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行: 第5行:
 
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相间,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地形可分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脑山、高山4个区域。年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无霜期约67天—152天,属凉温半干旱地区。全县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相间,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地形可分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脑山、高山4个区域。年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无霜期约67天—152天,属凉温半干旱地区。全县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湾,美丽富饶的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县辖2镇、10乡、75个村(委)会,面积3275平方公里,总人口8.03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土、撒拉、保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县城所在地隆务镇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境与甘肃、四川等地区及本省贵德、泽库、循化、尖扎县毗邻,交通通讯便捷,形成了以西宁—李家峡—尖扎—同仁—泽库—河南县公路为主线,连接同夏、同循境外公路的网络。
 +
 +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之地,是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峦叠翠,奇峰异谷,水电资源极为丰富,有大小河流十余条,其中最大的隆务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同仁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是青海省10个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铅锌矿、石英矿、金铜矿。同仁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兰采、西卜沙、双朋西三个国有林场森林总蓄积量达164万立万米。野生动物有鹿、香獐、羚羊、雪鸡、蓝马鸡等。药用植物达200余种,其中雪莲、冬虫夏草、大黄、黄芪等各类药材久负盛名。隆务河谷独产的黄果更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同仁又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
 +
 +
  同仁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集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富县。同仁又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著名的藏族绘画艺术之乡,境内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2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土族“於菟”舞和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
 +
  美丽富饶的同仁,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考察、旅游!
  
 
  同仁历史悠久,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秦汉以前被称为“羌戎之地”,唐时为金成公主的汤沐邑,赐予吐蕃。唐王朝收复隆务部落,成为镇抚该地区的主要军事要寨。铁城山古城,向阳城址。
 
  同仁历史悠久,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秦汉以前被称为“羌戎之地”,唐时为金成公主的汤沐邑,赐予吐蕃。唐王朝收复隆务部落,成为镇抚该地区的主要军事要寨。铁城山古城,向阳城址。
第41行: 第48行:
  
 
  同仁县隆务镇是黄南藏区的重要中心城镇,在历史上地位显要,曾是重要的屯兵之地,因少数民族聚居,使其成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在其3275平方公里的县域内,佛教寺院80余处,尤其位于隆务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是青海较大的古寺之一,是周围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寺内保留着众多的古文化、古文物与古建筑。以隆务镇吾屯村为中心的热贡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瑰丽的明珠;隆务老城区是我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区之一,是一份可贵的建筑遗产。此外,明代遗留下来的年都乎石碑、古城遗址及分布在地上地下的170余处文物古迹以及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等都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同仁县隆务镇是黄南藏区的重要中心城镇,在历史上地位显要,曾是重要的屯兵之地,因少数民族聚居,使其成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在其3275平方公里的县域内,佛教寺院80余处,尤其位于隆务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是青海较大的古寺之一,是周围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寺内保留着众多的古文化、古文物与古建筑。以隆务镇吾屯村为中心的热贡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瑰丽的明珠;隆务老城区是我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区之一,是一份可贵的建筑遗产。此外,明代遗留下来的年都乎石碑、古城遗址及分布在地上地下的170余处文物古迹以及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等都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
 +
=== 热贡文化 ===
 +
 +
  黄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藏族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多民族长期聚居,文化的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热贡”汉语意为金色的谷地,是一块神奇而神秘的地方,一块孕育文化的沃土,长期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的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心灵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
 +
 +
'''热贡文化的特征:'''
 +
 +
  热贡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主要包括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其自然文化独具特色,宗教文化十分发达,是安多地区藏文化的中心,对整个藏区影响很大,也出了象噶旦加措、喜绕加措、更登群培等一批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艺术文化以热贡艺术绘画(唐卡)、雕塑、堆绣和民间传统藏戏为代表,尤其是热贡绘画和堆绣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灿的明珠;就历史文化而言,黄南的历史文化承载了数千年文明发展史,其内涵包容之大,品种之多,历史之古老,规模之宏大,在全省乃至全国所罕见,形成了以同仁地区集中积淀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拓展的浓厚氛围;而民俗文化更是古老而神秘,如“藏乡六月会”“於兔”舞等,举世无双。正因为有了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积淀,也就形成了黄南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的黄南文化旅游胜景,同仁县也被国家列为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黄南的“热贡艺术”今年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县之一。综观热贡地区的文化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
 +
:*'''多元性''' 热贡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是热贡地区民族来源的多元性,元明清以来,随着蒙古族、土族、汉族、回族先后入居热贡,为热贡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就热贡地区的宗教文化而言,它融合了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原始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本教文化、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儒教文化因素,在热贡地区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其文化的多元性一目了然,清晰可辨。
 +
:*'''宗教性''' 热贡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文化,在这里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氛。隆务寺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热贡地区藏传佛教中心,它是当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主寺院,其属寺有三十四座,管理上自成体系,统摄于隆务寺下,每年都大量的佛事活动在这里举行,僧俗群众云集于此,香火旺盛。藏传佛教派别在热贡地区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以格鲁派为主。热贡地区的藏族、土族、和一部分汉族崇信藏传佛教,他们除参与隆务寺、本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以外,每日还在自己家的佛堂里念经祈祷,并且煨桑烧香,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融合性''' 文化融合的现象,在热贡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历史上前后有不同的民族徙入热贡,在长期杂居共处的过程中以相互冲突、排斥转而吸收、融合,这种现象,在热贡地区的核心地带既隆务河中下游地区是非常普遍的。如每当新春来临,吾屯和年都乎一带人家大门上都贴有门神,但不是神荼郁垒,而是雄狮大王格萨尔,贴门神原本是汉族的习俗,这里的土族包括一部分藏族也吸收了这种习俗,但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而是因民族而有了变异。从社会习俗而言,文化融合现象也十分普遍,现今吾屯等地区不论婚丧婚娶,还是衣食住行,在于周围藏族的长期联系与交往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藏族文化的融合。
 +
 +
'''热贡文化的内涵'''
 +
 +
  热贡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也是安多藏族的骄傲。热贡文化是集大成者,从宗教因素讲,它融合了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原始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本教文化、还有道教、儒教文化的因素;从民族因素来讲,它融合了古代西羌、鲜卑(吐谷浑)文化、吐番文化、蒙古文化、汉文化等几十个民族的文化成份;从地域因素等来讲,它不仅有本地土番游猎文化,又有前后藏地文化,康区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波斯文化及中亚文化等地域文化成份,从文化类型来讲,它既有纯艺术品种,又有非艺术品种;既有固态文化品种,又有流动文化品种;既有物质文化品种,又有非物质文化品种,各种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兼收并蓄、逐渐融会贯通、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
 +
  宗教艺术既热贡艺术文化。“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主要集中在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它包括了唐卡(卷轴画)、雕塑、堆绣、版画、建筑彩绘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表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函盖了藏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在它产生至今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一朵鲜花”、“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
 +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创意者,组织者宗哲拉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丰富的文化历史。1980年,宗教拉杰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之旅。1988年,他开始文字撰写,1990年开始绘制草图,1995年绘制工作全面启动,至1999年,前后历时9年,一幅长618米,宽2.5米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终于完成了,并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发来的“吉尼斯之最”证书,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
 +
  热贡文化内函包容量之大、品种之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尤其可贵的是:诸多文化元素融合得如此紧密、发展得如此成熟、形成得如此密集、各村社的特色又如此繁多,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个文化品种都渗透着历史的沧桑,体现了诸多文化的背景,很难找出可指定为单一元素构成的文化品种。这就是热贡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灵异。仅仅从一个文化品种就可以折射出历史的影子,窥视到久远的历史,聆听到祖先崇尚生命、崇尚自然的理念与豁达。而热贡文化的整体,更承载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
 +
 +
'''热贡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
 +
 +
  热贡文化是个大概念,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热贡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引进,已从纯宗教中逐步脱胎出来,成为群众生活中传统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不仅在安多藏区具有代表性,而且在青藏高原也是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强势。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旅游业的兴趣,州委、州政府在抢救、保护、研究和开发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热贡文化艺术资源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推动热贡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正着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
  热贡文化是黄南的、是青海的、更是中国的,她经千年而不衰,如活化石般记录了民族历史。热贡地区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挖掘和合理开发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宣传黄南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热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言难以穷尽;热贡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来此旅游、观光。在今后的发展中,按照州委、州政府的总体思路,实施精品战略:(1)通过热贡文化摄影节,作为“中国热贡文化节”的首次行动,扩大热贡文化的外宣面、感知面,促进黄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引导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转变观念,重视热贡文化、了解热贡文化、研究热贡文化,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做大做强热贡文化产业。(2)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经过数百年的引进,逐步从纯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群众生活中传统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淡化宗教仪轨中繁锁守旧的陈规,突出群众自娱的功能,成为文化旅游的支点。(3)通过举办热贡文化节,积累工作经验,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创新的旅游文化人才,为推动黄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4)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旅游意识、服务意识,引导全州各族人民以规范的从业行为、良好的服务理念,营造大热贡区域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旅游环境而不懈努力。
 +
 +
特色文化
 +
 +
  热贡藏乡“六月会”是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习俗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农历六月十六日“六月会”正式开始。先是由村里的法师带领神轿一班人,进每家每户做法事,神轿里供的是夏琼神,为的是祛灾避邪、保护全村家家户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
 +
  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六月会”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
 +
热贡艺术
 +
 +
  “热贡”即藏语对同仁地区的称谓,意为“金色的谷地”,国内藏区大部分寺院的壁画、堆绣、雕塑均出自热贡艺术人之手。
 +
 +
  唐卡:是西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藏语中,唐卡的原意是印章,后来却演变成藏式卷轴画的名称。唐卡的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
 +
 +
  唐卡主要有两大类: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做“国唐”;而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做“止唐”。
 +
 +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
 +
 +
  堆绣题材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也有神话传说中的“蟠桃会”和“八仙过海”画面,注重人物形态的塑造。
 +
 +
  雕塑:在热贡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里,雕塑是一个较大的门类,热贡雕塑以泥塑为主,兼有木雕、石刻、砖雕及各种旅游纪念品。
 +
 +
藏族画家之乡
 +
 +
  “热贡艺术”虽以它的诞生地而得名,但它的发展却与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在黄南的盛行关系极大。大约公元14世纪初,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宁玛派便在黄南地区广泛盛行,并且形成十分强大的宗教势力。它不仅左右这里的政治、经济,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文化。当时,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一批西藏等地寺院的画师把那里的宗教绘画艺术带到了这里,而且很快在这一带扎根、开花。
 +
 +
  特别是到了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势力的猛烈崛起,同仁地区出现大量寺院(仅在隆务镇附近就建起10多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其中吴屯等4个村子就建起5座。而吴屯上下庄各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一时间,全村所有人家都有男人在寺中当喇嘛,且少则一人,多则几人。从那时起,这两个寺院几乎成了培养当地藏族子弟绘画、雕塑的艺术学校。各家的男孩从很小便进入寺院,一边学习藏文、藏经,一边练习绘画和雕塑技术。久而久之,吴屯等几个村子便成为“人人会作画雕塑,家家以艺术为业”的名副其实的画乡。
 +
 +
 +
 +
 +
 +
 +
  
  
第47行: 第115行:
 
  同仁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小块农业区,种植业有小麦、青稞、土豆、豌豆等农作物;有黄果、杏、香水梨等水果;种植小油菜、萝卜等蔬菜。县内草场资源丰富,牲畜种类有牦牛、绵羊、山羊、马、骡、驴等。尽管建国以来同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经济水平还很低,仍是国定贫困县之一。目前虽然全县经济还很脆弱,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同仁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小块农业区,种植业有小麦、青稞、土豆、豌豆等农作物;有黄果、杏、香水梨等水果;种植小油菜、萝卜等蔬菜。县内草场资源丰富,牲畜种类有牦牛、绵羊、山羊、马、骡、驴等。尽管建国以来同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经济水平还很低,仍是国定贫困县之一。目前虽然全县经济还很脆弱,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
== 旅游 ==
 +
 +
(一)历史建筑
 +
 +
1、古老的隆务寺隆务寺藏语全名为“隆务德钦却科尔林”,意为隆务大乐法轮洲,其建设年代早于甘肃拉卜楞寺和青海塔尔寺,建寺初期属萨迦派后改宗格鲁派,发展成青南地区最大的寺院,下属年都乎、郭麻日、吾屯上、下寺等几十个小寺。明朝时期,明王根据边疆少数民族虔诚信教的特点,在藏区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大肆兴建佛寺,给不少宗教领袖赐名号,笼络人心,明王朝准封当时隆务寺寺主洛追森格为“弘修妙悟国师”。1625年,第一世夏日仓葛丹嘉措在隆务寺建成显宗学院,以后历代夏日仓主持修建佛殿、经堂等,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兴盛时曾占地近百公顷,僧人达2300余人,成为青南地区格鲁派第一大寺。隆务寺是黄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学府,有显宗、密宗、医宗、天文四大学院,经常举行辩经、念经、考试等宗教活动。该寺名人高僧辈出,著书甚多,如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有许多历史、佛学方面的著作。隆务寺地理位置优越,寺院依山面水、环境宜人,藏汉合壁式建筑,飞檐斗拱,错落有致,寺内还有造型精美的佛像、佛画、堆绣等,寺院经堂、佛堂35座,僧舍303院。经堂佛殿典雅庄重,层顶皆为碧瓦,中脊有镀金的高瓶。寺院中央大经堂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内有巨柱18根,短柱146根,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像等数十尊佛像,造型精美,庄严肃穆,尤其是宗喀巴大师像高11米,底座周长26米,通体镀金,嵌满金玉宝石,更加金碧辉煌,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隆务寺1980年12月批准开放,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吸引着众多游人和专家学者。
 +
 +
2、独具风韵的隆务镇老城区 隆务镇老城区位于城镇西片,隆务寺南侧。这里地势较低,为隆务河西岸的一级台地。新城区位于隆务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两台地相差近三十米,老城区为原县治所在地,占地面积略小于新区,是我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区之一,是感受古代高原生活和体会青海地方风土人情的宝贵场所。隆务老城区至今已有234年的历史,公元1765年前后,临夏、兰州、循化、保安等地回汉商人常到隆务寺一带经商。夏日仓六世活佛为了顺应民意,动员周围群众在隆务河西岸圈地百余亩,建设商人居住地,分上下街,南北城门各一,将散住在周围的商人安置,当时称“克哇加曲”,意为80家商人。 从建筑来看,同仁县城保存较完整的非宗教古建筑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中主要是旧式居民以及一些商住合用式建筑。建筑风格主要为青海地方乡土式与不同民族形式的融合,其中汉式符号语言最多,传统庄廊布局也有体现。其它民族的建筑语言符号主要在门口及细部处理上有所应用。从道路布局来看,严谨中不乏灵活,既有Y字型交汇,又有随地形变化而进行的自然弯曲。充分反映出古人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睿智匠心。 从人文角度看,同仁老城区汇集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本地老居民。目前老城区共有住户506户,人口2126人,民族构成主要为回、汉、土、撒拉、保安、东乡族等。从行业看有半农半牧者,有小型商业经营者,小型加工工业者及少量纯农和纯牧者。这些数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是民俗风情、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城区建筑古朴自然、谐调,自对岸望去,各式古老宅居自河岸开始,漫过一级台地,与二级台地上的隆务大寺融为一体,古城风韵十分浓厚。在宽阔的一级台地古建筑群中,有醒目的二郎庙、圆通寺、清真寺点缀其中,构成重要的视交点,具有完整的古城风貌。隆务寺、圆通寺、清真寺藏、汉、回三个不同民族的寺院依地势高低座落在同一条街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为罕见,形成了名城老城区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些建筑布局自然,装饰简朴,依据地形高低错落有致,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各式民族服饰烘托下,充溢着深郁的乡土气息。回头望去,高大乔木穿插其中,将一片古城装点得虚虚实实,极富情趣。
 +
 +
(二)宗教文化
 +
 +
1、精湛的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及国外一些地区享有盛誉。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长年外出作画,足迹遍及青海、甘肃、西藏、四川、新疆、内蒙以及日本、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内外地区,绘塑了大量精美艺术品,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热贡艺人在吾屯庄最为集中,占全村男子的90%以上,由此又有人称吾屯艺术。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图案、建筑装饰等门类,绘画以壁画为主,卷轴画为辅,并有少量木刻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绘画技巧类似工笔重彩,色彩鲜艳,细部处理巧夺天工,在施用金色上技艺高超,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雕塑包括泥塑、木刻、砖雕、石刻、酥油花等,以泥塑为主。堆绣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贴而成,装饰性极强。图案是依附于建筑物、室内摆设及日常用具而存在的装饰艺术,多见于寺院建筑。热贡艺术在国内外不少的佛教寺院殿堂内和回廊的墙壁上也有展现,其布满了各式宗教题材和自然风光的画面,形象生动,技巧高超,集中体现了热贡艺人精湛的技艺。热贡艺术虽属宗教艺术范畴,但透过宗教迷雾也反映出了艺人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追求,一些作品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有些作品虽取材于佛经,但描绘逼真,让人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如有幅壁画,下部为草原、牛羊和妇女背水情景,上部为高楼饮酒取乐,并有女奴伺候的贵族生活,深刻再现了当时藏区的社会情景。热贡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1秋在北京、上海、西宁举办了热贡艺术展览,获得了美术界、学术界和宗教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一朵鲜花”,“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在“2004年首届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热贡艺术品会展获得“正大杯”金奖3杯,银奖2枚,铜奖1枚,取得了整个博览会中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1989年11月在同仁县城隆务镇兴建了“热贡艺术馆”及“热贡艺术研究所”。馆内有曾经跟随张大千学画多年的热贡老艺人夏吾才让,1998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在上级部门的重视下,又新建了一幢风格独特的热贡艺术馆。从1996年起由各地百余名有名望的画师用三年多时间制做的618米长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是热贡艺术的精典之作,已申报并获准吉尼斯世界纪录。热贡艺术开发较早,热贡艺人制做的彩塑、佛像、唐卡(绘画)、地毯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及东南亚等地,开发基础深厚,热贡艺术已不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而且已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
 +
2、热贡藏戏 藏戏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也是一份可贵的民族艺术。同仁地区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藏戏。主要剧目有《文成公主》、《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已有400多年历史。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当地学者的努力,使热贡藏戏不仅保留了西藏藏戏的传统,而且具有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自1978年以来,编演了《诺桑王子》、《意乐仙女》、《金色的黎明》等五台藏戏,先后在深圳、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中《藏王的使者》于96年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新剧目奖)。
 +
 +
(三)民俗风情
 +
 +
同仁县主要有藏、汉、回、土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保留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从饮食习惯到服饰穿着,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探奇体验。
 +
 +
(1)藏乡六月会 六月会,藏语称“周卦勒柔”。是一项传统民族民间的娱乐活动,原始风味极为深厚,至今已延续了四五百年,它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六月会”的宗教活动与农牧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代先民对大自然原始宗教意识的延续。“六月会”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都是由拉哇(法师)主持和安排的。主要活动有:祭神仙、上口扦、跳神舞、爬龙杆、打神鼓、唱“拉伊”,最后是法师“开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和“开山”。“上口扦”是法师以神的名义为年轻人上口扦,要求上口扦的人全为自愿,请法制将两根寒光闪闪的钢针插入自己的左右腮帮,称为“上口扦”或“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令人不解的是“上扦”者毫无痛苦之感,个个神情坦然,法师从“上扦者”口中将扦拔出,顺势一口气吹去,“上扦”处不但滴血不流,而且也不会留疤痕。除了“上口扦”以外,还有一种叫“上背扦”的,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人的背上。要求“上扦”的人左手持神鼓槌,右手持鼓,边击鼓边跳,直至钢针全部自动脱落为止。“六月会”的舞蹈大致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三大类,每一类不但由十二、三个节目组成,而且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尾声是一个更激动人心的、富有特色的活动——“开山”。舞者要求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前额,随之泰然起舞,即使鲜血染红衣衫也在所不惜。“六月会”是同仁县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群众活动。
 +
 +
(2)“於菟”(楚风)舞 “於菟”为老虎的别名,也指古代春秋时楚人的居住地。这里所说的“於菟”是指每年农历11月20日在同仁地区年都乎等村所举行的祭祀二郎神驱妖求吉祥民俗活动中的一种古朴罕见的舞蹈。 “於菟”舞中由七名半裸身体的男青年扮演“於菟”,表演前先在舞者面部和全身用锅灰画上虎的斑纹,在胸前和背部画上虎面,用白纸条将头发扎起。表演中由一名头戴五佛冠的巫师击鼓诵经,先祭二郎神。“於菟”在院里舞蹈片刻,此时场外鸣枪放炮,“於菟”闻声惊跳,四处狂跑,行驱妖除邪的动作,意在祛解灾祸,保佑来年平安吉祥。由两名长者装扮的“於菟”在村口鸣锣击鼓,诵经跳舞,其他“於菟”越墙入屋,见食就叼,见馍就拿,若遇见病人便从病人身上跳数次,驱赶病魔。“於菟”串完人家,列队边走边舞向村外。此刻再次鸣枪放炮,高声呼号将“於菟”驱赶出村。“於菟”被赶出村后,狂奔至隆务河边,洗净身上斑纹,穿好衣服。巫师跪在河边诵经焚纸,以示妖魔祛除。於菟们晚上住在村外水磨房内,共享酒肉,次日才可回家。 “於菟”舞又被称为楚风舞,因为它与明朝时期屯守戍边之楚人有关,他们把当地的文化也随人带到驻地,“於菟”舞就是其中仍被保留的一种。
 +
 +
(四)其它旅游资源除丰富的人文景观外,同仁境内还有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主要有风光旖旎的麦秀森林公园、钟灵毓秀的曲库乎药水温泉,白云缭绕的阿米夏琼山和景色秀美的吾屯园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各民族神奇独特的婚嫁、丧葬、饮食习惯和别具一格的服饰着装,对久居闹市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014年12月7日 (日) 18:22的版本

  同仁(汉语拼音:Tongren),同仁县(藏文:རེབ་ཀོང་,藏语拼音:Rêbgong,威利:reb kong)位于青海省东部,在1949年以前的五百多年里,均由藏传佛教实行政教合一统治,并产生出了“热贡艺术”。1994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该县目前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县人口中约75%为藏族。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错地带,平均海拔3275米,隆务河纵横全县南北,境内奇峰耸立,阿米德合隆山、阿夏琼山雄踞中央。

  同仁,位于九曲黄河第一湾,美丽富饶的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38'–102°227'、北纬35°01'–35°47'之间,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县辖3镇9乡、75个行政村,总人口7.82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土、回、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3%。 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相间,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地形可分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脑山、高山4个区域。年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无霜期约67天—152天,属凉温半干旱地区。全县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湾,美丽富饶的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县辖2镇、10乡、75个村(委)会,面积3275平方公里,总人口8.03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土、撒拉、保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县城所在地隆务镇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境与甘肃、四川等地区及本省贵德、泽库、循化、尖扎县毗邻,交通通讯便捷,形成了以西宁—李家峡—尖扎—同仁—泽库—河南县公路为主线,连接同夏、同循境外公路的网络。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之地,是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峦叠翠,奇峰异谷,水电资源极为丰富,有大小河流十余条,其中最大的隆务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同仁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是青海省10个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铅锌矿、石英矿、金铜矿。同仁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兰采、西卜沙、双朋西三个国有林场森林总蓄积量达164万立万米。野生动物有鹿、香獐、羚羊、雪鸡、蓝马鸡等。药用植物达200余种,其中雪莲、冬虫夏草、大黄、黄芪等各类药材久负盛名。隆务河谷独产的黄果更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同仁又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

  同仁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集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富县。同仁又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著名的藏族绘画艺术之乡,境内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2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土族“於菟”舞和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美丽富饶的同仁,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考察、旅游!

  同仁历史悠久,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秦汉以前被称为“羌戎之地”,唐时为金成公主的汤沐邑,赐予吐蕃。唐王朝收复隆务部落,成为镇抚该地区的主要军事要寨。铁城山古城,向阳城址。

  1929年青海建省,同年从循化厅析置同仁县,政府设在隆务镇。1937年,在隆务镇建立青海省第七专员公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同仁县,县府设在隆务镇,辖1镇12乡。同仁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以藏族为主,另有汉、土、回、撒拉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文化。

  同仁县境内散布着许多古时代以来人类活动足迹。有位于保安乡下庄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下庄遗址;位于麻巴乡银扎木村东南的银扎木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位于保安乡下庄村西北的西山墓群属于新石器时代。另外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年都乎墓群和青铜时代的东干木遗址、新城遗址、勒加遗址、勒合加遗址、烧人沟墓群等。暴露于地面的丰富多样的器物残片和无数人类活动的遗存,传达出了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生产劳作的信息。

  1994年国务院公布同仁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隆务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同仁县人民政府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隆务镇位居同仁中部,隆务河畔,处于青海农业区与南部牧业区,平均海拔2400米,年平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年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属冷温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隆务镇总面积2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00亩。下辖6个社区、7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4座寺院,其中佛教寺院3座,清真寺1座,僧侣795人。全镇总人口35935人,2013年农村人均收入6149元。

  隆务镇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的中心点,也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会地,各种文化曾在这里冲突、渗透、交流、吸收。清真寺、二郎庙、圆通寺、隆务寺在不足1公里的古街上一字排开,伊斯兰教、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栉比共存,这是民族包容与交融的结果,也是隆务镇的最大特点和亮丽的风景线。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同仁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县辖2镇、10乡,75个行政村,目前总人口7.6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土、撒拉、保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2%。



自然资源

  同仁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尤为得天独厚,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最大的隆务河属黄河一级支流;目前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500万千瓦时。1987年同仁跨入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1996年建成110千伏安输电线路工程,地方小水电与西宁大电网联网,已形成发供用一条龙的输电网络。同仁县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分布广、品位高,是青海省10个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金、银、铜、铅、钼、锡、石灰石矿、石英矿等均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铅锌矿、石英矿、金铜矿,已建的同仁铝业、双朋西金矿,同仁碳化硅厂已成为同仁县的财政支柱和资源开发龙头。

文化

  同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代。这一地区主要为藏族聚居地,故而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之一。在唐代隆务河一带已建造城池,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军事要塞,明朝时随着宗教势力的扩大,形成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成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同仁县隆务镇是黄南藏区的重要中心城镇,在历史上地位显要,曾是重要的屯兵之地,因少数民族聚居,使其成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在其3275平方公里的县域内,佛教寺院80余处,尤其位于隆务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是青海较大的古寺之一,是周围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寺内保留着众多的古文化、古文物与古建筑。以隆务镇吾屯村为中心的热贡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瑰丽的明珠;隆务老城区是我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区之一,是一份可贵的建筑遗产。此外,明代遗留下来的年都乎石碑、古城遗址及分布在地上地下的170余处文物古迹以及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等都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热贡文化

  黄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藏族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多民族长期聚居,文化的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热贡”汉语意为金色的谷地,是一块神奇而神秘的地方,一块孕育文化的沃土,长期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的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心灵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

热贡文化的特征:

  热贡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主要包括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其自然文化独具特色,宗教文化十分发达,是安多地区藏文化的中心,对整个藏区影响很大,也出了象噶旦加措、喜绕加措、更登群培等一批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艺术文化以热贡艺术绘画(唐卡)、雕塑、堆绣和民间传统藏戏为代表,尤其是热贡绘画和堆绣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灿的明珠;就历史文化而言,黄南的历史文化承载了数千年文明发展史,其内涵包容之大,品种之多,历史之古老,规模之宏大,在全省乃至全国所罕见,形成了以同仁地区集中积淀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拓展的浓厚氛围;而民俗文化更是古老而神秘,如“藏乡六月会”“於兔”舞等,举世无双。正因为有了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积淀,也就形成了黄南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的黄南文化旅游胜景,同仁县也被国家列为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黄南的“热贡艺术”今年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县之一。综观热贡地区的文化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 多元性 热贡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是热贡地区民族来源的多元性,元明清以来,随着蒙古族、土族、汉族、回族先后入居热贡,为热贡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就热贡地区的宗教文化而言,它融合了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原始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本教文化、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儒教文化因素,在热贡地区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其文化的多元性一目了然,清晰可辨。
  • 宗教性 热贡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文化,在这里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氛。隆务寺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热贡地区藏传佛教中心,它是当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主寺院,其属寺有三十四座,管理上自成体系,统摄于隆务寺下,每年都大量的佛事活动在这里举行,僧俗群众云集于此,香火旺盛。藏传佛教派别在热贡地区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以格鲁派为主。热贡地区的藏族、土族、和一部分汉族崇信藏传佛教,他们除参与隆务寺、本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以外,每日还在自己家的佛堂里念经祈祷,并且煨桑烧香,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融合性 文化融合的现象,在热贡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历史上前后有不同的民族徙入热贡,在长期杂居共处的过程中以相互冲突、排斥转而吸收、融合,这种现象,在热贡地区的核心地带既隆务河中下游地区是非常普遍的。如每当新春来临,吾屯和年都乎一带人家大门上都贴有门神,但不是神荼郁垒,而是雄狮大王格萨尔,贴门神原本是汉族的习俗,这里的土族包括一部分藏族也吸收了这种习俗,但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而是因民族而有了变异。从社会习俗而言,文化融合现象也十分普遍,现今吾屯等地区不论婚丧婚娶,还是衣食住行,在于周围藏族的长期联系与交往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藏族文化的融合。

热贡文化的内涵

  热贡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也是安多藏族的骄傲。热贡文化是集大成者,从宗教因素讲,它融合了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原始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本教文化、还有道教、儒教文化的因素;从民族因素来讲,它融合了古代西羌、鲜卑(吐谷浑)文化、吐番文化、蒙古文化、汉文化等几十个民族的文化成份;从地域因素等来讲,它不仅有本地土番游猎文化,又有前后藏地文化,康区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波斯文化及中亚文化等地域文化成份,从文化类型来讲,它既有纯艺术品种,又有非艺术品种;既有固态文化品种,又有流动文化品种;既有物质文化品种,又有非物质文化品种,各种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兼收并蓄、逐渐融会贯通、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宗教艺术既热贡艺术文化。“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主要集中在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它包括了唐卡(卷轴画)、雕塑、堆绣、版画、建筑彩绘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表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函盖了藏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在它产生至今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一朵鲜花”、“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创意者,组织者宗哲拉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丰富的文化历史。1980年,宗教拉杰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之旅。1988年,他开始文字撰写,1990年开始绘制草图,1995年绘制工作全面启动,至1999年,前后历时9年,一幅长618米,宽2.5米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终于完成了,并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发来的“吉尼斯之最”证书,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热贡文化内函包容量之大、品种之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尤其可贵的是:诸多文化元素融合得如此紧密、发展得如此成熟、形成得如此密集、各村社的特色又如此繁多,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个文化品种都渗透着历史的沧桑,体现了诸多文化的背景,很难找出可指定为单一元素构成的文化品种。这就是热贡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灵异。仅仅从一个文化品种就可以折射出历史的影子,窥视到久远的历史,聆听到祖先崇尚生命、崇尚自然的理念与豁达。而热贡文化的整体,更承载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

热贡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

  热贡文化是个大概念,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热贡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引进,已从纯宗教中逐步脱胎出来,成为群众生活中传统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不仅在安多藏区具有代表性,而且在青藏高原也是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强势。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旅游业的兴趣,州委、州政府在抢救、保护、研究和开发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热贡文化艺术资源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推动热贡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正着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热贡文化是黄南的、是青海的、更是中国的,她经千年而不衰,如活化石般记录了民族历史。热贡地区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挖掘和合理开发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宣传黄南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热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一言难以穷尽;热贡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来此旅游、观光。在今后的发展中,按照州委、州政府的总体思路,实施精品战略:(1)通过热贡文化摄影节,作为“中国热贡文化节”的首次行动,扩大热贡文化的外宣面、感知面,促进黄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引导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转变观念,重视热贡文化、了解热贡文化、研究热贡文化,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做大做强热贡文化产业。(2)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经过数百年的引进,逐步从纯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群众生活中传统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淡化宗教仪轨中繁锁守旧的陈规,突出群众自娱的功能,成为文化旅游的支点。(3)通过举办热贡文化节,积累工作经验,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创新的旅游文化人才,为推动黄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4)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旅游意识、服务意识,引导全州各族人民以规范的从业行为、良好的服务理念,营造大热贡区域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旅游环境而不懈努力。

特色文化

  热贡藏乡“六月会”是流传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习俗活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农历六月十六日“六月会”正式开始。先是由村里的法师带领神轿一班人,进每家每户做法事,神轿里供的是夏琼神,为的是祛灾避邪、保护全村家家户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六月会”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热贡艺术

  “热贡”即藏语对同仁地区的称谓,意为“金色的谷地”,国内藏区大部分寺院的壁画、堆绣、雕塑均出自热贡艺术人之手。

  唐卡:是西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藏语中,唐卡的原意是印章,后来却演变成藏式卷轴画的名称。唐卡的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

  唐卡主要有两大类: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做“国唐”;而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做“止唐”。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

  堆绣题材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也有神话传说中的“蟠桃会”和“八仙过海”画面,注重人物形态的塑造。

  雕塑:在热贡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里,雕塑是一个较大的门类,热贡雕塑以泥塑为主,兼有木雕、石刻、砖雕及各种旅游纪念品。

藏族画家之乡

  “热贡艺术”虽以它的诞生地而得名,但它的发展却与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在黄南的盛行关系极大。大约公元14世纪初,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宁玛派便在黄南地区广泛盛行,并且形成十分强大的宗教势力。它不仅左右这里的政治、经济,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文化。当时,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一批西藏等地寺院的画师把那里的宗教绘画艺术带到了这里,而且很快在这一带扎根、开花。

  特别是到了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势力的猛烈崛起,同仁地区出现大量寺院(仅在隆务镇附近就建起10多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其中吴屯等4个村子就建起5座。而吴屯上下庄各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一时间,全村所有人家都有男人在寺中当喇嘛,且少则一人,多则几人。从那时起,这两个寺院几乎成了培养当地藏族子弟绘画、雕塑的艺术学校。各家的男孩从很小便进入寺院,一边学习藏文、藏经,一边练习绘画和雕塑技术。久而久之,吴屯等几个村子便成为“人人会作画雕塑,家家以艺术为业”的名副其实的画乡。





经济

  同仁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小块农业区,种植业有小麦、青稞、土豆、豌豆等农作物;有黄果、杏、香水梨等水果;种植小油菜、萝卜等蔬菜。县内草场资源丰富,牲畜种类有牦牛、绵羊、山羊、马、骡、驴等。尽管建国以来同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经济水平还很低,仍是国定贫困县之一。目前虽然全县经济还很脆弱,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旅游

(一)历史建筑

1、古老的隆务寺隆务寺藏语全名为“隆务德钦却科尔林”,意为隆务大乐法轮洲,其建设年代早于甘肃拉卜楞寺和青海塔尔寺,建寺初期属萨迦派后改宗格鲁派,发展成青南地区最大的寺院,下属年都乎、郭麻日、吾屯上、下寺等几十个小寺。明朝时期,明王根据边疆少数民族虔诚信教的特点,在藏区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大肆兴建佛寺,给不少宗教领袖赐名号,笼络人心,明王朝准封当时隆务寺寺主洛追森格为“弘修妙悟国师”。1625年,第一世夏日仓葛丹嘉措在隆务寺建成显宗学院,以后历代夏日仓主持修建佛殿、经堂等,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兴盛时曾占地近百公顷,僧人达2300余人,成为青南地区格鲁派第一大寺。隆务寺是黄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学府,有显宗、密宗、医宗、天文四大学院,经常举行辩经、念经、考试等宗教活动。该寺名人高僧辈出,著书甚多,如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有许多历史、佛学方面的著作。隆务寺地理位置优越,寺院依山面水、环境宜人,藏汉合壁式建筑,飞檐斗拱,错落有致,寺内还有造型精美的佛像、佛画、堆绣等,寺院经堂、佛堂35座,僧舍303院。经堂佛殿典雅庄重,层顶皆为碧瓦,中脊有镀金的高瓶。寺院中央大经堂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内有巨柱18根,短柱146根,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像等数十尊佛像,造型精美,庄严肃穆,尤其是宗喀巴大师像高11米,底座周长26米,通体镀金,嵌满金玉宝石,更加金碧辉煌,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隆务寺1980年12月批准开放,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吸引着众多游人和专家学者。

2、独具风韵的隆务镇老城区 隆务镇老城区位于城镇西片,隆务寺南侧。这里地势较低,为隆务河西岸的一级台地。新城区位于隆务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两台地相差近三十米,老城区为原县治所在地,占地面积略小于新区,是我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区之一,是感受古代高原生活和体会青海地方风土人情的宝贵场所。隆务老城区至今已有234年的历史,公元1765年前后,临夏、兰州、循化、保安等地回汉商人常到隆务寺一带经商。夏日仓六世活佛为了顺应民意,动员周围群众在隆务河西岸圈地百余亩,建设商人居住地,分上下街,南北城门各一,将散住在周围的商人安置,当时称“克哇加曲”,意为80家商人。 从建筑来看,同仁县城保存较完整的非宗教古建筑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中主要是旧式居民以及一些商住合用式建筑。建筑风格主要为青海地方乡土式与不同民族形式的融合,其中汉式符号语言最多,传统庄廊布局也有体现。其它民族的建筑语言符号主要在门口及细部处理上有所应用。从道路布局来看,严谨中不乏灵活,既有Y字型交汇,又有随地形变化而进行的自然弯曲。充分反映出古人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睿智匠心。 从人文角度看,同仁老城区汇集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本地老居民。目前老城区共有住户506户,人口2126人,民族构成主要为回、汉、土、撒拉、保安、东乡族等。从行业看有半农半牧者,有小型商业经营者,小型加工工业者及少量纯农和纯牧者。这些数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是民俗风情、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城区建筑古朴自然、谐调,自对岸望去,各式古老宅居自河岸开始,漫过一级台地,与二级台地上的隆务大寺融为一体,古城风韵十分浓厚。在宽阔的一级台地古建筑群中,有醒目的二郎庙、圆通寺、清真寺点缀其中,构成重要的视交点,具有完整的古城风貌。隆务寺、圆通寺、清真寺藏、汉、回三个不同民族的寺院依地势高低座落在同一条街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为罕见,形成了名城老城区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些建筑布局自然,装饰简朴,依据地形高低错落有致,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各式民族服饰烘托下,充溢着深郁的乡土气息。回头望去,高大乔木穿插其中,将一片古城装点得虚虚实实,极富情趣。

(二)宗教文化

1、精湛的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及国外一些地区享有盛誉。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长年外出作画,足迹遍及青海、甘肃、西藏、四川、新疆、内蒙以及日本、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内外地区,绘塑了大量精美艺术品,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热贡艺人在吾屯庄最为集中,占全村男子的90%以上,由此又有人称吾屯艺术。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图案、建筑装饰等门类,绘画以壁画为主,卷轴画为辅,并有少量木刻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绘画技巧类似工笔重彩,色彩鲜艳,细部处理巧夺天工,在施用金色上技艺高超,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雕塑包括泥塑、木刻、砖雕、石刻、酥油花等,以泥塑为主。堆绣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贴而成,装饰性极强。图案是依附于建筑物、室内摆设及日常用具而存在的装饰艺术,多见于寺院建筑。热贡艺术在国内外不少的佛教寺院殿堂内和回廊的墙壁上也有展现,其布满了各式宗教题材和自然风光的画面,形象生动,技巧高超,集中体现了热贡艺人精湛的技艺。热贡艺术虽属宗教艺术范畴,但透过宗教迷雾也反映出了艺人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追求,一些作品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有些作品虽取材于佛经,但描绘逼真,让人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如有幅壁画,下部为草原、牛羊和妇女背水情景,上部为高楼饮酒取乐,并有女奴伺候的贵族生活,深刻再现了当时藏区的社会情景。热贡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81秋在北京、上海、西宁举办了热贡艺术展览,获得了美术界、学术界和宗教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一朵鲜花”,“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在“2004年首届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热贡艺术品会展获得“正大杯”金奖3杯,银奖2枚,铜奖1枚,取得了整个博览会中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1989年11月在同仁县城隆务镇兴建了“热贡艺术馆”及“热贡艺术研究所”。馆内有曾经跟随张大千学画多年的热贡老艺人夏吾才让,1998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在上级部门的重视下,又新建了一幢风格独特的热贡艺术馆。从1996年起由各地百余名有名望的画师用三年多时间制做的618米长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是热贡艺术的精典之作,已申报并获准吉尼斯世界纪录。热贡艺术开发较早,热贡艺人制做的彩塑、佛像、唐卡(绘画)、地毯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及东南亚等地,开发基础深厚,热贡艺术已不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而且已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热贡藏戏 藏戏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也是一份可贵的民族艺术。同仁地区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藏戏。主要剧目有《文成公主》、《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已有400多年历史。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当地学者的努力,使热贡藏戏不仅保留了西藏藏戏的传统,而且具有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自1978年以来,编演了《诺桑王子》、《意乐仙女》、《金色的黎明》等五台藏戏,先后在深圳、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中《藏王的使者》于96年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新剧目奖)。

(三)民俗风情

同仁县主要有藏、汉、回、土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保留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从饮食习惯到服饰穿着,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探奇体验。

(1)藏乡六月会 六月会,藏语称“周卦勒柔”。是一项传统民族民间的娱乐活动,原始风味极为深厚,至今已延续了四五百年,它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充满了神奇与欢乐。“六月会”的宗教活动与农牧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古代先民对大自然原始宗教意识的延续。“六月会”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都是由拉哇(法师)主持和安排的。主要活动有:祭神仙、上口扦、跳神舞、爬龙杆、打神鼓、唱“拉伊”,最后是法师“开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扦”和“开山”。“上口扦”是法师以神的名义为年轻人上口扦,要求上口扦的人全为自愿,请法制将两根寒光闪闪的钢针插入自己的左右腮帮,称为“上口扦”或“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令人不解的是“上扦”者毫无痛苦之感,个个神情坦然,法师从“上扦者”口中将扦拔出,顺势一口气吹去,“上扦”处不但滴血不流,而且也不会留疤痕。除了“上口扦”以外,还有一种叫“上背扦”的,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人的背上。要求“上扦”的人左手持神鼓槌,右手持鼓,边击鼓边跳,直至钢针全部自动脱落为止。“六月会”的舞蹈大致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三大类,每一类不但由十二、三个节目组成,而且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尾声是一个更激动人心的、富有特色的活动——“开山”。舞者要求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前额,随之泰然起舞,即使鲜血染红衣衫也在所不惜。“六月会”是同仁县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群众活动。

(2)“於菟”(楚风)舞 “於菟”为老虎的别名,也指古代春秋时楚人的居住地。这里所说的“於菟”是指每年农历11月20日在同仁地区年都乎等村所举行的祭祀二郎神驱妖求吉祥民俗活动中的一种古朴罕见的舞蹈。 “於菟”舞中由七名半裸身体的男青年扮演“於菟”,表演前先在舞者面部和全身用锅灰画上虎的斑纹,在胸前和背部画上虎面,用白纸条将头发扎起。表演中由一名头戴五佛冠的巫师击鼓诵经,先祭二郎神。“於菟”在院里舞蹈片刻,此时场外鸣枪放炮,“於菟”闻声惊跳,四处狂跑,行驱妖除邪的动作,意在祛解灾祸,保佑来年平安吉祥。由两名长者装扮的“於菟”在村口鸣锣击鼓,诵经跳舞,其他“於菟”越墙入屋,见食就叼,见馍就拿,若遇见病人便从病人身上跳数次,驱赶病魔。“於菟”串完人家,列队边走边舞向村外。此刻再次鸣枪放炮,高声呼号将“於菟”驱赶出村。“於菟”被赶出村后,狂奔至隆务河边,洗净身上斑纹,穿好衣服。巫师跪在河边诵经焚纸,以示妖魔祛除。於菟们晚上住在村外水磨房内,共享酒肉,次日才可回家。 “於菟”舞又被称为楚风舞,因为它与明朝时期屯守戍边之楚人有关,他们把当地的文化也随人带到驻地,“於菟”舞就是其中仍被保留的一种。

(四)其它旅游资源除丰富的人文景观外,同仁境内还有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主要有风光旖旎的麦秀森林公园、钟灵毓秀的曲库乎药水温泉,白云缭绕的阿米夏琼山和景色秀美的吾屯园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各民族神奇独特的婚嫁、丧葬、饮食习惯和别具一格的服饰着装,对久居闹市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