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应制 蔡襄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上元应制

宋·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上元应制》是宋代诗人蔡襄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上元,元宵节。应制,应皇帝之命写诗作文。


  宋代阮阅的《诗话总龟·纪实门》记载说,宋仁宗于正月十四日上御楼,派中使传宣从官说:“朕非好游观,盖与民同乐。”翌日蔡君谟献诗,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交代的十分详细。


逐句释义: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元宵夜)彩灯高挂排列犹如千座山峰,精美的蜡烛林立,皇帝的车驾来到了端门。
  高:一作“叠”。
  千峰:指灯山之多。古代元宵节,将彩灯堆叠成山,取名鳌山。
  宝炬:犹言宝灯、宝烛。炬,蜡烛。
  森:林立的意思。
  端门:皇城或宫殿的正门。
  喜:一作“伫”。
  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此处代指君王。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皇帝宸游并不是为了观赏这元宵夜的美景,而是为了与万民同心同乐。
  宸游:帝王出游。
  三元: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此处指上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天上清朗的月光可巧偏留在今夜,人间一派祥和之气聚集在这春夜。
  天上清光:夜空清澄明朗。清光,清亮的光辉,这里指月光。
  和气:祥气,瑞气。
  阁:同“搁”,留,聚集的意思。
  春阴:春夜。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要知道百姓们为何尽情地庆元宵,是为了效仿华州封人对帝尧祝颂,只因四十多年来皇帝对百姓惠爱至深。
  华封祝:即华封三祝。传说尧在华州巡游,华州封人(守边疆的人)祝他长寿、富有、多子。后人称为华封三祝。《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四十余年:宋仁宗在位共四十三年,多有惠政。
  惠爱:恩惠慈爱,此指皇帝对民众的惠爱。爱,一作“化”。


《上元应制》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应制诗。诗中描写了京都元宵佳节灯火如山的盛况,以及君王临幸与民同乐,“天上清光”跟“人间和气”交相融合的良辰美景,歌颂了仁宗朝的太平之象。就诗的内容、艺术来看,较为平凡,无甚出色。


  与民同乐,是儒家重要的思想之一。而元宵佳节历来是统治者“与民同乐”的日子。在这首诗中,作者从元宵节的特定场景出发,抓住“与民同乐”这个思想来铺陈。虽然诗中所说的皇帝“宸游不为三元夜”未必是真实的,但诗中反复强调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对清明政治的追求。


  首联“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首句出语不凡。明明只是节日摆出来的彩灯,作者却用了“高列千峰宝炬森”七字来形容。“高”极言“宝炬”形体之大,“千峰”和“森”极言“宝炬”数量之多。描绘出了一个万盏灯火齐明的神奇世界,非常巧妙地点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紧接,在梦幻一般的境界中,“端门方伫翠华临”。用“翠华”来代指皇帝,使人看到了皇帝驾临的具体形象。


  颔联“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元宵节的喜庆气氛被写出来之后,作者又进一步写皇帝出游的心情和他观灯的原因。说皇帝观灯不是为游玩,而是为了“与民同乐”。这两句不仅有赞美之意,而且还隐约包括着作者对他理想中的“圣明天子”的一种希望。“宸游”与“三元夜”隐隐相对,也使“高列千峰宝炬森”的神奇境界增加了新的光彩。与此同时,“乐事全归万众心”一句,既写出了万民同庆的场面,而且还隐括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点出了作品的主题。


  颈联“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用环境的描写来进一步表现皇帝观灯的不平常意义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天上清光开夜色”句,写元宵节月色皎洁。这里的意境确实是十分优美的,一方面是人间彩灯高悬;另一方面夜空清澄明朗,月光、灯光相映成趣。“清光”又似乎是圣明的帝王“恩德广及草木昆虫”的暗示,一语双关,妙不可言。元宵之夜,“老天爷”是如此的赏光,人间更是“和气阁春阴”。这里的“阁”字通“搁”,作“聚集”解。“春阴”即春夜。总和全句,即今夜人间到处充满了和气。这种“和气”既是普天同庆元宵佳节的结果,又是皇帝“惠爱”(结句里)和“与民同乐”的结果。在这两句诗里,作者尽管没有直说出“与民同乐”的话来,但这意思却被表现得更加具体和深入了。


  尾联“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用了上古帝尧巡游华州,华州封人祝他“多寿、多福、多男子”的典故,把皇帝比作是是像帝尧一样的“贤君”,前句所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场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只因为“四十年来惠化深”。百姓们效仿华州封人对帝尧祝颂来问候与祝福皇帝,是因为四十多年来皇帝对百姓惠爱至深。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蔡襄(1012—1067年),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后被命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后一度外知福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升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此后他以枢密直学士再出知福州,移知泉州。在泉州修万安桥,写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刻在石上。不久被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最后,拜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蔡襄的诗文清妙,有诗词三百余首。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蔡襄和苏轼黄庭坚米芾)之一。有《蔡忠惠集》等传世。南宋时,赠吏部侍郎,加赠少师,赐谥“忠惠”。为纪念蔡襄,福州在仓山建有蔡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