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侠五义拼音sān xiá wǔ yì),中国近代小说。原名《忠烈侠义传》 。120回。首刊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其说唱的《龙图公案》今仍有传抄本,唱词甚多。后有人在此基础上删去唱词,增饰为小说,题《龙图耳录》。光绪年间,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均为120回。小说所叙,是宋朝包拯审案断狱、安境保民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这两者之间相互为用,以期达到“不负朝廷”或“致君泽民”的共同目的。它的出现,表明近代传统的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完全合流。包拯,《宋史》有传,以清正廉洁著称。宋元以后不断有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并加虚构,且沿袭了荒诞迷信部分。但将短篇串连为长篇,情节有所发展,传奇色彩浓厚,使包拯的形象较为饱满。小说明显地表达了人们对贤明政治的要求和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认识价值。小说绘声状物,保留了宋元以后说话艺术的明快、生动、口语化的特点,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能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结合。特别是对侠客义士的描绘,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于世俗生活气息。《三侠五义》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影响十分广泛。近代学者俞樾对它有所增改后 ,改书名为《七侠五义》。所以今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两本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