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都观桃花”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5行: 第15行:
  
 
  《玄都观桃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千家诗]]》收录此诗,题作《玄都观桃花》。
 
  《玄都观桃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千家诗]]》收录此诗,题作《玄都观桃花》。
 +
 +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
 +
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年:《全唐诗》作“十一年”,是传写之误。
  
 
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第24行: 第3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天上的碧桃调和了露水来种植,太阳旁边的红杏倚靠了云气得到栽培。
+
繁华道路上尘土扑面飞来,人们都说是刚刚看花回来。
 +
 
 
</span><br>
 
</span><br>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br>
+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br>
  和:调和,掺和在一起。<br>
+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br>
 
  倚云:靠着云气。<br>
 
  倚云:靠着云气。<br>
 
  天上:指皇帝、朝廷。<br>
 
  天上:指皇帝、朝廷。<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是我离开京城后栽起来。
  
 +
</span><br>
 +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br>
 +
  刘郎:作者自指。<br>
 +
  去:一作“别”。<br>
 +
  天上:指皇帝、朝廷。<br>
  
  
第40行: 第54行:
  
  
 +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
 +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
 +
 +
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
 +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
 +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
 +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
 +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
 +
 +
 +
 +
'''名家点评:'''
 +
 +
  孟棨《本事诗》: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敖英曰:风刺时事,全用比体。唐汝询曰:首句便见气焰。次见附势者众。三以桃喻新贵。末太露,安免再谪?
  
 +
  王承治《唐诗评注读本》:此诗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执政者见而恶之,因出为连州刺史。
  
  

2020年12月10日 (四) 14:20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玄都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与背景:

  《玄都观桃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千家诗》收录此诗,题作《玄都观桃花》。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年:《全唐诗》作“十一年”,是传写之误。

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逐句释义: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繁华道路上尘土扑面飞来,人们都说是刚刚看花回来。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倚云:靠着云气。
  天上:指皇帝、朝廷。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是我离开京城后栽起来。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天上:指皇帝、朝廷。


作品赏析: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全诗语涉讥讽,且极辛辣尖刻,因此触怒了当权者。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名家点评:

  孟棨《本事诗》: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敖英曰:风刺时事,全用比体。唐汝询曰:首句便见气焰。次见附势者众。三以桃喻新贵。末太露,安免再谪?

  王承治《唐诗评注读本》:此诗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执政者见而恶之,因出为连州刺史。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