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四川盆地地形图
四川盆地卫星图

  四川盆地英语:Sichuan Basin),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包括四川东部、重庆大部,在长江上游。东西长380~450千米,南北宽310~330千米,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西依青藏高原横断山地,北靠秦岭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目录

地质与地貌

  地质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南北两边略短。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00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形谷,岭谷高差500~1,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米甚至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巫山12峰和金佛山等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向东南倾斜,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气候、水文

  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气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40℃,重庆、彭水曾出现44℃,故重庆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各地年平均气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气候。东南部的长江河谷活动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能量为370~420千焦耳/厘米2,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河流属长江水系,呈羽状。长江从盆地南部横贯,北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南纳乌江。

自然资源

  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等珍稀孑遗植物和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建有银杉自然保护区和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酉阳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800米。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其中经济动物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喇叭河等7处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及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中盐岩矿储量2亿~3亿吨。盆地区水力资源蕴藏量近0.5亿千瓦。工业集中,主要工业城市有重庆、成都、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

经济

  盆地为中国著名农业区。紫色土分布面积14万平方千米,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子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倍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气候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盆地底部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三者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

人文

  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省、重庆市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

  盆地内的主要城市有:重庆、成都、自贡、乐山、德阳、绵阳、资阳、内江、遂宁、泸州、宜宾、达州、南充、广安。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尤其因为张献忠嗜杀无度(或谓满清在张献忠死后20多年的征服过程中大肆屠戮),历来富庶的四川盆地的人口几乎丧失殆尽,满清统治稳定下来之后,为了耕种肥沃的盆地,从湖广一带向四川盆地迁移了大量人口,是为“湖广填四川”,所以现今的四川盆地原住民,多为当年移民的后代。

  在人口不断增长和持续地开发的过程中,四川盆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