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3行: 第43行:
 
地壳运动尚在继续,偶尔发生强烈地震,岸边有死火山遗址。每年贝加尔湖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都比较小,只有通过地震仪才能探测到。每隔10~12年会发生一次五六级的地震,每隔20~30年会发生一次7~9级的灾难性大地震,有时震级可能还会更高。1862年和1959年中部湖盆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1960年,9.5级的大地震使湖底下降了15~20米。1962年10级的大地震使色楞格北部河口区下沉了面积为200km²的面积,又形成了深度为3米的普罗瓦尔湾。地壳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
 
地壳运动尚在继续,偶尔发生强烈地震,岸边有死火山遗址。每年贝加尔湖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都比较小,只有通过地震仪才能探测到。每隔10~12年会发生一次五六级的地震,每隔20~30年会发生一次7~9级的灾难性大地震,有时震级可能还会更高。1862年和1959年中部湖盆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1960年,9.5级的大地震使湖底下降了15~20米。1962年10级的大地震使色楞格北部河口区下沉了面积为200km²的面积,又形成了深度为3米的普罗瓦尔湾。地壳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
  
 +
'''气候'''
  
 +
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月平均气温-26℃~-33℃,7月平均气温17℃~21℃。在冬季,贝加尔湖周边气温平均为-38℃,每年1月开始结冰,到5月之后才解冻,冰层大致在70~115厘米之间,贝加尔湖巨大的水体使其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冬季约高11℃,具有海洋性效应,但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冬季仍然十分寒冷,1月平均低温在-38℃,但是冰层下的水温仍然保持3.5℃~4.5℃之间。19世纪70年代,贝加尔湖融冰的时间开始于每年5月10日左右,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869年和1999年之间,贝加尔湖开始融冰的时间平均每十年提前半天。在1869年和1920年之间,贝加尔湖开始融冰的时间平均每十年提前3天左右。
 +
 +
自1920年以来,贝加尔湖东南湖区的融冰时间一直相当稳定,冰层的形成时间推迟冰层存留的时间相比过去缩短。数据表明,自1992年以来,贝加尔湖中部和北部冰层的形成时间和融冰开始时间均推迟了,冰层存留时间也更久。温度的变化导致湖水不断压缩与膨胀,便会形成冰面裂缝。
 +
 +
===历史文化===
 +
 +
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历史上的[[丁令族]]已散居在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3世纪末,丁令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被统治部族 。阿巴干城和乌兰乌德城附近发现过中国[[汉代]]的宫殿建筑和城市遗址,出土的瓦当即有“天子千秋、常乐未央”,中国黄河流域产生和发展的商文化扩展到外贝加尔湖地区、叶尼塞河流域。
 +
 +
公元1世纪,[[汉朝]]灭北匈奴,在汉朝帮助下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复立庭于今[[鄂尔浑河]]西岸喀喇巴尔嘎逊地方,统治匈奴及其所属各部,并上书朝廷自请“世世保塞”茹为汉守卫北方领土,匈奴成为汉王朝的属部,其统治下的包括贝加尔湖地区在内的北方领土是汉王朝的属地。
 +
 +
4世纪中,[[拓跋]]鲜卑部进入[[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蒙古高原]]遂由[[柔然]](即蠕蠕、茹茹)“转徙其地”。柔然的北面有[[高车]](丁令),游牧在贝加尔湖周围的被称为东部高车。
 +
 +
6世纪中叶,[[突厥]]在蒙古高原崛起,突厥部落和通古斯人是环贝加尔地区的主人。安卡拉河流域是统称为乌齐骨利于的三个突厥部落的混居地,在其北部勒拿河上游是通古斯人的故乡。
 +
 +
7世纪中叶(646年),[[唐朝]]击灭[[薛延陀]]汗国。[[唐太宗]]于[[回纥]]地设六府七州:[[瀚海都督府]]。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骨利干部的玄阀州(余吾州)傍贝加尔湖,奚结部的鸡鹿州、俱罗勃部的烛龙州和解薛部的高网州在贝加尔湖东。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在贝加尔湖地区设置行政机构。
 +
 +
10世纪至12世纪前期,外贝加尔大部生活着名为“嗢娘(斡朗)改”的部族。10世纪初,中国契丹族兴起,建立辽朝,一统治中国北部。贝加尔湖以东直到滨海地区,也在辽政权的管辖范围内。
 +
 +
12世纪初,[[辽朝]]统治下的女真族完颇部兴起灭辽,建立[[金朝]],继辽统治中国北部。贝加尔湖以东直抵滨海地区,都在金朝的管辖范围内。
 +
 +
中世纪蒙古史料证实,首批到达贝加尔湖两岸的蒙古部落有:伊希列斯人(埃希里戈人)、布戈加钦人(布拉加特人)和克罗人(霍林人),以后又有一些蒙古人融合到他们之中,例如,洪戈托尔人,他们最后定居在今伊尔库茨克州阿拉尔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扎卡姆、通金和奥金布里亚特地区。18世纪初,这里又融进了丛郭尔和萨尔杜勒人。
 +
 +
1206年(泰和六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不久统一了贝加尔湖地区及石勒喀河流域,至此那里成了金朝属部的领地,在贝加尔湖东石勒喀河、鄂嫩河地区游牧的咀娘改(兀良哈)部也成了金朝的属部。
 +
 +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在大漠以北的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地区设立“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治在和林,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辖地包括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达黑龙江上游、大兴安岭市北的黑龙江巡北地区,东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的省界邻接。元朝政府在贝加尔湖东地区还有官牧场的设置,属中央政府的太仆寺领导。
 +
 +
[[元朝]]时,贝加尔湖地区、石勒喀河一带土地的主人,除兀良哈(咀娘改)火里、秃靡外,还有不里牙惕部、茂明安(毛明暗)部。
 +
 +
14世纪元亡明兴后,[[元顺帝]]妥灌帖睦尔北逃,继续称元,仍然管辖着贝加尔湖以东直抵滨海地区。[[明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崛起,他们的部族首领在没有入关统一全国之前即已统一了西至贝加尔湖、东至海的广大地区。
 +
 +
15世纪,莫斯科公国“募万民合力以驱蒙古”,匡复故地,进而向西伯利亚扩张。其间,长期活动在贝加尔湖西的不里牙剔蒙古部逐渐向湖东地区迁徙。
 +
 +
1643年,叶尼塞河区的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1653年,由彼得·别克托夫领导的哥萨克分队在印戈达和赤塔河交汇处附近建立了贝加尔地区的第一座军事堡垒,1666年,在乌达河岸边建立木结构军事堡垒上乌丁斯克。
 +
 +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在涅尔琴斯克签署《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在自额尔古纳河一线向东沿外兴安岭直至大海为中俄边界,黑龙江流域尽属中国。
 +
 +
《布连斯奇条约》是中国和俄国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订立的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的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从额尔古纳河开始,向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
 +
 +
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在恰克图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自楚库河(俄称“Чикой”)以西,沿布尔固特山至博移沙岭为两国边境。沿安加拉河地区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出现了大片俄罗斯人的土地,导致了布里亚特人丧失了原来的土地范围,改变了土著居民的经济基础。比如,在18世纪布里亚特人改变了经济方式,西布里亚特人形成了农业一畜牧业经济方式,布里亚特人开始使用和俄罗斯人一样的农耕工具,学会了俄罗斯人的耕耘方式。
 +
 +
1701年,哥萨克人列米索夫绘出了大体正确的贝加尔湖地图,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幅。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贝加尔湖的第一张现代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7世纪初之前,前贝加尔湖地区的部落处于部落氏族体系解体的阶段。
 +
 +
1740年,俄国开始为了控制布里亚特人建立“草原公局”,布里亚特人成为了一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佛教、东正教和萨满教。与俄罗斯农民毗邻而居的西布里亚特人被基督教化了。19世纪末伊尔库茨克省总督伊格纳基耶夫决定在西布里亚特人中撤销草原杜马,取而代之的是“异族管理处”。
 +
 +
1782—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俄国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在西伯利亚地区设置两个总督管辖区。外贝加尔大部都被划入伊尔库茨克总督辖域的涅尔琴斯克州内,并划分出若干县级行政区。这一建制体系一直持续到19世纪前期。
 +
 +
1851年,沙俄在贝加尔湖以南、以东赤塔地区分别设省,在伊尔库茨克省设立外贝加尔州,并以赤塔为州首府,其州域范围涵盖了今后外加尔的大部分地区。最终确定了中俄两国在外贝加尔地区的边界。
 +
 +
20世纪初,俄国进行土地改革,新的土地划分政策导致了布里亚特人的耕地,割草用地与放牧地的减少。由于俄罗斯殖民化与喀尔喀地区内战引起了布里亚特居民的迁移,使得布里亚特人移居到了前贝加尔湖和后贝加尔湖地区,并在内部形成了新的民族地区集团,巴拉甘斯克、伊达、基托伊、卡秋格、巴彦代、埃赫利特、巴尔古津、库达拉和其他的布里亚特民族地区集团。
 +
 +
1918年2月16日,苏维埃政权在外贝加尔州成立。1921年,在远东共和国境内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1922年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设立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二者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
 +
 +
1922年,外贝加尔州更名为“省”。1926年4月,外贝加尔省被分割为赤塔区和斯列腾斯克区(Сретенский округ),隶属于远东边疆区。
 +
 +
1934年5月,设立赤塔州,辖属于东西伯利亚边疆区。
 +
 +
1937年,在赤塔州建立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民族区和奥利洪地区被划归伊尔库茨克州。
 +
 +
1958年,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称“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解体后,1992年,改国名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
 +
 +
2008年,经过赤塔州和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全民公决,最终通过了两区合并的提案,外贝加尔边疆区正式设立。
 +
 +
'''民族文化'''
 +
 +
贝加尔湖地区是伊尔库次克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力亚特”族人口居多。
 +
 +
布里亚特人为蒙古之一部。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也叫“布拉特人”。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部分分布在外贝加尔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等地,是西伯利亚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
 +
布里亚特人使用布里亚特语,其内部可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8世纪起使用回鹘蒙文,于1931年创造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布里亚特人原信萨满教,后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则多信喇嘛教,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萨满教残余。
 +
 +
布里亚特地区被俄罗斯兼并后,居住在前安加拉河与勒拿河上游地区的布里亚特人,由于受到前来这些地区的大量俄罗斯居民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程度的俄罗斯化。前贝加尔湖布里亚特人由几个分支组成:布拉嘎特、埃赫利特、洪郭多尔和其他的小氏族和部落。布拉嘎特人和埃赫利特人是前贝加尔湖地区两个最大的部落,他们与洪郭多尔人及居住在后贝加尔湖地区的豁利人组成布里亚特民族的最主要的分支。
 +
 +
'''宗教'''
 +
 +
17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在东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和哈莫尼干(外贝加尔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818年,沙皇征召布里亚特人翻译蒙文版《圣经》,1819年,开始有传教士到贝加尔湖东岸传教。佛教和东正教成为外贝加尔地区传播范围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宗教。此外,原著民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萨满教仍在一定范围内以特定形式存在着。
 +
 +
'''神秘现象'''
 +
 +
'''黑色圆圈''',2009年6月2日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4月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首次发现拍摄到贝加尔湖冰面巨大的神秘黑色圆圈,黑色圆圈位于贝加尔湖的南端,专家们认为从湖底升腾而起的沼气是导致出现黑圈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自然界争论的“贝加尔湖神秘圆圈”之谜。
 +
 +
'''事故频发''',1702年9月14日,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1890年,“沙皇皇储”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1900年10月4日,商人济良诺夫的露舱平底货船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1903年8月9日,龙卷风一天之内向湖神“进献”了40艘驳船。在奥利洪湾一个湖段,仅2003年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艘(辆)沉没的快艇和汽车。在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千米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 气候 ===
 
  
  贝加尔湖位于欧亚大陆内陆,属柯本气候分类的大陆性气候,湖面1月至5月结冰,冰层厚度约70至115厘米,冬季时,可于湖面行驶汽车至奥尔洪岛。贝加尔湖东侧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19Celsius(−2),夏季最高温则可达14Celsius。
 
  
 
=== 生物 ===
 
=== 生物 ===

2020年6月20日 (六) 14:16的版本


  贝加尔湖汉语拼音:Beijia'er Hu;英语:Baykal),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布里亚特语:Байгал нуур;蒙古语:Байгал нуур;俄语:Озеро Байкал;英语:Lake Baikal),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湖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2015年),最深处达1637米(2015年),是世界第一深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贝加尔湖登录为世界自然遗产

贝加尔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汇水面积为55.7万平方千米。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湖中有27个小岛,因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湖中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著名的有贝加尔海豹、凹目白鲑、奥木尔鱼、鲨鱼等。该湖是西伯利亚的重要渔场,对该地区气候有较大影响。

概述

名称由来

“贝加尔湖”是英文“baykal”一词的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

贝加尔在鄂温克语中称为“la米u”,意思是“海”;蒙古语、布里亚特语称为“baigal dalai”,意为“自然海”;雅库特语称为“baikel”意为“丰富的湖”。人类学家认为现在的“baikal”从布里亚特语而来。

贝加尔湖的寓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认为: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中国古籍有北海、柏海、小海、菊海、于尼陂、柏海儿湖、白哈尔湖等称。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早明确记载贝加尔湖地区为《汉书·苏武传》。

形成演变

贝加尔湖形成于约2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后的强烈地震,湖盆形成于2000万~2500万年前。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根据贝加尔湖钻井取出的岩芯样品中未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有一些材料证明,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地球膨裂说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在39亿年前,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这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5.2亿年前,由于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海水流入地壳的裂缝,海水从大陆上逐步退出,大陆逐渐露出海面,一些海洋生物就留在了大陆上低洼地区的湖泊里。5.2亿年前的海水是咸的,因此贝加尔湖的湖水也是咸的,但由于大量的雨水、河水不断流入贝加尔湖,湖水逐渐变淡。一些在海洋咸水中生存的海洋生物,逐渐适应了贝加尔湖中的淡水环境。

地理

  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狭长弯曲,呈东北西南走向,距蒙古国边界仅111千米,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79.4千米,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湖面海拔456米,形状为新月形,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

地质构造

贝加尔湖裂谷与东非大裂谷一样,在区域地质构造方面是全球著名的张裂区之一,位于中亚大陆内部变形区的北部,是欧亚大陆区内最大的活动性大陆裂谷。沿着S形的古生代缝合带,贝加尔湖裂谷区绵延2000多千米。贝加尔湖地区是欧亚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之间的裂口地区,由于两个板块不断分开,贝加尔湖也就不断扩展。贝加尔湖地区同时又是地震多发区,平均每年要发生大小地震2000次。

贝加尔湖地区整体上处于近西北向的拉张状态,拉张速度为4.5±1.2毫米/年左右,拉张方向为西北—东北向,东西两端的应变大于中部地区,应变结果表明贝加尔湖东部地壳处于压缩状态,压缩方向为北—西北向和北—北东向。大地转动结果表明,东北部表现为顺时针的旋转,而西部地区和中部显示为逆时针的旋转。

地质环境

贝加尔湖两侧有1000~2000米的悬崖峭壁,构造罅隙四周围绕着山脉,周围多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贝加尔湖的湖岸每年以两厘米的速度向两边拉开。贝加尔湖有作为许多海洋的典型特征——深不可测,巨大的库容、暗流、潮汐、强风暴、大浪、不断变大的裂谷、地磁异常等等。贝加尔洼地是不对称的,西部的坡面比东部更加陡峭。

从地质构造上看,贝加尔湖是一个断谷的凹部,一个深入到地下15~20千米深处的大裂口。贝加尔湖和它的汇水区是世界上一个独特的地质体系。贝加尔湖湖底谷地两岸地形不对称,西岸为陡坡,东岸坡势较缓。8%的湖底很浅,只有50米深。曲折的湖岸线总长2080千米,在巴尔古津湾、奇维尔库斯基湾和普罗瓦尔湾,以及阿亚亚小港和弗罗里哈小港等处有很大的凹入处。东岸有一半岛伸入湖中,名圣角半岛。湖中有27个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奥利洪达岛(长71.7千米,最宽15千米,面积约为730km²)。大乌什卡尼岛面积8km²。

地壳运动尚在继续,偶尔发生强烈地震,岸边有死火山遗址。每年贝加尔湖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都比较小,只有通过地震仪才能探测到。每隔10~12年会发生一次五六级的地震,每隔20~30年会发生一次7~9级的灾难性大地震,有时震级可能还会更高。1862年和1959年中部湖盆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1960年,9.5级的大地震使湖底下降了15~20米。1962年10级的大地震使色楞格北部河口区下沉了面积为200km²的面积,又形成了深度为3米的普罗瓦尔湾。地壳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

气候

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月平均气温-26℃~-33℃,7月平均气温17℃~21℃。在冬季,贝加尔湖周边气温平均为-38℃,每年1月开始结冰,到5月之后才解冻,冰层大致在70~115厘米之间,贝加尔湖巨大的水体使其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冬季约高11℃,具有海洋性效应,但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冬季仍然十分寒冷,1月平均低温在-38℃,但是冰层下的水温仍然保持3.5℃~4.5℃之间。19世纪70年代,贝加尔湖融冰的时间开始于每年5月10日左右,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869年和1999年之间,贝加尔湖开始融冰的时间平均每十年提前半天。在1869年和1920年之间,贝加尔湖开始融冰的时间平均每十年提前3天左右。

自1920年以来,贝加尔湖东南湖区的融冰时间一直相当稳定,冰层的形成时间推迟冰层存留的时间相比过去缩短。数据表明,自1992年以来,贝加尔湖中部和北部冰层的形成时间和融冰开始时间均推迟了,冰层存留时间也更久。温度的变化导致湖水不断压缩与膨胀,便会形成冰面裂缝。

历史文化

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历史上的丁令族已散居在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3世纪末,丁令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被统治部族 。阿巴干城和乌兰乌德城附近发现过中国汉代的宫殿建筑和城市遗址,出土的瓦当即有“天子千秋、常乐未央”,中国黄河流域产生和发展的商文化扩展到外贝加尔湖地区、叶尼塞河流域。

公元1世纪,汉朝灭北匈奴,在汉朝帮助下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复立庭于今鄂尔浑河西岸喀喇巴尔嘎逊地方,统治匈奴及其所属各部,并上书朝廷自请“世世保塞”茹为汉守卫北方领土,匈奴成为汉王朝的属部,其统治下的包括贝加尔湖地区在内的北方领土是汉王朝的属地。

4世纪中,拓跋鲜卑部进入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蒙古高原遂由柔然(即蠕蠕、茹茹)“转徙其地”。柔然的北面有高车(丁令),游牧在贝加尔湖周围的被称为东部高车。

6世纪中叶,突厥在蒙古高原崛起,突厥部落和通古斯人是环贝加尔地区的主人。安卡拉河流域是统称为乌齐骨利于的三个突厥部落的混居地,在其北部勒拿河上游是通古斯人的故乡。

7世纪中叶(646年),唐朝击灭薛延陀汗国。唐太宗回纥地设六府七州:瀚海都督府。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骨利干部的玄阀州(余吾州)傍贝加尔湖,奚结部的鸡鹿州、俱罗勃部的烛龙州和解薛部的高网州在贝加尔湖东。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在贝加尔湖地区设置行政机构。

10世纪至12世纪前期,外贝加尔大部生活着名为“嗢娘(斡朗)改”的部族。10世纪初,中国契丹族兴起,建立辽朝,一统治中国北部。贝加尔湖以东直到滨海地区,也在辽政权的管辖范围内。

12世纪初,辽朝统治下的女真族完颇部兴起灭辽,建立金朝,继辽统治中国北部。贝加尔湖以东直抵滨海地区,都在金朝的管辖范围内。

中世纪蒙古史料证实,首批到达贝加尔湖两岸的蒙古部落有:伊希列斯人(埃希里戈人)、布戈加钦人(布拉加特人)和克罗人(霍林人),以后又有一些蒙古人融合到他们之中,例如,洪戈托尔人,他们最后定居在今伊尔库茨克州阿拉尔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扎卡姆、通金和奥金布里亚特地区。18世纪初,这里又融进了丛郭尔和萨尔杜勒人。

1206年(泰和六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不久统一了贝加尔湖地区及石勒喀河流域,至此那里成了金朝属部的领地,在贝加尔湖东石勒喀河、鄂嫩河地区游牧的咀娘改(兀良哈)部也成了金朝的属部。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在大漠以北的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地区设立“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治在和林,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辖地包括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达黑龙江上游、大兴安岭市北的黑龙江巡北地区,东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的省界邻接。元朝政府在贝加尔湖东地区还有官牧场的设置,属中央政府的太仆寺领导。

元朝时,贝加尔湖地区、石勒喀河一带土地的主人,除兀良哈(咀娘改)火里、秃靡外,还有不里牙惕部、茂明安(毛明暗)部。

14世纪元亡明兴后,元顺帝妥灌帖睦尔北逃,继续称元,仍然管辖着贝加尔湖以东直抵滨海地区。明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崛起,他们的部族首领在没有入关统一全国之前即已统一了西至贝加尔湖、东至海的广大地区。

15世纪,莫斯科公国“募万民合力以驱蒙古”,匡复故地,进而向西伯利亚扩张。其间,长期活动在贝加尔湖西的不里牙剔蒙古部逐渐向湖东地区迁徙。

1643年,叶尼塞河区的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1653年,由彼得·别克托夫领导的哥萨克分队在印戈达和赤塔河交汇处附近建立了贝加尔地区的第一座军事堡垒,1666年,在乌达河岸边建立木结构军事堡垒上乌丁斯克。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在涅尔琴斯克签署《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在自额尔古纳河一线向东沿外兴安岭直至大海为中俄边界,黑龙江流域尽属中国。

《布连斯奇条约》是中国和俄国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订立的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的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从额尔古纳河开始,向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

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在恰克图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自楚库河(俄称“Чикой”)以西,沿布尔固特山至博移沙岭为两国边境。沿安加拉河地区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出现了大片俄罗斯人的土地,导致了布里亚特人丧失了原来的土地范围,改变了土著居民的经济基础。比如,在18世纪布里亚特人改变了经济方式,西布里亚特人形成了农业一畜牧业经济方式,布里亚特人开始使用和俄罗斯人一样的农耕工具,学会了俄罗斯人的耕耘方式。

1701年,哥萨克人列米索夫绘出了大体正确的贝加尔湖地图,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幅。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贝加尔湖的第一张现代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7世纪初之前,前贝加尔湖地区的部落处于部落氏族体系解体的阶段。

1740年,俄国开始为了控制布里亚特人建立“草原公局”,布里亚特人成为了一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佛教、东正教和萨满教。与俄罗斯农民毗邻而居的西布里亚特人被基督教化了。19世纪末伊尔库茨克省总督伊格纳基耶夫决定在西布里亚特人中撤销草原杜马,取而代之的是“异族管理处”。

1782—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俄国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在西伯利亚地区设置两个总督管辖区。外贝加尔大部都被划入伊尔库茨克总督辖域的涅尔琴斯克州内,并划分出若干县级行政区。这一建制体系一直持续到19世纪前期。

1851年,沙俄在贝加尔湖以南、以东赤塔地区分别设省,在伊尔库茨克省设立外贝加尔州,并以赤塔为州首府,其州域范围涵盖了今后外加尔的大部分地区。最终确定了中俄两国在外贝加尔地区的边界。

20世纪初,俄国进行土地改革,新的土地划分政策导致了布里亚特人的耕地,割草用地与放牧地的减少。由于俄罗斯殖民化与喀尔喀地区内战引起了布里亚特居民的迁移,使得布里亚特人移居到了前贝加尔湖和后贝加尔湖地区,并在内部形成了新的民族地区集团,巴拉甘斯克、伊达、基托伊、卡秋格、巴彦代、埃赫利特、巴尔古津、库达拉和其他的布里亚特民族地区集团。

1918年2月16日,苏维埃政权在外贝加尔州成立。1921年,在远东共和国境内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1922年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设立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二者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

1922年,外贝加尔州更名为“省”。1926年4月,外贝加尔省被分割为赤塔区和斯列腾斯克区(Сретенский округ),隶属于远东边疆区。

1934年5月,设立赤塔州,辖属于东西伯利亚边疆区。

1937年,在赤塔州建立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民族区和奥利洪地区被划归伊尔库茨克州。

1958年,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称“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解体后,1992年,改国名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

2008年,经过赤塔州和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全民公决,最终通过了两区合并的提案,外贝加尔边疆区正式设立。

民族文化

贝加尔湖地区是伊尔库次克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力亚特”族人口居多。

布里亚特人为蒙古之一部。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也叫“布拉特人”。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部分分布在外贝加尔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等地,是西伯利亚地区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布里亚特人使用布里亚特语,其内部可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8世纪起使用回鹘蒙文,于1931年创造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布里亚特人原信萨满教,后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则多信喇嘛教,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萨满教残余。

布里亚特地区被俄罗斯兼并后,居住在前安加拉河与勒拿河上游地区的布里亚特人,由于受到前来这些地区的大量俄罗斯居民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程度的俄罗斯化。前贝加尔湖布里亚特人由几个分支组成:布拉嘎特、埃赫利特、洪郭多尔和其他的小氏族和部落。布拉嘎特人和埃赫利特人是前贝加尔湖地区两个最大的部落,他们与洪郭多尔人及居住在后贝加尔湖地区的豁利人组成布里亚特民族的最主要的分支。

宗教

17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在东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和哈莫尼干(外贝加尔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818年,沙皇征召布里亚特人翻译蒙文版《圣经》,1819年,开始有传教士到贝加尔湖东岸传教。佛教和东正教成为外贝加尔地区传播范围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宗教。此外,原著民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萨满教仍在一定范围内以特定形式存在着。

神秘现象

黑色圆圈,2009年6月2日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4月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首次发现拍摄到贝加尔湖冰面巨大的神秘黑色圆圈,黑色圆圈位于贝加尔湖的南端,专家们认为从湖底升腾而起的沼气是导致出现黑圈的主要原因,由此产生自然界争论的“贝加尔湖神秘圆圈”之谜。

事故频发,1702年9月14日,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1890年,“沙皇皇储”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1900年10月4日,商人济良诺夫的露舱平底货船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1903年8月9日,龙卷风一天之内向湖神“进献”了40艘驳船。在奥利洪湾一个湖段,仅2003年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艘(辆)沉没的快艇和汽车。在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千米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生物

  湖泊区是旅游区和疗养地。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其中700余种为贝加尔湖特有种,如贝加尔海豹 、鰕虎等。富鱼类,有凹目白鲑、茴鱼等。为进行生态学研究,辟有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