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康有为 像
流亡中的康有为,约1920年

  康有为汉语拼音:Kang Youwei;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又号明夷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他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康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139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1992年出有《康有为全集》。

目录

生平

早年

  康有为生于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想往“平等公同”。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形势险恶,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返粤后,受今文经学家廖平启示,“明今学之正”。

  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主张“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运用今文经学讲求变革。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试。听到与日本议和,割让台湾一省等消息,震惊愤慨,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八月),与帝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

中年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又赶赴北京,上书光绪帝,要求“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还向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告。

  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命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问话。康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思想与李鸿章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讲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接着康有为上书统筹全局,请誓群臣以定国是,设制度局以行新制。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根据翁同龢徐致靖杨深秀等人建议,光绪帝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亦于6月16日被光绪帝召见,深得倚重。康又将所撰《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变政考》等进呈。

  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见戊戌变法)。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在光绪帝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帝党官僚,虽然力排旧议,锐意维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为名,将康通缉。

  康有为由北京逃沪转港,又离港赴日,旋抵加拿大,越大西洋英国,再返加拿大。

  1899年7月20日,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

  次年,义和团运动发生,他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军“勤王”,自立军因宗旨模糊,经费无着,旋即失败。

  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

  辛亥革命成功后,康仍以为“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并任孔教会会长。

  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迅告失败。

晚年

  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

  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因躲避北伐战乱,从上海抵达青岛。3月29日参加同乡宴,宴后呕吐,七窍流血猝死,31日凌晨5时30分去世,事后葬于青岛。辞世后遗体曾暂厝李村枣儿山,1948年正式安葬于青岛,翌年10月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身后

  文革期间,康曾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保皇派”,1966年8月,其墓地被红卫兵掘开,尸骨被造反派掘墓鞭尸,并把其带有白发之颅骨游街示众,后来康有为的颅骨被市博物馆王集钦研究员以“造反有理”实物展览为名收入馆中藏匿,才使得今日康有为墓中有先生的一点尸骨。

  1985年12月27日再迁墓至崂山区中韩镇大麦岛村北浮山南麓的现址(现青岛大学之北)并立碑,今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著作

康有为墨迹

  以下著作因其中有些写作时间尚在争议,故一律不注时间,只列主要著作名称。单篇文章除重要者外一律不列。

全集

家庭

  康有为有六房和十五个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