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2年1月15日 (六) 04:56小煤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 东莞市
东莞城市风光

东莞市汉语拼音:Dōngguǎn Shì;英文:Dongguan City),中国广东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西北接广州,南接深圳,东北接惠州,全市陆地面积2460.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2.57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末,东莞市常住人口为1046.6625万人。截至2020年6月,东莞市下辖4个街道、28个镇。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岭南,东莞隶属南海郡番禺县。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东莞是推进与广州的港口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深圳都市圈城市之一。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是中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粤剧之乡。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东莞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等称号。2019年8月,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了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东莞排名第三。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2020年,东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50.19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6.5%。

  • 邮编:523003 代码:441900 区号:0769
东莞市区中心点亮后 (摄影:张超满)来源:东莞时间网
东莞大道鸿福路沿线点亮后 (摄影:巫业通)来源:东莞时间网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2月,东莞市下辖4个街道、28个镇、1个高新区: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莞城街道、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横沥镇、桥头镇、谢岗镇、东坑镇、常平镇,寮步镇、樟木头镇、大朗镇、黄江镇、清溪镇、塘厦镇、凤岗镇,大岭山镇、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沙田镇、道滘镇、洪梅镇、麻涌镇、望牛墩镇、中堂镇、高埗镇,松山湖高新区。中共东莞市委员会、东莞市人民政府驻东莞市南城街道胜和社区鸿福路99号。

历史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东莞属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岭南,东莞隶属南海郡广州府番禺县。

东汉时,东莞属交州(南交)。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宝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

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广州府新安县(今深圳市和香港),东莞地域随之缩小。

清沿明制。清朝后期,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民国,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县全境解放。初期隶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

1950年3月,东莞县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属广州市。1959年0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

1963年0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

1985年06月,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1985年0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东莞市总人口6445777人。其中:城区街道179492人、东城街道330714人、万江街道156341人、篁村街道194414人、石龙镇129017人、虎门镇577548人、中堂镇116565人、望牛墩镇66112人、麻涌镇96531人、石碣镇205678人、高步镇130025人、道窖镇106084人、洪梅镇39201人、沙田镇97749人、厚街镇368038人、长安镇594809人、寮步镇246509人、大岭山镇175767人、大朗镇253163人、黄江镇163901人、樟木头镇131694人、清溪镇280942人、塘厦镇314571人、凤岗镇304041人、谢岗镇82228人、常平镇362292人、桥头镇119295人、横沥镇133725人、东坑镇103250人、企石镇107425人、石排镇114887人、茶山镇163769人。

2002年,根据省民政厅《关于撤销东莞市城内区城外区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莞城街道办事处的批复》,经东莞市人民政府4月15日召开的2002年第6次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撤销东莞市城区人民政府筹备组,设立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底,东莞市辖4个街道(莞城、南城、万江、东城)、28个镇(石碣、石龙、茶山、石排、企石、横沥、桥头、谢岗、东坑、常平、寮步、大朗、黄江、清溪、塘厦、凤岗、长安、虎门、厚街、沙田、道窖、洪梅、麻涌、中堂、高步、樟木头、大岭山、望牛墩)。

2008年末,户籍总人口1748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3555人;外来常住人口520.11万人。2009年末,东莞市面积2512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28个镇,208个社区、383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南城街道鸿福路99号。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总人口822.0237万人。

地理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其名源于“江畔莞草”,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介于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之间。最东是清溪镇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最西是沙田镇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番禺区、南沙区隔海交界;南北最大纵距46.8千米,最北是中堂镇大坦村,与广州市黄埔区和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最南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市至深圳市经济走廊中间。西北距广州市中心区59千米,东南距深圳市中心区99千米,距香港中心区140千米。东西长70.45千米,南北宽46.8千米,全市陆地面积2460.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2.57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罗浮山断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度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千米(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千米,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气候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2005—2009年,年平均气温为23.1℃。最暖为2006年,年平均气温为23.6℃;最冷为2008年,年平均气温为22.7℃。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7.8℃(出现在2006年8月2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1℃(出现在2008年12月23日)。日照时数充足,2005—200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3.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其中,2009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059.5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6%;最少是2006年,仅有1558.1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35%。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2005—2009年年平均雨量为1819.9毫米。最多为2008年,年雨量2074.0毫米;最少为2009年,只有1547.4毫米。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

水文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镇新开河口。有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镇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龙镇分出东江南支流后,东江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市的支流汇流,经石碣镇、高埗镇、中堂镇、麻涌镇的大盛村注入狮子洋;东江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峡口社区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三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流经石碣镇、莞城街道、道滘镇、厚街镇、沙田镇于泗盛注入狮子洋。东江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植被

东莞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为南亚季风常绿阔叶林,组成种类多样而富于热带性,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大戟科、桃金娘科、杜英科、山矾科、梧桐科等种类组成,其中大多数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种,较常见的有樟树、阴香、铁冬青、假柿树、鸭脚木、蒲桃等。东莞植被主要分为常绿针叶林,林下植被常见有桃金娘、椭圆叶豺皮樟、岗松、纤毛鸭嘴草、乌毛蕨、鹧鸪草、蜈蚣草等;针阔叶混交林,林下植被主要有野漆、椭圆叶豺皮樟、三桠苦、山乌桕、鬼灯笼和乌毛蕨、芒箕等;典型常绿阔叶林,常见种类有红花荷、蕈树、黄樟、黄杞、青冈栎、网脉山龙眼等;季风常绿阔叶林,常见种类有鸭脚木、乌榄、樟树等;常绿灌丛,常见种类有鸭脚木、银柴、鼠刺、桃金娘等。在全市山地、丘陵及未经开垦的岗地植被以人工林和次生林群落占优势,林下以灌木、蕨类植物或草本为主,沟谷等较为阴湿的山地多见攀缠植物。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东莞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型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东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134种)、甲壳类和多种贝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树类114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类40多种、野生中草药89种。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8门110属。

矿产资源

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文化

语言

东莞市境内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使用粤方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大部分。在32个镇街中,纯使用粤方言镇(街)有石龙、长安、沙田、洪梅、道滘、麻涌、万江、中堂、望牛墩、石碣、高埗、大朗、寮步、茶山、企石、石排、常平、横沥、东坑、桥头20个;莞城、东城、南城、厚街、虎门、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9个镇(街)大部分讲粤方言(莞城只有1个300多人的罗沙上岭村讲客家话);清溪镇和凤岗镇大部分讲客家方言;樟木头镇则纯讲客家方言。

书画

明代东莞茶山人张穆是岭南历史上杰出的画家,少年时倜傥任侠,工诗画,性好养马,曾用百金买名马,取名曰“铜龙”、“鸡冠赤”,饮食坐卧不离马侧,深谙马的生理习性,故擅长画马。他曾多次游衡岳,泛湖湘,入留都,历吴越,所作的纪游诗多奇杰可诵,海内很多名士都曾与他交游。张穆不但擅于画马,还擅于画鹰、画兰、竹、水仙,旁及篆刻。广州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均藏有他的画幅,东莞博物馆也藏有他的十二开杂册,皆为传世珍品。

明末清初是岭南书坛大放异彩的时期。崇祯年间东莞的王应华,书风独特,于雄肆之中,极抑扬顿错之致,是明代岭南书坛一大家。清代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曲艺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府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

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著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龙舟

东莞中堂“龙舟景”,指的是龙舟场景,是当地人对重大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谓,也叫“趁景”。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在“龙舟景”期间,镇内20个村(社区)中,先后已成“景日”的就有9个村(社区)。500年来,扒龙舟这一民俗传承了龙的脉息,龙舟满载着吉祥之愿,在东江上游弋生辉,已成为这里最重要的大型民俗活动。2006年,中堂镇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08年,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使这项民俗活动更加持久和进一步传承下去,2004年,中堂镇政府一次性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了龙舟广场,2008年又投入近千万元兴建了一个国家级龙舟赛场。

醒狮

东莞醒狮始源于明代,每遇喜红庆典、逢年过节,民间必舞狮祈求平安吉祥,但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石排、大朗、长安、虎门等乡镇,尤以石排镇中坑村的醒狮为代表。东莞的狮具造型,特别注重不同色彩的装饰,寄寓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早期有黑狮、红狮、银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并显示三人的不同性格,黑狮威猛,红狮凝重,银狮温和。后来又增添了金狮,也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以象征祥和。中坑村则以红狮象征喜庆,黄狮象征和谐,银狮象征财富,黑狮象征武术功夫,而且都装饰得十分鲜艳华丽。

东莞狮舞主要采用南拳武功的步法,落地稳固,刚劲有力。动作刻意模仿真狮,走、跑、跳、滚及抖毛、洗须、舔身等,均显得生动逼真;有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等多个舞段,其中采青是高潮,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有富于地方色彩的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多种。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高难度的狮舞表演。

东莞狮舞在石排镇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是当地历久不衰的民间艺术活动,而中坑村又最能体现东莞狮舞的特色和传承发展。该村醒狮队在1996年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中表演的“踩高桩”,一举获得了唯一的特别大奖。1997年中坑村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醒狮舞蹈)之乡”。

民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风俗民情

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每年元宵节,全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镇街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举行欢庆活动,共庆丰收,共聚友谊。东坑“卖身节”—“翻身节”—“泼水节”。

东莞龙舟队曾多次在本地、香港、澳门、加拿大及新加坡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石龙及水乡各镇街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洪梅广东花灯节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花灯不是只有东莞才有,但广东省花灯节就永久落户东莞洪梅镇。洪梅镇是中国花灯之乡,有着悠久历史。广东省花灯文化节创办于2012年,已是颇具规模的花灯展,成为东莞市春节最具特色的活动。

旅游

风景名胜

东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古邑,名胜古迹甚多,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人文景观有著名古刹观音寺、金鳌洲塔和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袁崇焕故居、黄旗古庙等。自然风景有仙鹅湖、石排燕岭、东莞植物园、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

交通

公路

东莞市公路交通十分发达,107国道、广园快速路、东部快速干线、环莞快速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和从莞深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境内4条主干公路和13条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265千米,公路密度达到213.6千米/百平方千米,位居全省第一。拟建的花莞高速公路拉近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同东莞的距离,在建的番莞高速公路将使过江交通更为便利,在建的河惠莞高速公路未来将继续拉近东莞和粤东北地区间的距离。2019年完成虎门二桥、莞番高速沿江高速至广深高速段、从莞高速约场北互通工程建设,其中虎门二桥5月1日前建成通车,实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水平明显提升。

汽车客运站场:东莞市现有客运站场47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9个,三级站3个,四级站8个,简易站场(含专线发车点)26个。站务量为日发班次3300班,日过往班次580班,2001年日均发送量135500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83%。

物流中心:东莞保税物流中心、龙骏物流中心、南方物流中心、利沣物流中心。

铁路

东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城市,拥有多条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设有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常平站。

干线铁路

截至2018年,途经东莞市的干线铁路有广九铁路、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深茂高速铁路(在建)、赣深高铁(在建)。

城际铁路

截至2018年,途经东莞市的城际铁路有广深铁路、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惠城际铁路(莞惠段)。

主要车站

截至2018年,东莞市境内的主要长途火车站和城际火车站有东莞站、东莞东站、虎门站、常平站(东莞铁路口岸)、常平南站、常平东站、长安西站、长安站、东莞西站、虎门南站(在建)、东莞南站。

航运

东莞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历来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溯珠江而上,可分别通达粤东、粤北、粤西乃至广西等地。主要港口——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虎门港已建成2000吨级至35000吨级泊位11个,设计能力600万吨,同时,还有莞城港区、石龙港区和中堂、望牛墩、麻涌、新民、洪梅等一批水路进出口货物装卸点。

东莞市境内拥有航道82条,可通航里程798千米。主要航道有东江干流、东莞水道、太平水道、麻涌水道、中堂水道、倒运海水道、大汾北水道和寒溪水水道。其中东莞水道1993年由7级航道改造为4级航道,可通航500吨级以下船舶。拥有河口海岸线53千米,万吨级轮船可沿珠江口狮子洋水道进入虎门、沙田、麻涌三镇。

航空

东莞的服务机场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根据远期规划,将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国际复合型门户枢纽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及粤西国际机场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其他支线机场为补充的全省民用机场布局。到2015年末,广东民用机场之间协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约一亿人次。

公共交通

东莞公共交通始于民国18年,建恒公司经营惠州—樟木头的公路汽车运输,至建国时期,东莞县有客车13辆。东莞公路汽车运输在建国后开始复兴,20世纪60年代的客运车辆车况非常简陋,车厢用木板围成,车辆动力不足爬坡艰难。文革期间,萌芽状态的公共交通陷入停顿,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恢复。1986年东莞撤县建市,当年底,交通局出资买来4辆中巴车,开通了两条线,东莞主城区内的公交系统开始营运。1989年11月,时任东莞市长郑锦滔组织召开市长联席会议,讨论建立专业化公司来运营公交,公司命名为“东莞市公共汽车公司”。2003年12月,崭新的城巴第一次运行在东莞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东莞才开始拥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公交。2019年12月底,东莞非纯电动公交车全部退出运营。截至2020年10月27日,全市在运营的6330辆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

东莞市将全市公交线路划分为城区片区、滨海湾片区、松山湖功能区、东部公交运营区、水乡片区5个公交片区。片区划分:城区片区包括莞城、东城、南城、万江、石碣、高埗;滨海湾片区包括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厚街、沙田;松山湖功能区包括松山湖、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东部公交运营片区包括常平、黄江、谢岗、桥头、塘厦、凤岗、清溪、樟木头;水乡片区继续维持麻涌、中堂、洪梅、望牛墩、道滘。

电车

中心城区、松山湖、水乡片区共规划3条线路,总规模达到47千米。远期中心城区将形成“双中心放射+环状”的开放式网络结构,规划线路8条。(更新于2015年3月19日)

中心区:设站21座,平均站间距约600米,换乘节点为东城站、莞太路站、西平站,总长12千米。

松山湖:主要是联系松山湖、寮步与市中心,换乘节点为东城站,总长23千米。

水乡片:主要联系洪梅、望洪、望牛墩等片区,有望洪枢纽、望牛墩站两大换乘节点,总长11.9千米。

轨道交通

东莞轨道交通规划保留原《东莞市轨道建设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的线位方案,优化调整4号线线位,增加4号线支线,衔接深圳城市轨道4号线,远期预留增加5号线、6号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07.8千米,共设置车站84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8座,途经32个镇区。2016年5月27日,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标志着东莞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人物

明清以来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的32位东莞人,有彪炳史册的著名将领何真、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陈策、邓安邦、蒋光鼐、李章达、王作尧,有开宗立派的业界巨擘王宠惠、邓植仪、王吉民、谢志光、林克明、张松鹤、莫伯治、邓锡铭、毛炳权、李衍达,有独领风骚的学界泰斗陈建、伦明、居巢、居廉、容庚、容肇祖、张荫麟、邓白、何镜堂,还有体坛名宿陈镜开、时代精英王志东等。

古代

袁崇焕、陈琏、叶富、蒋光鼐、张荫麟、陈镜开、伦明、卢子枢、陈伯陶、邓尔雅、张伯桢、张敬修、王应华、邓白

近代

周大桂、王金城、刘学斌、张炳光、李旭亮、蔡达标、张佛恩、陈小凤、李建明、梁沛棠、叶志坚、王志伟、袁旭培、陈润光、卢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刘柏权、尹锦容、朱国基、陈淦波、陈健民、麦校勋、陈灿球、张绍日、麦彦桐、叶惠全、梁耀辉、李铸诚、何锐平、张玉其、陈成稳、李扬钦、罗锦耀、莫浩棠、莫志明、杨志茂、叶钦海、谭金荣、李惠文、邓文迪、林永春、邓予立、朱汉辉、卢家骢、孙秉枢、王仲铭、梁乃鹏、陈瑞球、陈永棋、陈永燊、陈永奎、何镜堂

现代

陈淑玲、香植球、香伟灿、香树辉、黄金富、梁麟、袁武、叶树林、方润华、赵泰来、赵树辉、廖焕辉、张瑜平、朱李月华、邓焜、邓焘、萧明、张细、蔡建中、方文雄、梁洁庭、叶志成、叶子轩、叶凤娟、王锦辉、王国强、李祖泽、陈万雄、王赐豪、王华生、王敏刚、王敏超、王焕生、周锡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启贤、周启邦、周湛燊、周国勋、周湛煌、叶若林、叶焕荣、温惠仁、温容兴、钟伟廷、许胜华、刘旺枝、蔡继光、蔡就胜、朱伟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声、王公愚、陈鸿道、汪世忠、何焯辉、欧焕伦、任锦汉、王少强、杨宝玲、叶旭全、陈治海、赖国强、李锦全、黄焕枝、郑安国、王冠华、陈耀忠、吴少强、陈冠杰、罗建新、叶剑波、王时新、邓崇光、陈永昌、罗启仁、黄万顺、陈奕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