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人拼音Zhōng guó rén),主要以国籍概念界定,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另外具有多重含义:(1)以文化与地理概念界定是指曾经长时间居住于中国并与中国文化有强烈联系的人;(2)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孙中山:三民主义);(3)生息、繁衍,居住在中国的本地人或者海外有中国血统的侨胞。

“中国”一词,在过去是指“中央之国”的意思,有职掌中心等多重复合含义,因此过去许多中原王朝会称自己国家为“中国”,治下子民亦有称自己为“中国人”。(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宋濂·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九》: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

自清朝中叶后自称中国人的比例已成为压倒优势,至晚清制定国籍法,以现代国籍法定义中国人。晚清时期产生“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主义,涵盖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主张由各民族融合成单一中华民族,以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成为中国人。而中华民国也是以“中华民族”概念命名,如孙文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说明仿西方民族国家,将多民族拟成一个民族国家。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汉民族主义的一部份,希望由汉族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称中国。

“中华民族”这个政治词汇与“中国人”的定义并非全等,因其是个政治国族概念,其定义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人的定义

中国疆域界定(历史)

“中国”有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国”最初是指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中国人”则是指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定居的人。《史记》卷113: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当时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其他部族都不被视为“中国人”。

以后中原王朝的疆域逐渐扩大至长江流域。周代中期由于邻近部族的强大,中原人民深感有加强内部团结的必要,华夏诸邦,诸夏领域的概念,并藉次区别外夷。根据研究,此时的“中国”这词指诸夏领域的意思为主。

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原核心地带的基础,并把疆域扩张到珠江流域秦朝虽然统一诸侯,但时间短暂,大多数诸夏人民还是以灭亡旧地自称,对诸夏以外的部族则自称中原人,华夏人,与诸胡相对。汉朝将其统治的地区皆称为“中国”。《汉书·沟洫志》:“中国川原以百数,莫着于四渎,而河为宗。”《汉书·西域传》云:“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历经两汉西晋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张至西域汉朝形成了汉民族,汉朝族群自称为汉族、汉人(当时“汉人”这个称谓并不是汉族人自己推广的,而是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匈奴族广泛的这样称呼汉朝人,最终被确定为汉地族群的名称),此时也会自称为中国人。《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史记三家注·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从安息绕海北陆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无盗贼。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北史·列传·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新罗》:“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外族则被泛称为胡人。隋朝文献在描述百济各族群时的记录提及“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唐朝由于文明昌盛、多国自降或来贡,使得版图向西和向北扩展,最远到达中亚外兴安岭地带。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此时据有幽云的辽朝和女真族建立统治中原地区金朝,均以“中国”自居。(《辽史·刘辉传》:“大安末,(刘辉)为太子洗马,上书言:‘西边诸番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非长久之策。为今之务,莫若城于盐泺,实以汉户,使耕田聚粮,以为西北之费。’”

后来蒙古人灭金、、西夏后,控制汉地、蒙古西藏以及新疆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其后建立元朝,对外以“中国”自居。(《宋濂·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元明时期得知国外有称中国为唐人的异称,于是也有海外移民自称唐人。(《明史·外国列传》“真腊国”条:“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国外诸国尽然”。

明朝亡于农民起义后,关外满族建立的清朝逐渐统一中国。清朝初期,中国疆域再次扩张。清朝自顺治起便强调统治子民皆属于中国之民。《清高宗实录》卷七八四:“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为故明所属者,理应隶入中国为民”顺治十三年八月壬辰。传教士、宫廷画师蒋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绘了第二幅高水平的《坤舆全图》上同样直接将大清统治地区标名为“中国”。自称中国人的比例自清中叶后已成为压倒优势。清末公布的《大清国籍条例》清楚规定固有中国人与生于中国地方(疆域)者亦属中国国籍。

以中国国籍界定

中国人,可以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清朝以前,中国只有“户籍”而无“国籍”制度。“中国国籍”一词始于1909年3月28日,当时清政府因应对荷属印度尼西亚华侨国籍问题而依据血统主义制定《大清国籍条例》。其中规定:一、凡满足“生而父为中国人”、“生于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之任一条件,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二、“若父母均无可考或均无国籍而生于中国地方者亦属中国国籍。其生地并无可考而在中国地方发现之弃童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份的各民族各地人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其出生地或民族、文化、信仰等都是“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一个中国”的主张,认定台湾人亦是中国人,并与香港人和澳门人合称为“港澳台同胞”。香港澳门主权移交后,两地中国籍居民自动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取得外国籍,必须同时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外国公民(外籍华人)。中国大陆公民出入境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以中华民族界定

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中国人”几乎等于“中华民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阐述:“四万万中国人中,大多数有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

现今,“中华民族”已经不完全等于“中国人”,大多数非中国国籍者在中文里会自称“华人”,但不一定会自称“中国人”。“华侨”指身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而“华裔”则指不具中国国籍的华人后代。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海外华人还可以保留中国国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不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国国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部分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里不算华侨。在世界各地非中国出生且具有华人血统的人,称为“华人”。

海外华人

海外华人包括世界各地的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华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者,“华人”与“中国人”两种称呼并用,而在英语是称“ethnic Chinese”及“Chinese”。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占了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4%,然而当地华人主要自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华人或马来西亚人。

2010年,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华族族群。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根据不同民族和人种的需要,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新加坡华人现时已主要自认为是新加坡人,因为他们虽然属华族,但国籍为新加坡共和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也是有部分新加坡华人内心自认为“文化上的中国人”。

中国人也可指“华人”(华侨),而“华裔”则指不具中国国籍的华人后代。在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颁布前,晚清没有国籍的概念。中华民国时期在中国出生的海外华人多数保留中国国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国国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些人并非华裔。

部分外籍华人的“中国人认同”
  • 美籍华人李小龙曾被记者问道:“你认为你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呢?”李小龙回答:“我认为呢,我是人类。我不想文绉绉地说“孔子曰”,但‘天下只一家’,只是每个人都很不同而已。”
  • 美籍华人李玟曾向记者表示:我是中国人,我以中国人的身份登上奥斯卡的舞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的头发是黑色的,我的皮肤是黄色的,我就是一个中国人。作为第一个登上奥斯卡颁奖晚会舞台的中国歌手,我不可以表现得不好。那天在排练中我还对参加这个节目演出的全体表演者讲:我们一定要表现得特别好,让全世界人看到我们有多了不起,要为我们的华人争光。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 新加坡籍华人许木泰曾对万里动情说:“我虽然加入新加坡国籍,但我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

影响中国历史之人

美国人麦可·哈特所着的《影响世界历史100位名人》一书中有7名中国人入列,分别是孔子蔡伦秦始皇毛泽东老子隋文帝孟子

裴蘅之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一书中列出了:

另外,也有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国历史上口碑不佳,如秦相赵高、宋相秦桧、宋朝高俅、清朝和珅等。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