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词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多目录检索系统   拼音检索系统   部首检索系统   笔画检索系统   字表检索系统


繁体.png 简体.png

中 华 网 络 大 词 典

Chinese Dictionary on the Internet


  中华网络大词典,简称中华大词典,是一部网络在线词典。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科学权威、系统全面、释义准确的网络语言文字工具书。收录现代汉语中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汉字、词语,亦将收录在现代汉语世界中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或消亡了汉字、词语,以供广大读者了解古今汉字体系的全貌,亦可作为语言文字研究人员的研究参考资料。本词典以本网专家的编纂的版权字典、词典、成语词典为基础开发、建设,亦将收录《尔雅》、《说文解字》、《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等中国古代著名字书中的全部字、词。

汉字检索系统

繁体.png 简体.png

中华网络大词典 主要参考字书介绍




《康熙字典》书影

  康熙字典中国清代大型字典。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故名。由康熙帝玄烨令张玉书陈廷敬等参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编纂而成。全书42卷,分为12集214部,与《正字通》相同。书首列《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又有《检字》和《辨似》,《检字》为检查疑难字而设,《辨似》是辨别笔画近似的字。书中每字下详列《广韵》、《集韵》、《古今韵会》等书的反切,并加注直音;字义之下都引经、史、子、集文句为证,并举出篇名,极有条理;对音义有疑的都加按辨析,颇便应用。收字极多,有47,035字。不过引书时有错误。道光十一年(1831)王引之著成《字典考证》一书,凡12卷,改正原书错误的有2,588条。在注音方面,王力著有《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订正5200多字音读注释的差错。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著。书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作者令其子许冲进献给朝廷。《说文解字》一书,根据古文,首创分析文字结构的方法和理论,一扫西汉东汉间今文谶纬的谬说。书中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主要来自孔子旧宅壁中书)、籀文。“文字”通常作为一个词来用。许慎在自叙里说:“仓颉之初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寖)多也。”“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的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他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简称为《说文》。《说文》是一部有严整体例的著作。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540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列在一起。许书分为14篇,另叙目1篇。《说文》中保存大量古字古义,为研究古代典籍和古文字的必读之书。清代汉学昌盛,学者对《说文》最为重视。有的校勘《说文》,有的为《说文》作注,有的研讨《说文》的体例以及书中的引经、读若之类。其中最著称的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四家。


《字汇》(明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字汇,中国明代流行极广的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梅膺祚撰。作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收字以《洪武正韵》为主,并参照《说文解字》、《古今韵会》等书,收入属于经史常用的字,怪僻字不收。《字汇》的特点,一是把《说文》、《玉篇》、《类篇》等的500多部首,按楷书笔画,改并为214部首,依照地支子丑寅卯等次序,分为12集,收33,179字。二是部首的排列次第按笔画多少叙列先后,少者在前,多者在后。一部之内的字除部首笔画不计外,都按余下的笔画多寡排列,极便检查,在检字法上是一大改革。三是一字之下先注读音,后注解字义,字义以基本的常用义列前,其他列后。释义下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富有革新的精神。从而为中国字典的编纂法奠定了基础。后来张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均按《字汇》的体例编定。


《正字通》,署(明)张自烈撰 (清)廖文英续 正字通十二卷

  正字通,十二卷。旧本或题张自烈撰,或题廖文英撰,或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所分部首梅膺祚字汇》相同,凡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内的字次都按笔画多少来排,这也跟《字汇》一样,但是《字汇》注释比较简单,而《正字通》繁博得多。以楷书为字头,大抵每字之下先注音,注音先以反切,再施之以直音。次释义,释义旁征博引,资料甚详。之后列出与该字头相关的一系列字,并判明与字头的关系,如俗、通、正、同、譌等等。《正字通》是明代一部很重要的正字书,保存了大量俗字异体,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用字状况。惟引书有的失注篇名,一字又有重见于两部的,都是缺点。由于《正字通》之作者问题有歧见,所以成书之确切年代颇难确定。现据廖文英自序结题一康熙九年岁次庚戌孟秋朔日”云云,大致推断此书成於康熙之初。《正字通》有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弘文书院刊本、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吴源起清畏堂刊本以及康熙间秀水王氏芥子园重刻本。《正字通》较明末梅膺祚《字汇》为晚出,基本上是为补正《字汇》的缺漏和错误而作,所以在分部、排列等体例方面一仍《字汇》之旧。《正字通》沿用了《字汇》首创的新部首分类法,将所收三万三千六百七十一字分别归属二百十四部。全书分为十二卷,每卷命以地支之名,始於子而终於亥,一集内有再细分上、中、下者。正文前总目中标明每一部收多少字,若所收字数与《字汇》同部所收字数不合,则注明“旧几宇,今增大字几,注附增小宇几”,每一集目标中,注明各部所收字从“几书至几画止”,颇便於查检。此书还将《字汇》首末卷的各种附録,如“运笔”、“从古”、“遵时”、“古今通用”、“辨似”等一并以《字汇旧本卷首》的名目排列在正文之前,只摒除了《字汇》的《韵法直图》一项和每部前面的目次表。其凡例和正文中所谓“旧本”、“旧注”之“旧”,即是指《字汇》而言。《正字通》在编排和说解内容方面,有些地方也改变了《字汇》的原式;又因为它是补正《字汇》的缺点错误的,因而也确有许多改进和优于《字汇》的地方。


  切韵中国韵书。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丘雍等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书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是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为增广《切韵》而作,全书共分5卷,收26194字,字数较《切韵》增多一倍以上,分206韵,较《切韵》增多13韵。206韵中,平声57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是《切韵》的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一般认为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较好。


  集韵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宋景祐初年,贾昌朝也奏请“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玉海》)。《集韵》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和《广韵》不同的,可能就是按照贾昌朝的建议修订了的。如明内府本《广韵》文韵下注“独用”,《集韵》文韵下注“与欣通”。《广韵》物韵下注“独用”,《集韵》勿韵下注“与迄通”等,都说明这种情形。还有许多字,《集韵》和《广韵》不是收在同一个韵部里,如“因”,《广韵》在真韵,《集韵》在谆韵;“多”,《广韵》在歌韵,《集韵》在戈韵等。此外,字的又音,《集韵》比《广韵》增了很多。但是,《集韵》主要的特点还在于收字多,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有点根据就收进来。有的字竟多到八、九个写法。《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不过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义》,《集韵》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的意思;“雅”本意为“正”,引申为“雅言”,指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近正”,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表》,又以为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后人大都以为是秦汉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3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2卷,今已不存。北宋真宗时邢昺(932~1012)根据郭注作《尔雅疏》10卷,与注别行。到南宋高宗时,郑樵又为《尔雅》重新作注,攻击经文,认为以数十言为一义,多昧于言理,解释《诗》义又多昧于物之情状,从而加以辨证。又孝宗淳熙元年(1174)罗(1136~1184)又作《尔雅翼》32卷,专释草木鸟兽虫鱼的名称、形状。不因循旧文,而重视目验。下至清代以迄近代,研究《尔雅》的不下20家。


  小尔雅,是中国雅学史上第一部增广《尔雅》之作,是中国的第二部训诂专书。《小尔雅》成书较早,《汉书·艺文志》就载有“《小尔雅》一篇”。《小尔雅》久以亡佚。现存的本子是从《孔丛子》第十一篇抄出别行,已经与《艺文志》所述不同。常见的有明胡文焕校刊本、明武林堂策槛刊本、清嘉庆九年重刊本、徐北溟据唐石经校乾隆刊本、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校刊本等。明郎奎金辑的《五雅全书》也收录了《小尔雅》。


  释名东汉刘熙撰,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是第一次为语词本身而编纂辞书,首次以收常用词为主,编排科学系统,释文说明词的理据,从辞书体例上看,比《尔雅》《说文》更为成熟。《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释名》全书八卷、二十七篇分别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彩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共1502条。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为《尔雅》、《说文》后极有价值之书。亦称为逸雅。《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方言》,又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西汉扬雄撰,《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的作者发生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覆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姑从旧本,仍题雄名"。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为扬雄所撰。根据扬雄《答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