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地理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中国地势图(点击看大图)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地形

主要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各类地形所占比例(%)

  • 高原:33.3%
  • 山岭:26.04%
  • 平原:18.75%
  • 丘陵:9.9%
  • 盆地:11.98%

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主要山脉及其最高峰(高度为海拔高度)

祁连山:金昌祁连山雪山牧场
珠穆朗玛峰
雪后贺兰山景色,2019年10月14日,新华社发(杨植森 摄)
五台山雪景
黄山:迎客松

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风光
  •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特征:
  1. 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
  2. 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1/4。
  3. 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祁连山之间。特征:
  1. 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
  2. 为中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
  3. 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黄土高原一景
  •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山西全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在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东。特征:
  1. 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
  2. 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3. 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在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特征:
  1. 地势崎岖不平,海拔1000—2000米。
  2. 多峡谷,多小型山间盆地(即坝子)。
  3. 石灰岩分布广,多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原始胡杨林秋色
  •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之间。特征:
  1. 积大,是中国最大的盆地。
  2. 沙漠广,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3.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800—1300米,边缘有绿洲。
  •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特征:
  1. 中国第二大盆地。
  2. 多风蚀地形,沙漠面积较小。
  3. 地势东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西侧山间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
  •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特征:
  1. 势高,海拔2000—3000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2. 东南多盐湖沼泽。
  •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在巫山、大巴山、横断山、大娄山之间。特征:
  1. 拔300—600米,北高南低,内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2. 河流众多,为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三大平原

  • 东北平原
    • 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间。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各一部分。
    • 特征:
  1. 国最大的平原,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
  2.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中部地势稍高,大部低平,三江平原等地区多有沼泽。
华北平原风光(鸟瞰)
  • 华北平原
    • 位于中国东部偏北,在燕山、太行山、淮河之间,包括冀、鲁、豫、京、津和苏、皖的一部分。
    • 特征:
  1. 中国第二大平原。
  2. 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表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区金溪河人工湿地圩区农村田园风光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位于中国中、东部,在巫山以东,长江干支流沿岸,包括鄂、湘、赣、皖、苏、浙、沪。
    • 特征:
  1. 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
  2. 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丘陵

中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多经济林或果树),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或蕴藏水能,还有的丘陵峰峦竞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河流和湖泊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河流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主要河流如下:

外流河

太平洋水系

黑龙江:伊春嘉荫江段冰排
  • 黑龙江 长度:3420公里,流域面积:1620170平方公里,流量:8600立方米/秒
  • 松花江 长度:1927公里,流域面积:545000平方公里,流量:2530立方米/秒
  • 嫩江 长度:1089公里,流域面积:283000平方公里,流量:824立方米/秒
  • 乌苏里江 长度:890公里,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流量:2000立方米/秒
  • 绥芬河 长度:254公里,流域面积:10004平方公里,流量:60立方米/秒
  • 图们江 长度:520公里,流域面积:33168平方公里,流量:268立方米/秒
  • 鸭绿江 长度:795公里,流域面积:63788平方公里,流量:1005立方米/秒
  • 辽河 长度:1430公里,流域面积:164104平方公里,流量:302立方米/秒
  • 滦河 长度:877公里,流域面积:44945平方公里,流量:149立方米/秒
  • 海河 长度:1090公里,流域面积:264617平方公里,流量:717立方米/秒
黄河:壶口瀑布
  • 黄河 长度:5500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流量:1820立方米/秒
  • 洮河 长度:669公里,流域面积:31400平方公里,流量:172立方米/秒
  • 大黑河 长度:274公里,流域面积:13679平方公里,流量:5.7立方米/秒
  • 汾河 长度:695公里,流域面积:39400平方公里,流量:53立方米/秒
  • 渭河 长度:818公里,流域面积:107340平方公里,流量:292立方米/秒
  • 沂河 长度:322公里,流域面积:11555平方公里,流量:122立方米/秒
  • 淮河 长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5700平方公里,流量:1110立方米/秒
长江三峡(瞿塘峡)
  • 长江 长度: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7199平方公里,流量:31060立方米/秒
  • 雅砻江 长度:1500公里,流域面积:129930平方公里,流量:1800立方米/秒
  • 大渡河 长度:1070公里,流域面积:90700平方公里,流量:2033立方米/秒
  • 岷江 长度:735公里,流域面积:135788平方公里,流量:2752立方米/秒
  • 嘉陵江 长度:1119公里,流域面积:159710平方公里,流量:2165立方米/秒
  • 乌江 长度:1018公里,流域面积:86815平方公里,流量:1650立方米/秒
  • 澧水 长度:372公里,流域面积:18872平方公里,流量:553立方米/秒
  • 沅江 长度:1060公里,流域面积:88815平方公里,流量:2158立方米/秒
  • 资水 长度:590公里,流域面积:28899平方公里,流量:797立方米/秒
  • 湘江 长度:817公里,流域面积:96738平方公里,流量:2288立方米/秒
  • 汉水 长度:1532公里,流域面积:150710平方公里,流量:1792立方米/秒
  • 赣江 长度:744公里,流域面积:82068平方公里,流量:2054立方米/秒
钱塘江潮(浙江海宁)
  • 钱塘江 长度:494公里,流域面积:54349平方公里,流量:1484立方米/秒
  • 瓯江 长度:338公里,流域面积:17543平方公里,流量:615立方米/秒
  • 闽江 长度:577公里,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流量:1980立方米/秒
  • 九龙江 长度:258公里,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流量:446立方米/秒
  • 韩江 长度:325公里,流域面积:34314平方公里,流量:942立方米/秒
  • 浊水溪 长度:186公里,流域面积:3155平方公里,流量:176立方米/秒
  • 下淡水溪 长度:159公里,流域面积:3257平方公里,流量:228立方米/秒
珠江流域范围及地势
  • 珠江 长度:2210公里,流域面积:452616平方公里,流量:11070立方米/秒
  • 柳江 长度:730公里,流域面积:54205平方公里,流量:1521立方米/秒
  • 郁江 长度:1162公里,流域面积:90720平方公里,流量:1700立方米/秒
  • 桂江 长度:437公里,流域面积:19025平方公里,流量:569立方米/秒
  • 北江 长度:468公里,流域面积:38362平方公里,流量:1260立方米/秒
  • 东江 长度:523公里,流域面积:25325平方公里,流量:700立方米/秒
  • 鉴江 长度:211公里,流域面积:9433平方公里,流量:270立方米/秒
  • 南渡河 长度:340公里,流域面积:6841平方公里,流量:180立方米/秒
  • 元江 长度:640公里,流域面积:39840平方公里,流量:634立方米/秒
  • 澜沧江 长度:2153公里,流域面积:161430平方公里,流量:2354立方米/秒

印度洋水系

  • 怒江 长度:2013公里,流域面积:124830平方公里,流量:2000立方米/秒
雅鲁藏布江:在藏东南的米林县以派乡为入口,切开了横亘于前的喜马拉雅山,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奇特马蹄形大拐弯后入墨脱县,最后到巴昔卡,这便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 雅鲁藏布江 长度:2057公里,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流量:4425立方米/秒

北冰洋水系

  • 额尔齐斯河 长度:546公里,流域面积:50860平方公里,流量:342立方米/秒

内流河

  • 乌伦古河 长度:715公里,流域面积:22032平方公里,流量:35.6立方米/秒
  • 伊犁河 长度:441公里,流域面积:65000平方公里,流量:410立方米/秒
  • 玛纳斯河 长度:406公里,流域面积:4056平方公里,流量:40.5立方米/秒
  • 阿克苏河 长度:419公里,流域面积:35871平方公里,流量:195立方米/秒
  • 塔里木河 长度:2137公里
  • 喀什噶尔河 长度:507公里,流域面积:11500平方公里,流量:61.9立方米/秒
  • 叶尔羌河 长度:1037公里,流域面积:48100平方公里,流量:203立方米/秒
  • 和田河 长度:1090公里,流域面积:28232平方公里,流量:142立方米/秒
  • 车尔臣河 长度:527公里,流域面积:18119平方公里,流量:16.4立方米/秒
  • 格尔木河 长度:419公里,流域面积:15477平方公里,流量:23.5立方米/秒
  • 疏勒河 长度:540公里,流域面积:20197平方公里,流量:26.4立方米/秒

湖泊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主要湖泊:

青海湖风光
  • 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3196米
  • 鄱阳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21米
  • 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公里,湖面高程:33.5米
  • 太湖:面积:2425平方公里,湖面高程:3.1米
  • 呼伦池:面积:2315平方公里,湖面高程:545.5米
  • 洪泽湖:面积:1960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2.3米
  • 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公里,湖面高程:4718米
  • 色林错: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面高程:4530米
  • 南四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湖面高程:35.5~37.0米
  • 博斯腾湖:面积:1019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48米

气候

气温和温度带

冬季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夏季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区域地理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