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6月1日 (六) 09:24燕赵组04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使用的标准中文字体,在20世纪之前一直是全球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而把简化前的传统汉字称作繁体字,因此形成了对传统的中文冠以繁体中文的称呼。现在,外国将繁体字称作Traditional Chinese(传统中文),而把简体字则称作Simplified Chinese(简化中文)。汉字简化后,传统中文中已有简化字代替的汉字被称作繁体字,而未经简化并在简体中文中沿用下来的汉字则被称作传承字

目前,繁体中文主要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国华人区、日本等中文圈(汉语圈)国家或地区使用。。

繁体用语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如繁体字简化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多用“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特指北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由于台湾较早开始发展中文电脑和人口较多,电脑中的“繁体中文”一直以来其实代指“台湾中文”,意即绝大部份软件的“繁体中文版”使用的是台湾的用语和翻译,此等软件亦通行于香港、澳门或其他使用繁体字的社群。但由于台湾和香港的用语分别越来越大,不少开源软件,例如GNOME和KDE的繁体中文版都已经分拆为“台湾中文版”和“香港中文版”两个版本,分别使用两地的翻译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