化寺京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45首乐曲。但是,智化寺京音乐传人在数目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有的规模,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

  另外,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阶层的消灭致使智化寺音乐在上层社会的佛事应酬完全失去。其次,智化寺第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再者,当前社会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智化寺京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淡,使智化寺京音乐发展举步维艰。而且,智化寺京音乐的传人在数量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来的规模,其中打击乐仍然面临失传的窘境。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