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民居,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少见。

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中国民居具有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特征

民族特征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种类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象征性的院墙——篱笆使住居十分开敞。这就是传统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自然环境。第二大特征是形式语言:根据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条件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又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独有的造型语言,即纤细、含蓄和柔媚的风格。而其三则是住居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傣族人温和、善良、内向、细腻的心里气质决定了其居住的阴性特征——朴实、轻盈、柔媚,与中原汉式住居浑厚、粗犷、墩实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方民居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古城民居

中国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川渝古村民宅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气息,既有豪迈大气的一面,又有轻巧雅致的一面。如:

  • 四川
    • 李庄古镇
    • 上里古镇
    • 罗城古镇
    • 黄龙溪古镇
    • 昭化古镇
    • 洛带古镇
    • 尧坝古镇
    • 罗泉古镇
    • 阆中古城
    • 磨西古镇
    • 桃坪羌寨
    • 肖溪古镇
    • 洪雅高庙古镇
    • 康巴藏族民居
    • 郪江古镇
  • 重庆
    • 龚滩古镇

岭南古村民宅

岭南地区的古村民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注重其实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间形式、艺术风格、民族传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

  • 广东
    • 镬耳屋
    • 顺德逢简古村
  • 广西
    • 黄姚古镇
    • 桂林大圩古镇
    • 南宁扬美古镇


传统民居

广东民居

广东民居代表是镬耳屋,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是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1] ,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在明清时期,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乡绅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

镬耳屋的内部格局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肌理。“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地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靠着廊庑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当然,有的镬耳屋的间数不止如此。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高,这自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广东现存的镬耳建筑群有碧江金楼、资政大夫祠、黄飞鸿纪念馆、锦纶会馆、庐江书院、岭南印象园、沙湾古镇、大旗头古村、黄埔村、周氏大宗祠、黄埔南湾村、坑贝古村、塱头古村、阮埇村、罗格孔家村、碧江村、大湾古村落、长岐古村、深井古村、九江烟南烟桥村、莘田村、松塘村、武垄村、莘村、黎边村、逢简村、璜溪村、莲塘村、上岳村、大岭村、汶塘古村、古蓬村、楪村、思本村、黎槎村、瓜岭村、雅韶村、岗头村等等。

潮汕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其主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百鸟朝凰”俗称“三座落”、 “三厅亘”,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单地说,“百鸟朝凰”就是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可以达到100间的规模。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俗称“从厝”,以“火巷”隔开,“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即广场),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横”围屋十分相似。两边围护的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连围护而成,要有总数100间围绕中心厅堂的“凰”才够规格,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百鸟朝凰”。

湘黔滇古镇民宅

湘黔滇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以清秀灵逸的风格见长。如:

  • 湖南
    • 芙蓉镇
    • 湘西凤凰古城
    • 湘西吊脚楼湖南
    • 湘西回龙阁吊脚楼
  • 贵州
    • 镇远古镇
    • 贵阳青岩古镇
    • 侗族民居
  • 云南
    • 建水古城
    • 丽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吊脚楼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楼而有“脚”,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竹楼

竹楼,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傣族人自古以竹楼为家,至今仍保留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大概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地区,温度高,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

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国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承重砖墙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海南类四合院式

海南传统民居是海南琼北地区居民特色居住建筑,包括文昌、琼山等传统类四合院似汉族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民居体现出深厚的闽南风格。随后,岭南、云贵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琼北民居也逐渐加入岭南风格。同时,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琼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

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进院落中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门相对、屋相连,前后一条线、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从外观来看,多进院落中的这几户人家更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内里他们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间,海南民居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谋生,带回了其时经受西方殖民影响的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随之融入了欧洲风格,不仅影响了传统民居形式,带来了新的民居形式——骑楼。

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点。


地域特色

北中国庭院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重要形式。这是伟大的,在数量和分布广泛,其中汉,满,白流行,以及一些其他少数群体。这些房屋大多是木框架。主要房间是建立在南北轴线,两个厢房,是在它两侧位置。家庭的老年人生活在正房和翅膀,是为年轻一代的卧室。妇女住在院子内。嘉宾和男仆住外院子里。这种分配是与封建的规则行事。四合院利差对整个中国的城镇和村庄,但每个发展为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的特点。在北京的四合院是有自己的风格最有代表性。

江苏住宅

住宅在长江以南河沿岸地区分布有那么多名字,但总的安排是大致相同的四合院。之间的差别,二是住宅南部有小码(或天津),只有两个功能:排水和采光。在第一个院子里正房通常是一个大厅。在后面的往往是规模较小的多是楼房,该码。屋顶瓦片和小石板,地面与帮助,以适应在南方多雨的气候。在水乡住宅通常建的河流,与前通往后门的胡同和河流面临的大门。每家每户有一个小码头,他们进行清洗,救助和艇上。

U型南中国型住宅

中国西南的云南省房子成为这一建设的很好的代表,他们也可以像湖南南部省份。结构整体安排或多或少与四合院一样,但房子都在每一个角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美国的形状的房屋都用土墙,木桁架上的彩色绘画。

岭南客家住宅

土楼是西部福建省客家传统民居。有3点57平均地板,最高最多可以有6层。包括在院子里的房屋,土楼通常可以持有超过50个家庭。大厅,仓库房屋,家畜房屋,水井和其他公共房屋都位于在院子里。客家人创造了这个特殊的防御建设,以保护自己,它仍在使用。

窑洞

窑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那里的黄土具有深度是中部和西部省份。黄土几乎没有渗水和很强的垂直的性质,这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窑洞很好的先决条件。悬崖窑洞是土洞挖地球沿垂直悬崖水平。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居所节省原材料和需要较少的复杂技术。窑洞是在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它分为以下三种:悬崖,地面和箍窑洞。

碉房

Diaofang(石室)是西藏住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最流行的一种。根据后来汉,此石和泥土住房历史公元111之前存在。该住宅的高度,由二至三层。主要是用石头和土筑,它们看起来像碉楼(碉堡),因此得到了Diaofang的名称。其名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36年在Qianglong清朝(公元1644-1911年)王朝时代。 一楼是通常用于牲畜和家禽,二是保留卧室,客厅,厨房,仓库。有些人是家庭经堂和三楼的阳台。

汉族民居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