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H.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H.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D.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K.G.卡瑟尔]](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为'''[[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缩写:'''Intl.$''')或称作“'''国际货币单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缩写:'''ICU''')。购买力平价是以[[美元]]为基础,即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为参考基数;故1国际元在个别国家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因此很多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直接使用US$计价。
 +
 
 +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
 
 +
=== 概述 ===
 +
 
 +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汇率|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出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
 
 +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大麦克汉堡|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除了大麦克汉堡,[[iPhone]]及[[星巴克]]咖啡等商品也曾做为购买力平价的测量之用。
 +
 
 +
===理论===
 +
 
 +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H.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D.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K.G.卡瑟尔]](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
 
 +
==== 对此理论的批评 ====
 +
 
 +
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财货]]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财货,在另一个国家乙国可能是普通的日常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考虑这种情况。
 +
 
 +
[[汇率]]表示本国货币此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
 
 +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财货,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
 
 +
==== 贸易障碍 ====
 +
 
 +
购买力平价背后的机制,[[一价定律|单一价格法则]]并非完全有效。运输成本和贸易管制会产生额外成本,造成跨国市场间的物价差异,切断汇率以及物价间的联系。
 +
 
 +
服务业以及营造业的产出无法跨国流通,此类不可贸易物造成了购买力平价的偏差,他们的价格由地方的供需决定,如果地方的不可贸易物的价格提高,所属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
 +
 
 +
=== 和生活水平的关系 ===
 +
 
 +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品质、[[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品质的众多标准之一。事实上生活水平有时很少被购买力平价所影响。
 +
 
 +
 
 +
[[Category:购买力]]
 +
[[Category:货币理论]]
 +
[[Category:国内生产总值]]

2022年8月22日 (一) 09:25的最后版本

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为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缩写:Intl.$)或称作“国际货币单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缩写:ICU)。购买力平价是以美元为基础,即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为参考基数;故1国际元在个别国家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因此很多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直接使用US$计价。

该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概述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出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除了大麦克汉堡,iPhone星巴克咖啡等商品也曾做为购买力平价的测量之用。

理论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H.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D.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K.G.卡瑟尔(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对此理论的批评

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财货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财货,在另一个国家乙国可能是普通的日常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考虑这种情况。

汇率表示本国货币此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财货,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贸易障碍

购买力平价背后的机制,单一价格法则并非完全有效。运输成本和贸易管制会产生额外成本,造成跨国市场间的物价差异,切断汇率以及物价间的联系。

服务业以及营造业的产出无法跨国流通,此类不可贸易物造成了购买力平价的偏差,他们的价格由地方的供需决定,如果地方的不可贸易物的价格提高,所属货币的购买力会下降。

和生活水平的关系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品质、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品质的众多标准之一。事实上生活水平有时很少被购买力平价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