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译文】 此时寺院万籁寂静,只听得到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万籁:各种细微的声响。籁(lài):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惟闻:一作“惟余”,一作“但余”。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出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一首题壁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千家诗》诗题作《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赏析】

  这是常建的一首五律,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写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清晨、初日、古寺、高林,四个景象,与点明游览时间的“入”、“照”二字相连,共同组成了一个精彩的流水对。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旭日映照着山林,流光溢彩,鸟儿怡然自得;潭水空明澄澈,临潭照影,使人俗念全消。“山光”、“潭影”,紧承首联“初日”而来。此时阳光照在山岩林木上,光彩闪耀,气氛温馨,使得鸟儿都高兴起来;而碧空山光倒映在潭水之中,是那样的清澈、澄净,使人尘虑尽空,心如朗镜。“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尾联“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万籁俱寂,世间一切音响都不复存在,只有寺院的钟磬声,余音袅袅,回荡不绝,在引导人们进入禅定的境界。这同上联的“潭影空人心”一样,异曲同工,各尽其妙。这首诗的主旨,可说是“潭影空人心”五字,其余七句,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