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4年8月4日 (一) 14:42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北梆子《蝴蝶杯》剧照(李桂云饰胡凤莲,王晓云饰田玉川)

  河北梆子(汉语拼音:Hebei bɑnɡzi;Hebei clapper opera),中国戏曲剧种。清代乾隆年间,山陕梆子(秦腔)传入北京、直隶(今河北省),经数十年音随地改的衍变,并在与京腔、徽班的艺术竞争与交融中,至清道光年间,开始形成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剧种。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天津卫)梆子、秦剧之称。光绪时,已流布河北各地城镇农村,在京城与京剧争胜,并曾与其同台演出,称为“梆子二黄两下锅”。起初是各演各的戏码,渐后则一出戏中梆簧兼用,人称“风搅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河北梆子的兴盛时期,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等地,知名演员有田际云、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崔德荣(灵芝草)、赵佩云(小香水)、刘喜奎等。20世纪30~40年代,河北梆子渐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均恢复建立了演出团体和培养后继人才的戏曲学校。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大部分来自山陕梆子,也移植了昆曲、京剧等兄弟剧种的一些作品。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等。辛亥革命前后数十年间,还编演了100多种时装新戏。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分类及其表演程式与京剧大体相似。“净生”是其与京剧不同的特殊行当,须生扮相,花脸唱腔,兼用生、净两行表演技巧,由净行应工,如《庆顶珠》中的萧恩、《金沙滩》中的杨继业等。各行当均有特定的传统唱腔,生旦唱腔较为丰富。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体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减板、哭板。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打击乐器的锣鼓经与京剧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