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英文:Air Force of the CPLA),简称中国空军人民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统一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还通过各个大军区的空军航管处负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空。截止2012年,部队共有330,000名人员;逾2,500架作军用飞机。中国空军是亚洲第一大空军部队,也是规模仅次于美国空军俄罗斯空军以外的世界第三大空军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是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军担负防空作战任务的部队只有1个飞行中队和8个野战高射炮团。1949年3月,为统一领导全国的航空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军委航空局,隶属于军委作战部。1949年7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正式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7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11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各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宣布成立,原军委航空局着即取消。以后把11月11日定为人民空军成立日。

  空军领导机关组成后,随即从陆军调来整师整团的部队组成空军部队,首先开始创办航校。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以从陆军调来的建制部队、优秀指挥员和原东北航校的人员为骨干,吸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原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参加,新办起了第一批共6所航校,加紧培训航空学员。1950年6月,以航校第一期速成班毕业学员为主,组建了由歼击、轰炸、强击、侦察、运输等航空兵师、团和新的航空院校,并以各大军区航空处为基础,成立了各军区空军领导机关。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下辖军区空军和军(空降兵)、院校、科研试验等单位。建立有基本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作战指挥、教育训练、科研装备和后勤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空中进攻作战、防空作战和空运空降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祖国领空安全的重大使命。还负有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兵种简介

近年来,中国空军一大批新型歼击机、轰炸机等主力作战飞机陆续列装,指挥通信机、电子干扰机等作战支援飞机相继服役,空军航空兵兵力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第三代先进战机为主的武器装备体系。图为空军新机部队正在训练
中国自行研制的歼-10战机正式列装中国空军航空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

  其下的基本组织层次为:军区空军、空军军(基地)、师(旅)、团(站)、大队(营)、中队(连)。

  军区空军根据任务辖一至数个空军军(基地)或航空兵师,一至数个防空混成师、地空导弹师(旅、团)、雷达旅(团)或高炮旅(团)。空军军(基地)下辖数个航空兵师及必要的战斗保障、勤务保障部(分)队。

  空军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近年来积极整建的现代化部队之一,目前空军部队共编成4个军级单位及8个指挥部级的单位。这些单位分别是4个空军军、及7大军区空军司令部所属的8个指挥所。

  航空兵是空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战力量,包括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等。歼击航空兵是歼灭敌空中飞机和飞航式空袭兵器的兵种;强击航空兵是攻击敌地面部队或其他目标的兵种;轰炸航空兵是对地面、水面目标实施轰炸的进攻兵种;侦察航空兵是以侦察机为基本装备,从空中获取情报的兵种;运输航空兵是装备军用运输机和直升机,遂行空中输送任务的兵种。

  地空导弹兵是装备地空导弹、执行防空任务的兵种,通常与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行动。

  高射炮兵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歼灭敌空中目标,协助歼击航空兵夺取制空权。

  空降兵是以机降或伞降方式介入地面作战的兵种,由步兵、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及其他专业部(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夺取敌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或地域。

编制序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编制序列是:空军、军区空军、空军军、师(旅)、团、飞行大队(营)、飞行中队(连)。

主要武器装备

  歼击航空兵的武器装备歼击航空兵装备有国产的多种型号歼击机和引进的第三代战斗机。机载武器除航炮外,还可携载航空火箭弹、航空炸弹和中、近距空空导弹,可用以在中距拦射和近距格斗中歼敌航空器。

  轰炸航空兵的武器装备轰炸航空兵装备有轰炸机,它作战半径较大,载弹量多,可携载各类常规炸弹(航爆弹、航杀弹、航杀爆弹、航穿弹、航燃弹、航子母弹、航坦弹等)、制导炸弹,也可携载核弹,还可携载照明弹、烟幕弹、照相弹等辅助炸弹。

组成体系

  中国空军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通信兵等多兵种合成的战略军种。

航空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航空兵
  航空兵是中国空军的主体,包括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运输航空兵、侦察航空兵和预警、加油、电子战、搜救等各种专业航空兵部队。航空兵经历了抗美援朝、国土防空、解放沿江岛屿、入闽作战、南疆边境作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考验,完成了重大战备、演习、演练、支援国家和地方建设等行动任务。从抗美援朝建立“米格走廊”,到抗震救灾锻造“空中生命线”;从一江山岛战役空中支援到“和平使命”系列军演联合作战……每逢执行重大任务,空军航空兵都全程使用、用之必胜,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1950年6月19日,中国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在南京大校场成立。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空军航空兵一步跨入喷气时代,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先后组建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7所航空学校,配备各型飞机3000余架。

  改革开放以来,空军航空兵部队的兵力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新型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等主力作战飞机陆续列装,预警指挥机、空中加油机等作战支援飞机相继服役,人民空军航空兵武器装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快速转型,与世界发达国家空军装备技术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根据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航空兵着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空中进攻作战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2007年6月,空军航空兵首次组织大型运输机与歼轰机混合编队,长途奔袭5小时,航程4000多公里,在复杂背景下成功实施机动演练,标志着部队远程快速投送能力显著提高。2009年6月,100余架空军战机在多个机场同时升空,从不同方向奔袭南疆远海深处,歼击机、强击机等主战飞机实施战斗巡逻,干扰机、加油机等作战支援飞机进行策应掩护,新型战机经多次空中加油后首次巡航祖国最南端,标志着空军航空兵大机群多机种远海空中作战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除担负改装任务的部队外,空军航空兵战斗团全部达到甲类标准,具备了全疆域一体化打击能力。

地空导弹兵

  1958年10月6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一营正式成立。第二年10月7日,担负战备仅半个月的空军地空导弹兵就打下了入侵中国领空的敌RB-57D型高空战略侦察机,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首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

  1962年至1966年,空军地空导弹兵连续击落5架入侵中国领空的敌U-2型高空战略侦察机,创世界各国击落U-2飞机的最高记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国产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陆续装备部队,空军地空导弹兵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近10年来,随着国外新型系列防空武器系统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引进、国产新型防空兵器的研制成功,空军地空导弹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高中低空、远中近程防空火力配系的现代化高技术兵种,信息化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反导能力和抗击多目标能力,开始由防空型向空天防御型转变。

空降兵

  中国空军空降兵始建于1950年7月,开始称空军陆战旅,后改称空降兵师。1961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将陆军第十五军改编为空降兵军。目前,中国空军空降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能够全方位快速机动、在多种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建制空降、远距离独立作战的突击力量。

  空降兵是一个合成兵种,编有步兵、炮兵、航空兵、通信兵、侦察兵、工程兵、防化兵等27个专业兵种。2000年以来,空降兵正在实现由单一伞降作战力量向空地合成作战力量转型,陆续装备了伞兵突击车、伞兵战斗车、自行榴弹炮、自行火箭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系列化伞降专用设备、大中型运输机、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卫星定位、导航、通信系统,初步实现了主战装备机械化、作战装备空降化、战场机动立体化,作战能力向空中机动作战、空中特种作战、地面突击能力拓展。

  2008年9月,内蒙古某训练场,在36个国家113名军事代表的注视下,近百名空降兵随战车火炮从天而降,首次实现人与重型装备“一体空降”,标志着空降兵彻底改变了“一人一伞一杆枪”、轻武器加迫击炮的轻装模式,远程快速机动突击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雷达兵

  中国空军雷达兵是国家空中情报预警系统的主体。被称为坚不可摧的“第四维屏障”。自组建至今,空军雷达兵先后参加了国土防空、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重大作战任务,保障部队击落、击伤敌机上千架,为夺取空中作战和防空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保障训练飞行、实兵演习、抢险救灾、奥运安保等日常战备任务方面,人民空军雷达兵也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第一支在灾区展开救援的部队就是人民空军雷达兵。

  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人民空军雷达兵实现了“五大转变”:第一,组织体系由单一兵种保障向诸军兵种联合保障转变;第二,探测形式由单一探测手段向多种探测手段、由平面探测向立体探测转变;第三,兵力部署由要地防空向攻势防空、尽远保障转变;第四,情报保障由单一固定部署的静态保障向固定、机动、隐蔽部署相结合的动态保障转变;第五,雷达组网由“树”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

  目前,空军雷达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雷达网,建立了能够遂行多种任务的联合空情预警探测系统,基本具备了探测全域、全频、多维空间、多类目标的能力。

通信兵

  中国空军通信兵是担负空军通信、保障空军指挥的一支重要兵种。无论是作战、演习、训练,还是处理日常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都离不开昼夜值勤的通信兵。1952年冬天,志愿军空军通信官兵克服装备物资短缺、环境条件恶劣等重重困难,就地砍树当天线杆,收集敌机残骸铝板制作地线,努力提高对空电台的通信距离,利用烟火、信号弹、布板等信号通信,指挥引导战机把空中战线延伸到“三八线”。1978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震后2小时08分,空军通信兵冒着倾盆大雨架起第一部电台,沟通了对外联络,为地方政府收发电报139份,对首批救灾飞机进行了指挥引导。

  2007年,中俄联合军演在俄罗斯举行,中国空军通信兵首次成建制、成规模出国参加演习,通信导航良好场次率、信息畅通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分练、合练、预演和演习的保障任务,受到了参演部队、俄军同行和指挥部首长的高度赞扬。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空军通信兵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传统的保障力量发展成为高技术的信息作战兵种,成为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和推进空军转型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除基本形成以各级指挥所为中心、以机场为基点、各种通信导航手段相结合、稳定可靠的通信导航保障网络外,还相继建设完成战略、战役、战术三级指挥自动化系统,并实现三级联网、多兵种一体化综合集成;情报保障网、指挥控制网、武器交链网和通信基础网高度融合,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扁平化;通信装备向“集约化、系统化、一体化”发展,初步搭建起集作战值班、战役指挥、远程控制为一体的信息平台。

  目前,中国空军通信兵拥有超短波、短波、微波、卫星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实现了通信网络的全疆域覆盖。

其他兵种

  中国空军除以上传统五大兵种外,主要兵种还有电子对抗兵、防化兵等。

  空军电子对抗兵 是对敌实施电子对抗侦察、电子干扰和反辐射攻击的专业力量,包括航空电子对抗部队和地面电子对抗部队。20世纪70年代,中国空军组建第一支电子对抗部队,90年代形成空军电子对抗专业兵种。空军电子对抗兵装备电子干扰飞机、无人机和反辐射导弹,以及雷达对抗装备、通信对抗装备和光电对抗装备。未来战争,制信息权争夺激烈,信息战、电子战将贯穿作战全过程,电子对抗部队在空军的地位作用不断上升,在空军兵力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反辐射攻击手段和各类电子对抗装备将得到更快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作战力量。

  空军防化兵 担负着防化保障和喷火、发烟任务,以及核、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任务。1951年中国空军开始在场站设立防化分队,之后逐步建立起各级防化部门和防化部队,以及防化科研、训练和装备修理机构。在中国进行的历次核试验中,空军防化兵担负了空中辐射测量、核试验烟云取样和飞机洗消等任务。目前,中国空军实行以指挥机构和航空兵机场为保障重点,以群众性防护为基础、专业兵保障为骨干、群专结合的防化保障模式。

空军军史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重视发展航空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困难条件下,培养、储备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大革命时期,选派共产党员进国民革命军航空学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选调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时期,选调一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党航空学校和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学习;在延安开办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的学校。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创办人民军队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1949~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逐步建立健全作战指挥、教育训练和勤务保障体系,遂行要地防空任务,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和进行围剿土匪作战,成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17架飞机组成的飞行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机群。新华社发

创建时期(1949.1~1953.12)

  成立领导机关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长、王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全国的航空工作,组织接管缴获的航空器材、修复机场、收容教育改造国民党空军航空技术人员,为建立人民空军创造条件。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信给周恩来,提出建立人民空军。周恩来随即组织筹建空军的工作。26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10月25日,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

  1949年4月~1950年1月,先后成立华北、华东、华中(后改中南)、西北、西南、东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归所在军区建制。统一领导接收、管理国民党空军遗留的航空设施、物资和人员,办理航空业务。1950年8月~1951年12月,以各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和陆军部分军、师机构为基础,先后成立华东、东北、西南、中南、华北、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各战略区的空军部队、学校、机关,实行由军委空军领导机关和各大军区领导机关双重领导,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空军主要为建制领导关系,空军部队建设和管理由军委空军统一负责。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统一领导指挥志愿军空军。11月,在辽西省开原(今辽宁开原)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辽东省安东(今辽宁丹东)、上海、山东潍坊各组建1个空军军部,加强空军部队的领导指挥。

  建立院校培训体系 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筹划建立人民空军时决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请苏联派出专家协助,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航空器材,尽快建立一批航空学校。至1950年1月,新建7所航空学校。1951年以后,继续新建航空学校,并将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同校合训改为分校培训。到1953年底,空军有13所航空学校,培训飞行人员5,945名(其中女飞行人员55名)、航空机务人员2.4万余名、其他干部近1,400名。1950~1953年,先后成立8个航空预科总队(后改称航空预备学校),对准备入航空学校的学员集中进行预科教育。1951~1953年,还先后成立机务学校、干部学校(1952年9月改称空军政治干部学校)和指挥员训练班,逐步建立多种类型、综合性院校培训体系。

  组建部队 空军成立初期,中央军委采纳空军关于在陆军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指导方针。1950~1951年,从陆军部队调给空军12个师部、49个团部,用于组建空军部队。1950年6月19日,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南京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7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在上海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后改称空军陆战第1师、伞兵教导师。11月2日,空军部队的旅改称师。24日,在四川新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团。1951年4月24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师。至1953年底,空军部队发展到28个师,各型飞机3,000余架。

  建立保障体系 空军成立初期,在国家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整修和新建一批机场,保障航空学校和航空兵部队使用。雷达、通信、气象等保障机构也陆续建立。空军专用经费和物资由空军负责供应,全军通用经费和物资由军区负责供应。全军实行新的供应保障体制后,1952年9月1日起,空军按照建制关系全面组织后勤供应保障,基本上实行空军—军区空军—部队供应体制。在东北、华东成立有空军后方勤务部分部,每个分部负责1个地区或1个作战方向空军部队的后勤供应保障。

  担负作战任务 中共中央最早赋予空军的任务是参加解放台湾作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0年12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击落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有300多个单位、8,000余人立功,其中6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1人获英雄、模范称号。

  1952~1953年,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击伤入侵和窜扰飞机8架。1952年9月20日,击落入侵上海地区的美军B-29型轰炸机1架,取得空军国土防空的首次战果。1950年4月~1952年11月,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在康藏高原开辟航线25条,空投各种物资2,326吨。1952年7月,配合陆军部队围歼四川黑水和甘肃南部等地区土匪,实施空中侦察、轰炸、扫射、散发传单和后勤支援。

1958年7月,空军航空兵部队进驻福建和广东东部地区,创造首战击落击伤敌机3架的骄人战果。图为部队官兵庆祝空战胜利。新华社发

全面发展时期(1954.1~1966.4)

  根据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空军全面加强建设。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195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实行空防合一体制,并进行精简整编。随着主要武器装备由中国自行生产,部队进一步发展,战斗力显著增强,在国土防空和协同陆、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等作战中取得突出战绩。

  空军与防空军合并 1957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5月17日,空军、防空军机关合署办公。刘亚楼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各军区空军、防空军机关陆续合署办公。7月26日,防空军军种名称撤销,原防空军部队、学校划归空军建制。

  加强领导指挥机构建设 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后,进一步加强空军领导指挥机构建设。1956年3月,在河北杨村(今天津杨村)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7年12月移驻济南。1958年8月,成立福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驻福建江西的空军部队。1958年11月~1960年2月,在吉林广东、福建各组建1个军级指挥机构。1960年8月、1965年10月,先后成立昆明、成都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按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对口的原则和空军业务工作特点,空军领率机关机构设置陆续调整。至1966年5月,设有11个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挥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直属政治部。

  扩建部队 1956年9月,开始装备中国自行生产的作战飞机,并继续从国外购买部分飞机等装备,部队逐步发展。1958年10月,组建第一批地空导弹兵部队。1959年开始,歼击航空兵师陆续组建主要用于夜间作战的分队。为提高机动作战能力,1961年下半年,航空兵部队全面实行基地化。飞行团改为飞行大队。基地归航空兵师建制,将可以固定在基地的人员、装备都归基地建制,基地担负后勤和航空工程机务保障任务,航空兵师机动时,基地所属人员、装备不随之机动。1961年6月,陆军1个军调归空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地空导弹、高射炮、雷达等装备国产化后,部队加快发展,防空力量得到加强,对空警戒、指挥引导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强教育训练 1954~1965年,空军院校陆续进行调整。1958年,撤销一批预备学校、文化学校,先后成立空军学院、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及通信、卫生等院校。至1965年底,空军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培训场所。1959~1961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援助中国的协议,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航空发动机、零备件和燃料严重短缺。为克服困难,航空兵部队开展“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活动,采取“大集中、小穿插”、“平行训练”等方法,保持部队战斗力,完成了空军入闽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等任务。1964年,通过开展群众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明显提高。

  制订法规、编写教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创建时期使用的法规、教材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1959年1月开始,抽调大批人员,全面地编写条令、条例、大纲、教材,进行空军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理论建设工作。历时6年6个月,完成各种条令、条例、大纲、教材、操典等306本。对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进行国土防空作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飞机经常侦察、袭扰中国大陆和沿海地区,台湾当局飞机频繁入窜大陆,防空作战形势紧张。1954年1月~1966年5月,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美国和台湾当局飞机51架、击伤49架。首创用装备机载雷达的截击机和高射炮在夜间击落B-17、P-2V型飞机,用地空导弹击落RB-57D和U-2型高空侦察机,用歼-6型飞机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等战例。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5~1976.10)

  “文化大革命”期间,空军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在曲折中前进。军区空军以下机关、部队和飞行学校坚持正面教育,不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基本保持了稳定。空军部队抵制各种冲击和干扰,严守岗位,完成了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为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应付突然袭击,在一段时间,空军过多扩编部队、增设机构,编制员额大幅度增加。根据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进行精简。

  改进部队体制 1966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中国面临战争威胁,空军大量扩建部队。1969~1971年,新组建11个航空兵师和一批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部队。至1972年底,空军实有总人数和部队数量达到历史上最多的时期。1970年2月,改进航空兵部队组织体制,将师属飞行大队改为飞行团,基地改为场站,师下辖飞行团和场站,航空机务人员编在飞行团,以提高飞行团独立遂行作战训练的能力。

  调整领导机关机构设置 1967年6月,成立济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1968~1969年,在华北、西北和粤东地区先后增设军级领导指挥机构。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适当归口、减少层次、裁减人员的原则,1969年9月,空军直属机关由11个部整编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70年,军区空军机关相应调整机构设置。1976年,空军、军区空军机关增设航空工程部。

  教育训练受到削弱 “文化大革命”期间,空军正常的教育训练秩序被打乱,战役训练、军事演习被取消,飞行训练课目和院校课程设置被削减,训练时间和学制缩短,教育训练质量严重下降。1969年,有12所空军院校被撤销。1973年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各类教导队,恢复、重建部分院校,增加教育训练时间和内容,训练质量开始回升。

  完成作战任务 1966年5月~1976年10月,美国和台湾当局不断派遣军用飞机袭扰,侦察中国大陆沿海和纵深地区,其入窜手段多变,给空军防空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空军担负防空作战的指挥机关和部队保持高度戒备,共击落美军入侵、台湾当局入窜飞机16架,击伤4架。1967年9月,地空导弹部队首次使用中国自制兵器,有效抗击干扰,再次击落台湾当局U-2型高空侦察机1架。期间,空军高射炮兵部队完成了多次出国支援作战任务。

  精简 1975年,根据总参谋部批准的《空军精简整编实施方案》,精简机关,撤销部分军级领导指挥机构和高射炮兵部队,淘汰一批老旧装备,空降兵部队实行简编,工程建筑部队和装备修理机构等实行企业化管理,不计入军队定额。探照灯兵部队撤销。到1976年10月,空军总人数比1972年减少26.9%。

  管理民航 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民用航空系统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制度。民航对外名称不变,仍为国务院直属局。1980年3月15日,民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实行企业化管理。

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以后)

  1976年10月以后,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全面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改善武器装备,增强保障能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全面整顿 1977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整空军领导班子。1978年,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包括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军事训练、战备工作、政治工作、纪律、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后勤工作、机关和作风等10个方面。在全面整顿基础上,先后制定和实施具体建设规划,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进展,航空兵师长都能带队升空作战,院校建设得到加强,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研装备、航空工程机务和后勤保障有新发展。1980年以后,空军多次进行精简整编。压缩编制员额,实行军士制度,减少干部数量,提高士兵比例,改进部队组织体制。

  提高教育训练水平 1977年以后,空军教育训练全面恢复和加强,对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为适应空中力量使用特点,做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加强多兵种和赋有战术背景的合练、演习和参加三军联合作战演习。逐步完善飞行学院—训练基地—部队三级飞行人员训练体制,甲类团由技术训练为主转变到以战术训练为主,由单一兵(机)种训练为主转变到以合同战役训练为主。1996年9月~1999年9月,空军先后举行多机(兵)种未知条件攻防对抗、空中战役对抗和强电磁干扰条件攻防演习,提高高技术条件下实战能力。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部队不断探索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对策与战法,形成多种口径(型号)兵器结合使用、协同作战的多种有效战法。1978年,重新成立空军学院等一批院校。为适应军士制度,成立士官学校,在部分军官院校开设士官培训班。各院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军官继续教育体制,开办多种形式函授教育,多渠道培养人才。飞行学院毕业学员实行本科以上教育。

  改善武器装备 空军有计划地进行装备科研,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武器装备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装备陆续装备部队,逐步淘汰老旧装备,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1987年,实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制,进一步加快新武器装备研制进度,提高研制经费使用效益。武器装备和勤务保障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健全。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级奖励并得到应用,对加强空军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保障能力 空军战斗勤务、航空工程、后勤系统保障工作不断加强。雷达情报、通信导航、领航引导、航空管制、气象预报等战斗保障装备陆续改进更新,抗干扰能力增强,逐步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保障效率提高。航空工程系统在反复试验基础上,1985年以后,全面实行新维修体制,加强飞机维修管理,改进维修手段,完善维护条例、规程,开展飞机维修科研,促进飞机维修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后勤保障立足于部队现代化建设,以注重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后勤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改善保障设施,更新保障装备,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战备、训练和生活保障任务。

  到20世纪末,空军发展成为以航空兵为主体,诸兵种组成的合成军种。武器装备由缴获、外购、仿制,发展到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为主;官兵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程度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建设和部队战斗力水平进入新阶段。跨入21世纪,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成为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祖国领空、促进统一大业的重要军事力量,在高技术条件下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空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完成抢险救灾、航空测量、人工增雨、飞播造林、开辟空中航线等任务。在空投试验核武器、新型飞机试飞、运送卫星火箭等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支援国家航空运输,开展民用航空业务,至1997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通53条航线。至1999年,先后为民用航空输送500多名飞行人员,开放50多个军用机场供民航飞机起降,雷达、通信、导航、气象等部(分)队在保障战备训练的同时,为民航提供服务。

  空军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岛屿、支援地面部队剿匪、国土防空、出国支援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取得出色战绩,共击落敌机1,017架、击伤634架;在参加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杰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队”、地空导弹“英雄营”、“飞行安全红旗师”、“红色前哨雷达站”、“模范气象导航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刘玉堤,“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于牺牲奉献的好战士”黄勇、“试飞英雄”李中华等。


2008年5月14日,15名空降兵从地震灾区四川茂县上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跳下,进入道路阻断的灾区参加救援。新华社发(刘应华 摄)
2012年,空军歼-7战机巡航沿海城市。新华社发(崔文斌 摄)
2012年,空军歼-11战机飞越雪域高原。新华社发(刘应华 摄)
2016年,空军轰-6K战机开展海上方向实战化训练。新华社发(柴进 摄)
2018年,空军运-5飞机在沙漠上空进行飞播造林作业。新华社发(席博博 摄)
2019年10月24日,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进行飞行训练。新华社发(张海深 摄)
2019年11月7日,空军歼-20战机开展飞行训练。新华社发(杨盼 摄)

下属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空军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连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