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喀斯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之石林喀斯特
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之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
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之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

  中国南方喀斯特汉语拼音:Zhongguo Nanfang Kasite),是中国政府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

  “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并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省区市。中国南部喀斯特地貌丰富多样,富于变幻,举世无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是全球湿润热带及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石林喀斯特被誉为自然奇观,是世界级参照标准。石林包括由含白云石的石灰石构成的乃古石林和在湖泊中生成的苏依山石林。同其他喀斯特地形相比,石林喀斯特的石峰更加丰富多彩,形状和颜色也更富于变化。荔波喀斯特的特点是锥形和塔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美丽的风景,同样是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世界级标准。武隆喀斯特因其巨大的石灰坑、天然桥梁和天然洞穴而列入了世界遗产。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全票通过了大会表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中国南方喀斯特
  • 英文名称:South China Karst
  • 入选时间:2007年
  • 遴选依据:自然遗产(vii)(viii)
    • 标准ⅶ:中国南方喀斯特代表了世界上湿润热带到亚热带喀斯特景观最壮观的范例。石林县的石林被认为是最好的自然现象和世界上该类喀斯特的最好的参照。该片区包括了发育在白云质灰岩中的乃古石林和出现在湖泊之中的蓑衣山石林。较其他发育了剑状喀斯特的地区而言,石林包含了更丰富的剑状喀斯特形态,更丰富的形态和色彩多样性,并随不同天气和光的条件而变化。荔波的锥状和塔状喀斯特同样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参照地,形成了特殊而又美丽的地貌景观。武隆喀斯特包含了被称为天坑的巨大垮塌洼地和罕见高度的天生桥,天生桥之间延伸着深度很大的无顶洞穴。这些壮观的喀斯特特征有着世界级的品质。
    • 标准ⅷ:石林和荔波所展示的喀斯特特征和景观都是全球的参照地。在石林县,石林喀斯特发育的主要阶段经历了2.7亿年,跨越了从二叠纪到现今的四个主要地质时期,展示了这种喀斯特阶段演化的特征。荔波出露的碳酸盐岩发育于不同地质年代,经过几百万年的溶蚀,塑造形成了显著的峰丛(锥状喀斯特)和峰林(塔状喀斯特)。荔波喀斯特包含了众多高耸的锥峰和深陷漏斗,以及陷落河流和悠长的河流洞穴。武隆代表了经历了显著抬升的内陆喀斯特高原,其巨大的漏斗和天生桥是中国南方天坑景观的代表。武隆景观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江河系统之一、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证据。
  • 地理位置
    • N24 54 32 E103 21 13(石林喀斯特—乃古石林,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
    • N24 43 04 E103 20 39(石林喀斯特—所各邑村(石林),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
    • N25 16 38 E107 42 51(荔波喀斯特—小七孔,贵州荔波县)
    • N25 13 08 E107 59 31(荔波喀斯特—洞多,贵州荔波县)
    • N29 36 09 E108 00 13(武隆喀斯特—菁口天坑,重庆武隆县)
    • N29 26 15 E107 47 50(武隆喀斯特—天生三桥,重庆武隆县)
    • N29 13 48 E107 54 12(武隆喀斯特—芙蓉洞,重庆武隆县)
  • 遗产编号:1248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份,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中国南部喀斯特地貌丰富多样,富于变幻,举世无双。这处遗产呈连续性分布,主要可分为三个区域: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是全球湿润热带及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石林喀斯特被誉为自然奇观,是世界级参照标准。石林包括由含白云石的石灰石构成的乃古石林和在湖泊中生成的苏依山石林。同其他喀斯特地形相比,石林喀斯特的石峰更加丰富多彩,形状和颜色也更富于变化。荔波喀斯特的特点是锥形和塔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美丽的风景,同样是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世界级标准。武隆喀斯特因其巨大的石灰坑、天然桥梁和天然洞穴而列入了世界遗产。

概述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这个世界遗产包含了一系列成串的景点: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经历了长期的地质年代,是地球重要而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喀斯特地貌形态,既保留了地质历史时期古喀斯特遗迹,又代表了重要的和正在进行的喀斯特过程。受青藏高原隆起等影响,演化至今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完整形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区的结构系统和演化序列,对研究现代区域水文网及长江三峡的形成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地貌证据,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其中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

  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贵州荔波水上森林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其树木密集,四周群山封闭,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广的喀斯特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盆地开阔平坦,地下河时出时没,形成了尉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浓阴蔽日,两旁绿色喀斯特峰丛高耸,谷底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槽谷中多有地下河露出,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形成神秘而静谧的景色。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武隆的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在1.1万平方米以上。洞内各种次生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大多数种类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武隆天生桥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天生三桥地处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与武隆县之间。天龙桥即天生一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顶天立地之势而得名。一桥桥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宫,既壮观又神奇。青龙桥即天生二桥,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黑龙桥即天生三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黑龙桥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后坪箐口天坑群位于武隆后坪乡境内,属武陵山系。后坪天坑群曾吸引中、英、美洞穴联合科考队和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多次进行考察。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5个天坑,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围绝壁万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隐藏着更大的天坑。5个天坑的口径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并呈圆桶形状,附近还有1.5万亩成片的原始森林和3万亩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极具科考价值且富有神秘感。

云南石林喀斯特

  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 m—1900 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惟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有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已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2亿7千万年前,石林大地上崛起了千余平方公里的石头“森林”,是石头铸就的大海,是岩石雕塑的森林。

  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穿行其间,但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云南石林喀斯特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溶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人文风情的融合性、入内观赏的通达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类型喀斯特地区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区域是石灰岩与玄武岩交叠覆盖演化成的地质地貌,更是世界罕见。

  地质科学曾将他命名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并说这是三亿年地质变迁与风雨剥蚀留下的足迹。云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地质科学价值享誉世界,是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为数有限的石林中,云南石林不但以其面积广袤、类型多样、形态奇特、成因复杂、发育历史久远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惟一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是世界惟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分布范围广袤,气势恢弘,类型多样,构景丰富,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以其极高的美学价值令人心驰神往。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拟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大惊奇。

  云南石林,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在石林多彩的红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幸福、最欢乐的群体--彝族撒尼人。他们在奇峰异石间和彩云深处创造了阿诗玛文化和欢乐的歌舞,他们祭祀、劳作、相爱、狂欢,每时每刻都创造着与石林一样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

  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景区内李子园箐的石林崖画、石刻反映着彝族撒尼人古老的祭祀烟火及舞蹈、狩猎、战斗等场面;长湖独石山、大小石林内的赵倌扎营、步哨山等留存着清代咸丰年间赵发义军的历史痕迹。

  石林既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与石林相伴的彝族撒尼人的生活风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彝语金子般美丽的姑娘的意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火热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风格奇特的婚丧嫁娶,无不体现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韵味和地域特征。长诗《阿诗玛》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经典,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内外……

贵州荔波喀斯特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荔波县,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贵州荔波完好的生态系统,是当今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主流,具有优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优势,具有突出的遗产价值,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荔波茂兰,是至今保存着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因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加之喀斯特地貌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空间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资源。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余种。除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外,由于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物种,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茂兰现有维管束植物154科514属1203种;种子植物143科494属1172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7种;被子植物137科482属1155种。珍稀濒危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单性木兰、掌叶木、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硬叶兜兰、小花兜兰、白花兜兰和麻栗坡兜兰;二级保护植物139种:翠柏、广东松、八角莲、秋海棠等20种及兰科植物的119种(如春兰、墨兰、建兰、虾脊兰、鹤顶兰等)。古老孑遗植物———有起源古老的裸子植物如罗汉松、三尖杉、穗花杉及被子植物中的四药门花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孑遗物种在这里还保存完好。如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单性木兰,在全世界几乎灭绝的情形下,在茂兰还保存着2万余株。特种植物———41种,如荔波大节竹、荔波鹅尔枥、荔波球兰、荔波唇柱苣苔等。钙生植物———特殊的钙质生境,使茂兰植物大多具有钙生特性。其中的典型嗜钙植物155种,占茂兰植物总数的12%。如石山木莲、黄枝油杉、掌叶木、贵州悬竹等。动物多样性茂兰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完好,洞穴资源非常丰富,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保护区现有脊椎动物334种,其中鸟类15目40科143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39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0科39种,昆虫1468余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其他节肢动物。

  珍稀濒危动物——茂兰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白颈长尾雉、林麝、中华秋沙鸭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黑 熊、穿山甲、白鹇、虎纹蛙等100余种。洞栖和岩栖动物———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林区内洞穴丰富,因而茂兰动物中洞栖和岩栖种类所占比例较大,如翼手目、啮齿目的鼯鼠科等种类。特别是大量洞穴的存在,为诸如蝙蝠、洞穴鱼、洞穴蜘蛛等提供非常好的栖息场所。特有动物———由于特殊的植物多样性、食物链结构、栖息环境等原因,也产生了许多动物新种和特有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茂兰动物特有种有200余种,如荔波壁虎、荔波盲条鳅,长须金线鲃、大鳞金线鲃等,其余的大多均为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古朴多元的民族文化

  乍眼望去,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一片片峰丛景象,而它装满的却是人与自然生物圈中的智慧和绝唱。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和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神秘古朴和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水书是水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累积。是古代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的古老文化典籍,它所涵盖的内容充分的展示了水族人民的智慧,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水家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2002年3月,水书纳入了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茂兰保护区,水族文化和水书传承至今依然保存相当完好,逢年过节或重大择日活动,当地的水家人都要请水书先生设祭,祈求获得保佑。在打开水书之前,人们会用五谷、鸡、鸭、鱼、肉祭水书祖先,然后才开始翻阅,以消灾避祸,祈求平安。在茂兰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还有着众多为之惊叹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布依古法造纸就是代表之一。在保护区尧古寨的纸坊可以看到:直径约五米的石圆台上,被牵引的一头水牛在石台外转着圈,与牛脊以绳相连的十八角石碾研磨着土黄色的竹渣。不远处,有人正把水池中泡过的竹段砍碎,还有人在一旁用方形网筛,从纸浆池“舀”纸。半米宽的网筛入池,左右摇晃两下轻轻提起,池中淡黄色的纸浆薄薄地附在筛底。随后,将竹筛倒扣在木板上,揭起竹筛,一张湿漉漉的“纸”便留在上面。

  当地人讲,布依造纸有十多道工序。先把从山上砍下来的泡竹截成半米多长,捶烂,放进石灰池浸泡四五个月,捞出用清水漂一个月,再把泡好的竹材剁碎,用碾子磨细,入池加入切碎的糯叶(一种有粘性的树叶)搅拌均匀,然后“舀”纸,压榨、晾干、压平,然后再切成合适的尺寸。来这里的客人如果亲身体验这布依造纸,心底一定会有种别样的感受。荔波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村寨中,几乎每家都用一台木质的织布机,各寨沿用的纺织工艺大体相近,而其中属布依族村寨水平最高。布是用纯棉线织成的,纯棉线是用自家地里种的棉花纺成的,布依族的女人们坐在织机后,娴熟地操作着磨砺得光滑无比的线梭。种棉、采棉、纺线、染线、织布,都由织布者独立完成,连染线、染布用的蓝靛(从当地一种植物中提取的颜料)都是织布女者亲手加工。纯蓝色土布是为做衣服,花格的作床单用,格子的花样由不同颜色的棉线织成的,雅致美观,做工也精细。在当地寨子里家家户户屋檐下、房顶上都时常能见到晾着的扎染布和染色漂洗后的土布。水书、造纸、织布,都在以它们浓烈、古朴、神秘的方式向我们讲述悠久灿烂的历史。今天山寨的老人们依旧在婚丧嫁娶中祭祀着水书、现代文明的洗礼也没能让世代流传的造纸术变为历史,妇女们还是常常坐在一直陪伴着她们的织机后…… 荔波全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荔波取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初审后,举全县之力加强了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

重庆武隆喀斯特

  武隆县隶属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大类山、武陵山与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带,长江右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由于受碳酸盐岩与砂页岩不同岩性分布的影响,产生了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数亿年来孕育出了鬼斧神工般独特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作为大自然造化留给人类的瑰宝,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切型峡谷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而且还是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他孕育出的三个独立喀斯特系统,即芙蓉洞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三者均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幅抬升的机制下发育形成的各异的的喀斯特系统,具有喀斯特特征的世界性意义。

  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由同汽坑洞、摔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组成,以汽坑洞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险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乐园,以芙蓉洞为代表的横向洞穴,则是游人崇尚的最佳去处。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多样而丰富,洞穴的各种溶蚀形态,壮观的崩塌堆积,目不暇接的钟乳石类,现阶段不同处境的洞内池塘,石钟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象等等无不记录着它的沧桑历史演进过程,我国的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说“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称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武隆天生桥早在500我年前的明代《一统志》中就有有关记载,分布在长度为10公里三叠系下统的碳酸盐岩河段,由峡谷干谷、伏流、天生桥、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组成,峡谷深200—400米,尤以其中的羊水峡和龙水峡地缝式岩溶峡谷最为壮观;三座喀斯特天生桥,分布在同一峡谷的1.5公里的范围内,桥间又是天坑,这在世界上可能是别无二例,天龙桥发育有两个穿洞,南穿洞为迷魂洞,北穿洞为现在的天生桥通道,其形状酷似人工桥梁,青龙桥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夕照成彩虹,似青龙直上而得名,黑龙桥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条青龙蜿蜒于洞而名,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3座天生桥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这三个天生桥最重要的指标皆居世界第一位,其三大属性更具有全球意义。

  后坪冲蚀天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沟溪、落水洞、竖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组成。是一个包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斯特区、从地表到地下,从上游而下游,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统,目前发现的这一类型天坑在国内外尚处于“独一无二”,后坪天坑最典型的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坑口呈椭园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视之,绝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测,奇险无比。自坑底仰视,四周绝壁直指天穹,引颈仰视,坐井观天,白云悠悠,天空湛蓝,给人以超然物外、远离尘器的感觉,目前该自然景观还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发。

  三个自然景观可称作“中国南方喀斯特三绝”,它们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面积地壳大面积抬升和相应的河谷深切基本条件下发育的。它以洞穴系统、天生桥及峡谷系统和喀斯特天坑系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出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统中洞道,说明地壳抬升运动由直升转换为震荡上升性质;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洞穴通道说明整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个自然景观,不仅演示着正在进行的地球内外引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着不同地质条件下喀斯特发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读长江三峡形成机理的一把钥匙。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