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3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文件:991271.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门]]
 
[[文件:991276.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冶金生态楼]]
 
[[文件:991276.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冶金生态楼]]
 
[[文件:991275.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科技楼]]
 
[[文件:991275.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科技楼]]
第4行: 第5行:
 
[[文件:991273.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揭幕]]
 
[[文件:991273.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揭幕]]
 
[[文件:991272.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建校初期的理化楼]]
 
[[文件:991272.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建校初期的理化楼]]
[[文件:991271.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冶金生态楼]]
 
[[文件:991270.jpg|right|thumb|260px|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冶金生态楼]]
 
  
  '''北京科技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英文缩写为USTB),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学校法定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北京科技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英文缩写为USTB),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8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宝钢、鞍钢、武钢、中铝、神华、新兴际华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
建校七十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藏书超过203万册。定期出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4.1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47.9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3个博士学科点,121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材料、矿业、科技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科技史排名全国第1,冶金、材料第2,矿业第3);安全、机械、热能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力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
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院、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研究生院等组成。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
  
  截至2015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3588人,各类研究生9912人(其中硕士生6951人、博士生2961人),外国留学生850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5815人,远程教育学生31356人。在站博士后233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
截至2021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732人,各类研究生12506人(其中硕士生8589人、博士生3917人),国际学生760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958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6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6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78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7人。
+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5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66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73人,其中专任教师1940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14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双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双聘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5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5310余项,授权专利2943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5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近几年学校“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5年发布数据,2014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2位和17位。
+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21年,共申请专利10875项,授权专利7002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近年学校“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3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5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9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2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代表队在全国第一至六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于2005年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首批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原创校史话剧《燃烧》、《绽放》等先后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
+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屡获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8.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巩立姣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10.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 参考条目 ===
 
+
== 基本数据 ==
+
 
+
截至2015年12月
+
 
+
*学院:13
+
*本科专业:48
+
*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21
+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73
+
*全国重点学科:12
+
*北京市重点学科:20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
+
*科研基地:53
+
**国家科学中心:1
+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
+
**国家重点实验室:2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
+
*学校藏书(万册):203
+
*教职工人数:3360
+
**中国科学院院士:4
+
**中国工程院院士:4
+
**教授(含相应职称):464
+
**副教授(含相应职称):744
+
*全日制学生人数:24350
+
**本科生;13339
+
**专科生:249
+
**硕士生:6951
+
**博士生:2961
+
**外国留学生:850
+
*校园面积(平方米):803855
+
 
+
== 学校领导 ==
+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武贵龙
+
**校长 张欣欣
+
**党委副书记 权良柱、戴井岗、薛庆国
+
**副校长 孙冬柏、王维才、王戈、薛庆国、吴爱祥、何民庆
+
**纪委书记 戴井岗(兼)
+
**党委常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戈、王维才、权良柱、孙冬柏、吴爱祥、何民庆、张欣欣、武贵龙、薛庆国、戴井岗
+
 
+
*历任领导
+
**魏景昌 党支部书记 1952.12-1953.10;副院长 1952.12-1956.6
+
**林楠 党总支书记 1953.10-1954.11
+
**杜若牧 党总支书记 1954.11-1956.4
+
**高芸生 党委书记 1956.9-1966.7;院长 1956.6-1966.7
+
**金昭典 党委书记 1973.8-1975
+
**成克 党委书记 1975-1979.2
+
**叶志强 党委书记 1979.2-1980.8
+
**刘少华 党委书记 1980.8-1983.5
+
**张文奇 院长 1979.2-1983.10
+
**符荣 党委书记 1983.5-1992.4
+
**王润 院长 1983.10-1990.10
+
**李静波 党委书记 1992.4-1995.4;校长 1990.10-1993.3
+
**杨天钧 代党委书记 1995.4-1997.12;校长 1993.3-2004.6
+
**刘建平 党委书记 1997.12-2003.1
+
**徐金梧 校长 2004.6-2013.1
+
**罗维东 党委书记 2003.1-2016.5
+
**张欣欣 校长 2013年1月至今
+
**武贵龙 党委书记 2016年5月至今
+
+
  <font size=-1>'''注:'''1952年12月,学校成立党支部,隶属清华大学党委领导;1953年7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党委同意学校成立党支部;1956年3月21日,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党委批准成立党委</font size>
+
 
+
== 知名学者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
+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王一德]](双聘)、[[蔡美峰]]、[[谢建新]]
+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张学记]]、[[庄林忠]]、[[林建国]]、[[林平]]、[[汪林兵]]、[[汉斯•瑞查诺]]、[[鲁思•布莱克]]、[[庄子哲雄]]、[[李默]]、[[刘德荣]]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谢建新]]、[[林均品]]、[[张欣欣]]
+
*长江学者:[[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朱鸿民]]、[[谢建新]]、[[陈龙庆]]、[[姜建壮]]、[[邢献然]]、[[姜勇]]、[[吴爱祥]]、[[吕昭平]]、[[张志良]]、[[林均品]]、[[隆克平]]、[[王沿东]]、[[王循理]]、[[王戈]]、[[张立峰]]、[[梅建军]]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乔利杰]]、[[曲选辉]]、[[谢建新]]、[[张跃]]、[[吴爱祥]]、[[郭占成]]、[[姜建壮]]、[[陈龙庆]]、[[李庆峰]]、[[邢献然]]、[[隆克平]]、[[吕昭平]]、[[王沿东]]、[[姚  俊]]、[[孙长银]]、[[姜勇]]、[[党智敏]]
+
*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永宁]]、[[蔡美峰]]
+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张立峰]]、[[王鲁宁]]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白洋]]
+
 
+
== 院系设置 ==
+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系
+
**环境工程系
+
**资源工程系
+
**土木实验中心
+
 
+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
**钢铁冶金系
+
**物理化学系
+
**有色金属冶金系
+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
**冶金实验中心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系
+
**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
+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
**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
**粉末冶金研究所
+
**功能材料研究所
+
**腐蚀防护中心
+
**实验测试中心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装备及控制工程系
+
**热能工程系
+
**工学系
+
**物流工程系
+
**机械电子工程系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
**工业设计系
+
**设备工程系
+
**车辆工程研究所
+
**实验中心
+
**零件轧制中心
+
**国家板带中心
+
 
+
*'''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系
+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
**信息基础科学系
+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通信工程系
+
**信息基础科学系
+
**电子信息系
+
 
+
*'''数理学院'''
+
**应用数学系
+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
**物理系
+
**应用力学系
+
**现代物理技术研究中心
+
**应用物理研究所
+
**应用数学研究所
+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
**生物科学与工程系
+
 
+
*'''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
**实验信息中心
+
 
+
*'''文法学院'''
+
**MPA教育管理中心
+
**社科系
+
**公共管理系
+
**社会学与政治学系
+
**高教所
+
**法律系
+
**艺术教育中心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系
+
**大学英语系
+
**研究生英语系
+
**亚欧语系
+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
**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
**外语培训中心
+
 
+
*'''高等工程师学院'''
+
**工程训练中心(东区)
+
**工程训练中心(西区)
+
 
+
*'''管庄校区'''
+
**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国际学院
+
 
+
*'''体育部'''
+
 
+
== 参考条目 ==
+
  
 
*[[中国普通高校]]
 
*[[中国普通高校]]

2022年10月17日 (一) 15:41的最后版本

北京科技大学校门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冶金生态楼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科技楼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学生公寓群
北京科技大学校揭幕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貌:建校初期的理化楼

北京科技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英文缩写为USTB),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建校七十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4.1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47.9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院、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研究生院等组成。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

截至2021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732人,各类研究生12506人(其中硕士生8589人、博士生3917人),国际学生760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958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5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66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73人,其中专任教师1940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14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双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双聘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21年,共申请专利10875项,授权专利7002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近年学校“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9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2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屡获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巩立姣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10.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