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5月8日 (五) 19:02大猫咪组40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听觉汉语拼音:Tingjue;英语:Hearing),外界声音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耳是听觉器官,按结构与功能,它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真正感受声音刺激的装置是位于内耳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具有正常听觉的成年人可以听到每秒振动20~20000次的声波,通常把这样一个宽的频带范围叫做人的可听声频。除频率这一条件外,声音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听到,这个最小可听强度就是听觉的绝对阈限。在可听声频率范围内,人对1000~4000赫的中高频声音特别敏感。

  声音有三种基本特性。①音高,即声音高低的属性。它与声音波形的重复速率有关,一般来讲,频率越高音高也越高。②响度,即声音强弱的属性。它与声音的强度和频率有关。③音色,它是复合声的一种主观属性,人们根据它可以把具有相同的音高和响度的复合声区分开来。音色主要取决于声能在不同频率上的分配模式。

  噪音对言语听觉的干扰作用叫声音的掩蔽。在掩蔽情况下,要使讲话能被听清,必须提高说话的声音,这个提高的量就是掩蔽阈限。同时用两耳收听所产生的听觉叫双耳听觉。确定声源位置的能力主要是依靠双耳听觉。

  在听觉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强度大大超过感受器正常生理反应限度,长时间作用的声刺激,会造成听觉疲劳。听觉疲劳表现为听觉阈限的暂时性的提高。听觉疲劳由于不断地累加而长时期得不到恢复,最终将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听觉生理

声音是引起听觉的最基本的刺激因素。在物理学中,声音其实就是一种物体振动时在弹性介质中以疏密波形式传播的纵波——声波(sound waves)。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听骨链的收集和传导,作用于内耳,引起内耳听觉感受器兴奋,从而转换成电冲动(动作电位)。通过神经通路传至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听觉生理
   听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觉活动,我们之所以能进行对话、交流思想、欣赏音乐、发现声音信号甚至躲避危险,都依赖于我们的听觉活动,所以听觉功能对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和征服自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听觉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达到了高度分化的水平,对声音能量的感受能力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在消声室内,人耳可感受到频率为1~2kHz、声强2×10-5Pa(2×l0-4dyn/cm2)的微弱声波。人耳不仅能感受微弱的声音,也能感受很强的声音。引起人耳巨响甚至疼痛感觉的声音的能量可达20Pa(200dyn/cm2),是微弱声波强度的数百万倍。
   人耳不仅对声音能量的感受十分敏感,对声音频率也具有高度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混杂的噪声环境中,能分辨出某些特殊频率的声音,来判断机器是否有故障。这时,人耳的作用相当于一组连续滤波器。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感知、辨别和理解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