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涵盖了哲学、人文、历史、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历史

形成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古老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上古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多数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节日文化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由于上古文献缺失,现存下来的文献对传统节日的记录最早只见于《夏小正》、《尚书》著作。在历史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有些节日在日期上有所改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古时代一些流传至今的节俗活动,清晰地记录着古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

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每个传统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活动载体,诸如庙会、灯会、舞狮、年例、扒龙舟、拜神、祭祖等等。

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汉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人们常说这些节日习俗普及于汉代。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传承

传统节日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蕴含着注重血缘、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和礼尚往来等特质,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华民族在节日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在上古时代起,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庆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节日是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也有一些传统节日被附会上“避瘟”、“避恶”等沉重色彩的故事传说作为节日“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建构出来的。附会的这些“避瘟避恶”故事与节日内涵冲突,无形中对节日文化内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无助于传统节日传承与弘扬。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节日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这是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的,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之一。已经延续上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形象logo系统,在现代社会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传统节日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节日列表

农历正月

  • 正月初一, 春节,《占书》称鸡日,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 正月初二,犬日
  • 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 正月初四,羊日
  •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 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 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 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 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 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 正月十五 ,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 正月十八,落灯日
  • 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 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 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 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 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 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 二月十五 ,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 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 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 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
  • 清明节,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

  • 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 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

  • 四月初一,祭雹神
  •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 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 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 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

  • 五月初五, 端午节
  • 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

  • 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 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 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 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

  •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 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 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 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 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农历八月

  • 八月初一,天医节
  •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 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 八月十五 ,中秋节
  •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

  • 九月初九,重阳节,元帝得道之辰 [58]
  • 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

  • 十月初一,十月朝,寒衣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祭祖节,又称鬼节之……
  • 十月十五,道教下元节,水官的诞辰。

农历十一月

  • 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农历腊月

  •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 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
  • 十二月二十四 扫尘。
  • 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
  •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其它

  • 半年节,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 妈祖圣诞: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 开息门: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圣贤的诞辰日

  • 关帝诞:六月廿四
  •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 仓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
  •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 黄帝诞辰:三月初三
  •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