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视频解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封面)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回乡偶书二首》中的第一首,体裁为七言绝句。偶书:不经意地、偶然写的文字(诗)。偶:说明诗写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标题) 写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这组诗。


(标题) 逐句释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稀疏(斑白)。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shuāi):旧念“cuī”。微弱;变弱。这里是减少的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客人(我)从哪里来。
相见:指看见我(作者)。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标题) 作品赏析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就全诗来看,前两句尚属平平,后两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这首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们传诵,就因为它来源于诗人丰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了许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现的心情。


(标题)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年),唐朝诗人、书法家。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永兴(今属杭州萧山区)人。三国时东吴名将贺齐的十八世孙。早年迁居山阴。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曾任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等官职,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初年,因病请求还乡里。唐玄宗御制诗赠送,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乡后,写下《回乡偶书二首》。没过多久,病逝,享年86岁。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追赠他礼部尚书。文集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一卷。《新唐书》、《旧唐书》有传。《全唐诗》编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20首。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回乡偶书二首》中的第一首,体裁为七言绝句。偶书,不经意地、偶然写的文字(诗)。偶,说明诗写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这组诗。

  《回乡偶书二首》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逐句释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稀疏(斑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shuāi):旧念“cuī”。微弱;变弱。这里是减少的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孩童看见(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客人(我)从哪里来。
  相见:指看见我(作者)。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插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华三川(1930—2004)作
《回乡偶书》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作者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绝句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不容易写好。这首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们传诵,就因为它来源于诗人丰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了许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现的心情。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4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5


拓展阅读: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其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年),唐朝诗人、书法家。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吴中四士”之一。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写景抒情之作,较清新通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2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