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马来西亚国旗
马来西亚国徽

马来西亚英语:Malaysia),简称大马,位于东南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由前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今沙巴)、砂拉越新加坡于1963年9月16日所组成的联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后新加坡州在1965年8月9日独立建国

马来西亚全国总面积共330,345平方公里,被南中国海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半部的马来半岛分为十一个州及二个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布城,常称为“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第二通道新加坡连接;而东半部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的北部,分属沙巴和砂拉越两个州及纳闽联邦直辖区,常被称为“东马”,南邻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而文莱则与东马三面接壤。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是马来西亚人口中最密集和最繁荣的地区,联邦政府所在地则位于布城(Putrajaya)。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气候于亚洲热带型雨林气候,导致人口密度较低,而马来西亚半岛地区的人口密集度比婆罗洲地区高许多,也是首都和联邦政府所在地。截至2020年,全国人口总计3227万。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全年炎热,潮湿多雨,有“四季皆夏,一雨成秋”之说。马来西亚阳光充足,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很多高质量的海滩、奇特的海岛、原始热带丛林、珍贵动植物、千姿百态的洞穴、古老的民俗民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现代化的都市。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马来统治者会议选出,任期五年。政府则由获得最多国会议席政党联盟领袖-首相所领导,政治体制沿袭自英国西敏制。在外交方面,马来西亚是联合国会员国,也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联邦东南亚国家联盟不结盟运动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等的成员国,同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创始国之一。马来西亚也曾担任东南亚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以及不结盟运动的主席,也曾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目录

基本国情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马国家石油双峰塔夜景
Unity is Strength(英语)
“团结就是力量”
水域率:0.3%
密度:99.01/平方公里(第116名)
马来西亚第16任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左)出席登基仪式,2019年7月30日。新华社发(马来西亚新闻局)
PPP:2022年估计 10,894.99亿美元(第29名);人均 32,901美元(第51名)
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4,393.73亿美元(第39名);人均 13,268美元(第60名)

词源

马来(Melayu)一词源自梵文Malaiur Malayadvipa ,可译为“群山之地”,这个词由古代印度商人所采用,指称马来半岛。这个名称后来用来指末罗瑜王国,它在7世纪到13世纪存在于苏门答腊

在1850年,英国民族学家乔治·厄尔(George Earl),在《印度群岛和东亚期刊》的文章中,建议将印度尼西亚群岛命名为Melayunesia或Indunesia。他支持前者用作殖民者命名。法国航海家儒勒·迪蒙·迪维尔在1826年于大洋洲从事探险时,发明了“Malaisia”、密克罗尼西亚群岛Micronesia)与美拉尼西亚Melanesia)这三个词,将这些太平洋文化和岛群从玻利尼西亚区分出来。1831年,他将这些名称提交到法国地理学会。杜蒙德于维尔描述“Malaisia”是“通称为东印度群岛的这个地区”。当时,有人认为,这个区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称为“马来人”,符合当时“马来种族”的观念,但这有别于当代的定义,其中“马来人”(Malay)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的一个族群,使用马来语,住在苏门答腊东海岸、廖内群岛、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岛沿岸。相关的语词“马来世界”(Malay world)用来指这个广大的地理区域。

马来西亚这个名称是在1963年被采用,当时已经存在的马来亚联合邦,加上新加坡北婆罗洲砂拉越共同参组这个新的联邦。在此之前,这个名字本身已经隐约用来指称东南亚的某些地区。在1914年芝加哥出版的地图上,马来西亚这个字指的是马来群岛之内的某些领土。这个区域的大陆部分称为马来亚,直到1963年与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合组马来西亚为止。菲律宾的政治人物一度考虑将他们的国家命名为马来西亚,但在1963年这个名称已先被采用。

在1963年组织联邦时,其他的名字曾被考虑:其中一个是狼牙脩(马来文:Langkasuka),这个名称源自在公元1世纪到2世纪,在马来半岛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王国。

民间随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简称马来西亚为“大马”,是为了区别本来的马来亚联合邦(即西马)。

行政区划

马来西亚地图
马来西亚地图 示意图

马来西亚位于马来亚半岛的部分称为西马,又细分为中马北马南马和东海岸4部分,半岛上有11个州和2个联邦直辖区;位于婆罗洲的部分称为东马,有沙巴砂拉越2个州及1个联邦直辖区。

根据联邦宪法,马来西亚由十三个州(Negeri)和三个联邦直辖区(Wilayah Persekutuan)组成,州的界线是以马来西亚成立日(Hari Malaysia,1963年9月16日)之时为准,任何意图将州界线改变的决定必须先获得有关州政府及统治者会议的同意方为有效。

自马来西亚成立以来,第一级行政区的变更有:

州属

州和联邦直辖区是马来西亚的第一级行政区划,现时在马来西亚共有13州和3联邦直辖区,根据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州又有马来州属、海峡州属和婆罗洲州属的分别。州拥有独立的立法权行政权,州内的3个主要机构为州议会、州行政议会或州内阁和州政府秘书处,除了州政府以下机构及官联机构外,联邦政府机构的人事调动是由公共服务委员会负责。至于司法方面,半岛州属隶属马来亚高等法庭;婆罗洲州属隶属沙巴与砂拉越高等法庭,每个州属皆设有一处高等法庭。

州的立法机构为州议会(Dewan Undangan Negeri),每个州属将根据人口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区划若干州选区,通过选举制度直选州议员,获得最多议席的政党将成为执政党组织州行政议会或州内阁,州议会的最高负责人为议长

州的行政机构为州行政议会(Majlis Mesyuarat Kerajaan Negeri;半岛州属)或州内阁(Kabinet Negeri;婆罗洲州属),一般称为州政府,它是由州议会中占有最多议席的政党组成。州行政机构的最高负责人为州务大臣首席部长,之下设有4至10个行政议员或部长职,州政府同时拥有土地资源地方政府的支配权。

州政府秘书处(Setiausaha Kerajaan Negeri)隶属州政府,主要负责州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同时也负责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工作。

联邦直辖区是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的属地,其立法机构如市政局及行政首长皆由联邦直辖区部委任。

联邦州及直辖区

西马,有11个州和2个联邦直辖区

东马,有2个州及1个联邦直辖区

州下设有(Daerah),而在东马还设有省(Bahagian)。县下设有(Mukim),而部分州也设有副县(Daerah Kecil),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利。

历史

马六甲法摩沙堡,由葡萄牙人于16世纪所建

史前时期与早期王朝

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四万年前。第一批居住在马来半岛的人类是尼格利陀人,又称矮黑人。古代印度人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印度文:Suvarnadvipa;英文:Golden Peninsul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上,也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拉丁语:Golden Chersonese),马六甲海峡则称为象牙海湾(拉丁语:Sinus Sabaricus)。华人与印度人在2世纪与3世纪在这个区域建立许多贸易港与城镇,依据中国史料记载,数量多达30个。两国对马来半岛的地域文化影响深远。在公元的最初几个世纪直至14世纪初,马来半岛的人们主要信仰佛教印度教之类的印度宗教。早在4世纪,更采用梵语做为书写文字。在7世纪到13世纪之间,马来半岛的许多地区由三佛齐帝国所统治,其中心位于苏门达腊巨港。在三佛齐衰落后,以爪哇为统治中心的满者伯夷帝国对于大部分的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及婆罗洲沿海地区具有影响力。

马六甲王朝

来自三佛齐(中爪哇)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普遍被认定为马来半岛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拜里米苏拉的王子,美甲·伊斯坎达·沙转信伊斯兰教,而且马六甲苏丹王朝的显赫地位及政治势力促使伊斯兰教传遍临近小国,某种程度上在15世纪加速回教为马来人的主要宗教。另外,此时的马六甲也成为国际和东南亚最繁忙的贸易港口之一。

欧洲殖民与后继王朝

葡荷马六甲

马六甲港口图像,作于1724-1726年

首度殖民统治发生于1511年,葡萄牙舰队攻占马六甲,建立殖民地。马六甲末代苏丹马末沙辗转流亡于马来半岛与廖内群岛,联合各地数度意图收复马六甲不果,最终死于苏门达腊甘巴,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即位建立了霹雳王朝与柔佛王朝,其中控制马来半岛南部的柔佛继续成为对抗葡萄牙的主要势力之一。

来自苏门达腊北部新兴的亚齐王朝则在苏丹依斯干达·慕达的统治下开始在马来半岛北部扩充领土,包括霹雳吉打等。1619年,更将源于马六甲王室的彭亨苏丹阿末沙虏往亚齐。葡萄牙、柔佛与亚齐三股势力在这期间时互有和战,尤其彭亨的控制权数度辗转于三方之手。

1629年,葡萄牙联合柔佛摧毁了亚齐所有战船,迫使其撤出马来半岛。但亚齐依然可以在同年攻占吉打,并将其居民虏往亚齐。依斯干达·慕达死后,其外甥依斯干达塔尼继位为亚齐苏丹。

直到1641年,荷兰联合柔佛攻下马六甲。此后,荷兰与柔佛保持联合关系。半岛北部各王朝则渐渐成为暹罗藩属

英国殖民时期

英属马来半岛

英国势力在1785年开始进入马来半岛,那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吉打苏丹租借了槟城。不久,英国方面采取诈取计谋夺得槟城。1819年开始又从柔佛取得新加坡的管理权,与荷兰展开竞争。

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署1824年英荷条约,最终确立了英国对马来亚的霸权,荷兰撤出马六甲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东印度剩余地区的利益。柔佛王朝也从此一分为二,新加坡以南的廖内划于荷兰势力范围,成为廖内王朝。

1826年,英国殖民政府将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联合组成了一个英国海外领地,名为海峡殖民地。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马来半岛各王朝内部动荡,影响锡米等资源采收,英国开始积极干预各王朝的内政。经历内战的彭亨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陆陆续续接受由英国委派的参政司,这些名为帮助马来统治者管理国事,实际上这些英国代理人很快就成为这些国家的真正统治者。1896年,英殖民政府将四个王朝联合,成立马来联邦,由总参政司实际统治。

在马来半岛上的其他五个州合称马来属邦,也在20世纪初接受了英国参政司的派驻,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属婆罗洲和砂拉越王国

沙巴受到英国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控制。来自英国的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文莱苏丹手中取得砂拉越,以“白人拉惹”(White Raja)或“白肤国王”身分统治这个国家直到1946年,将这块领土交给英国为止。

二战与战后独立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日本占据马来亚,各族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然而大众对独立的支持亦逐渐增长。战后,英国宣布了一个新计划,也就是马来亚联邦,这将原先属于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苏丹国,加上槟城马六甲(不包括新加坡)合组一个英国海外领地,并在数年后独立。这个计划遭到马来人强烈反对。

马来亚联邦1946年建立,1948年解散。随后以马来亚联合邦代替马来亚联邦,在英国保护下,恢复了马来苏丹国各统治者的自治权。与此同时,马来亚共产党则在积极从事反殖民斗争,展开罢工、罢学等运动,与英殖民关系日益紧张。随着暴力冲突不断升级,最后英国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并展开取缔,马共转为武力斗争,发动游击队行动,期望迫使英国势力撤离马来亚。于是全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从1948年持续到1960年,并有英联邦军队驻扎在马来亚,从事反游击队战争。冲突期间,安全部队杀死了6,710名人民解放军游击队,俘虏了1,287名游击队,约3,200名游击队投降。1,345名马来亚军警在战斗中死亡。英联邦国家的部队有519人阵亡。2,478名平民被杀,810名平民失踪。

独立建国至今

1952年,代表马来人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与代表华人的马来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和代表印度人的马来亚印度国民大会党组成联盟并在大部分的地方选举中胜出,最后在1955年的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首次选举中赢得绝大部分的议席,并在首席部长东姑阿都拉曼的领导下开始向英殖政府争取独立。于1957年8月31日在英国殖民地政府的赞同下,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同年,以君主立宪联邦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故此,东姑阿都拉曼就成为马来西亚(当时称为马来亚)的国父,同年担任第一任首相。

马来西亚国父东姑阿都拉曼

由于当年婆罗洲内陆出现反殖民主义的声势,同时印度尼西亚垂涎沙巴砂拉越的土地,欲扩张势力,英殖政府唯恐未能镇压局势,故此,建议当时已立国的马来亚,容许沙巴和砂拉越加入马来亚,扩张疆界,誓行保护当地人民和土地。然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卡诺提出反对,而且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发动了多次抗争行动。英殖政府军队经过多番内部抗争,最终达成协议。

1959年6月10日,英属的新加坡被英国授予自治地位;1963年7月22日,英属砂拉越被授予自治,同年8月31日,英属北婆罗洲被授予自治,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新加坡、北婆罗洲(沙巴)和砂拉越共同参组马来西亚联邦。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族、华族、印度族及原住民族等多元民族共同建立的国家。在历史上,马来西亚拥有两个重要的庆典,第一个是国家独立日,另一个是马来西亚日。国家独立日(马来语:Hari Merdeka;英语:Independence Day)是纪念马来亚独立(不包括北婆罗洲、砂拉越、新加坡),而马来西亚日(马来语:Hari Malaysia;英语:Malaysia Day)是纪念马来亚与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组成一个新的国家。

吉隆坡独立广场,马来西亚人每年8月31日在此庆祝国庆日

1965年,马来西亚国会全数通过,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新加坡被迫独立。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执政联盟在1969年大选中受到重挫,随后暴发五一三事件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从1970年开始,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领导下,为组织稳定政府,拉拢在大选中新崛起的反对党如民政党、霹雳进步党、泛马回教党等加入联盟,改组成国民阵线(国阵),并在此后的44年内长期执政,使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马来西亚成立之初,即经历了马印冲突、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大马、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1969年居銮水灾。1969年5月13日,首都吉隆坡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政府颁布紧急状态。事发后,阿都拉萨政府开始推行颇受争议的新经济政策,目标是想通过配额制,提高土著的经济权益比例。此后,马来西亚维持一套精心规划的族群政治平衡,政府体系试图将整体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政策相结合,以提倡所有民族的参与。

1981年至2003年马哈迪·莫哈末担任首相期间,马来西亚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由原先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与工业为主的经济,特别在电脑与消费性电器产品。在这段期间,马来西亚的地理景观也因着多项大型计划而改变,其中包括国家石油公司双峰塔(曾经是世界最高建筑物,目前仍是全国最高的双子星大楼)、吉隆坡国际机场南北大道(全国最长也是全东南亚最长的收费高速公路)、雪邦国际赛道多媒体超级走廊、砂拉越巴贡水坝以及新的联邦行政首都布城直辖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和政局严重受挫。马哈迪在痛斥外汇投机客的同时,拒绝副首相安华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对货币进行管制。经济专家当时认为,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将会步入经济衰退期。然而,马哈迪独树一帜的政策很快就见效,领导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步伐是当时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的。1999年,经济增长率就接近危机前的水平,经济重新步入了稳步成长的轨道。因为努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马哈迪被尊称为现代化之父(Bapa Pemodenan)。

2004年大选,国阵获得全民支持,历史性地赢得90%国会议席,继续执政。2008年大选,国阵政府面对反对党的强烈抗衡,首次失去1969年以来国会三分之二的多数议席。3大反对党即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结盟,称为人民联盟。2013年大选,国阵政府失去国会三分之二的多数议席之余,更失去了另外的7个国会议席。州议席方面国阵政府依旧稳如泰山,顺利地赢得了13个州属中的10个,其中一个州属是反对党之前所执政的吉打州。 此外,2015年之前由伊斯兰党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所成立的的人民联盟(民联),由于伊斯兰刑法争议,成员三党之一的伊斯兰党于2015年6月15日决定与民主行动党断交。6月16日,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宣布民联不复存在。同年6月17日公正党承认民联瓦解。

纳吉任内设立了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其设立目的为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是国家的战略举措。然而,1MDB却在2015年被爆出负债110亿美元,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表示,1MDB借贷太多,而且缺乏透明度。随后,美国华尔街日报》报导称有7亿美元(折合马币约26亿令吉)从此公司转入纳吉·阿都拉萨的私人户口,引发马来西亚国民哗然。1MDB贪腐案也涉及许多国家。马哈迪和时任副首相慕尤丁的阵营公开批评,导致马哈迪失去在国家机关和公司担任的职务,慕尤丁也丢失副首相职位。对此,纳吉与1MDB皆予以否认,纳吉更声称此事件为“政治迫害”.

2016年1月26日,马来西亚总检察长丹斯里阿班迪表示,上述争议款项是沙地阿拉伯王室2013年作为私人捐款送给纳吉的,而纳吉亦已将其中6.2亿美元退还王室。他说,纳吉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也不会受到任何制裁,此案到此为止。批评人士指出,一个由纳吉新任命的总检察长,如今宣告纳吉没有犯罪,虽然再次使纳吉政权恢复了“合法性”,但是笼罩在纳吉政权头顶上的“不信任阴云”丝毫没有消散.

2020年7月28日,吉隆坡高等法庭宣判,纳吉涉及一马弊案的SRC洗钱案的7项指控全部成立,判处监禁12年和罚款2亿1000万令吉,若无法缴付罚款则加监5年。

2015年9月22日,在野联盟希望联盟成立,由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以及从伊斯兰党分裂出来的国家诚信党组成。2017年3月14日,马哈迪·莫哈末领导的土著团结党加入希望联盟。2018年大选,前首相马哈迪率领的希盟夺下国会(即下议院)的121席位,超过总席位的半数,成功执政,该联盟推举的首相候选人马哈迪成为马来西亚第7任首相,并终结纳吉领导的国阵61年来的长期执政,完成首次政党轮替。93岁的马哈迪也因此成为当时全球最高龄的国家领导人。

2020年2月末,希望联盟政府倒台,引发政治危机。希望联盟成员土著团结党分裂,以主席慕尤丁为首的大多数成员称土团党退出希盟,与之前的执政联盟国阵及未曾执政的伊斯兰党组成国民联盟,并在3月1日正式组成新政府,由慕尤丁出任首相。然而慕尤丁得以在此次政治危机中任相充满争议,而前任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则形容慕尤丁的做法等同背叛。2021年8月,马来西亚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宣布接受慕尤丁呈辞及内阁总辞,并在该月委任巫统副主席依斯迈沙比里成为马来西亚第9任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来自巫统但获得国民联盟支持,上任后便推行“大马一家”(Keluarga Malaysia)口号,其所属联盟国阵也在马六甲和砂拉越州选中取得2/3的席位,因此将在2022年举行的15届大选将会决定马来西亚未来政治的发展。

2021年12月14日,第12届砂拉越州选举投票日前四天,国会下议院今天一致通过《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MA63)修宪案,让沙巴和砂拉越与西马半岛享有平等地位。

地理

马来西亚地图
马来西亚地图(中文)

马来西亚的人口为世界第43位,领土是世界第67位,人口3,170万,土地面积329,847平方公里。位于赤道北部,纬度介于北纬1度线北纬8度线(有一小块区域在1度以南),经度介于东经99度线东经120度线之间。马来西亚主要由东马西马(马来西亚半岛)组成,中间隔着南中国海。陆地相接的邻国有西马北部的泰国,以及东马的汶莱印度尼西亚。并与南方的新加坡通过柔佛海峡相连接,领海邻接越南。陆地边界现在已清楚划定,并大略依据地理特征来界定,其中包括玻璃市河和哥乐河(Golok River)。马来西亚也对部分南海岛屿如弹丸礁主张拥有主权,但海域疆界依然有待继续协商。马来西亚是唯一在亚洲大陆与马来群岛都拥有领土的国家,位于柔佛州南部笨珍县丹绒比艾是亚洲大陆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位于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半岛中间,是来往东西方的海运渠道。

马来西亚大部分的沿海地区都是平原,中部则是布满茂密热带雨林高原。西马约占全国陆地面积40%,从北到南延伸740公里,最宽的部份是322公里,东西海岸地区是由蒂迪旺沙山脉所区隔,。这是属于半岛中心地带的一系列山脉的一部份。这座山脉也是马来西亚半岛某些河流的源头,其中计有彭亨河吉兰丹河。围绕西马的海岸平原最宽达50千米(31英里),半岛的海岸线长度将近1,931千米(1,200英里)。

东马位于婆罗洲,具有长达2,607千米(1,620英里)公里的海岸线。区分为海岸区域、丘陵与河谷,以及内陆山区。克洛克山脉砂拉越向北延伸,穿过沙巴中央,将它分成东西两边。京那峇鲁山位于这座山脉。京那峇鲁山海拔4095.2公尺,是马来西亚最高的山峰,由京那峇鲁国家公园所保护,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这些山脉的最高一层构成了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疆界。砂拉越具有姆禄洞穴,这是世界最大的洞穴群。

马来西亚包括许多岛屿,如槟城(Penang)、浮罗交怡(Langkawi)、邦咯岛(Pangkor Island)、吉胆岛(Pulau Ketam)和东马的纳闽(Labuan)直辖区。

马来西亚靠近赤道,气候潮湿炎热,属赤道多雨气候。每年四月至十月间吹西南季候风,十月至二月间吹东北季候风,但季风现象不显著。由于环绕着海洋,气温温和。湿度往往较高,每年平均降雨量为为250厘米(98英寸)。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金融首都与最大城市。布城是联邦行政首都。即使联邦政府已有许多行政与司法机构搬迁到布城(以纾解吉隆坡逐渐增加的拥挤情况),吉隆坡依然被认定为这个国家的首都,因为国会座落在此。它也是马来西亚主要的商业及经贸中心。其他主要城市包括乔治市新山亚庇古晋马六甲市怡保芙蓉市亚罗士打哥打峇鲁

政治

总理府,普特拉贾亚

根据1957年7月2日正式宣布的《马来亚联合邦宪法》,马来亚联合邦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沿袭大英帝国的政治传统。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将1957年宪法改名为马来西亚宪法,继续沿用。宪法的规定,奠定了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基础。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最高元首,由九个马来州属马来统治者在统治者会议中选出,任期5年;其他四州则由州元首统治,并未参与这个最高元首选举。最高元首依首相的建议行使其职权,并拥有任命首相、拒绝批准和解散国会等裁量权,同时也是武装部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立法权区分为联邦与各州立法机构。马来西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下议院上议院组成。下议院有222个议席,议员在全国大选由人民选出,任期5年。上议院有70名议员,其中44名由首相推荐给最高元首任命,另外26名由各州立法议会推派两名,任期3年。议会依循简单多数制进行选举,马来西亚根据宪法实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但实际实行的却并非典型的多党制,而是一种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政党联盟执政的制度。这种政党联盟形式最早出现于1955年4月马来亚联邦独立前,当时的巫统马华公会和马印国大党为谋求马来亚的独立成立了“联盟”,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后,“联盟”即成为执政党;1965年4月,为壮大力量,联盟同东马两州的“联盟党”结盟,组成了“马来西亚联盟”;1969年,联盟在大选中失利,后进行调整组建了一个新的政党联盟即国民阵线,从此在历次大选中都稳操胜券,一直到2018年5月9日大选才落败。国民阵线当初成立时有巫统、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等9个政党组成,后来政党的数目偶有增减变动,经过2018年大选后只剩4个成员党。各成员党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受各成员党主席组成的国民阵线最高理事会领导,国民阵线的主席一般由巫统主席兼任。在大选中,各成员党以共同的政治主张和竞选宣言参加竞选,加强团结和战斗力,这使得国民阵线成为马来西亚最强大的执政党联盟。在以往的历次大选中,尽管朝野政党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基本上一直由巫统为首的政党联盟获得大部分的议席,但是第十二届马来西亚大选,全国出现一场政治大海啸,国阵承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丧失国会议席三分之二的多数,更丢了五个州政府的控制权,反对派首次出现与执政联盟抗衡的局面。至2015年为止,马来西亚的“两大政治阵营”,为反对派人民联盟(民联)和执政联盟国民阵线(国阵)。2015年9月22日,民联解散,由希望联盟取而代之,并在2018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联盟,并取得除玻璃市、吉打、霹雳、雪兰莪、马六甲、森美兰、柔佛、槟城与沙巴,共10州的政权。马来西亚反对派按时任政府内阁的形式组建而成,设有与时任政府各部门对应的“影子内阁”。其成员将扮演制衡政府的角色,同时进行“政策监督”、拟定替代政策。

马来西亚最高行政机构内阁,由首相领导。首相由最高元首从国会下议员中任命,通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现任首相为丹斯里慕尤丁,2020年3月1日从敦马哈迪·莫哈末接任首相。内阁各部长由首相从下议员或上议员中推举、最高元首任命。

马来西亚的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与立法机构。最高司法机构联邦法院。最高法院于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在这之前马来西亚案件可上诉到英国的枢密院。1994年6月最高法院改名为联邦法院。同时,联邦法院之下,也设立了上诉庭,紧接着为高庭(高等法庭),高庭可分为马来亚高级法院(负责马来西亚半岛)和婆罗洲高级法院(负责东马),各州设有地庭(地方法庭),州内的区又设有推事庭。另外还有特别军事法庭和穆斯林事务法庭(受穆斯林事务回教法令管制,马来西亚人普遍称为“伊斯兰法庭”)。马来西亚的司法体系是以英国法为基础。

马六甲苏丹皇宫区

十三个州中的九个马来州属各由一名世袭的马来统治者为元首,各州统治者称谓不同,为苏丹拉惹严端,而非马来州属(槟城马六甲沙巴砂拉越州元首由最高元首任命。各州设立州政府和州议会,州议会两次大选间隔不超过5年,马来西亚除了砂拉越,其他各州的州议会选举通常与全国大选同时举行;但在未来马六甲和沙巴因提早解散议会也将不会同时与国选进行,而是在5年届满后旅行。各州由州务大臣(马来州属)或首席部长(非马来州属)管理行政,由各州元首从州议员中任命,通常由州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种族因素在马来西亚政治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1990年取代前者的国家发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用以加强马来西亚土著的地位。这些政策提供各种优惠待遇给马来人,包括就机会、教育、奖学金、商业经营,以及以优惠价格购买住宅。虽然这些政策改进马来人的经济地位,但却招来部份人的不满,认为这使华人和印度人成为二等公民。

宪法

1957年颁布马来亚宪法,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继续沿用,改名为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后多次修订。宪法规定:最高元首为国家首脑、伊斯兰教领袖兼武装部队统帅,由统治者会议选举产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权力,以及任命总理、拒绝解散国会等权力。1993年3月,马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苏丹的法律豁免权等特权。1994年5月修改宪法,规定最高元首必须接受并根据政府建议执行公务。2005年1月,马议会再次通过修宪法案,决定将各州的供水事务管理权和文化遗产管理权移交中央政府。

统治者会议

由柔佛、彭亨、雪兰莪、森美兰、霹雳、登嘉楼、吉兰丹、吉打、玻璃市9个州的世袭苏丹和马六甲、槟榔屿、沙捞越、沙巴4个州的州元首组成。其职能是在9个世袭苏丹中轮流选举产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审议并颁布国家法律、法规;对全国性的伊斯兰教问题有最终裁决权;审议涉及马来族和沙巴、沙捞越土著民族的特权地位等重大问题。未经该会议同意,不得通过有关统治者特权地位的任何法律。内阁总理和各州州务大臣(有苏丹的州)、首席部长(无苏丹的州)协助会议召开。

议会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下议院共设议席222个,任期5年,可连任。上议院共70席,由全国13个州议会各选举产生2名,其余44名由最高元首根据内阁推荐委任,任期3年,可连任两届。

司法机构

最高法院于1985年1月1日成立。1994年6月改名为联邦法院。设有马来亚高级法院(负责西马)和婆罗州高级法院(负责东马),各州设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还有特别军事法庭和伊斯兰教法庭。

法律

马来西亚的法律法系为英美法系普通法),而牵涉到穆斯林的穆斯林非刑事或非严重罪行的事务(如叛教离婚LGBTQ者行为)则由伊斯兰法庭审理。《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和《1965年伊斯兰法庭(刑事管辖权)法令》也限制了伊斯兰法庭的权限。

马来西亚法律对持有毒品者会加以重刑,持有多于15克的海洛因,或多于30克吗啡可卡因,或多于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经许可而制造任何数量之海洛因,吗啡或可卡因者,都会被处以唯一死刑绞死。马来西亚旅游局的旅游指南及飞往马来西亚境内的所有航空公司都会在降落前和降落后广播携带过多受管制药物或携带毒品入境马来西亚的严重后果。此外在马来西亚绑架或勒索都会被判处绞刑

鞭刑是一种在马来西亚广泛施行的合法体罚。马来西亚刑事诉讼法第286至291项明文表明可以对10岁以上50岁以下的健康男性或50岁以上的男性强奸犯使用笞刑英国留下来的传统),而当中成年人的最高刑罚是24鞭,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最高刑罚则是10鞭,且不可分期执行。在马来西亚鞭刑的惩治对象不一定是重犯,不过鞭刑最主要是惩治毒犯、强奸犯及非法入境者。但大多数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些严厉的刑法,马来西亚政府以及大部分马来西亚民众则认为严刑可有效制止罪案或破坏行为。曾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马来西亚笞刑”短片中,推使马来西亚的8000名律师要求政府废止笞刑。

法院

马来西亚法律制度下,法院共分为5种,即:

经济

马来西亚是相对开放的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体。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渐下降。马来西亚拥有亚洲最佳的经济纪录,国内生产总值从1957至2005年,每年平均增长6.5%。2007年,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依据购买力平价全球第29位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净额在2008年是2,220亿美元。2007年之后,维持5%-7%的成长率。2009的国民平均所得是14,900美元。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3,836亿美元,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100美元。

在1970年代,先前以矿产与农业为基础的马来西亚经济,在马哈迪的领导下开始转型朝向多领域的经济。从1980年代,工业领域已主导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高水平的投资扮演重要的角色。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马来西亚经济的恢复比起邻近国家更快速,而且已恢复到危机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800美元(购买力平价)。经济不平等不只存在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也存在于不同的族群之间,例如华人占有马来西亚70%的市场资本,即使他们的人口只占不到全国三分之一。

紧邻马六甲海峡航线所产生的国际贸易以及制造业是这个国家经济的关键领域。

马来西亚是一个自然和农业资源的出口国,最值钱的出口物资是石油。有一段时间,它是世界上的橡胶棕榈油的最大生产国。制造业对国家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虽然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已逐渐远离制造业。为了使经济多样化,并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减少对于出口货物的依赖,政府正推动马来西亚的旅游业。因此,旅游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但它正受到成长中的工业经济所造成的空气和水源污染以及森林砍伐所威胁。大马已发展成为伊斯兰银行的一处中心,而且该国在伊斯兰银行拥有最多的女性劳工。知识经济服务也正在扩张。

基础建设

南北大道是一条贯穿马来西亚半岛西海岸的高速公路

马来西亚是亚洲基础建设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电信网络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有470万固网用户,超过三千万的手机门号。马来西亚具有七座国际港口,其中最大的港口为位于雪兰莪巴生市巴生港,其他主要港口有柔佛依斯干达公主城丹绒柏勒巴斯港、槟城港、关丹港、东马砂拉越的丹绒玛尼港等。马来西亚境内共有约莫两百座工业区。全国有超过95%的人民可享用干净水源。在殖民时期,发展工作集中在大城以及某些有安全顾虑的区域。虽然乡村地区一直是重大发展的焦点,但是乡村依然落后,例如马来西亚半岛的东海岸。

电讯网络即使在都市区域相当庞大,但是乡村居民很少有机会受惠,国内主要的电讯公司为国营的马电讯,其他公司如明讯数码网络U Mobile等也提供互联网服务。2017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升固定宽频的网速,到了2018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LTE)在国内的覆盖率别达94.7%及79.7%;高速宽频(HSBB)的涵盖范围也从2015年的350万栋建筑物增加至2018年的550万栋,在世界网速排名榜上升至全球排名第28名。为了满足对宽带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特网数字用户线路,互联网协议,虚拟私人网络以及异步传输模式等媒体和技术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马来西亚也在2021年12月由马来西亚国家数字有限公司(DNB)正式开跑5G数据网络服务,目前服务覆盖范畴包括布城、赛城及吉隆坡部分地区,期望在2024年马来西亚国内的5G网络可覆盖全国80%的人口。

马来西亚的公路网涵盖98,721千米(61,342英里),并包括长达1,821千米(1,132英里)的高速公路和大道。最长的高速公路是南北大道,全长约800千米(497英里),介于泰国边界与新柔长堤之间。其他主要的高速公路有横跨槟威海峡槟威大桥二桥(东南亚最长的跨海桥梁),东海岸的东海岸大道巴生谷地区的新巴生河流域大道白蒲大道和柔佛新山市的东疏大道马新第二通道高速公路。相较于西马,东马的公路系统较不发达,品质也较差,目前泛婆罗洲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中,全程将不收费。

马来西亚境内共有118座机场,其中38座铺设硬面跑道,主要的国际机场位于吉隆坡-雪邦槟城亚庇古晋新山-士乃。马来西亚的国家航空公司是马来西亚国际航空,提供国际与国内航班,此外有两家马来西亚被私营化的航空公司,即亚洲航空飞萤航空

铁路系统由国营的马来亚铁道所拥有,总长1,849千米(1,149英里)。铁路线分布于西海岸以及东海岸内陆地区,而巴东勿刹站(临近泰国)至金马士站的铁路均已复线电气化,并备有电动列车川行。位于东马的沙巴设有一条蒸汽式铁路,从丹南至该州首府亚庇,而砂拉越则没有铁路。

吉隆坡是目前该国唯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系统综合了各种交通载具如、通勤列车轻快铁单轨铁路捷运快捷巴士城市轨道交通,位于十五碑吉隆坡中央车站是该国最大的火车站和公交枢纽,备有通往吉隆坡国际机场机场快铁)和梳邦机场天空花园线)的机场铁路服务。此外,乔治市新山古晋也有意建造城轨系统,其中新山将会设有以快捷巴士为主的公交系统,并有一条地铁线通往新加坡;乔治市和古晋则有待中央政府审核。马来西亚也将会设立高速铁路,唯这项计划和经过东海岸海岸的铁路计划因政权轮替后被中央政府检讨后缩小规模。

传统上,马来西亚的能源生产主要依靠煤炭、石油与天然气。该国目前具有13GW的发电能力。然而,马来西亚的天然气储量只剩下33年,石油储量只剩下19年。为因应这个情况,马来西亚政府正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发电量有16%来自水力发电,其余84%来自火力发电。石油及天然气工业目前由国营石油公司国油所掌控,而且整个能源部门由马来西亚能源委员会(Energy Commission of Malaysia)所管理,这是依据2001年能源委员会法所成立,掌管半岛及沙巴的能源。

马来西亚全国共有1486所警察局单位、以及316所消防局、406所公私立医院和3,224所公立诊所。

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产锡大国,近年来产量逐年减少。马来西亚石油储量丰富,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

工业

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重点发展电子、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和纺织品等。2018年,马制造业领域产值为2833亿林吉特。

矿业

以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根据2017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马原油储量为36亿桶,天然气储量为12000亿立方米。2017年马来西亚石油日产量为648000桶,天然气日产量为6904百万标准立方英尺。

农林渔业

耕地面积约485万公顷。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热带水果等。粮食自给率约为70%。盛产热带林木。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近年来深海捕捞和养殖业有所发展。2018年,马农业产值为955亿林吉特。

服务业

范围广泛,包括水、电、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饭店、餐馆、金融、保险、不动产及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等。上世纪70年代以来,马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就业人数约535.36万,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0.76%,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旅游业

国家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拥有酒店约4072家。主要旅游点有:吉隆坡、云顶、槟城、马六甲、兰卡威、刁曼岛、热浪岛、邦咯岛等。据马旅游部统计,2018年赴马游客人数为2583万人次。

交通运输

全国有良好的公路网,公路和铁路主要干线贯穿马来半岛南北,航空业发达。

水运:内河运输不发达,海运80%以上依赖外航。共有各类船只1008艘,其中100吨以上的注册商船508艘,注册总吨位175.5万吨;远洋船只50艘。共有19个港口。近年来大力发展远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主要航运公司为马来西亚国际船务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槟城、关丹、新山、古晋和纳闽等。

空运:民航主要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和亚洲航空公司经营。马航有飞机89架,辟有航线113条。1996年11月,亚洲航空公司投入运营,亚航有飞机188架,辟有航线83条。全国共有机场25个,其中7个国际机场:吉隆坡、槟城、兰卡威、哥打巴鲁、新山、哥打基纳巴卢和古晋。

人口

马来西亚土著占69.8%,华人占22.4%,印度人占6.8%,其他占1.0%。根据宪法定义,马来人是实行马来风俗文化(习惯法)的穆斯林。他们在政治上具有主导权。土著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马来的原住民,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沙巴砂拉越的土著。非马来土著在砂拉越占一半以上人口,在沙巴超过三分之二。半岛也存在着为数较少的原住民群体,在那里他们被统称为“半岛原住民”。关于谁能获得原住民地位的各州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马来西亚华人在节育、移民、经济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下而造成华人所占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历史上,华人是经济和商业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社群,占槟城怡保吉隆坡诗巫芙蓉新山大多数人口,而怡保及槟城也保留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印度人在19世纪初开始迁移到现在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社群大部分为泰米尔人,其他还有锡克人,以及同当地马来人的混血后代仄迪人。许多欧洲人与中东人分别通过通婚进入基督教与穆斯林社群。大多数亚欧混血马来西亚人的祖先追溯到英国、荷兰或葡萄牙殖民者。马来西亚公民权大多是依据属地主义而授予。基于移民法令,在东马来西亚沙巴砂拉越两州的公民权有别于马来亚半岛。每位公民满12岁时,发给一张生物识别智能芯片身份证,称为大马卡,必须随时携带。

马来西亚的预期寿命为75.1岁,女性比男性略高。只有6.5%的人口在65岁以上,约23.8%是15岁以下。在这个国家东西两半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集中在马来亚半岛,而全国人口已于2014年突破3,000万,其中就有2,000万居住在半岛,和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国估计有300多万外籍劳工,约占国家人口的10%。根据沙巴的非政府组织,在沙巴超过300万的人口当中,有200万人是非法移民。

此外,根据美国难民与移民署公布的《2008年世界难民调查》,马来西亚所承担的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约155,700人。其中约有70,500名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来自菲律宾,69,700名来自缅甸,21,800名来自印度尼西亚

宗教

马来西亚的联邦官方宗教虽然为伊斯兰教,但国民于《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下享有宗教自由权利。国内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锡克教等。马来西亚民族方面十分多元,由马来人华人(包括峇峇娘惹/土生华人)、印度人原住民伊班人卡达山杜顺人比达友人闪迈人、其他西马半岛原住民、东马砂拉越沙巴原住民)和少数欧亚群体(克里斯坦人)等共同组成的多元民族国家

马来西亚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规定伊斯兰教(回教)逊尼派国教。根据201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数据,约61.3%的人口信奉回教;19.8%人口为佛教徒;9.1%基督徒6.3%人为印度教徒;1.3%人为儒家道教和其它传统的华人民间宗信仰追随者。其它则是包括几种信仰,包括泛灵论民间宗教锡克教;而1.1%的人没有任何宗教或没有提供任何讯息。

依据马来西亚宪法第160条,所有的马来人被认定为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2010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华人人口当中,83.6%登记为佛教徒,接下来是基督宗教(11.1%),道教还有其他华人民间信仰则是(3.4%)。在某些区域例如槟城,也有较小规模的伊斯兰教社群。大部份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86.2%),接下来是基督宗教(6.0%)、伊斯兰教(4.1%,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度人一般被称为为“mamak”)等等。在非马来的原住民社群中,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46.5%)和基督教(40.4%),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有4%,道教和其他华人民间宗教有3.9%等。

回教徒在宗教事务方面,必须遵守伊斯兰法庭的各项决定。伊斯兰教法官将按照沙斐仪派的法律学派,这是马来西亚主要的麦兹海布

伊斯兰法庭的司法管辖权只限于穆斯林事务,如婚姻继承离婚叛教改宗和监护权等。伊斯兰法庭具有类似于马来西亚法院的层次结构,但它并不管辖其他刑事民事罪行。尽管民事法院(包括联邦法院)是此地最高层级的法律机构,但它们并不审理有关伊斯兰习俗的事项。

语言

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称为马来西亚语,一种标准化的马来语英语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曾经是实际上的官方语言,但在1969年种族骚乱(五一三事件)后,马来语成为主要语言。即便如此,马来西亚依旧是英语世界国家。在马来西亚社会的许多领域,英语依然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第二语言,而且在部分的公立学校,英语被使用为数学科学、理科系和资讯科技系项目(数理)的教学语言。在201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新课纲开始,中学中一的数学和科学被改为以国语教学,中学理科系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资讯科技系的电脑科学等依旧继续以英语教学。

马来西亚英语也称为马来西亚标准英语(MySE),是源自英国英语的一种英语型态,虽然这个名称除在教育有关的讨论外,很少在正式场合使用。在企业也广泛使用马来西亚英语,以及大马式英语(Manglish),一种口语化的英语形式,带有很重的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的影响。政府不鼓励马来语的错误使用,并对那些混合马来语和英语的公共标示牌处以罚款。

马来西亚亦有设华文学校,即课堂除以马来语及英语教学之外亦会以中文(主要为华语)作为教学语言,主要为当地华人而设。

在马来西亚存在许多其他语言,其中包括有137种语言的使用者。西马包括41种语言。东马的原住民部族有自己的语言,这与马来语有关,但容易区别。在砂拉越主要部族语言是伊班话,而在沙巴原住民则是说杜顺语言(Dusunic languages)。

与邻国新加坡不同,马来西亚政府并没有限制当地华人使用方言。马来西亚华人多讲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汉语,较常见的包括福建话(泉漳片闽南语)、粤语客家话海南话潮州话福州话闽东语南片),以及19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社受新加坡讲华语运动影响而推广的华语

泰米尔语主要由泰米尔人所使用,占马来西亚印度人的多数。马来西亚泰米尔语是一个显著的方言,不同于在印度泰米尔语,加进许多来自马来语的词汇。其他南亚语言以及泰语也广泛使用于马来西亚。

有一小群马来西亚人具有高加索人种祖源,并说着克里奥尔语,例如以葡萄牙语为基础的马六甲克里奥尔语(Portuguese-based creole languages#Southeast Asia),以及西班牙语为基础的查瓦卡诺语

文化

国家博物馆,吉隆坡
国家科学中心,吉隆坡
国家剧院,吉隆坡
布城的一所清真寺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社会。最早的文化源自于当地的原住民部族,随后马来人搬到这里。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所具有的实质影响力,可追溯到外国贸易开始活跃于这个区域之时。对于马来西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文化,包括波斯阿拉伯英国文化。由于政府的政治结构,再加上社会契约的理论,对于少数族群产生了最低限度的文化同化。

1971年,政府创立一套“国家文化政策”。这项政策明确界定了马来西亚的文化,指出它的基础必须建立在马来西亚土著的文化,它可能包括来自其他文化的适当元素,而且伊斯兰教必须在马来西亚文化扮演重要角色。这套政策也提升了马来语言优于其他语言的地位。政府对于文化的干预,导致非马来人的不满,他们觉得自己的文化自由遭到减损。华人印度人的社团组织都向政府提交备忘录,指责政府制订一个不民主的文化政策。

马来西亚与邻国存在着一些文化争端,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国家共同具有类似的文化资产,分享许多传统,甚至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然而在某些事情上常发生争执,从烹饪菜肴到马来西亚国歌。印度尼西亚对于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抱有强烈的感情。马来西亚政府和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召开会议,化解一些由于重叠文化而产生的紧张局势。马来西亚倒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在那里大多数人认识到,有许多文化价值是共享的。

艺术

马来西亚传统艺术,主要是集中在雕刻、编织、银器。传统艺术的范围从农村的手工编篮到马来宫廷的银器。常见的艺术品装饰包括马来短剑槟榔套,蜡染编织。东马土著最广为人知的是木制面具。每个族群都具有不同的表演艺术,它们之间几乎没有重叠。不过,马来艺术确实显示出北印度的影响,这是由于印度的历史影响。

音乐

马来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似乎起源于吉兰丹北大年地区,具有来自印度、中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影响。音乐的基础是打击乐器,最重要的是 Kendang|Kendang(一种鼓)。至少有14种传统鼓。鼓等传统打击乐器,而且往往由天然材料制成。

音乐在传统上用来讲故事、庆祝生命周期事件以及某些场合,例如一场丰收。曾经被用来长途通信。在东马来西亚,以为基础的音乐团体,如阿贡和 kulintang 常用于仪式,如葬礼和婚礼。这些乐团也常见于邻近地区,如在菲律宾南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文莱。马来西亚半岛南部的柔佛州,有一个明显受阿拉伯和波斯影响的艺术表演,如扎宾(Zapin)与Hamdolok,乐器如Gambus和Samrah。

戏剧和舞蹈

马来西亚的表演艺术保留了传统的戏剧形式。尤其在马来人较多的东海岸,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在哥打巴鲁和瓜拉登嘉楼等城市,皮影戏极为常见。表现的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故事,通常在婚礼上或收割后演出。

传统舞蹈方面,bharatha natyam是古典的印度舞蹈,传统上都在庙宇里进行,被认为是对印度神的敬奉与朝拜。公元三世纪时发源于南印度,演出时必须用上六个舞台,结合了nritta(纯舞蹈)和nritya(表达式舞蹈)的元素。bhangra是锡克人的典型舞蹈,是为了欢庆丰收而跳的一种舞蹈,结合了舞者的灵巧以及许多的舞蹈特技。这种舞跳起来活力十足而又多姿多彩,音乐伴奏混合了民谣以及由铃鼓和击锤等乐器所奏出来的音乐。joget是葡萄牙人带来的一种传统舞蹈,一般在庆典上和社交场合里演出。这种舞蹈不论舞步或音乐都和恰恰舞曲极为相似。另外还有menora、mak yong、rodat等等。

文学

马来西亚有坚强的口语传统,自从书写文字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今天。每个马来苏丹国建立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受到先前存在的口语故事以及连同伊斯兰传入的故事所影响。华人与印度文学随着他们的人口在马来西亚的增加而逐渐变得常见,而且从19世纪开始,开始由华文印度文产生本地作品。印刷机的出现是一个关键,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文学作品,先前文学作品都是手抄本,有钱人才买得起。然而,在懂得英文的马来皇族,以及只能够读马来文的中低阶层之间依然有一条界线。

1971年,政府采取步骤,界定了不同语言文学。以马来文书写的文学作品称为“马来西亚民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 of Malaysia),以其他土著语言写成的文学称为“区域文学”(regional literature),而采用其他语言的文学称为“地方文学”(sectional literature)。

马来诗高度发达,并采用多种形式。Hikayat的形式很受欢迎,pantun的形式已从马来语传到其他语言。

最早的马来文学是以爪夷文写成。已知最早的马来书写作品是登嘉楼石碑(Terengganu Inscription Stone),在1303年雕成。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马来纪年》(Malay Annals,马来文称为Sulalatus al-Salatin Sejarah Melayu)。它最早的记录是在15世纪,虽然自那时以来历经多次编辑。汉都亚是另一个经典故事,依据当时发生的事情所书写。这两本书都被提名为世界遗产项目,列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计划之下。直到19世纪,马来西亚文学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皇室的故事。在此之后,它扩大到其他领域。

手工艺品

马传统艺术,主要是集中在蜡染、编织、雕刻、银器和锡器等。蜡染布制作技术源于印尼,如今在马广为流传,主要产地在吉兰丹。宋吉锦(kain songket)是吉兰丹和登嘉楼的特产,是一种将金线和银线植入整块布料的手织布。明光(mengkuang)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编织工艺,采用露兜树(pandanus)的叶子和竹条编成篮子、袋子和地垫。东马土著最广为人知的是木制面具以及用树干雕成的巨大且极为精细的墓葬柱(kelirieng)。另外,吉兰丹、哥打巴鲁的银器和雪兰莪的锡器也都非常有名。

宗教和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为君主立宪议会民主制国家。全国有32个民族,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为主。截至2007年底马总人口为2717万,其中马来人约占66.1%,华人约占25.1%,印度人约占7.5%,其他种族约占1.3%。他们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异。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锡克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为国教。一般说来,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华人信奉佛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小部分华人、欧亚混血人和沙巴、砂捞越的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13世纪前后,随着阿拉伯文化传入,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逐渐传播。1957年独立时定为国教。宪法规定,伊斯兰事务属各州管辖,各州苏丹为本州伊斯兰教领袖,没有州苏丹的马六甲、槟城、砂捞越、沙巴四州的教长由最高元首担任。中央政府仅负责处理涉及联邦直辖区的伊斯兰事务。马来西亚伊斯兰主要属逊尼派。

马来穆斯林一般较虔诚,每天都祈祷五次,到麦加朝圣过的人倍受尊敬。回历九月是斋月,马来人一般情况下均昼禁夜食,只有年老体弱多病、孕妇或外出旅行者可例外。马来人平时一般忌讳用左手,习惯用右手用餐或接受别人的东西。通常男士不主动与女士握手。马来人普遍喜好辣食,忌食猪肉,不饮烈性酒,在正式场合也不敬酒。马来人最禁忌的动物是猪,但喜爱猫。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对外开放时,女士需穿长袍及戴头巾。否则将被拒之门外。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马来人男女礼服和便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图案别致,样式美观。目前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峇迪衫。峇迪衫是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在马来西亚除皇室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

美食

马来西亚的美食反映着其人口的多元族群成份。来自该国境内和周边地区的许多文化,对于美食有着极大影响。大部分的影响力来自马来人、华人、印度、泰国、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文化,大多由于这个国家位于古代香料贸易路在线。马来西亚美食和新加坡与文莱相似,而且相似于菲律宾美食。新加坡以潮州及闽南人为主,因此食物口味都偏向潮州和福建口味;大马方面,则以闽南、广东、客家人为主,甚至也有广西人及福州人,因此在食物口味上是比较丰富,不同的州属有不同的菜肴,而且在马来西亚的食物往往有别于原产地的菜肴。

有时在各族群的原有文化所看不到的食物,也融入这个族群文化的成分之中,例如在马来西亚的华人餐厅也供应马来菜肴。来自某个文化的食物,有时采用其他文化的烹煮风格,这意味着虽然许多马来西亚食物可追溯到某个特定文化,但它们已具有自己的独特身分。米饭常见于许多菜肴之中。也经常使用辣椒,但不见得会让这些美食变辣。

假日与节庆

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寺庙-槟城极乐寺灯火辉煌,迎接华人新年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组成的国家,马来西亚人一整年庆祝许多假日和节庆活动。有些节日是由联邦宪报公布的公共假期,有些是由个别州属所公布的公共假期。

最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每年8月31日的独立日,纪念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从英国独立。除此之外马来西亚成立日也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日子,以纪念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共同成立新的一个国家(新加坡随后于1965年退出)。劳动节(五月一日)、最高元首诞辰日(六月第一个星期六)和各州苏丹/最高统治者/拉惹/州元首诞辰日也是其他值得注意的日子,因为这3天是马来西亚全国法定假期。马来西亚的公共假期有农历新年开斋节屠妖节圣诞节等等。

由于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三大宗教之一,因此,穆斯林的主要节日都会是公共假期,如开斋节Hari Raya PuasaHari Raya Aidilfitri)、哈芝节Hari Raya Aidiladha)、回历元旦(Islamic New Year|Islamic New Year,Awal Muharram)、可兰经降世日和穆罕默德诞辰日

马来西亚华人依然保存着中华文化,大马华人都会庆祝所有华人传统节日包括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端午节等等,但只有农历新年被列为公共假期。南传佛教徒则会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盛大庆祝卫塞节。除此之外,一些宗教节日如玉皇诞又称天宫诞、天后诞九皇大帝诞辰和诸神诞辰都会大肆庆祝。

大马印度人会庆祝屠妖节这个象征光明的节日。而在大宝森节这个宗教仪式可看到朝圣者从全国各地聚集在黑风洞)。

马来西亚的基督教社群与全球基督教徒一样,会庆祝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东马人也庆祝丰收节,砂拉越称为达雅丰收节(Gawai Dayak),沙巴则称为卡达山丰收节。

在马来西亚其他小社群也会庆祝自己的节日,如锡克族会庆祝他们的锡克新年。由于各宗教的历法不同,因此有时会有两个节日落在同一天或同一个星期的情况,而创出新的节日名词。例如农历新年和开斋节落在同一天时,会被称为“恭喜Raya”,屠妖节和开斋节落在同一天时,会被称为“Deepa-Raya”.然而,将两种节日合在一起庆祝的行为遭到伊斯兰保守派伊斯兰党的谴责,他们认为这样的庆祝方式有可能对穆斯林信仰( Aqidah )产生负面影响。

新闻出版

马来西亚主要华文报纸是由私人所拥有。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报章是《星洲日报》,每天平均发行量40万份(包括夜报)。《星洲日报》目前由世华机构控制,世华机构也同时控制在全国发行的《中国报》、《南洋商报》和《光明日报》。由启德行集团控制的东方日报是另一家全国都有发行的报纸,同时也拥有在砂拉越发行的《诗华日报》。而由孙中山创办的《光华日报》则是北马尤其是槟城最畅销的中文报。在沙巴发行的报纸包括《华侨日报》、《自由日报》、《亚洲时报》和《晨报》。而在砂拉越发行的报纸包括《国际时报》和《联合日报》,其中国际时报于2018年10月16日发行50周年之际停止发行报纸,转战数码新闻。

星报》(The Star)是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这家报馆的四成股票是由执政联盟的马华公会掌控。《新海峡时报》(News Strait Time)和《马来邮报》(The Malay Mail)是两家由马来西亚执政联盟的巫统通过投资臂膀首要媒体(Media Prima)控制的报章。除此之外,《太阳报》(The Sun)是另一家全国发行的英文报章,同时也是第一家免费英文报章。

马来前锋报》和《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是两份发行量最大的马来报。《马来前锋报》由执政联盟的巫统控制,唯于2018年8月20日因无力偿还贷款和无法向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提供偿债能力申报,而被列为PN17公司,2019年10月9日因无力偿还债务一度宣布停业,直到隔年7月20才宣布复刊;而每日新闻则是由执政联盟的巫统通过投资臂膀首要媒体控制。首要媒体同时也拥有《大都会日报》(Harian Metro)。

主要的在野党也拥有自己的报纸,通常为月刊。民主行动党出版《火箭报》、人民公正党出版《公正之声》(Suara Keadilan)、伊斯兰党则出版《哈拉卡》(Harakah),在东马及西马这两半部的新闻媒体存在着区别。在半岛的媒体并不看重来自东马的新闻,而且经常把东马两州视为半岛的殖民地。

2007年,政府机构曾对民营的电视台及广播电台发布命令,禁止播出反对党领袖的演讲,这个行动受到反对党民主行动党所挞伐。

沙巴只有一家小报受到政府控制。2011年9月15号晚上,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正式宣布对媒体的放宽,特别是平面华文媒体。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简称马新社)是一个半官方的通讯社。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属官办,建于1946年,拥有6个广播网,用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广播。马来西亚之声电台建于1963年,用马来语、阿拉伯语、英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他加禄语泰语等8种语言对外广播。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属官办,建于1963年,设有两个频道,即:TV1TV2,用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播放。马来西亚执政联盟的巫统通过投资臂膀的首要媒体集团设有四个频道,即:TV3Ntv7八度空间(8TV)和TV9。1996年成立的Astro集团是国内主要的卫星收费电视频道。

前怡保小姐和著名香港TVB女演员张慧仪来自马来西亚怡保。1995年拍摄真情时,经常在剧词中说回大马,实际是到马来西亚

教育

马来西亚非常注重国民教育。教育属于联邦政府管辖范围。国家政府设计的教育系统包括非强制性的幼儿园教育,六年强制性小学教育,以及五年强制性的中学教育。截止2019年,马来西亚境内一共有7,773所公立小学和2,438所公立中学。

国立的小学分为两种,即国民型小学与国民小学。国民型小学(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又分为国民型华文小学与国民型泰米尔文小学。这两种小学分别采用中文或泰米尔文为教学媒介语。除了英语之外,国民小学(Sekolah Kebangsaan)所有的科目都使用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马来西亚也有一些私立的小学,为数不多,但近几年呈现增长趋势。

小学实行六年学制。小学生在晋升中学之前,必需在第六年须参加小六鉴定考试。马来西亚教育部为了加强学生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简称KBAT),也多番改进此考试格式。在小六检定考试中,马来语不及格的考生在升上中学时需先就读为期一年的中学预备班。(此鉴定考试已在2020年废除)

中学(Sekolah Menengah)教育为期5年。国民中学(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简称国中或“SMK”)使用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马来文以外的其他语言除外。除此之外,马来西亚还有81所国民型华文中学(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简称华中或“SMJK”),亦称改制中学。这类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为国民型华小的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来源为华裔。华中在办学上与国中存在差异,其中华中明文规定校长一职需由华裔出任,而大多数华中的每星期华文课节数皆位于160-200分钟。在一些华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例如槟城,有些华中的每星期华文课节数甚至高达270-300分钟。相比之下,大多数国中皆没有教授华文课,如有则大多数安排在课余时间,选择报考华文的学生必须在放学后留堂上华文课。然而,少数华裔人数较多的国中会将华文课排入正课时间表内,但节数只有120分钟。在中三时,学生将报考初中检定考试(Penilaian Menengah Rendah,简称“PMR”)。不过,这项考试已在2014年废除,改为没有选填题的中三评估(Pentaksiran Tingkatan 3,简称“PT3”)。此后中学生会在中五时参加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ijil Pelajaran Malaysia,简称“SPM”)考试。这相当于先前英国殖民时代的普通或'O'级考试('O' level)。政府已决定放弃使用英语进行数理科教学,从2012年开始恢复为马来语,惟考试时学生仍可使用英文作答数理科试卷。然而,仍有部分中学,包括所有国民型华文中学仍在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计划(“DLP”)下使用英语教导数理科。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也有大约60间的华文独立中学,主要由华人赞助维持创办的,如新山宽柔中学居銮中华中学。独中的运作是由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华校教师会总会(合称董教总)负责,也就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在引进大学预科班制度之前,想要进入政府公立大学的学生,必须完成额外的18个月中学中六教育,并参加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考试(“STPM”),相当于英国的高级或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1999年,政府开始引进大学预科班(Kolej Matrikulasi)课程,使之成为中六以外的另一个选项。在大学预科班修完为期10个月课程的学生,即可报读本地大学。然而,大学预科班仅保留10%的名额给非土著学生。

马来西亚政府提供的小学与中学教育皆免费。2003年、2004年教育经费开支约190.33亿令吉和215.17亿令吉,2005年教育经费预算为231.1亿令吉。2003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10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95%。每18名小学生一名教师,每16名中学生一名教师。全国有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20所国立高等院校,近年来私立高等院校(例:拉曼大学拉曼大学学院等)的发展蓬勃,拥有包括6所外国大学分校在内的私立高校662间。2003年在校大学生29.05万人。全国共有470多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130万册。

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马来西亚人口约2600多万,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组成,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马华人约62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3.6%,祖籍以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为主,日常社交中除使用方言外,华语是他们共同使用的母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已成为一种强势语文。马政府对华文教育态度有所好转。我积极与马开展教育交流,为马华文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马华文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 自19世纪初,华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出现至今,虽历尽艰辛坎坷,但从未在马中断过。不论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日战期间,还是在独立以后,无论受政府法令和政策的限制,还是受马来民族主义情感的制约,但在华人社团和马华人政党的共同努力下,马华文教育保存完好。长期以来,马华社通过华人政党向政府提出诉求;“董教总”(马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作为维护和发展马华文教育的主要民间机构,为华教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华社、华商出钱出力,支持华小和独中的生存与发展。

马华文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 据马教育部提供的最新资料,马现有华文小学1290所,华文独中60所,华文大专院校3所(南方学院、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除此之外,还有153所国民小学提供交际华文课程,78所国民改制型中学设有华文必修课程,24所寄宿中学向马来学生提供华文课程,16所师范学院开办中小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等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问题研究所。

体育

马来西亚在各种体育赛事中的成绩都不俗。在东南亚运动会198920092011年,马来西亚足球队夺得“金牌之母”。马来西亚也是2001年东南亚运动会的总冠军。马来西亚也在2010年亚洲运动会得到9枚金牌。在共和联邦运动会曾有全场第四名12面金牌,10面银牌和13铜牌的佳绩。马来西亚也在汤姆斯杯夺得5次冠军(分别是1949年汤姆斯杯1952年汤姆斯杯1955年汤姆斯杯1967年汤姆斯杯1992年汤姆斯杯)。马来西亚也在全英羽毛球公开锦标赛男子单打夺得15次冠军(分别是1950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1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2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3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4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5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6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7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66年全英羽球锦标赛2003年全英羽球公开锦标赛2010年全英羽毛球超级赛2011年全英羽毛球首要超级赛2014年全英羽毛球首要超级赛2017年全英羽毛球首要超级赛202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也曾夺得10次男子双打冠军(分别是1949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1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2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3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4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57年全英羽球锦标赛(混合国家),1959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65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66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71年全英羽球锦标赛1982年全英羽球公开锦标赛2007年全英羽毛球超级赛)。也在1975年世界杯曲棍球赛夺得殿军。马来西亚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表现最好的项目是田径羽毛球足球跳水自行车。但马来西亚并未获得任何金牌。在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夺得一面铜牌,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夺得了一个银牌和一个铜牌。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拿了一枚银牌。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拿了一面银牌和一面铜牌。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马来西亚的最好成绩,共计四面银牌和一面铜牌。202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夺得了一面银牌和一面铜牌。马来西亚也在2020年夏季帕拉林匹克运动会夺得2面金牌和3面铜牌。除此之外,马来西亚也培养了许多运动健将,在羽球方面就有李宗伟李梓嘉谢定峰苏伟译等一众名将。游泳健将则有潘德里拉张俊虹沈威胜等人,自行车方面有莫哈末·阿兹祖·哈斯尼·阿旺伍安临法特哈·穆斯塔法等好手。保龄球则有祖尔马兹兰·祖尔基夫利洪显龙谢美兰等选手,壁球也有妮科尔·戴维刘薇雯Ong Beng Hee等各位健将。

卫生保健

马来西亚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保健的扩张和发展,投入了1%的政府预算用于这个社会部门的发展。此外,马来西亚的医保也被誉为全球最好的医保政策,马来西亚国民在前往公立医院或诊所看门诊也只需要缴付1令吉(相等于0.35美元)的象征性收费,且药物也不另外收费。政府也试图将这个国家提升为区域和国际的卫生保健中心。马来西亚的新生儿死亡率在2005年为千分之10,非常接近美国和西欧的水平。在2008年,马来西亚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为74岁。

马来西亚卫生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乡村地区仍欠缺医疗中心,而政府试图借由发展并扩充一套远距初级保健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医师过度开立处方药物,虽然这个问题逐渐获得改善。

旅游

景区景点

诗巴丹岛,沙巴,马来西亚
热浪岛,丁加奴,马来西亚
兰卡威,吉打州,马来西亚
停泊岛,丁加奴,马来西亚
沙捞越文化村,马来西亚
兰卑尔山国家公园,马来西亚
和平公园,马来西亚

岛屿、沙滩

沙巴

砂拉越

吉隆坡塔,马来西亚
茨厂街,马来西亚
国家英雄纪念碑,马来西亚
国家清真寺,马来西亚

纳闽

吉隆坡

玻璃市

哥打稼秧博物馆,马来西亚
兰卡威红树林,马来西亚
稻米博物馆,马来西亚

吉打州

极乐寺,槟城,马来西亚
茜蒂卡迪查大巴刹,吉兰丹州,马来西亚

槟城

吉兰丹州

棉花岛,丁加奴,马来西亚
凯利古堡,霹雳,马来西亚
云顶高原,彭亨,马来西亚
瓜拉甘达幼象孤儿保育中心,彭亨,马来西亚

登嘉楼

霹雳

彭亨

蓝色清真寺,雪兰莪州,马来西亚
普特拉清真寺,普特拉贾亚,马来西亚
正义宫,普特拉贾亚,马来西亚

雪兰莪州

普特拉贾亚

森美兰州

苏丹阿布巴卡清真寺,柔佛,马来西亚
奥尔岛,柔佛,马来西亚
鸡场街,马六甲,马来西亚
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马六甲,马来西亚

柔佛

马六甲

美食

军事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英语:Malaysian Armed Forces,MAF;马来语: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ATM)扮演的角色是保卫马来西亚国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随时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威胁;在国家内部发生动乱时,维持公共秩序;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给予援助;它也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维和行动。

陆军的前身是1935年英国殖民地政府组建的马来兵团。1958年从英国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军辅助部队,1963年正式改为马来西亚皇家海军。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马来皇家空军。最高元首是三军最高统帅。国防决策机构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理任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是军队最高指挥官。总司令卡祖基菲里,2018年6月任职。实行志愿兵役制,服役期为10年。

马来西亚在全球军力排名中排名第41名。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分为以下三个军种: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的名义上的最高统帅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最高元首必须依照首相的建议行使职权);统领三军。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联合国维和行动,军队也曾经参与阿富汗战争协助美军攻击基地组织以及塔利班政权,此外军队也参与监视各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

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与各种政治体制的国家维持和平关系。马来西亚寻求进一步发展与区域各国的关系,马来西亚政策的强力信条就是国家主权,以及该国控制内政的权利。

视东盟为外交政策基石,优先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重视发展同大国关系。系英联邦成员,与其他成员国交往较多。已同132个国家建交,在84个国家设有110个使领馆。

马来西亚对世界各国都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与各国都相处融洽,除了以色列。而马来西亚的护照中也有清楚的指示,马来西亚国民不准擅自入境以色列,除非事先取得特殊许可。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与伊斯兰的创始国。并参与许多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发展中八国组织(D-8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马来西亚曾担任东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与不结盟运动的主席,也曾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由于马来西亚过去曾是英国殖民地,因此马来西亚也是英联邦的成员国之一。

马来西亚大力开展经济外交,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反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1998年主办了第六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张APEC保持松散的经济论坛性质,反对其发展为地区性集团。重视东亚合作,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1997年主办了首届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5年底主办首次东亚峰会。积极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湄公河盆地经济开发合作。2015年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东盟峰会、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东亚峰会等。

积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关系,关注伊斯兰事务。主张伊拉克战后重建应尊重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符合伊人民意愿。在中东问题上,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不是宗教对抗,而是捍卫领土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应得到国际社会承认。2006年多次以伊斯兰国家会议组织和不结盟运动主席国身份召集会议,并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各常任理事国,寻求对伊拉克问题和中东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

主张维护联合国作为核心国际组织的地位,关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2004年5月当选2005-200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马于2006年5月、2010年5月两次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每届任期3年。马担任了2015-2016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支持国际反恐合作,强调反恐应解决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否定伊斯兰与恐怖主义的必然联系,推动宗教和文明间对话。




亚洲国家

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不丹朝鲜东帝汶菲律宾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老挝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文莱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越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