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rén shì yǒu dài xiè 
人 事 有 代 谢,

wǎng lái chéng gǔ jīn 
往 来 成 古 今。

jiāng shān liú shèng jì 
江 山 留 胜 迹,

wǒ bèi fù dēng lín 
我 辈 复 登 临。

shuǐ luò yú liáng qiǎn 
水 落 鱼 梁 浅,

tiān hán mèng zé shēn 
天 寒 梦 泽 深。

yáng gōng bēi shàng zài 
羊 公 碑 尚 在,

dú bà lèi zhān jīn 
读 罢 泪 沾 襟。


逐句释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形成了古今。
  人事:人世间的事。
  代谢:交替;更替。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攀游览。
  江山: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胜迹:有名的古迹。
  我辈:我等,我们。
  复:再;又。
  登临: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注】“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中曾引用,讲话原文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冬季)水位下降鱼梁洲边的江水变浅,天寒地冻云梦泽显得迷濛幽深。
  水落:水位下降;潮水退下去。
  鱼梁:沙洲名,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沔水(汉水)中。
  天寒:天气寒冷。
  梦泽:即云梦泽,湖北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如今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如今依然立在这里,读完碑文泪水浸湿了衣襟。
  羊公碑:位于湖北襄阳市的岘山上,是为怀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建立的。见其碑者无不流泪,因而又称“堕泪碑”。
  尚:一作“字”。
  沾襟(zhān jīn):浸湿衣襟,多指伤心落泪。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堕泪碑)位于湖北襄阳市岘山上,是为纪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建立的。在羊祜死后,每逢时节,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

写作背景:

  作者孟浩然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他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在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览,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岘(xiàn)山:位于湖北襄阳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作者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包括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作者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寒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江水更“浅”。“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更感湖泊之“深”。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

  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或曰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作《岳阳楼》诗,献给曾任丞相的岳州刺史张说,有意干谒,谋求引荐。以后漫游沅湘、浔阳、扬州、宣城间,曾逢李白,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十五年冬,赴京师长安进士,第二年应试落第,滞留在长安、洛阳。二十二年,再上长安,求仕未果返乡。二十五年,尚书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即征辟孟浩然入幕府,署为从事。二十七年夏,孟浩然患背疽,归襄阳卧病在家。二十八年,王昌龄岭南遇赦北归途经襄阳,孟浩然相接欢宴,食鲜鱼引发疽动,病情恶化,不治而卒。有《孟浩然集》三卷,孟浩然去世后,他的朋友宜城王士源搜辑其诗,于天宝四载(745)编成三卷,218首。至九载,集贤院修撰韦滔得到此本,已经是“书写不一,纸墨薄弱”。又重新缮写整理,送上秘府收藏。以后又经历代传刻增补。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通过该书衍生了许多作品,代表的有:明代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明代顾道洪刻本有补遗一卷,并附《襄阳外编》一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刻四卷本;明张逊业刊二卷本,杨一统刊一卷本等。1975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鹏《孟浩然集校注》。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他的诗,清编《全唐诗》辑为2卷,267首,句二联。事迹见《新唐书》、《旧唐书》本传。

  孟浩然和王维一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高適岑参的边塞诗派双峰并峙于盛唐诗坛。孟浩然一生大多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和王维并称,孟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尤其是《春晓》诗,自然流转无迹可寻,一派静气,脍炙千古。而其《过故人庄》一首,淳朴宁静,率然天真,将田园诗推向极致。杜甫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舀)之不尽。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