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中国东北地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东北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一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国东北在永乐迁都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现今中国东北狭义仅包括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在内,土地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广义则在狭义的基础上再加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有时还包括锡林郭勒盟)所构成的地区。

概念

中国东北一词源于近代。清朝在1907年于东北设置三省后,在正式场合之中使用“东三省”来称呼作为满族发祥地的这片区域。

到了张学良宣布易帜,归附国民政府后,中国人流行用“东北”来称呼这片土地。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三省西部的蒙古族聚居区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四盟)也属于东北地区。

从历史学角度看,东北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即现在的东北地区加上外东北的总和,包括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土地。辽东是东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广阔的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辽东一度包括汉四郡(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区)。狭义的东北指代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东部)。

东三省

“东三省”为大清国的行政区划概念,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并在民国初年沿用。使用东三省的专有名词例如东三省总督东三省官银号

东四省

“东四省”,指中华民国成立后至1930年代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热河省

东北四省区

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中包含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蒙东地区)。现已建立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由黑吉辽蒙四省区行政首长及各主要城市的负责人共同参加。

历史

地理

东北地区的界线,北面与东面以国界为界;西界大致从大兴安岭西侧的根河口开始,沿大兴安岭西麓的丘陵台地边缘,向南延伸至阿尔山附近,然后向东沿洮儿河谷地跨越大兴安岭至乌兰浩特以东,再沿大兴安岭东麓南下,经突泉、至白音胡硕,然后沿松辽分水岭南缘,经瞻榆保康,以下沿新开河西辽河至东西辽河汇口处。这条界线相当于干燥度1.25的等值线和黑钙土在平地上分布的西界。界线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段与西辽河平原属温带半干旱草原景观,划归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的南界,即与华北地区的分界,大致从彰武康平昌图折向南,再经铁岭抚顺宽甸鸭绿江畔。它相当于≥10℃活动积温3200℃等值线。界线以南的辽河下游平原辽东半岛暖温带夏绿林景观,划入华北地区。

东北地理中心在长春

气候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林区,白桦和落叶松为常见植被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冷湿的森林草甸草原景观为主。

冬季漫长,雨量集中于夏季。森林的覆盖率大,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资源

经济

工业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日俄的引进有很大的关系,三十年代开始,根据当时的伪满洲国政府的经济计划,东北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之一,著名的沈阳铁西区就在东北区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东北。

农业

东北的经济作物为春麦大豆马铃薯玉米甜菜高梁,其农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区域差异,北部盛产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则盛产高梁、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则盛产温带水果、玉米、棉花等,有云“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

大连地区盛产苹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区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及各种鱼类。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是中国第二大的稻米生产基地。

东北也拥有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吉林黄金玉米带,其中长春平原(东北中部平原)被誉为“黑土地之乡”,东北农业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宏观调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3年设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兼任办公室主任,对东北地区进行协调。2006年,中共中央政府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拟订为国策,东北三省地区成为中国第四个大型的经济纽带,另外三个分别是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珠江三角洲

计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提升哈尔滨对俄合作开放能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

振兴的主要工业

被中共中央提及的主要被振兴的工业有石油化工汽车旅游进出口贸易,以及轻工业制造等。其中在2007年中国政府以及俄罗斯政府亦提出利用中国政府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政府的远东大开发的双重机遇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中俄贸易),这些贸易包括两个主要的石油输送渠道:自俄罗斯进入中国后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另外一个线路是自俄罗斯进入中国后自大庆至哈尔滨至长春至吉林市

振兴中的主要城市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以两个经济带为主进行深入发展,分别是北起哈尔滨齐齐哈尔,途经长春,南至沈阳大连;另外一条则是辅助经济带,位于东北东部靠近俄罗斯,朝鲜以及日本海的一些城市:北起牡丹江向南延伸,途径延吉丹东锦州葫芦岛南至大连。其中第一个经济带城市主要以重型工业为基础发展经济,第二个辅助经济带主要以边贸以及旅游业发展为主,以牡丹江做为中心城市发展对俄贸易,以丹东和延吉做为中心城市发展对朝鲜半岛的贸易,另外大连亦可作为一个工业城市亦可作为一个重型的港口边贸城市发展双边贸易。其中牡丹江以及吉林省东部地区亦可发展旅游行业,例如:镜泊湖以及长白山等自然资源。

交通运输

中国东北的交通运输是以铁路为基础的。

铁路网络

清末东清铁路南满铁路的兴建,构成了东北铁路的“丁”字骨架。在为俄、日殖民者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东北的发展。作为两条铁路交汇点的哈尔滨更取代了齐齐哈尔,一跃成为黑龙江的主要城市。伪满州国时期,日本殖民者扩充了铁路网络,成为今日东北铁路网之模样。

近年,秦沈客专哈大高铁长吉城际哈齐客专沈丹客专等高速铁路线也相继落成通车。

航空网络

目前有民航机场22个,其中国际机场8个: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延吉朝阳川机场牡丹江海浪机场营口兰旗机场丹东浪头机场佳木斯东郊机场,以服务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为主。三江平原以通用航空为主。

文化

中国其它地理大区的情况有所差异,东北人对“东北”(或关外)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的个体认同感,即首先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有关。

文化上,东北被一次次重新洗牌,在一百年里经历了中原移民入主成为主体人群,)长期盘踞,共和国后大量移民涌入形成统一社会结构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满族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锡伯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俄国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汉语的东北方言在一些词汇上受满洲朝鲜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词汇方面,如咧巴(俄语Хлеб音译,即面包)、笆篱子(俄语Пале的音译,原为栅栏,转意为监狱)等。饮食方面如对俄式食物和朝鲜食物的接纳,均可反映出外来文化的影响。

发源于东北农村的乡土娱乐有二人转秧歌吉剧踩高跷。中国著名的民族乐器二胡发源于东北地区,是奚人的乐器奚琴的改良,东北乡土演奏中仍然大量使用。其中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东北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是代表东北地区的一首民歌。东北盛产优质水稻,在日常主食方面,米饭的地位大于面食,但并不会像中国南方一样排斥面食。东北人源自华北移民,饮食习惯更多保留传统北方人的习惯,只是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

语言

中国东北地区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东北官话和华北官话合称北方方言,有时也被归入广义的华北官话,或者和华北官话合称广义上的东北官话。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如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
北京官话在北京市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北部也有分布。
  • 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地区境内。

教育

中国东北的文化教育设施、教育普及率和升学率在中国属于上等水平。其中吉林省为在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主要科学研究机构分布于沈阳哈尔滨长春吉林市大连,其中以光学机械、冶金和军工产业的研究水平最为发达。其中亦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重点大学如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