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月亮之上”为月字的变形,中央为两个脚印

中国探月工程英语:China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或 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缩写CLEP),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的第一个探月工程,因主要任务皆以中国神话著名人物“嫦娥”命名,常被称呼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1月23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正式立项,计划首先是发射绕月卫星,继而是发射无人探测装置,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最后为运输机器人月球建立观测点,并且采取样本返回地球;整个计划将会历时20年,并为载人登月的长期目标作出准备。中国探月工程的科研成果发布在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网站上。

工程规划

1991年,中国航天专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中国嫦娥工程整体可以分为“探”、“登”、“驻”三大步骤,概称“大三步”(“三部曲”),分别指无人探月、载人登月、长久驻月。其中探月部分便是目前实施的“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期段,统称“小三步”(“三步走”)。

无人探月

  • 一期工程“绕”:(嫦娥一号二号),2004年启动,发射月球轨道器/硬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两千公里的高度绕月飞行,进行月球全球探测。
  • 二期工程“落”:(嫦娥三号/玉兔号四号/玉兔二号{{notetag|嫦娥四号任务通常被认为是嫦娥工程二期的任务之一,但在2019年1月14日的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提到嫦娥四号是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务。2013年启动,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巡视器,降落到月球表面,释放一个月球车,进行着陆区附近局部详细探测,着陆器还将携带天文望远镜,从月亮上观测星空。
  • 三期工程“回”:(嫦娥五号探路星嫦娥五号),2019年启动,发射月球自动采样返回器,降落到月球表面后,机械手将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一次在月球南极)送上返回器,返回器再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开展相关研究。
  • 四期工程:(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2021年启动,指“三步走”完成后,后续对月球的科研活动。对月球南极的一次综合探测,包括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进行一次综合探测。及验证部分技术,为以后各国一起共同建立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载人登月

中国载人登月工程为“大三步”中的第二步。将根据嫦娥三期工程的进展而逐步推启。在2010年代已传出若成功立项,将会在2030年代前实现中国航天员登月。不过中国载人登月工程截止2019年,还处于讨论研究阶段,未到决策阶段。2021年登月已经确定将会展开,而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正在认真推进中,目前工作进行到载人登月方案的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程度。已知几种方案包含两次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一枚发射环月飞船,一枚发射登月舱)或一次发射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环月飞船登月舱)。

长久驻月

为“大三步”中的第三步,中国将开放合作进行月球探索,目前已与俄罗斯签署合作备忘,就兴建国际月球科研站进行研究,并邀请其他国家参与项目,在实现载人登月后,在2030年代开展建设工作。

目标

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

  1.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划分月球地形和地貌单元;统计撞击坑大小与密度,计算月球表面年龄,恢复月球早期演化历史;分析月面构造,编制月面断裂和环形构造影像和月球构造区划图,研究月球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
  2. 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绘制相关元素的全月球含量与分布图、粗略划分岩石类型,研究月球的化学演化。
  3. 探测月壤特性。测量全月球不同波段的微波辐射亮度温度,反演月壤厚度的信息,评估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与分布。
  4.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地月空间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的成分、通量、能谱及其随时空的变化特征,研究太阳活动和地球磁层对近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民间合作

  • 2006年4月27日,中国国家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同香港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三大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 嫦娥四号月球车上搭载了中国以及荷兰、德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其他国家航空组织的科学仪器,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进入月球轨道。
  • 嫦娥五号机械臂全长3.7米,结构重量3100克,臂厚仅有1.4毫米,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耿林教授团队张学习教授项目组设计的。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