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medieval moral thought of theology),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宗教道德理论封建伦理学说的混合体。其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它是在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神权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下形成和发展的,并在长达1000余年的时间内支配着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的神学经院哲学家们,在神学的形式下把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研究从古希腊注重个人德性、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方式等方面,引向人和神的关系以及拯救个人的灵魂方面,从而使道德宗教化,导致了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内容和特点

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

①宣扬上帝、天国是道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认为上帝是美德的化身,是至善至美的体现,德性之根本在于热爱上帝、追求上帝,达到与上帝的融合;道德原则和规范也来自上帝的启示,而且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在它看来,只有进入天国、实现来世的幸福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它把伦理思想建立在信仰和服从的基础上,使伦理学成为以绝对服从上帝和世俗权威为义务的他律伦理学,表现为伦理思想中的信仰主义和绝对主义。

②强调爱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认为推动人类道德行为和道德生活的动力不是社会和个人的利益,而是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的爱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最高准则。它把对上帝的热爱、信仰和服从看作“三主德”,并定之为道德的总纲,而把古希腊传统的“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按其“三主德”的要义加以解释和修改,作为世俗道德生活的要求。它特别强调对上帝的谦卑和对世俗压迫的忍耐,并由此推出仁爱原则,即爱一切人,爱你的邻人、仇人和敌人。但它在宣扬“爱一切人”的同时,又强调对“异端”的仇杀,这就使它成为假仁假义的虚伪说数。

③提倡和强制推行禁欲主义生活方式,宣扬禁欲生活是热爱上帝并献身于上帝的真诚表现,是解脱原罪、拯救自己灵魂的根本途径。它认为自爱、自私是骄傲、堕落和罪恶的根源,强调真正的美德在于蔑视自己和否定自己。在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中,特别重视道德规范的作用,并通过教会圣事、严格的律法和悔罪的教规,强迫人们特别是教徒放弃对现世物质生活的追求,节制以致灭绝情欲,选择遁世的隐修生活,从而使禁欲主义变为公开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演变

从5世纪~16世纪,欧洲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经历过不同的演变阶段,出现过许多与教派相结合的学派,充满着尖锐复杂的斗争。初期的600年,从“加洛林文化复兴”开始,逐步确立了A.奥古斯丁奠定的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权威,使基督教伦理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见新柏拉图学派)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全神贯注于对上帝的信仰和个人灵魂的拯救。中期的400年,神学伦理思想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体系中达到了它的顶峰。托马斯·阿奎那在维护教义神学的前提下,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极力调和信仰与理性、精神与肉体、来世与现世,建立起适应封建等级制需要的最完整的经院哲学伦理思想体系,全面论证了基督教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思想受到唯名论的反对。唯名论者主张世俗道德和宗教分离,强调理性、意志自由和道德自律,并以其自然主义和人道精神,为中世纪后期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兴起,作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