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6月20日 (六) 13:58西北组02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加尔湖汉语拼音:Beijia'er Hu;英语:Baykal),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布里亚特语:Байгал нуур;蒙古语:Байгал нуур;俄语:Озеро Байкал;英语:Lake Baikal),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湖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2015年),最深处达1637米(2015年),是世界第一深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贝加尔湖登录为世界自然遗产

贝加尔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汇水面积为55.7万平方千米。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湖中有27个小岛,因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湖中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著名的有贝加尔海豹、凹目白鲑、奥木尔鱼、鲨鱼等。该湖是西伯利亚的重要渔场,对该地区气候有较大影响。

概述

名称由来

“贝加尔湖”是英文“baykal”一词的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

贝加尔在鄂温克语中称为“la米u”,意思是“海”;蒙古语、布里亚特语称为“baigal dalai”,意为“自然海”;雅库特语称为“baikel”意为“丰富的湖”。人类学家认为现在的“baikal”从布里亚特语而来。

贝加尔湖的寓意,《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认为: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中国古籍有北海、柏海、小海、菊海、于尼陂、柏海儿湖、白哈尔湖等称。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早明确记载贝加尔湖地区为《汉书·苏武传》。

形成演变

贝加尔湖形成于约2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后的强烈地震,湖盆形成于2000万~2500万年前。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根据贝加尔湖钻井取出的岩芯样品中未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有一些材料证明,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地球膨裂说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在39亿年前,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这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5.2亿年前,由于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海水流入地壳的裂缝,海水从大陆上逐步退出,大陆逐渐露出海面,一些海洋生物就留在了大陆上低洼地区的湖泊里。5.2亿年前的海水是咸的,因此贝加尔湖的湖水也是咸的,但由于大量的雨水、河水不断流入贝加尔湖,湖水逐渐变淡。一些在海洋咸水中生存的海洋生物,逐渐适应了贝加尔湖中的淡水环境。

地理

  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狭长弯曲,呈东北西南走向,距蒙古国边界仅111千米,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79.4千米,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湖面海拔456米,形状为新月形,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

地质构造

贝加尔湖裂谷与东非大裂谷一样,在区域地质构造方面是全球著名的张裂区之一,位于中亚大陆内部变形区的北部,是欧亚大陆区内最大的活动性大陆裂谷。沿着S形的古生代缝合带,贝加尔湖裂谷区绵延2000多千米。贝加尔湖地区是欧亚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之间的裂口地区,由于两个板块不断分开,贝加尔湖也就不断扩展。贝加尔湖地区同时又是地震多发区,平均每年要发生大小地震2000次。

贝加尔湖地区整体上处于近西北向的拉张状态,拉张速度为4.5±1.2毫米/年左右,拉张方向为西北—东北向,东西两端的应变大于中部地区,应变结果表明贝加尔湖东部地壳处于压缩状态,压缩方向为北—西北向和北—北东向。大地转动结果表明,东北部表现为顺时针的旋转,而西部地区和中部显示为逆时针的旋转。

地质环境

贝加尔湖两侧有1000~2000米的悬崖峭壁,构造罅隙四周围绕着山脉,周围多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贝加尔湖的湖岸每年以两厘米的速度向两边拉开。贝加尔湖有作为许多海洋的典型特征——深不可测,巨大的库容、暗流、潮汐、强风暴、大浪、不断变大的裂谷、地磁异常等等。贝加尔洼地是不对称的,西部的坡面比东部更加陡峭。

从地质构造上看,贝加尔湖是一个断谷的凹部,一个深入到地下15~20千米深处的大裂口。贝加尔湖和它的汇水区是世界上一个独特的地质体系。贝加尔湖湖底谷地两岸地形不对称,西岸为陡坡,东岸坡势较缓。8%的湖底很浅,只有50米深。曲折的湖岸线总长2080千米,在巴尔古津湾、奇维尔库斯基湾和普罗瓦尔湾,以及阿亚亚小港和弗罗里哈小港等处有很大的凹入处。东岸有一半岛伸入湖中,名圣角半岛。湖中有27个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奥利洪达岛(长71.7千米,最宽15千米,面积约为730km²)。大乌什卡尼岛面积8km²。

地壳运动尚在继续,偶尔发生强烈地震,岸边有死火山遗址。每年贝加尔湖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都比较小,只有通过地震仪才能探测到。每隔10~12年会发生一次五六级的地震,每隔20~30年会发生一次7~9级的灾难性大地震,有时震级可能还会更高。1862年和1959年中部湖盆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1960年,9.5级的大地震使湖底下降了15~20米。1962年10级的大地震使色楞格北部河口区下沉了面积为200km²的面积,又形成了深度为3米的普罗瓦尔湾。地壳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


气候

  贝加尔湖位于欧亚大陆内陆,属柯本气候分类的大陆性气候,湖面1月至5月结冰,冰层厚度约70至115厘米,冬季时,可于湖面行驶汽车至奥尔洪岛。贝加尔湖东侧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19Celsius(−2),夏季最高温则可达14Celsius。

生物

  湖泊区是旅游区和疗养地。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其中700余种为贝加尔湖特有种,如贝加尔海豹 、鰕虎等。富鱼类,有凹目白鲑、茴鱼等。为进行生态学研究,辟有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