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乡族文学(Dongxiang literature),中国东乡族文学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宴席曲、谚语等。

东乡人的传说大多涉及历史人物、民族迁徙与习俗、山川风物等内容,著名的有《哈姆则巴巴》、《称够湾》、《婚礼唱哈里姆》、《葡萄山和高陵峙》、《赤孜拉妩》等。

民间故事中有寓言式的动物故事《鸽子、周周和地狗》、《聪明的地达达》、《麻囊与霍霍兔》等;有幻想故事《三姐妹》、《九池和龙窝》、《蛤蟆灵丹》、《砍柴人的故事》等,其中“毛斯木恶魑”、“妖龙”、“骚龙”、“筛淌”是社会恶势力的形象代表,人格化的蛤蟆和一些实物是善良、正义和善果的化身。反映世俗生活的故事有《孤儿和后娘》、《后阿娜的心肠》、《新媳妇驱鬼》、《麻切巴》,家庭爱情的故事有《挡羊娃与牡丹花》、《沙郎哥》。机智人物故事富有特色,以玉斯哈为智慧化身的系列故事是东乡人民幽默、机敏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三不做》、《打饿虫》、《愁肠》等为其典型篇什。

韵体的口承文学有叙事诗《诗司乃比》、《姣姣女》、《米拉尕黑》等,其中《米拉尕黑》影响深远。东乡族学者、诗人马自祥认为它大约产生于明代,是东乡人的英雄史诗。东乡人吸收河湟一带甘青回族宴席曲的精髓创造的宴席曲,集歌舞说唱文学为一体,是在传统仪式上很受喜爱的文艺形式。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多在婚礼与喜庆仪式里伴着舞蹈或以独唱、对唱、联唱等方式演唱。宴席曲的内容有反映婚姻爱情悲剧的,有反映流外打工和跑马帮的“脚户”等“出门人”艰辛生活的,也有反映反抗斗争的。

花儿体民歌是东乡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形式。资料表明花儿流入东乡最迟在清末。东乡花儿有抒情花儿、叙事花儿以及歌颂性花儿。按内容可分为倾诉旧时代苦情和反抗斗争以及倾诉爱情三种。这些花儿反映了东乡人的真实心声。花儿中的河州类型以四句一首为主,其韵律、结构是:一、三句式相同,每句四顿,三三三断句;二、四句式相同,每句三顿,三三二断句。歌词与曲令(音乐)的节奏抑扬顿挫相得益彰,极富魅力。东乡人有关劳动的歌谣也很丰富,收成时有“了略”,碾场时有“洛洛”,打连枷、扬场、打夯时也都有相应歌谣。童谣和谚语也非常丰富。

东乡族的书面文学出现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东乡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汉文创作并走向成熟的作家文学取得了空前成就。诗人汪玉良50年代以后发表了大量诗篇,成为东乡族第一个专业作家。他根据民间文学再创作的叙事诗《马五哥与尕豆妹》、《米拉尕黑》等先后获奖。作家马自祥(舍·尤素夫)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70年代以后出版过8本诗和小说、散文集,多次获得各种全国性奖项。现在东乡族已经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队伍,汪玉祥赵存禄马岱川陈玉芳等人已是群众熟知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