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6年4月16日 (六) 09:58阳春7号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沙洋县:纪山寺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油菜博物馆

  沙洋县(汉语拼音:Shā Yáng Xiàn;英文:Shayang County),是荆门市辖县。位于湖北省中部,荆门市南部,汉江下游两岸。总面积2044平方千米。总人口59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13个镇:沙洋镇、五里铺镇、十里铺镇、纪山镇、拾回桥镇、后港镇、毛李镇、官当镇、李市镇、马良镇、高阳镇、沈集镇、曾集镇。县政府驻沙洋镇。

县境东滨汉江,南抱长湖,西连荆山余脉及漳河水库,北接竹胶河(权水),中部有西荆河,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汉江流经东南边境,南部有长湖。名胜古迹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隋代纪山寺、宋代岳飞城遗址等。

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北端,现辖13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1个港区,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全国油菜籽加工第一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中国菜籽油之乡等称号。

  沙洋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留下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新石器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的马家垸遗址,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权县,出土了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郭店楚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素有“楚文化地下宝库”之称。

  沙洋区位优势明显。沙洋是湖北省和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结合部,毗邻汉江,水运畅通,素有“汉江明珠”、“小汉口”等美誉。随着江汉运河通水通航和沙洋中心港加快建设,沙洋成为“荆—沙—汉”千吨级航运圈的重要节点。襄荆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07、234、348和汉宜线等一级公路四通八达。枣潜高速、蒙华铁路即将开工,沙洋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

  沙洋产业独具特色。农业综合优势明显,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鲜鱼等农产品量大质优,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基地。新型工业后发赶超,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四大百亿产业”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加快发展,“楚文化”与“农文化”交相辉映,纪山楚文化旅游区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片区”,中国农谷?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破茧而出,“金色沙洋”美景享誉全国。

  沙洋投资环境优越。坚持营造“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投资环境,沙洋经济开发区正在申报创建省级高新区,“两区两园”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深化审批改革,打造了投资绿色通道;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健全了“项目审批专人全程代理服务、开工建设全方位服务、竣工投产后经常性服务”三大服务体系。

  当前,沙洋正面临着长江经济带(引江济汉工程)、汉江生态经济带及中国农谷、鄂中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机遇,江汉运河通水通航,蒙华铁路、枣潜高速、沙洋中心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动工,沙洋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北端,现辖13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1个港区,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全国油菜籽加工第一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全国油菜籽之乡等称号。

  沙洋历史文化悠久。这里历史厚重,留下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新石器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历史的马家垸遗址,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政权──权县,出土了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郭店楚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素有“楚文化地下宝库”之称。这里人文荟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乡,养育了天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江汉硪歌、十番锣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洋区位优势明显。沙洋是湖北省和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结合部。这里毗邻汉江,水运畅通,素有“鱼米之乡”、“小汉口”和“湖北八大历史重镇”等美誉,随着当今全国最大的人工运河──江汉运河的通水通航和沙洋中心港的加快建设,沙洋将成为“荆—沙—汉”千吨级航运圈的重要节点。这里公路便利,襄荆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07、234、348和汉宜线等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随着穿县城而过的枣潜高速、蒙华铁路的开工建设,沙洋对外交通将更加便捷畅达。沙洋县城“江卧城边、湖居城中、河穿城过”,建成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16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1+5”城镇圈正加快形成。

  沙洋产业独具特色。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卤水等自然资源。农业综合优势明显,水稻、棉花、油料、畜禽、鲜鱼等农产品量大质优,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基地。新型工业后发赶超,规模企业达16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71家,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四大百亿产业”初具规模,“有机食品之乡”和“玻璃建材之城”品牌效应正在显现。文化旅游加快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区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片区”,进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之列,中国农谷·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破茧而出,成功举办八届油菜花旅游节,“金色沙洋”美景享誉全国,“楚文化”与“农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规划建设,沙洋文化旅游业大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2014年末沙洋县常住总人口数:5925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数:80104人;男性:301609人,女性:290903人;少数民族人口数:4129人。

  邮编:448200 代码:420822 区号:0724

行政区划

  全县辖13个镇:沙洋镇、五里铺镇、十里铺镇、纪山镇、拾回桥镇、后港镇、毛李镇、官当镇、李市镇、马良镇、高阳镇、沈集镇、曾集镇。县政府驻沙洋镇。


历史

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在汉代名汉津渡,逐渐形成渡口集场成为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535--556年)设绿麻县治于沙洋。隋大业元年(605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近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贞观二十年(647年)移长林县治于后港藻湖,沙洋仍设长林镇。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李市镇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城。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长林县入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成化元年(1456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州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署于沙洋。

沙洋历史悠久,从县城沙洋镇黄家山出土的有孔石铲、石斧,毛李镇荆家城遗址,五里铺镇马家垸遗址,后港镇赵家湾遗址上发掘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存分析,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夏 《禹贡》把中国分为九州,沙洋属荆州地域。
  商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水西岸建权国,在现马良镇建权城。
  周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姬姓宗室于汉江之间,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建国,(冉也作或那),地域在现拾回桥镇境内。当时,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国。后均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为楚地。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在权国故地马良境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
  秦 战国时期,公元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伐楚,秦国占领郢都(现荆州市纪南)后,设南郡,沙洋县境属南郡。
  西汉 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编县。9—24年(新莽代汉),沙洋属编县升级的南顺郡。
  东汉 25年(光武中兴),恢复西汉建置。208年(建安十三年),魏武得荆州,废南顺郡复设编县。209年(建安十四年),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借领荆州,编县属备。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失荆州,编县归东吴。
  三国 属东吴。
  西晋 281—316年(太康二年至建兴四年),沿吴制,编县属荆州南郡。
  东晋 属荆州南郡。352年(永和八年),编县设武宁郡,编县为武宁郡的郡属县。401年(隆安五年),在编县旧城设长林县。
  南北朝 宋齐沿晋制。557年(后梁大定三年),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现马良镇一带)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后又分长林县设丰乡、绿麻(故城在沙洋城区,原有绿麻山,俗称“桃李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作为上黄、章山郡属县。内方山为基州、章山郡治。
  隋 隋统一全国后,仅保留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四大总管,境内属荆州。591年(开皇十一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598年(开皇十八年),改长宁为长林。605年(大业元年),改绿麻县为章山县。隋末,废章山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唐 621年(武德四年),恢复章山县。624年(武德七年),废章山县入郢州。627年(贞观元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634年(贞观八年),尉迟恭任荆州总管,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同年,废章山县入长林县,沙洋属长林县管辖。647年(贞观二十一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现后港),属荆州总管府。805年(唐德宗贞二十一年),废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 沙洋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940年(后晋天福五年),在古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
  宋 962年(建隆三年),长林县移至蒙山东(荆门城区)。972年(开宝五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1073年(熙宁元年),军废,长林县直属江陵府。1088年(元祐三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1146年(宋绍兴十六年),荆门军与长林县治迁回原址(蒙山东),恢复当阳县。沙洋为长林属地。
  元 1277年(至元十四年),荆门军升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第二年,荆门府治由当阳移治长林县。
  明 1376年(洪武九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升荆门县为州。1531年(嘉靖十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
  清 1646年(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属安陆府。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远安两县。境内属荆门州直辖。
  中华民国 1912年,荆门降州为县,境内属荆门县管辖。1928—1938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将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镇。1948年,境内建立荆南县。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销荆南县、沙洋市,回归荆门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辖汉江人民公社(现沙洋城区)和李市人民公社,隶属荆州行署。1961年7月,撤市复镇,仍归属荆门县管辖。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1998年12月,成立沙洋县,仍属荆门市管辖。
  (注意:此表在蒙泰内改了“冉阝”这个字)

1928、1949、1960年曾3次设市。1985年设立区荆门市沙洋区。1996年,沙洋区面积21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7万人,辖1街道12镇3乡:汉津街道、五里铺镇、十里铺镇、拾回桥镇、后港镇、蛟尾镇、毛李镇、官垱镇、李市镇、马良镇、烟垢镇、沈集镇、曾集镇、蔡庙乡、草场乡、四方铺乡。区政府驻沙洋。

1998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市沙洋区,设立沙洋县。县政府驻地为沙洋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洋县常住总人口669469人,其中(14个镇、2个乡):沙洋镇57714人,五里镇34107人,十里镇38815人,纪山镇26650人,拾桥镇48586人,后港镇49135人,蛟尾镇30086人,毛李镇41893人,官当镇37825人,李市镇41265人,马良镇41615人,烟垢镇44614人,沈集镇38984人,曾集镇25695人,草场乡18912人,蔡庙乡23792人,沙洋监狱管理局69781人。

2001年3月,撤销草场乡,划归五里铺镇管辖;撤销蛟尾镇,划归后港镇管辖;撤销蔡庙乡,划归曾集镇管辖;烟垢镇更名为高阳镇。调整后,沙洋县辖沙洋、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当、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13个镇。

2004年末,沙洋县总人口594026人,辖沙洋、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当、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13个镇,共有29个居委会、349个村委会。2005年12月31日底,沙洋县辖13个镇,29个居委会、250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洋县常住总人口581443人,其中:沙洋镇59158人,五里铺镇43825人,十里铺镇34162人,纪山镇23543人,拾回桥镇41035人,后港镇69968人,毛李镇36830人,官当镇34813人,李市镇37237人,马良镇34910人,高阳镇39137人,沈集镇33647人,曾集镇44627人,沙洋监狱管理局48551人。

2014年末沙洋县常住总人口数:5925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数:80104人;男性:301609人,女性:290903人;少数民族人口数:4129人。

地理

地形

  沙洋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区境东东西最大横距 62.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59.2 公里。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 155 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 27 米。区内西北部为丘陵龙岗状地形,其岩性为湖相沉积棕黄色、黄褐色粘土,呈酸性和微酸性,耐压力 1.0 公斤 / 平方厘米左右;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其岩性为亚粘土、砾土、粉沙和粘土,呈微碱性,耐压力 1.0 公斤 / 平方厘米,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地貌

  沙洋地处汉江平原偏西部,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总体较平坦,微向东南倾斜。受荆山余脉尾部影响,形成低山、丘陵岗地区、平原湖区3种类型,以岗坡地类型为主。低山区在东北部,主要分布在马良镇、五里铺镇一带。由石灰岩构成,约占总面积的0.02%。石灰岩构成的低山,岩石裸露,土壤分布于岩隙中。丘陵岗地区在西北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主要分布在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官垱、高阳、沈集、曾集等镇,占总面积的72.8%。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岗地,通常由岗、垅组成,土壤大部分由第四纪粘土构成,岗、塝冲发育明显。平原湖区在东南部,主要分布在李市、毛李、马良、沙洋等镇,占总面积的27%。地貌类型属汉江泛滥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

地质

  地质地质构造。县境位于扬子准地台的汉江盆地西部的江陵凹陷。西临鄂西隆起带,北靠荆门地堑,东与潜江凹陷、丫角凸起衔接,南受控于公安——临利断裂。属陆台南京凹陷范围,为缓慢下降地带。境内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为主,第三系地层仅在纪山镇砖桥村以西零星出露,一般多深埋于第四系之下。第四纪以来地壳缓慢下降,以接受沉积为主。

气候

  沙洋县境内处于中纬度地区,地形以平原湖区为主,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期短。农业气候灾害有低温、热害、干旱、洪涝、阴雨、冰冻、大风、冰雹。形成沙洋县的气候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地形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当地四季气候的基本因素;地形北高南低,有汉水河谷与南阳盆地相连,是冷空气南侵的通道,故风能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灾也很多;冬季多为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季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暖湿,多吹偏南季风,雨量多;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两种季风交替,但以偏北风为主。

  1.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6.4℃,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7.5℃;1月最低,为3.7℃。极端最高气温40.0℃,出现在1959-8-23;极端最低气温-14.0℃,出现在1977-1-30。
  2.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6.4小时,夏季多,冬季少,以5、7、8月多,12、1、2月少。
  3.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951.2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均降水量的47%,6、7、8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21.7、182.9、145.2mm。
  4.蒸发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530.8mm,大雨年均降水量,蒸发量最多的为7月,月均蒸发量为188.5mm。
  5.风
  历年平均风速为2.9m/s,主导风向为北风,占全年风向频率的27%;其次是静风,占15%;北西北风,占10%;南风、南西南风均占8%,最不常见的风向为东东北风、东风、东东南风以及西西南风,均仅占1%;夏季南风较多。
  6.灾害性天气
  影响本县的气象灾害性天气种类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冻害、连阴雨、雷电等。
  (1)干旱 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以秋旱、伏秋连旱和春旱出现的频次较多,在年际分布上,小旱平均为一年一遇,中旱平均两年一遇,大旱约四年一遇。
  (2)洪涝 洪涝最早起始于4月下旬,最迟结束于9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是全市洪涝的高峰期,频次多、区域广、强度大、危害重。
  (3)大风 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一般与寒潮、雷雨伴随而来。春季是北方冷空气南侵带来大风(平均风速达6级,瞬间风速达8级的风)最多的季节。历年平均大风日数10.5天,最多年份达48天,属多大风区。
  (4)雷暴 沙洋雷击活动频繁,强度大。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1天,最多年份达59天,属多雷区。
  注:1.由于沙洋缺乏历史气象资料,文中数据均采用荆门站。
  2.历年指1981-2010年;极值所用年限为1958-2012年。
  2014年沙洋气候特征: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16.5℃,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3℃,出现在8月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出现在2月11日。
  二、降水及蒸发
  本年降水次数53次,全年降水天数131天,年降水量为964.2,主要降水过程发生在4月、7月和8月,月降水量最多的是4月为188.1mm。而日最大降水量为105.7毫米,出现在7月4日。年蒸发884.2mm,月最大蒸发为7月。
  三、日照时数
  年日照时数为1604.1h,月最大日照时数为7月211.6h。
  四、风向风速(十分钟)
  年平均风速2.7m/s,年最大风速13.3m/s(NNW),年极大风速22.4m/s(N)。

自然资源

矿产

  县境几乎全被第四纪土壤覆盖,矿产资源种类较少,建材非金属、水气、能源等矿产资源9种,其中,非金属矿产有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膨润土、砖瓦用粘土、河砂(位于汉江沿岸)6种;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地下水2种;能源矿产有石油1种。东南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资源。

水利

  沙洋地处鄂西北山区余脉与江汉平原结合部,居汉江下游首段,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现辖1个省级开发区,2个新区,13个镇,共有耕地93.5万亩(其中水田78万亩,旱地15.5万亩),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境内河港纵横、湖库密布,水资源丰富,水工程众多,受特定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常年西北易旱、东南易涝,水旱灾害交替频发,“旱包子”、“水袋子”问题由来已久,防洪抗旱和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全县境内现有各类水利工程3.3万处,蓄水总库容5.8亿立方米,东有汉江穿城而过,西南以长湖与荆州、潜江接壤,北倚漳河水库,较大河流有2条(桥河、西荆河),中小水库63座(其中62座为县管,1座市管,均已完成除险加固;另有新增小Ⅱ型水库74座,暂未除险加固),湖泊22个,塘堰(蓄水容积1万方以上)2300口。主要工程体系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灌溉站为骨干,小型塘堰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辅的灌溉供水系统;二是以堤防抗御外洪、水库拦蓄山洪、长湖调蓄内洪的防洪减灾系统;三是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系统。

农业

  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西岸,居汉江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是川、陕、鄂、豫工农产品物流集散地,素有汉江水运重要港口-“小汉口”之称,是江汉平原著名的鱼米之乡。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河水库,与当阳、远安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东宝、掇刀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9.2公里。地处东经111°5′~112°42′,北纬30°23′~31°27′。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点在长湖,最深处海拔27米。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合306.45万亩。其中西北丘陵面积970平方公里,占44.5%,东部河漫滩面积464.5平方公里,占21.2%,其它为江汉堆积阶地面积749.5平方公里,占34.3%。全县水域面积38.5万亩,占11.8%。全县拥有四大灌渠水系,即漳河三干渠灌区、长湖灌区、大中型水库64座、汉江。全县总耕地面积116.01万亩,其中沙洋县96.69万亩,沙洋监狱管理局19.32万亩。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0万亩。

  二、农业的基础地位
  沙洋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商品棉、商品油、商品鱼生产基地县。全县现辖13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50个行政村,总人口6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99万人,乡村劳动力28万个。粮食和油菜是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2009年就被省政府授予“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大县”称号,曾分别于2004、2005、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八度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120.05万亩,产量70.67万吨,产量居全省第六位。其中水稻82.27万亩,总产58.67万吨。油菜面积62.22万亩,总产11.10万吨,面积、总产全省排列第三位,单产全省第一。
  三、沙洋县主要作物布局及种植模式
  沙洋县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全县主要农作物分三大区域:
  1、五洋公路以北中低丘“稻-油(麦)”区。特点是土壤发育为第四纪粘土上的水稻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PH值5.0-6.5,该区自有水库少,水源主要靠漳河灌溉和汉江提灌,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面积较大,≥10℃的年活动积温4800℃左右,光照充足,地下水位低,也有利于小麦、油菜高产,主要有高阳、沈集、曾集、五里、十里五个镇。
  2、五洋公路以南岗地滨湖“稻-油(麦)”或“早-晚”连作区。特点是土壤类型基本相同,但肥力比五洋路以北区高,水源主要靠长湖提灌,≥10℃的年活动积温4900℃左右,有利发展双季稻、再生稻,主要有后港、毛李、官当、拾桥、纪山、十里部分村。
  3、汉江平原麦棉两熟区。该区系我县夏粮主产区(包括沙洋监狱管理局),有耕地面积34万亩(其中沙洋县14万亩,沙洋监狱管理局20万亩),主要涉及马良镇、李市镇、沙洋镇和官当镇的高桥、亚南等部分村组。该区域土壤发育为河流冲积物上的潮土,土层深厚,因水流作用的影响,在土体中常有不同的沙、粘相间,影响水、肥、气、热的运行,PH值7.5-8.5,水源主要靠汉江提灌,易涝易旱、涝大于旱。

林业

  沙洋位于汉江西部,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7℃,年降雨量800-1600毫米。沙洋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北亚热带气候因素,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74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2.6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0万立方米,亩平蓄积3.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3.1%。我县主要树种有杨树、湿地松、马尾松、杉木、香樟,马尾松、杉木、湿地松、香樟等树种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丘陵,杨树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湖区。全县有苍鹭、白鹭、杜鹃、画眉、野猪、狗獾、穿山甲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10多种。


文化

  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前段,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过渡地段,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倚荆山余脉,与东宝、掇刀接壤。县城沙洋依江而建,现辖13个镇,250个村29个居委会,国土面积2184平方公里。

  一、历史文化情况

  沙洋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见《江汉考古》2008年第二期,《湖北荆门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就有先民在这片沃土上栖息,商朝末期殷朝人在沙洋汉水流域建权国(见《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二,“沔水又东,右汇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注:“章山即为现马良山”),西周初建冉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给沙洋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遗迹。目前有纪山楚墓群、马家垸古城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城遗址、东周黄歇冢、荆家城遗址等六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

  沙洋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出土文物享誉世界。公元前738年楚武王克权县,在权国故地马良地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权县。东周初期楚国迁都于纪南,新郢都因位于沙洋境内的纪山之南而得名,称纪南城,又称栽郢。沙洋地区由此成为郢都的近郊,是楚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沙洋县域内遗存着大量楚国贵族墓葬,仅纪山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封土堆古墓葬378座,无封土堆的古墓无法统计。1996年,纪山楚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提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9年,纪山楚墓群被纳入全国100处大遗址项目库,2010年划入全国大遗址保护片区(荆州片区)。

  1987年,省、市文物部门在十里铺镇发掘清理了被称为建国以来全省考古发掘的第三大墓葬“包山大冢”,出土了先秦漆画《迎宾出行图》、迄今最早的折叠床和记录楚国司法文书的449枚竹简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1993年以来,在纪山镇抢救性发掘清理了郭家岗“中国第一湿尸”,郭店一号墓“郭店楚简”,其中拥有804枚、1.3万余字的郭店楚简均为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学术典籍,除《老子》传世本,《淄衣》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外,其余16篇均为失传2000多年的先秦佚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称是“改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学术界。

  2000年,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五里铺镇发掘了左冢,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精美文物;2010年元月,配合引江济汉工程,抢救性发掘了后港镇严仓獾子冢,出土了六驾车马器,其中,包括一架指挥战车,经考证,墓主为楚怀王时期大司马悼滑;2010年10月,发掘了黄歇村东周一号墓,出土了车马器和精美的漆木器。

  二、红色文化情况

  沙洋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在李市镇董场、五里铺镇的靳家湖、马良镇的邓家湖发起过农民暴动。

  1969年初,中央国家机关和湖北省党政机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陆续来到沙洋创办“五·七干校”,至 1979年2月,“五·七干校”全部撤销,历时十载。

  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的机关和单位有40余家,其中包括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外交部、统战部、财政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石油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湖北省委省政府机关、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等中央国家机关、省直单位和有关院校。共有干部和家属2万余名,包括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原中央统战部部长张执一,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黄火星、江文,原公安部副部长胡之光,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原农林部部长沙风,著名作家冰心、冯亦代,画家周绍华,数学家罗声雄,现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

  目前,遗存在沙洋的多处“五·七干校”的房屋已被拆毁或改建为其他场所,遗存的少数原“五·七干校”的房舍也因年久失修而濒临倒塌。为此,我们特将现在保护还比较好、基本保持“文革”时期“五·七干校”原貌的、位于沙洋范家台沙洋警官学校北侧的原国家财政部“五·七干校”旧址和位于沙洋小江湖的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五·七干校”旧址合并为沙洋“五·七干校”旧址项目,并进行保护性维修。2008年,该项目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沙洋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而且是名符其实的歌舞之乡、花鼓戏之乡、皮影戏之乡。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计有民俗、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戏剧、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制作等14大类100多个小类。沙洋花鼓戏、纪山庙会、铁鞭古祠庙会、车水歌、踩茶舞等14个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沙洋十番锣鼓、汉江硪歌、沙洋皮影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物

  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首段右岸,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跨东经112°34′06.7″,北纬30°43′02.5″。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掇刀接壤。东距武汉市179公里,西距宜昌市142公里。与207国道、汉宜公路、荆潜省道,荆武、襄荆、沪蓉高速等道路网络相连,荆沙铁路穿境而过。县城依江而建。

  沙洋县地下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经沙洋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录入不可移动文物点419处,其中复查文物点262处,新发现文物点157处。包含古墓葬1200多座,古遗址58处,古建筑12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无封土堆古墓葬更是无法计数,文物分布遍及全县13个镇。特别与荆州交界的纪山、十里铺、后港、拾回桥等镇尤以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居多。仅在纪山镇区域内,文物部门登记在册的古墓就有378座。1987年10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为配合工程建设,在十里铺镇发掘清理了“包山大冢”,被称为建国以来我省考古发掘的第三大古墓葬;1993年,在纪山镇郭店村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国第一古尸案”;1994年,文物工作者抢救性清理了纪山楚墓群保护区内的郭店一号墓,出土了804枚楚简,整理出道家著作4篇,儒家著作14篇,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2000年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我县五里铺镇发掘了“左冢”,出土了一大批高等级文物;2009年,配合“引江济汉”工程建设,省考古队抢救性发掘了严仓墓群獾子冢墓地,出土了竹简、战车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他考古队发掘了后港老滩咀、毛李钟桥等几处新石器遗址。2010年10月,在黄歇村发掘了黄歇村东周墓群一号墓,再次出土了车马器、漆木器、青铜器、玉璧等一批珍贵文物。沙洋县境内的古墓葬堪称地下宝库,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文物保护工作既成为我县人民的一项光荣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成为我县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旅游

湖北省沙洋县:纪山寺

  纪山寺,位于沙洋县纪山镇境内,占地12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于隋朝,兴于,香火鼎盛,从未间断,屡现瑞象,灵异殊胜,神秘莫测,许多文人墨客、僧侣雅士留连忘返。曾有三位皇上驾临,历史悠久,寺内古迹石碑尚存,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沙洋油菜博物馆,位于沙洋县经济开发区洪森天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座油菜主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唯一的油菜主题博物馆,于2010年3月建成开馆,2011年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2014年被评为“湖北科普旅游示范景区”。

美食

火烧粑,沙洋农家传统的民间小吃。在沙洋流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小麦面或苞谷面用冷水和好后,做成圆圆的粑粑放在火塘里,用燃烧过的柴火灰埋好,再堆上正在燃烧的柴火,烧上一段时间,从灰里刨出来,这就是火烧粑。拍去上面的灰尘,火烧粑焦黄锃亮,香味扑鼻,甜滋滋、香喷喷、脆生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烧粑,除了小麦面粉苞谷面粉,还有荞麦面粉(荞麦有苦荞和蛮荞),苦荞味道甘苦,蛮荞就没有苦味。一般用荞麦面做时加点蜂蜜调和。还可以用南麦面粉,但最佳的面粉是燕麦面粉。各种面粉做出来的火烧粑都各有各的风味。有的做火烧粑时还包上馅子,有素的,也有荤的;素的常用韭菜或酸盐菜,荤的一般是猪肉和牛肉。但绝大多数是不包馅的。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猪油饼子

猪油饼子,用发酵的面揉成团,以猪肠油和葱花拌匀揉入面团,制成圆饼,用鏊锅或烤箱烤黄烤熟。味香软,传统鏊锅鏊制味道更佳。

油馍尖,面粉加适量盐、明矾和水调和,用手按成片后切成条形,置沸油中炸黄即可,味外焦内软,论斤出售,广泛流传于汉江各码头。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糯米烧卖

糯米烧卖 做法:将适量用水浸泡过的糯米,及肥膘肉、冬瓜条、生板油、糖桂花、红绿丝、橘饼等包入未发酵的面皮中,捏成长圆形,形口捏出敞口花瓣,立于笼中蒸熟。烧卖种类很多,馅心也各异,甜味馅味甜香,咸味馅咸鲜脆爽,皮薄馅大(俗话说胀不破的烧卖),形如梅花,故又名烧梅。

太师饼,制作原料是:上白面粉、熟猪油或麻油、砂糖、桂花、桔饼、桃仁、冬瓜糖等。味道酥松清香,棉软不腻,别具一格。曾被授予湖北优良食品第一名。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绍熙二年(公元1191),出知荆门军(辖原今沙洋、东宝、掇刀、当阳等地),政绩显著,社会风气良好。相传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朝中有一太师特别器重他,因此陆夫子每每进京,太师总要邀请他进府中饮茶品糕点,两人在品尝中还不时讨论理学,兴趣盎然。陆九渊每次出京时,太师总免不了馈赠些廷中糕点,其中的茶花点心最为名贵,陆夫子尤为喜欢。陆夫子在荆门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荆门许多名师为使陆夫子喜欢,便争相做些糕点与其它食品,让他品尝。后来有人做出了酥饼,沙洋太师饼,又名茶花点心、一品点心,还称活油酥饼,白中透黄,泡而酥松,香甜可口,酥层清晰,正中朱红一点,红白相间,典雅美观,故亦名“茶花点心”。后来陆九渊为不忘太师深情,每次进京也就带上此饼馈赠太师。故将其改名“太师饼”。物以人传,后来太师饼在沙洋也就被称作沙洋太师饼,并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火烧锅烙子,将发酵的面团加陪面擀制成碗口大小的饼状,下鏊锅烤制成半熟后放入灶坑内用带火的草木灰烧制,约一小时后取出。饼面焦黄壳脆,饼心酥松甜软,深受人们喜爱。农村大忙时节,农民为节省时间,不误农时,早晨下地前,常带上烤熟的锅烙子、咸菜、凉茶,中午,在地头就餐。江汉平原一带早有制作锅烙子的传统,且家家都能制作。相传三国时期,沙洋百姓就自发用锅烙子劳军,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矮子馅饼

矮子馅饼,由沙洋县曾集镇蔡庙人李延富兄弟创制,馅饼选用优质面粉作主料,配植物油、红糖、各种果仁等辅料,做成杯盖大小的饼状,置烤箱烤制而成。馅饼酥松脆软,香甜可口。投入市场后,深受各地顾客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创始人将产品注册为“矮子馅饼”商标,并随后注册了“矮子馅饼”公司,先后在宜昌、十堰、武汉、上海建立分公司。

接龙油姜,腌制方法独特,色鲜味美,健脾开胃,余味无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荆门传统菜肴之一。传说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后,赵子龙经过那处庙(今沙洋县拾回桥中学内),当地老百姓用“油姜丝”招待他,食后他深感味美爽口,开胃健脾,发汗驱寒,精神一振,遂令军中厨师常备此菜给部属食用,“接龙油姜”由此而生。现在一般制作方法是:先将去皮的生姜放在面酱里,半年后捞起洗净,切成姜丝待用,然后将八角、味精、桂皮、苯甲酸、盐、花椒、酱油等原料用水煮沸,再用煮出的汤汁将姜丝泡在瓶子里进行密封,一段时间后方可使用。

刘皇叔婆子鸡,又名尚香风干鸡,产于沙洋县十里铺镇境内,其色酱黄,无腻醇香,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相传孙权为联合刘备拒曹,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刘备夫妇居住在荆州古城以北、长坂坡以东的十里铺,因刘备最爱吃鸡,孙尚香为满足刘备的喜好,发明了很多种做鸡的方法,其中冬天腌制的风吹晾干的风干鸡,醇香爽口,越吃越香,风味独特,回味悠长,最为刘备所喜爱,行军打仗时又便于携带。从此风干鸡的腌制方法在这一带流传至今,成为宴席上的一道佳肴,因此菜是刘备之妻所发明,故又名“刘皇叔婆子鸡”。现代科学证明,风干鸡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氨基酸含量丰富的特点,近年来已成为会议接待、商务活动、馈赠亲友以及居家的理想食品。

长湖鱼糕,以长湖白鲢为主料,掺合少量猪肥肉、淀粉、蛋清、生姜、葱白等佐料等,摊成扁圆条状,放进蒸笼,旺火蒸制而成,是民间传统佳肴之一。鱼糕地方风味浓厚,里白表黄,色泽明亮,细腻柔软,富有弹性,鲜嫩可口,回味无穷。长湖鱼糕有文字记载的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食过鱼糕后脱口而吟:“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鱼糕又叫“百合糕”。后来后港有了长湖,长湖又盛产各种可做糕的鱼类,鱼糕形似米糕,故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鱼糕已成为上献天子或天子赐宴群臣的“头鱼宴”。南宋末年,荆门范围内权贵大宴宾客,鱼糕必为主菜。清初,郑经据台湾不归,士卒久食鱼怨声载道,施琅部下一士卒是后港人,献出鱼糕配方,轰动全岛,百姓争相购买。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鱼糕传入日本;1950年鱼糕供应驻日美军,至今不断;1966年鱼糕荣获“联合国健康食品基金会人文进步奖”,同年进入法国超市;1990年鱼糕进入白金汉宫;2002年鱼糕亮相广州食品节;2003-2004年鱼糕渐次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亮相。民间喜庆宴会,缺鱼糕不行,向来有“无糕不成席,无席不见糕”的说法。

沙洋米粉,将粘米用水泡后磨成稀湿粉,用带筛眼的模具将粉置其中,用木榨挤压,呈丝状挤出,下入沸水锅内成米粉丝,捞起后置于冷水中待用。用面粉在水中搅匀,加盐、味精煮沸成糊状待用,食时用竹窝子将粉置其中,在沸水内烫滚,将糊舀于碗中,撒少许白糊椒粉,再加上少许码子(有鸡片、肉片、鳝鱼焦片等),味软、香,落口即化。

糊辣汤,用面粉(加少量生粉)和水搅匀,煮沸成糊状,加入苕粉条、猪头肉、海带、干辣椒、葱花、姜沫、麻辣油拌匀煮熟即可。味辣热香,与油馍尖配食,为价廉味美的早点。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豆饼

豆饼,又名豆丝,用绿豆和大米各半磨成浆,制成饼皮,切成细条状。以籽酱(小麦酱)过滤出的水加盐烧制成汤,用葱花、稀辣椒、猪油置于每碗豆饼之中。其味辣、香,豆丝不折断,不成糊状。沙洋豆饼以五十年前刘祖香号制作最佳,孺妇皆知人人喜爱。如今,高阳、拾回桥一带家家制豆饼。

湖北省沙洋县美食:包面

包面,外地有的称作馄饨、清汤、云吞、抄手等,在沙洋早点、夜食中,都习惯称作包面,以极薄面皮加入肉制成,有专营的包面馆,也有肩挑串巷敲着竹筒沿街叫卖的包面担,十分方便百姓。包面因馅心不同,名称各异,如鲜肉包面、牛肉包面、蹄花包面等。沙洋传统包面皮薄馅大,煮熟后盛在碗中,香气四溢,诱人食欲,老幼妇孺皆喜。

瓦罐蹄花,在沙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瓦罐、砂锅。农忙时,清早下田前将肉食、骨头之类的原料,下到瓦罐里兑好水,盖上盖放置在柴灶门口的灰坑里,围之以余火,待下田回来,喷香扑鼻的“肴头”一取即得。瓦罐蹄花以猪前蹄为主料,配以调味品,下锅煸炒后,投入装有原料的瓦罐,按特定工艺煨制而成。制作瓦罐菜操作要领是:汤汁适中,菜肴经旺火烧沸后立即转入微火长时间加热,使汤面始终保持微沸状态,对于坚硬、结缔组织多的原料,也能“文火攻坚”,达到成菜效果。

南风菜,沙洋民间的春腌菜,早在清朝晚期就已有此菜。因出晒时天气多刮南风,故名南风菜。南风菜多以大叶芥菜或腊菜,在春季腌制发酵经南风吹干而成。食用时可与多样荤素搭配,佐以酱油、白糖、生葱、生姜、八角、桂皮、芝麻油等料,配制成各色佳肴。如用南风菜烧肉,南风菜烧鳝鱼,南风菜烧猪蹄膀等,在宴席上颇受欢迎。南风菜烧猪蹄膀的制作是用猪蹄膀或五花肉750克,用南风菜250克,鸡蛋10个,用酱油40克,白糖10克,葱、姜各25克,八角、桂皮各5克,芝麻油40克作调料,将南风菜用水冲洗后,切成碎末,将猪蹄膀刮洗干净后切成1.5厘米×1.5厘米的块状,葱切段,姜稍拍,鸡蛋白煮后去壳待用,取净锅置中火烧热后,下麻油烧八成熟,下葱、姜煸香,再下八角、桂皮出味后,下蹄膀肉块煸炒至紧皮肉色变白后,下酱油、白糖上色,再下熟鸡蛋、南风菜末,同时加原汤1250克,加盖或转入瓦罐内在中火上烧沸后,移微火上,保持微沸加热约10分钟至汤汁适中,择去葱姜、八角、桂皮、末渣不用,即可装盘入席。

蟠龙菜,又名卷切,俗名剁菜,其制作方法是将干净的鱼、肉剁成茸,配以淀粉、精盐、葱花、姜粉等料搅成糊,再用鸡蛋摊成的蛋皮,将鱼茸和肉茸合在一起卷成圆条状,上笼蒸熟,切成3毫米厚的卷片,依次码在盘中,鲜嫩可口,香味绵长,形如蟠龙,白中透亮。说起蟠龙卷曲,还有段历史传说。相传明代武宗皇帝死后,乏嗣继位,皇族早有明争暗斗。章太后迫于政势,密诏三位亲王,令在外地做官的皇弟和皇侄进京,并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远在钟祥为藩的皇堂弟朱厚熜接诏后,即与身边的谋士们商议,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前进京。为了不影响行程,他在出发前,命府中厨师做出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难保。有位叫詹多的厨师,一天,因很晚还未回家,其妻就带了做熟的红苕送去给他吃。夫妻俩互相推让中弄破了红苕皮。心灵手巧的詹多灵机一动,做出了吃鱼肉而不见鱼肉的“红苕”,后来朱厚璁吃着“红苕”,他装扮成囚犯坐着囚车,日夜兼程。仅半月时间就进京做了皇帝。朱厚聪做了皇帝后,詹多奉命进京为皇帝厨师,将那“红苕”命名为“蟠龙菜”,即蟠龙所食之菜,蟠龙意即盘伏之龙。嘉靖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宫佳肴。

龙凤缘,沙洋长湖一带的传统名菜。清顺治年间,荆门人王三荐为官清正,时人称其王青天。甲午(公元1654年)12月郑成功攻打漳州,次年6月,王三荐为避战乱而逃往京城,投靠靖南王耿继茂,适逢其子耿精忠娶妻,王三荐命随身的荆门籍厨师做了一道以鳝鱼和鸡肉同烹的菜肴,取名“龙凤缘”,靖南王品尝后特别喜欢,此菜立马名噪一时,尔后呈献宫中,成为御膳珍品。龙凤缘鲜鱼酥香焦脆,鸡肉白嫩爽口,香醇扑鼻,造型美观,创意生动,堪称席上佳肴。

奢香玉簪,原名叫油炸犀牛角,是以瘦猪肉为主料,配白壳辣椒等辅料炸制而成的。因其形似玉簪,里嫩外酥,香辣可口而得名。相传明代时期,沙洋地方官曾以此菜招待过明朝皇帝派来招降的使者。由于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不久,栽培和食用尚未普及,这位使者不识辣椒,也不习惯辣味,误认为沙洋人在食物中放进了毒药,企图毒死他,致使谈判中断。所幸聪明的地方官夫人当即向朝廷奏本,说明原委。朝廷查明真相后,封夫人为“奢香夫人”。

沙洋米茶,也叫焌米茶,也叫米茶、酸米茶、炒米茶,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叫焌米茶是因为该小吃中间带少许的米粒,似茶一样,发酵后更好吃,所以叫“焌米茶”。其制作方法为:先将大米或麦米放在锅里翻炒至熟透,然后盛起,待锅里的水煮沸后,将少许炒米放进锅中一同煮沸,凉后食用。焌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涩而不苦,充饥解渴,减肥健美,为夏季防暑降温佳品,气候愈热,食之愈爽。其主料为“糙米”,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放在锅里,置中火干炒至发黄带焦时起锅,清水淘洗后滤去水份,再放入锅里加 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开花,起锅冷却即成。在农村,人们一般在头天晚上炒制后,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味略酸甜,更能增进食欲,生津止渴,别有一番风味。相传明朝朱佑元(嘉靖生父)册封为兴王,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蒋氏身怀六甲时茶米不思,喝了这米茶, 食欲大振。王见大悦,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后蒋氏随嘉靖入紫禁城 ,每逢夏季,必饮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