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古时亦称中夏,意思与华夏相近。“中华”一词最早见于典籍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辞源

古人认为自己所处之地位于世界的中央,文化美盛,故称为“中华”。于明万历年间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在其用拉丁文所写的《中国札记》中,将“中华”拼作“Ciumhoa”,为较早能见到的外文音译。

用法

指包括以华人为主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以及华人较多的马来西亚的地区。许多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都采用“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一词于自身的商务运作当中,而以此为名所设立的公司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处理台湾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两岸三地之间业务来往的管理事项,偶尔也兼有负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马”(旧称“星马”)业务。

国际上基本认为中华圈是最初以汉文化为主的古中国以及受古中国册封、奉中华文化为上的众多朝贡国,而今为华人以及中华文化为主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

在其他地区的对应词和词源

西方人在探索和认识东方的过程中,对“China”一词的定义一直很模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末期,期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如圣方济·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钟巴相、郭居静等等)来访,这种传教举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大大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华的认知。世界通用的“China”有来自于梵文“cīna”、秦(Ts'in、Ch'in或Qin)、瓷都景德镇的古称“昌南”、陕西话的“长安”等等的说法。

由于西辽(即被金国灭亡后西迁的契丹)与西方以及中亚和西亚交流较深,故当今有部分国家称呼中国为“契丹”或其演变词。在突厥语系语言中,中国被称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在斯拉夫语系语言中,中国被称为“Китай”(俄语),“Китай”(乌克兰语);在西欧和北欧诸语言中,中国被雅称为“Cathay”(法语英语德语荷兰语北日耳曼语支)。这些称呼皆源自“契丹”一词。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